黄帝内经中哪些饮食观点被誉为世界上

作者&投稿:丑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帝内经 饮食 篇章有哪些~

记得有以下几处:
《生气通天论》,五味所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历史上《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一系列的饮食养生理念,充分体现出饮食养生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形神相即的哲学观念,以及医食同源,食养尽之的重要理念。

  《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泉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   《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   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   《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   《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之作。淮南子曾指出: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讬之于神农、黄帝。   《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何人之手?对此,   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例如,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   则恐未可。他认为“此周汉之间,医者依讬以取重耳”。综观历代学者,在《内经》之   成书时代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有成书于战国者,有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之际者,   有成书于西汉者,或谓更为晚出者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最为激烈之问题之一。在这个   争论之中,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   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还有扁鹊内、外经等。何以分   内经、外经,犹《易》之有内、外卦,《春秋》之有内、外传,《庄子》之有内、外篇,   《韩非子》之有内、外储说。故知医学之分黄帝内经、外经等,只有次第名而并非有何   深意。今《黄帝外经》早佚,唯《黄帝内经》尚存。   《黄帝内经》成书后,在其传抄流布过程中,既有内容的散落,也有掺入和补撰,   在历代注释整理中,也增加了该书内容。因此,出现了何为原文?何为讹传?何为杂入   等难以分辨的混乱局面,为研究者的辨析鉴别造成了困难,也时有争论。《黄帝内经》   流传甚广,现就今之《素问》、《灵枢》分述之。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公元   762年,王冰次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   经王氏补入“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者有数10种   之多。   《灵枢》:在《汉书·艺文志》名为《九卷》,公元6世纪前后,其名有《针经》、   《九墟》、《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之传本。南北朝、隋唐间,《针经》注本多   种曾有流传,并见于隋唐及日、朝之医事法令将其列为医学教材,但未能流传后世。如   前所述,宋史类刻刊《灵枢》(1135年)后,即成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传于世,虽   有12卷本与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内容次第等并无差异。   《素问》、《灵枢》历代之注释、节要、语译以及国外之注释、译本,共计有200   余种之多,其中少数影响大者,每种刊刻印行有达40多次者。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   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   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   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   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   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   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的科学成就:前已提及,《内经》之成书,既非成于一时,也非成于   一人。由此可知,乃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   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   平,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或者正因为如此,《内经》至今仍有   其很强的生命力。   现仅就其科学成就之重要者分述如下:   公然宣布与巫术决裂。中国医学在商周时期仍处于鬼神观念占居统治地位,不但病   因要寻求鬼神作用的因素,治疗也多巫术之法。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认识逐渐发生了   动摇,围绕着疾病诊疗是否鬼神因素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民间医生扁鹊   及《内经》作者们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斗争中,鲜明地反对鬼神说。《史记·扁鹊仑公传》   明确记述了扁鹊行医的六不治,其中之一即“信巫不信医不治”。《内经》的作者在   《素问·五脏别论》中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   巧。”用意深刻地阐明了他们在这关系医学发展道路和方向上的立场和观点,他们的观   点为历代医学家所遵循,从而保证了中国医学基本上一直沿着唯物的疾病观不断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研究的成就。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的作   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灵   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例如消化道   解剖,《灵枢》已详述了唇口几何,唇到齿距离几何,舌形重量,齿至咽距离,会厌形   质,口腔容量,食管长度,胃容量及体大小,贲门、幽门形质,小肠长度、如何曲屈、   容量,大肠之升、横、降、容量、重量,肛门形质等等,其所记述之大小、长度、容量、   形态与相互关系等,同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又如关于消化系统之功能,血液环流周   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虽然认识多有失之于笼统,然而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   譬如血与脉的关系,不但对血管区分为经脉(大血管)、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   孙脉(细小血管),并且明确指出血脉是运行人体经过饮食消化而产生营养精气等物质   的,特别强调这种运行在人体“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实际上他们对人体   的血液循环系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高明的医疗技术。《内经》是一部理论专著,但个别部分也涉及医疗技术。例如该   书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的外科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   技术,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   能创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至今虽然在器械条件和技术上已有了极大的进步,然而其原理却是完全一致的。可   贵的是《内经》还记述了筒针的制作技术要求,指出:“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   末”。在进针的技术要领方面也已达到与现代基本相似的步骤和方法。   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的   思想,追其原则始于《内经》。例如:反复强调的“虚邪贼风(指致病因素),避之有   时”。又如强调,一位高明的医学家,应当治未病之病,而不是治疗已病的病。如果等   到病已发而后才给予药物治疗,就犹如渴而穿井,战乱已成才去制造兵器的道理一样,   不是太晚了吗?   又说:一位高明的医学家,治疗疾病必须“救其萌芽”。并批评了医学家中对一些   久病轻易作出“不可治”的结论,指出:   “疾虽久,犹可毕也(是可以治愈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本也。”其思想都是   很先进的。   《内经》虽有不少待研究、商议的内容,但其科学的内容、积极探求的思想等,是   其2000多年来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内经》不单在中国医学的发展上创造了2000多年医学家们不断研究、不断运用以   解决医疗理论和技术的有效记录,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   以为指导,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内经》也早已为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   家图书馆所广泛收藏和流传,而且有被部分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者。在   当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内经》也更加为人类所重视。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论《黄帝内经》的健康饮食观
《内经》在这里也突出了「饮食五味,各有所利」的健康饮食观念。 适时选择食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养生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处于养生原则第一位的健康饮食观——即顺应四时气候规律对食材的选择。 就养生方法而言,在春夏季节要使机体阳气发泄,以适应生长季节的规律,就是...

皇帝内经中的五畜,五果,五蔬是那几种?
五果:栗、桃、杏、李、枣。《内经》所倡导的饮食原则中有“五果为助”之说。五畜:猪、牛、羊、鸡、狗。,即在中医五行理论的框架中,五畜与五味,五脏有了相对应的联系,五畜也就有了其所入、所补之脏,指导了中医的食养原则。五蔬:葵、韭、藿、薤、葱。五蔬是从性味的角度列举蔬菜...

五月渔郎 评论 饮食滋味(《黄帝内经》饮食版)
古人云:“食疗养生,胜过药补。”的确,药膳既能满足我们的味蕾,又能调理我们的身体,可谓一举两得。如果你有特定的养生需求,不妨尝试一下药膳食疗,效果一定会让你惊喜。结语 《黄帝内经·饮食版》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典籍,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智慧。希望通过我的解读,能够让大家对饮食...

早在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就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自倍, 肠胃...
早在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就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这就是饱食的危害。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节制饮食可以抗衰老、延寿命,经常饱食则使人早衰,对人体有害。有...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智慧,学中医如练武功
4. 这本书宛如一本工具书,告诉我们各种食物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症状搭配食物进行调理。有兴趣的人可以阅读,即使没有时间,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疗养信息。因此,书中内容自不必说,我想谈谈自己在阅读时的联想,关于中医和武功之间的联系。5. 中医和武功都强调内心的宁静。中医通过天然养分调理身体,这...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五谷为养”,五谷杂粮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在这里,我向你介绍一些比较先进的绿色保健理念。近年来,国外有一个口号叫“把药房变成厨房”,就是强调食疗保健的重要性。我国中医药学的饮食养生观念更是值得发扬。《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药物为治病攻邪之物,...

历史上提出饮食养生理念的人是谁
历史上《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一系列的饮食养生理念,充分体现出饮食养生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形神相即的哲学观念,以及医食同源,食养尽之的重要理念。

皇帝内经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诗句
3.《黄帝内经》关于饮食养生有什么精辟观点 《内经》特别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食饮有节”;“全面配伍,五谷为养”等养生观。 这些养生观的内容具体如下:“饮食有节”是“尽终其天年”的关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F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

黄帝内经养生
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养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饮食调养 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饮食调养的方法包括:饮食宜清淡、定时定量、多食蔬果、少食肉类。运动保健 黄帝内经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运动保健的方法包括:多做有氧运动、避免过度运动、注意运动姿势...

解释“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意思是药物为治病攻邪之物,其性偏,五谷杂粮对保证人体的营养必不可缺,水果、肉类、蔬菜是必要的补充剂。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精细化,鱼肉、果菜等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加,导致饮食失调,疾病横生。不少“富贵病”是由于人们吃得过精过细而导致的。

松北区15118468024: 黄帝内经中哪些饮食观点被誉为世界上 -
申鲍珍良: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松北区15118468024: 《黄帝内经》关于食疗有哪些基本观点?
申鲍珍良: 关于食疗,《内经》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观点:1. 顺应自然,按季节食疗的观点.《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共同受阴阳五行法则制约,并遵循同样...

松北区15118468024: 《黄帝内经》关于饮食养生有什么精辟观点?
申鲍珍良: 《浐经》特别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食饮有节”;“全面配 ,五谷为养”等养生观.这些养生观的内容具体如下:次食有节”是“尽...

松北区15118468024: 四气五味的养生 -
申鲍珍良: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食物性能理论上,《...

松北区15118468024: 中国文化(烹饪) -
申鲍珍良: 中国烹饪文化烹饪是人类在烹调与饮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烹调技术、烹调生产活动、烹调生产出的各类食品、饮食消费活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众多精神产品. 中国烹饪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

松北区15118468024: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有哪四大原则
申鲍珍良: 1、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2、饮食养生: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

松北区15118468024: 《黄帝内经》中膳食平衡学说是
申鲍珍良: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与现代营养学的理论不谋而合,我国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吃好求健康”是发展的大方向.为了纠正膳食不平衡,中国营养学会设计了“平衡膳食宝塔”各类食物有个大体的比例,一目了然.

松北区15118468024: 黄帝内经 饮食 篇章有哪些 -
申鲍珍良: 第一章 《内经》饮食养生总论 一、《内经》关于饮食养生的精辟论述 (一)“饮食有节”是“尽终其天年”的关键 (二)全面配伍 (三)饮食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四)谨和五味 (五)食物的归经 (六)饮食宜忌 (七)饮食物在人...

松北区15118468024: 如何制造家用绿叶肥 -
申鲍珍良: 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 , 最早提出平衡饮食观点的是中国 . 早在24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 明确了蔬菜在膳食营养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就和大家来分享一下绿叶...

松北区15118468024: 民以食为天的问题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饮食有时”“饮食有节”“无使过之”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申鲍珍良:[答案] “饮食有时”“饮食有节”“无使过之”是指饮食应该有节制,有规律,不可过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其中 五谷:麦、黍、稷、麻、菽 五菜:韭、薤、葵、葱、藿.五畜:牛、犬、羊、猪、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