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于我殡的于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益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是什么意思~

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三、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七、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八、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九、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论语.乡党》是专门记载孔子的习惯、行为和事迹的专章,其中有一段是“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这段话是说当朋友去世而没有人处理后事的时候,孔子会主动站出来表由自己来进行安葬。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所说的朋友是朋和友两个概念,与咱们现在所说的朋友意思不同。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友是指友人。

介词,给 的意思
在《豳风 七月》中有,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古代礼俗的分类
含玉是葬礼,表示必死之决心,那么,《虞殡》当然也就是送葬歌曲(杜预语)了。至于《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四·孝顺皇帝上》:大将军商大会宾客,燕于雒水;酒阑,继以《薤露》之歌。 挽歌更成了娱宾的节目。而文人亦学作挽歌,上文中提及的陶潜《挽歌诗》三首,早已成为千古之名篇。下面说到葬。上文说到,殷代奴隶主...

读后感字大学生
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

论语里的文言文一整篇
伺食于君,君祭,先饭。【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10.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10.21】入太庙,每事问。【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10.24】寝不尸,居不容。【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

来自论语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移晷在文言文的意思
1. 文言文中“移”有什么意思 意思是:移动 一、移的组词:移山、移驾、移时、移行、量移 移籍、移书、移祸、移文、移变 二、移的笔顺:

孔子论语全文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

论语全文二十篇择文
伺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入太庙,每事问。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

高分!论语,史记,诗经,聊斋,周易.尚书.24史和春秋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 君祭,先饭。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大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孔子的名言。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

论语第十章翻译
【原文】 10·15 问(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评析】 以上 6 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

北流市18541503073: 论语中于我殡的于什么意思 -
丘弯康迪: 《论语.乡党》是专门记载孔子的习惯、行为和事迹的专章,其中有一段是“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这段话是说当朋友去世而没有人处理后事的时候,孔子会主动站出来表由自己来进行安葬.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所说的朋友是朋和友两个概念,与咱们现在所说的朋友意思不同.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友是指友人.

北流市18541503073: 有何于我哉中的于的意思 -
丘弯康迪: 论语·述而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一句,所以,"何有于我哉"即"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何有,即有何,有什么;于,就是对.

北流市18541503073: 何有于我哉的“于”是什么意思 -
丘弯康迪: 在《论语》的《子罕篇》中,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这里,孔子说:“不被酒所困扰,对我来说(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什么(要做的)呢?” 《论语·述而》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一句,现用古汉语的教材对“何有于我哉?”的解释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 所以,“何有于我哉”即“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何有,即有何,有什么;于,就是对.何有于我哉 也就是 于我何有 老了不死;呵呵,明白了吗? 对我

北流市18541503073: 何有于我哉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
丘弯康迪: 何有于我哉 意思: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那么这句话中的于就是对于的意思

北流市18541503073: 于在古汉语中有哪些意思 -
丘弯康迪: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和”“同”“对”“...

北流市18541503073: 《论语》中何有于我哉什么意思 -
丘弯康迪:[答案]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孔子说:“出外就事奉公卿,入家就敬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尽力,不被酒困扰,(此外)我还有什么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北流市18541503073: 论语中关于诚实和责任的句子,赏金100,急!!!!!!!!!! -
丘弯康迪: 1、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说话遮遮掩掩的人,大多是寡廉鲜耻的呀.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身;为他人谋划时有没有不忠诚;和朋友交往有没有...

北流市18541503073: 何有于我哉的于 -
丘弯康迪: “何有于我哉”即“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何有,即有何,有什么;于,就是对.何有于我哉 也就是 于我何有

北流市18541503073: 古文中“於”和“于”的区别? -
丘弯康迪: 于 於 yú <介>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欧阳修《归田录》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

北流市18541503073: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 -
丘弯康迪: 论语为政第二【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