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有哪些人见君王时可以不用下跪?

作者&投稿:詹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洋人见清朝君王要不要磕头,据说这个问题直到清朝末年才解决?~

众所周知清朝是一个规矩森严的朝代,只见了皇帝都要行三跪九叩之礼,西方人则比较自由,礼数也不是那么的严谨。由于清朝这个问题上比较纠结,一直都在外交上不见洋人,到了清朝末年,清朝已经不是洋人的对手了,所以跪与不跪就已经没有什么好再纠结的了。

在乾隆皇帝时期,英国使臣曾经觐见乾隆皇帝。并且打算与乾隆皇帝谈判,商量取消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此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因为觐见乾隆皇帝时要举行三拜九叩的礼节,英国使臣差点见不到乾隆皇帝,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争吵了很久,到了最后乾隆皇帝选择了妥协,允许外国使臣,可以不行三拜九叩之礼,只需要单膝跪地即可。

在嘉庆皇帝时期,英国使臣再次访问清朝,当时英国使臣明确表示不会对皇帝行磕头之礼,嘉庆皇帝知道了以后勃然大怒,见都没见他们,直接把他们驱逐出京城。清朝比较强盛的时候,清朝的统治者对磕头,这个礼节占有主动权,因此每一个觐见的外国使臣都对磕头这个礼节特别的纠结。

而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实力开始下降,这时候,外国使臣恐怕连单膝跪地这样的礼都不会行了,清朝后来的皇帝们,干脆就躲着外国的使臣不见面。到了后来就是由大臣去接见外国使臣。而在现代意义上来说,这不过是一种礼节对别人的一种礼貌,无论表现在何种形式,都是对人的尊重我,无论跪与不跪,只要别人对你心里尊重即可。


现在实行的三跪九叩制 是满清入关以后才开始的。而汉人的跪拜礼和现在的跪拜礼是不一样的,要追溯时间的话。在古代,即宋以前,汉人是席地而坐的,就是跪坐,看现在日本的电视就可以看见了,这个也是日本学的我们的文化,并且保存下来了。当屁股垫小腿的部位时,称为坐,当直立起上身的时候,称为跪,在古代,不仅仅对长辈,同辈之间也可以用跪拜礼。现象一下,你和好友聊开心了,或者觉得他说的对了,你就把上身立起拜一下,表示你的尊敬。如此而已。再拜,就是拜两下,那就是大礼了。宋以后,胡凳传入。才没有跪坐。元入侵后,汉人精英几乎被屠杀殆尽,礼,也有许多遗失了,但是也遗留了一些元的恶习。但是当时的大臣也就是在开始的时候要跪一下,然后就是站着,有的还是可以坐着的,清以后,就只能跪着说话了,此跪非彼跪。

在清朝时期见到君王可以不下跪的人非常的少,因为在当时中国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了顶峰,所以说皇帝对于权利非常看重的,但是一些位高权重者,比如曾国藩这些人都会下跪。


1,摄政王多尔衮


因为从秦汉到明清是一个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过程,所以大臣的权力也在不断的弱化,在大臣见到君王的时候也必须要下跪,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在清朝也有一些人是有特例的,比如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因为他在朝堂上的势力非常的大,所以多尔衮也是有一些的特权的。多尔衮这个人在皇太极死后就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当时的顺治皇帝,而且多尔衮为清朝平定北京和一统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权势也因为这些功劳达到了顶峰,所以说他的具体表现就是见了皇帝不用下跪,这是最当时大成的最高待遇。


2,恭亲王奕欣


恭亲王奕欣之所以能够不下跪,主要还是因为他跟慈禧太后一起策划了辛酉政变,所以说大家都是有革命友谊的人。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恭亲王也就得到了这一个特权。而且因为当时的顺治皇帝非常的年幼,所以他就像顺治皇帝讨要了这项特权,因为顺治皇帝没有足够的手腕跟他掰扯,而且他所要的特权是永久性的。


综上所述,在清朝能够不下跪的皇帝还是非常的少的,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皇权到达了顶峰,并且在当时很多人都是没有这样特权的。



太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太上皇,皇太后以及高位太妃见了皇帝可以不跪,反而皇帝要向她们行礼,还有一些被特殊恩准不用下跪的老功臣。

封建王朝等级制度很严格,任何人,包括王,妃在内见了皇帝都要下跪。如果皇帝是由亲王的儿子过继当皇帝的,在朝堂上这个亲王也要给儿子皇帝下跪。太上皇及太皇太后除外。

应该是国外的外交官,他们只能鞠躬之礼。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代表国家出行的,不能够下跪,那样有失自己国家的威严。

清朝时期思想还是比较封闭的,不管是那个大臣,不管他对朝廷多大的功劳,都要下跪行礼,但是像皇帝的母亲这些是不用下跪行礼的。


中国历史每个朝代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荀子、庄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荆轲、高渐离、樊於期、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邹忌、白起、商鞅、李悝、蔺相如、屈原、魏斯、乐羊、西门豹、孔伋、杨朱、聂政、申不害、尸佼、赵武灵王、匡章、淳于髡、张仪、苏秦、田辟疆、田忌、鬼谷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鹊、范雎、蔡泽、郭隗、唐...

...分别顺序是哪些?然后各个朝代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请不吝赐教!!_百度...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

清朝时期,有哪些人见君王时可以不用下跪?
2,恭亲王奕欣 恭亲王奕欣之所以能够不下跪,主要还是因为他跟慈禧太后一起策划了辛酉政变,所以说大家都是有革命友谊的人。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恭亲王也就得到了这一个特权。而且因为当时的顺治皇帝非常的年幼,所以他就像顺治皇帝讨要了这项特权,因为顺治皇帝没有足够的手腕跟他掰扯,而且他所要...

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哪些名臣?
6,唐朝的房玄龄。提到唐朝,很多人会想起魏征,其实魏征没有当过相,他是个谏官,当然是个名臣,但不是个名相了。我们也许听说过“房谋杜断”吧,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们在位时制定的,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完善,并走向鼎盛。他们是出了不少力的。7...

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哪些?
南北朝时期有高长恭、隋朝有杨坚、唐朝有李世民、五代十国有柴荣、宋朝有赵匡胤、元朝有忽必烈、明朝有朱元璋、清朝有李鸿章、春秋有孔子、战国有白起、秦朝有嬴政、汉朝有刘彻、三国有关羽、晋朝有司马炎。 1、高长恭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原名高孝瓘,又名高肃,字长恭,以字行,北齐都城(今河南安阳)人...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号始光。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都出现了哪些文人雅士?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认为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是十分美好的,虽然有劳作的辛苦,但也有自给自足的快乐。他还有很多作品都脍炙人口,如《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无数人心里不由自主地浮现了那个在山脚采菊花的画面。曹操是魏朝的领导者,...

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科学家
9、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先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

三国时期,有没有同时见过孙权刘备和曹操的人?
再说《三国演义》中,同时见过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人!这个可就多了不少人了,除去张辽和麋芳外,如下。第一位:赵云!刘备过江娶亲时,就是带着赵云去的。因此赵云见过孙权。(史书上,刘备娶亲,不见赵云跟随)。曹操天天领兵征战,跟刘备发生过多次大战,而赵云身为刘备手下战将,必然见过曹操。且...

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有哪些
4、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谢灵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义熙元年(405年),出任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参军。此后任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

莒南县17884472960: 玉圭与笏的对比 -
亓泳益母: 《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

莒南县17884472960: 清代皇帝礼仪冒有哪些 -
亓泳益母: 1)不用. 以康熙帝为例,康熙朝一位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太后)、两位太后:母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和圣母皇太后佟佳氏,前者是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后者是康熙的生母.这三位一位是皇帝的祖母,两位是皇帝的母亲.所以,...

莒南县17884472960: 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手里拿着那根棒是什么? -
亓泳益母: 笏 拼音:hù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1]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

莒南县17884472960: 笏板最初的作用是什么 -
亓泳益母: 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在手中的器具.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从上可以得知 既然《礼记》中已有记载 那么玉笏板出现的年代应该早于春秋时期,估计在在商周时期已有使用.

莒南县17884472960: 古代大臣手上捧得是什么
亓泳益母: 笏,音“户”.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莒南县17884472960: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
亓泳益母: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

莒南县17884472960: 清朝官员上朝用芴板吗 -
亓泳益母: 清朝官员上朝不用笏板.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就是电视里常看到的大臣上朝时手上拿的那东西,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莒南县17884472960: 古人上朝时拿着根木板是干什么? -
亓泳益母: 笏板(hù bǎn)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

莒南县17884472960: 笏是哪个朝代用的朝牌 -
亓泳益母: 笏就是朝板,哪个朝代用,都可叫“笏”笏①hù【释义】笏 〈名〉形声字.从竹,勿声.【本义】〈古〉古代朝见时大臣手上所执的竹板,用玉、象牙或竹片等制成,可以用于记事.【简介】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

莒南县17884472960: 古代觐见皇上拿的东西叫啥
亓泳益母: 笏板 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就是电视里常看到的大臣上朝时手上拿的那东西,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