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是什么?

作者&投稿:厍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衍历》是由谁制定的?~

《大衍历》是由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一行制定的。
一行,本名张遂,河北巨鹿人。他的天文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仪器的创制、对天象的观测以及主持天文大地测量三大方面。
一行主张编订历法应该在实测的基础上。因此,要想得到准确的实测结果,首先就需要有特定的仪器来对天体位置进行测量。于是,他于开元九年与曹参军梁令瓒经过研究设计一个黄道游仪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这架仪器于开元十一年完成。它的最突出特点就是黄道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在赤道上任意移位,这样就可以与岁差现象相符合。
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开始设计制造水运浑天仪。这个水运浑天仪以水力为动力,并带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又被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
在观测天象方面,一行使用自制的黄道游仪来观测各星体的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不但测出了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以及它们和黄道的相对位置,还测量出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并不相符,有很大变动。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开始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最有成就的要数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
一行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制定《大衍历》。从开元十三年起,他就开始编历,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草稿,将其定名为《大衍历》,它是当时已有的历法中最精密的。
《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根据它编算成的历书颁行全国,不久又流传至日本。

答案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冬至日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之后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夏至日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之后速度逐渐增快。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速度的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僧一行本名张遂(683-727),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贞观名臣襄州都督郯(tán)国公张公谨的曾孙。张遂自幼聪敏,青年时期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道士尹崇,博学多藏古书,张遂往借《扬雄太玄经》,归家读数日而还其书。尹崇说,此书深奥,我探求积年,尚未通晓,你可进一步研求,不必速还。张遂说已弄清其要旨,因而拿出他撰写的《大衍玄图及义决》僧一行一卷给尹崇看,尹崇大惊,“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张遂由是远近知名。武则天侄武三思慕名请与结交,张遂逃匿以避之,旋即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禅宗大师普寂,法名一行。他跋涉千里,访师求学,先后到郯州天台山,荆州当阳山学习佛教经律和天文数学。开元五年(717)唐玄宗礼迎一行至长安,安置于光太殿向他征求治国安邦之道。一行切直谏净,玄宗皆予采纳。开元八年(720),天竺僧金刚智至长安传授密宗。一行从金刚智灌顶受法,成为唐代密宗的一位领袖。

开元九年(721),因据当时行用的麟德历所推算的日蚀多误,玄宗诏一行研究前代诸家历法,制定新历。

测定日、月、五星在自己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它们的运行情况,对提高历法的精密程度至关重要,而以前的天文仪器基本上都是赤道装置。赤道是赤道面和天球的交线,它垂直于地球自转轴。这样的仪器所测得的天体位置,都是用赤道坐标表示的,还须经过坐标换算,才能确定天体在自己轨道上的位置,这就需要应用球面三角法。但那时的学者们还没有掌握这个方法,都是用近似的经验公式来计算,误差较大。一行知道这个缺点,他希望有一架能够直接测量日、月在轨道上的坐标位置的仪器,这样可以减少一道换算手续,并避免由此产生的误差。一行对梁令瓒等与工人设计的黄道游仪木模进行鉴定,支持梁令瓒用铜铁制造成器,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中视运动的路线,即从地球上看太阳,感觉到太阳在宇宙空间一年当中运动的轨道。用黄道游仪来观测天象,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上的坐标位置,从而减省换算手续,避免误差。开元十二年(724),黄道游仪正式制造成功。惜史书缺详细记载和图样,其具体结构和形状已无法了解。大致是由几个金属圆环交织在一个“中旋枢轴”的周围,很像一个大球。“枢轴”与地球自转轴平行,指向南北两极。仪器由四个高四尺七寸雕成龙形的柱子支持着,坐落在水平槽上。在金属圆环间装有“玉衡望筒”用来观察天体,类似后来的天文望远镜。金属圆环中的黄道环,白道环(白道是月亮在天球中视运动的路线)和赤道环的交点不固定,能够开合,观测者可以从黄道环上读出所需要的数字来。一行用黄道游仪测量150余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并同汉代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有很大差异,从而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这在世界天文史上是一个创举,比英国人哈雷1712年发现恒星自行大约早了一千年。

开元十三年(725),一行与梁令瓒合作设计制造了水力运转的浑象(类似于现代的天球仪),这是一个球形物体,有铁轴贯穿球心轴的方向就是地球的旋转方向,球和轴有两个交点,作为球的南极和北极,球面上刻着二十八宿和其他星辰,球的外围套有两个圆圈,一为地平圈,一为子午圈,交叉环套,天球半露在地平圈上,半隐在地平圈下,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边。另外,在球体上还有黄道和赤道,互成24度交角。在赤道和黄道上各刻有24节气,并且从冬至开始,刻分成:3651/4度,每度分为四格,太阳每天辐射在黄道上移动一度,如是天体现象皆可在球上表现出来。为使浑象能自己转动,利用我国古代计时漏壶滴水的原理,在仪器上安装齿轮,用漏壶滴水的力量发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每天转动一周,用大柜做地平,使天球一半在地下,地平上有两个木人,面前置钟鼓,每刻击鼓,每个时辰(两小时)撞钟,皆由柜中齿轮操纵,这架演示天体现象并能自动报时的仪器被称为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组织了全国十多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创举。测量任务主要是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正午各点的日影长度和北极高度,测量日影的长度是把一根长八尺长的标杆(古代叫做“表”)直立于地面,至时量其影长。北极高度,即观测点和北极的联线同通过观测点的子午圈的切线所成的角度,这需要比较复杂的仪器才能解决。为了测量北极高度,一行设计了一种测量工具——复矩,并且绘制《复矩图》24幅(可能是配合复矩的天文图)。“矩”是我国古代一种制图工具,很像木匠使用的“曲”尺,“复矩”就是把“矩”倒过来放置,在“矩”的直角上安装一个由0度到91.31度的分度器(这里的度指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是圆周的365.25分之一),顶点系一铅锤,这就是一件完整的工具了(见图一),用法也很简单,只要把复矩临近91.31度的直角边直指北极,使北极、观察者的眼睛和直角边的两端正好在一直线上,另一直角边“向下倾复”,这时铅锤线在分度器上就能指出观测点的北极高度来,北极高度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复矩不仅构造简单,灵巧,容易作用,而且合乎科学原理,在当时的天文测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观测点的北极高度都是利用它测得的,这是一行在天文测量上的一项贡献。

在这次测量中,以南宫说等在今河南省四个点的测量工作最重要。这四个点是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北)、浚仪(今河南开封)、扶沟(今河南扶沟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四个观测点处于一条子午线上,他们测量了各点的北极高度、夏至日正午八尺标竿的影子长度,还测量了各点之间的距离。

这次测量彻底推翻了《周髀算经》中南北地隔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说法。派往龙编(治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一带的测量队测得夏至日影在表南三寸三分,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夏至日影为表北一尺四寸九分,两地如以直线步量不到5000里,结果合277里左右影差一寸。南宫说等测得从白马到上蔡,距离526里270步(唐尺),夏至日表影长度差二寸有零,合263里左右影差一寸,这就证明了南北地隔千里影差不是一寸,而随着地点的不同,影差和南北距离的比率是不固定的;也证明了隋朝的刘焯和唐初李淳风的看法是正确的,从而使一行等完全放弃了地隔千里影差一寸的概念。

这次测量最重要的成就,是一行根据南宫说等在今河南省同一平原地区内同一子午线上四个点观测的数据,计算得出的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唐代尺度。合129.22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代测量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的弧长111.2公里仅差18.02公里,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的实测,开创了通过实测认识地球的道路,把地理纬度测量和距离结合起来,既为制定新历法创造了条件,又给后来的天文大地测量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等一再著文论述,认为这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经过几年的观测研究,开元十三年(725)一行着手编订新历,开元十五年(727)新历法草稿完成,名为《大衍历》,一行也于这年逝世。后经张说、陈玄景等将新历草稿整编成册,其中包括:《开元大衍历经》1卷7篇,《七政长历》3卷,《历议》10卷,《历立成》12卷,《古今历书》24卷,《略例奏章》1卷,《天竺九执历》1卷。其中《历经》全文被录入新、旧《唐书·历志》,《历议》,《略例奏章》被摘要录入《新唐书·历志》因得存留至今,从开元十六年起,每年颁发根据《大衍历》推算的次年的历书。经过检验证明,《大衍历》比以前所有历法都更为精密,其结构严谨,演算步骤合乎逻辑,为后世历法所师从。《大衍历》最突出的成就是比较正确的掌握了太阳周年视运动中速度变化的规律(实际应当是地球绕太阳运动时速度变化的规律)。指出冬至前后日行最快,所以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最短;夏至前后日行最慢,所以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最长;又测知从冬至到春分之间共为88.99日,从春分到夏至之间共91.73日;秋分前后的情况与此相同,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大衍历》在日食计算中首次考虑了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对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的计算也比以往的历法更合乎科学,在当时《大衍历》是最先进的历法,故宋代科学家沈括说:“开元《大衍历》最为精密,历代用其朔法。”从唐朝中叶到明朝末年,使用了800余年。开元二十一年《大衍历》传入日本,在日本广泛流传使用,影响甚大。

一行在数学上也很有贡献。他在《大衍历》中提出了自变数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吸收印度传入的正弦函数并用于编制天文数表;提出了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公式。

一行叔祖父张大素撰《后魏书》,未完成其《天文志》,一行续成为2卷。后人将此2卷补入魏收所撰《魏书》,成为《天象志》的第三、四两分卷;一行并助金刚智译《陀罗尼经》;助印度善无畏译《大日经》7卷(存);并自撰《大日经疏》20卷(存);奉敕撰《释氏系录》1卷;著《摄调伏藏》10卷;《梵天火罗九曜》1卷(存)。

1955年8月25日,我国邮电部发行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有僧一行一种,肯定了他的创造性成就和古代科学家的地位。


列举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

列举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唐代天文学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其原名为?
制定《大衍历》 从开元十三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一行不幸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

中国天文历法方面有哪些重大成就?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

科学著作有哪些?
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哪些辉煌成就,请列举基本数学典籍?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

列举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

唐代著名僧人一行的历史贡献
他们在今河南省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 351米80步(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制定《大衍历》 >从开元十三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

太康县13125055730: 《大衍历》的内容是什么?
御姣参茸: 《大衍历》亦称《开元大衍历》,是唐开元十七年(729年)起施行的历法,因立法依据《易》象 大衍之数而得名.此书为僧一行编制,他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

太康县13125055730: 什么是《大衍历》? -
御姣参茸: 《大衍历》是唐代的一部先进的历法.由一行发起编订.编订工作于玄宗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开始,到开元十五年完成初稿.不幸的是,一行在初稿刚完成的就因病离开了人世.一行去世后,他的继承人中书令张悦和历官陈玄景继承遣志...

太康县13125055730: 什么是《大衍历》? -
御姣参茸: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

太康县13125055730: 僧一行的《大衍历》主要记载的是什么?其中“衍”是什么意思?
御姣参茸: 僧一行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之一.他在开元年间,通过观察黄道游历,发现了恒星移动现象;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测量地球子午线的人;他修制的《大衍...

太康县13125055730: 我国唐代学者一行和尚,他制订了什么历法? -
御姣参茸: 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

太康县13125055730: 僧一行是谁? -
御姣参茸:[答案] 僧一行(683-727年)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高僧.本名张遂.武则天侄武三思想借重他的声誉,要与他结交,他拒绝了,隐入嵩山,削发为僧,一行是他的法名.唐玄宗时礼迎他至长安,向他求教治国之道.721年,玄宗下诏让他修订历法.724-725年,他...

太康县13125055730: 《大衍历》是谁的著作~
御姣参茸: 亦称“开元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历法.一行撰.因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而得名.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并步九...

太康县13125055730: 唐朝僧一行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历法方面,他制订了 -
御姣参茸:[选项] A. 《大衍历》 B. “太初历” C. “十二气历” D. 《授时历》

太康县13125055730: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
御姣参茸:[答案]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一 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 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 《皇极历》的方法并继续发展.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

太康县13125055730: 大衍历的撰写对后世历法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御姣参茸: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创修的历法.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僧一行受命编制新历.开元十五年(727年)新历法草稿完成,定名《大衍历》.此历法较符合太阳运动规律,将一年24节气分成四段,秋分至冬至和冬至到春分为88.89天,春分至夏至和夏至到秋分为93.73天,这样更接近实际观测,为当时较先进的历法,是僧一行对古代天文学的巨大贡献.从唐至明,历朝修订历法多采用其结构.直到明末西历传人,编写才有所变化.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