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后的皇帝谥号,为何始终圈“文、武、高”三个字?

作者&投稿:赖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谥号是过去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的一种称谓,是对其生前功绩与品行的盖棺定论。根据《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先秦时期,周天子及各诸侯国君、夫人、卿大夫等皆有谥号。而自秦始皇一并天下后,认为由臣子给先君评定谥号,是“以子议父、以臣议君”乃大不敬。于是,废除了谥号,其自号始皇帝,其以后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然而秦朝国祚不长,自汉建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谥号”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俗话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古人尤重“身后名”,而这谥号就是对其生前功绩与品行的盖棺定论。故而,谥号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精深的学问。我们根据秦朝以后的历朝开国皇帝的谥号,可以发现开国皇帝的谥号,始终圈定在此三个字之内,这又是为何呢?

汉朝,刘邦,谥号“高”。刘邦的谥号,一般人都会弄错,通常人都提“汉高祖刘邦”。“某某祖”、“某某宗”都为庙号,而“某某帝”才为谥号。唐朝以前的皇帝,通常都称““某某帝”,也即“谥号”。唐朝及唐朝以后的皇帝才通常称“某某祖”、“某某宗”,也即庙号。而刘邦的谥号为“高皇帝”,庙号为“太祖”,刘邦应该被称为“汉高帝”(唐以前的通行称谓),或者“汉太祖”(唐及唐以后的通行称谓),或者称“汉太祖高皇帝”。而“汉高祖”的称谓,其实是不伦不类,将庙号与谥号相混杂了。

曹魏,曹丕,谥号“文”。曹魏的实际奠基者为曹操,在曹操晚年,有人劝其称帝。但是,曹操做了一辈子的汉臣,也实在不好拉下脸皮称帝,便说道:“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然而,其子曹丕称帝后,却给曹操上了“武皇帝”的谥号。曹丕死后,其谥号却为“文皇帝”。

晋朝,司马炎,谥号“武”。晋司马氏的江山,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而晋武帝司马炎,却是历朝开国皇帝中,最虚有其名的。其父司马昭生前,便不怎么看好司马炎,而想立其次子司马攸为世子,后因遭大臣们反对而终止。司马炎穷奢极欲,又无政治远图,晋朝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灾难,理该由司马炎埋单。

南朝宋,刘裕,谥号“武”。南朝齐,萧道成,谥号“高”。南朝梁,萧衍,谥号“武”。南朝陈,陈霸先,谥号“武”。隋朝,杨坚,谥号“文”。

唐朝,李渊,初谥为“太武”,其后,改谥为神尧皇帝,而后又改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自唐朝以后,科举制日益成熟,使得朝廷得以建立一套服务於“中央皇权”的官僚体制。彻底打破了世族垄断仕图的局面,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权力的过度集中,使得围绕着“至高无上皇权”的种种无底线奉承之词也就应运而生。如《笑傲江湖》中的“文成武德、仁义英明圣教主”等本质上也属“谥号”,不过是“活人”已经开始享受这被奉承的滋味了。

唐朝以后的帝王谥号,越来越长,到了明清时期,已经长达二十多字了。故而,对帝王的称谓也只好变了,而改称其庙号或者年号(明清)。而明清皇帝的

五代时期,略过,谥号大抵皆含“文”或“武”。宋朝,赵匡胤,初谥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加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元朝,跳过,不离“文或武”。明朝,朱元璋,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谥号核心在“高”。因此,朱元璋也通常被明朝人称为“太祖高皇帝”。清朝,亦不离“文或武。

历朝的开国皇帝谥号,皆不离“文”、“武”、“高”。而在先秦时期,“高”的谥号却并不常见,最为常见的谥号为“文”、“武”。何谓“文”?根据“谥法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等。何谓“武”?刚彊(通“强”)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贬义)等。

而“文”,通常表示“文治”,也多用於文臣的谥号,例如“文正”、“文忠”等等。“武”,通常表示“功业”,也多用於武将的谥号,例如“武穆”、“武襄”等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原是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不同理念,而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极为难得的“圣明之君”。故而,“文”、“武”都是谥号中的最上等。但“武”,有时已有贬义的意味,如汉武帝的谥号,就有穷兵黩武的意思。那何谓“高”呢?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等等。“高”的谥号,已经可以说是另创一个“高度”了,属至高的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王公大臣死后,朝中根据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而给予的一个称号,来褒贬善恶,简捷的说明此人生前的功过,称为谥号或谥。谥号通常可以分为三种:表扬性的,赞美功德;批判性的,斥其失德;表示同情的,惋惜此人一生。

而秦朝之后的皇帝的谥号也并不是一直围绕着“文”“武”“高”三个字来的,每个字都是由其深意的。在古代商定谥号中,经天纬地可以称得上文,威强睿德可以称得上武,至于高则是称颂其功德丰厚。我们知道的汉高祖刘邦,开朝皇帝功德难以言表,所以用高;汉文帝刘恒,施行无为而治,做出了很多功绩。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也做出了不少成绩。

表扬性的谥号根据帝王生前的功绩,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来确定。而批判性的也是如此。好内远礼是炀,有这一谥号的有隋炀帝,我们可以看到隋炀帝的功绩,滥用民力,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亡国。而表示同情的,恭仁短折是哀,有汉哀帝,在位仅仅七年,后来病逝,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英年早逝称短折,所以谥号是哀。



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皇帝,所以封号始皇帝。而秦代以后的皇帝,要么高,文,武,是因为高则是功高,对国家,历史做的贡献很高,不仅文韬武略,而且做人,做事都是榜样。那个时期的国家也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安康乐业。

文,是对文学,文化造诣高,不喜欢武功,但是仍然以自己的德高望重,品性征服了全国百姓和各大官员。被封为文的皇帝是表示在他管理期间,没有什么战乱,皇帝用他的想法,把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作风,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武是武力,皇帝爱好武力,喜欢征服其他国家,拓展疆土。虽然用武力,但是不会让国家的百姓颠沛流离,而是让他们生活的更好,国家更加富裕。武帝虽然没有文帝那样喜欢和平,但是不代表武帝的文化水平也低,反而作为一个皇帝,文韬武略都齐全发展。只是个人的表达形式不同。



谥号简单的说是对皇帝和大臣一生功过的评定,由于朝代更迭,在王朝建立早期的皇帝多以战功为主,谥号多带武如:魏武帝,晋武帝,宋武帝等。等到王朝稳定,这时的皇帝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民生,建立制度,功绩也以此为主,谥号多从文如:魏文帝,北魏孝文帝,宋文帝等。而对王朝做出突出贡献的皇帝,谥高。但也不绝对,如隋开国的皇帝谥号为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是高皇帝。此外虽然没有统计,但是谥号里最多见应该是孝。另外常见的有景,宪,纯,仁,徳等。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能文能武当然更高一等。


古代历史各朝代皇帝的名字,谥号?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

秦朝后的皇帝谥号,为何始终圈“文、武、高”三个字?
宋朝,赵匡胤,初谥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加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元朝,跳过,不离“文或武”。明朝,朱元璋,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谥号核心在“高”。因此,朱元璋也通常被明朝人称为“太祖高皇帝”。清朝,亦不离“...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宗号分别指什么?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

中国皇帝的谥号和庙号
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

清朝皇帝谥号是什么?
清朝皇帝谥号是:一、努尔哈赤:1、庙号:清太祖。2、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二、皇太极:1、庙号:清太宗。2、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三、福临:1、庙号:清世祖。2、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呢?
而谥号中的惠谥,就是平谥。意思就是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是平庸的。而贬谥比如厉、灵、炀则是贬谥。谥号的使用也是有规定的使用原则的,比如文谥意思就是有才能、道德博厚的品德。炀谥意思是好内远礼。厉谥是暴曼无亲、杀戮无辜。但是到了隋朝之后,因为谥号是后来的新君对之前的皇帝进行评定,...

皇帝谥号是什么?
皇帝谥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按照剥削阶级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生平的德行而给予的一种称号。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

古代君主的谥号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分类的?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

皇帝的谥号
1、刘邦:高皇帝。2、刘盈:孝惠皇帝。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3、刘恭:西汉前少帝,被废,无谥号。4、刘弘:西汉后少帝,被废,无谥号。5、刘恒:孝文皇帝。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6、刘启:孝景皇帝。由义而济曰景...

清朝皇帝谥号全称是什么?
光绪皇帝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宣统皇帝溥仪,《清史稿》无谥号。但根据清朝皇后谥号的传统,皇后谥号的第三个字为丈夫皇帝的谥号,婉容称“孝恪愍皇后”,由此推论,人们给溥仪定的谥号可能是“愍”,即“愍皇帝”,《谥法》中有“在国遭忧曰愍,在...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3242732939: 古代皇帝的谥号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
璩封天方: 谥(亦作谥) 号,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 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纣王姓子名辛,《史...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3242732939: 秦朝为什么要废除谥号和庙号 -
璩封天方:[答案] 废除谥号是因为秦始皇认为,这是以子(嗣皇帝)议父(先帝)、以臣议君;下议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无谥号 至于庙号并没有废除,唐朝以后皇帝才普遍有庙号的,之前有庙号的皇帝不多,比如两汉加起来才有6个皇帝有庙号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3242732939: 秦朝都是称皇帝为一世,二世……为什么其他朝代就不称呼几世! -
璩封天方: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认为国家可以传千世万世,所以废除谥号,自己称一世始皇帝,儿子称二世,一直传下去,谁知传到二世就灭亡了,后来汉朝没用沿用,而是恢复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都是谥号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3242732939: 皇帝到底有多少种称谓,清朝和其它朝代皇帝的称谓又有什么不同? -
璩封天方: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死后都有几种称呼的形式,分别为谥号,庙号和年号. 从周朝开始,对于帝王的称呼采用的是谥号,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当然秦朝时中断).谥号是在帝王和贵族死后,由大臣和王族根据这位皇帝的一生的作为给予的...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3242732939: 为什么秦始皇没谥号? -
璩封天方: 因为秦始皇认为谥号是臣子评价君王,儿孙评价长辈的,是很不礼貌的,也是对皇权的不尊重,所以,不允许封谥号!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3242732939: 自秦始皇以后,每个建立王朝的开国皇帝死后都称“祖”,汉高祖,唐高祖,那么为什么隋文帝杨坚只是个"文帝”而没有称"祖”? -
璩封天方: 杨坚的是属于帝号,每个皇帝都是有帝号的,“**祖”是属于庙号,是死后追封的,杨坚的庙号是“隋高祖”.而汉高祖刘邦的帝号是“汉高帝”,秦始皇之所以没有称“祖”、“宗”是因为秦始皇认为谥法是臣议君,子议父,便废除谥法.秦朝两个皇帝都没有谥号.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3242732939: 为何唐以前的皇帝的庙号都是xx帝 只有极个别的才是xx祖 唐以后几乎全是xx祖xx宗了?
璩封天方: XX帝是皇帝的谥号如汉武帝,XX祖或XX宗是皇帝的庙号如宋太祖、唐太宗.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3242732939: 三个别号,帝号、庙号、年号有何区别? -
璩封天方: 庙号与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我国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后人祭祀,并给每个庙室取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庙号起源于商代,秦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后还没有来得及立庙室,秦王朝就灭亡了,秦朝...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3242732939: 古代哪个朝代的皇帝死后没有谥号 -
璩封天方: 秦朝,当时秦始皇认为臣议君,子议父是大不敬的行为,所以我们看秦朝的皇帝都是始皇,二世,没有后代我们看到的什么“太宗”“高祖”之类的.所以只有秦朝的皇帝死后没有谥号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3242732939: 帝和宗有什么区别 -
璩封天方: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