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圣人观的异同

作者&投稿:靳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孟思想有什么异同?~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牟钟鉴 胡孕琛 王葆玹 著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同时,道家在东汉以后又与道教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道家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家统称老庄之学与道教者,两者关系之扑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泥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此其一。《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刚主动员有,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历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迢家长于虚学。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首先,对待人性问题,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我们如果稍微留心一下他们二人的观点不难发现,孔子在许多场合都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的接受统治者的奴役,要“温良恭俭让”而不可“锋芒毕露”;但是孟子却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孟子还说“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由此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局限在“礼”的权限范围内,不让人们对统治阶级有丝毫的反叛;而孟子以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据说孟子初到齐国打算劝说齐王不要好战喜功,应“乐民之乐”,不成想被齐王称病拒绝接见,而是派了手下应付孟子的到来。孟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称病不见来使。身边的人怕触怒了齐王都纷纷劝说孟子“王命不可违”,要孟子三思而后行,但孟子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更可甚者,孟子为了显示他对齐王的蔑视,第二天一大早就若无其事的赶出门到东家送殡了。孟子的这种行为在孔子看来那可是“大逆不道”“不可教也”但孟子却认为“其横逆由是也------此亦妄人也已也。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与禽兽又何难哉?”。这是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反叛啊! 其次,在人格培养方面,孔子一味强调“克己复礼”忍辱负重无怨无悔,他让弟子们磨砺意志其实就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孟子以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的,他并不认为磨砺意志就单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对个人的节操等也有作用的。 另外,在君臣关系上孔孟的观点也是不一致的。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而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尤其在对待“仁义理智”方面,孔子侧重强调“克己复礼”而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最后,在对待学问上,孔子以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孟子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 一言以蔽之,有关孔孟思想的异同之处是枚不胜举的,前人本来就已经有过更高深的见解了,我在这里只是只言片语的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以求同仁和大家不吝赐教,以期提高我对儒学的再认识。
孔子、孟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世也将孔孟并称,然而考察<论语>和<孟子>,我们却发现孔孟有很多不同之处:孔子将政治理想摆在自己人生价值的首位,而孟子则有更多的人生追求;孔子无法忘怀于政治,孟子则寄情于"大丈夫"人格;孔子谨小慎微,孟子则狂放豁达;孔子因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而矛盾,孟子则执着于人格的精神.


孔孟圣人观的异同
我们却发现孔孟有很多不同之处:孔子将政治理想摆在自己人生价值的首位,而孟子则有更多的人生追求;孔子无法忘怀于政治,孟子则寄情于"大丈夫"人格;孔子谨小慎微,孟子则狂放豁达;孔子因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而矛盾,

孔孟圣人观的评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心向往之,虽不能也。

孔孟圣人观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有什么价值意义?
他们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文化就是孔孟文化,他们的文化不但对我们影响大,对世界的贡献都是不可估量的。

孔孟圣人观的比较和评价
孔孟圣人观的比较和评价 对待人性问题,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我们如果稍微留心一下他们二人的观点不难发现,孔子在许多场合都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的接受统治者的奴役,要“温良恭俭让”而不可...

船山区15647042712: 孔孟思想有什么异同? -
居终特安:[答案]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 牟钟鉴 胡孕琛 王葆玹 著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

船山区15647042712: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居终特安: 他们的政治思 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仁”的思想,但由于他们身份背景以及所处时期的不同,其具 体的政治思想观念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但是从主流方面讲是在本质上的一致性.虽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但是孔子以后儒家发生了分...

船山区15647042712: 孔孟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内容要具体
居终特安: 首先,对待人性问题,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我们如果... 一言以蔽之,有关孔孟思想的异同之处是枚不胜举的,前人本来就已经有过更高深的...

船山区15647042712: 孔孟主张有何不同? -
居终特安: 孔子没有关于人性的解释,孔子的理论核心是礼和仁,也就是复古的周礼和统治者仁.孟子在吸收大量其他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但他也只是为了阐述仁而已,是对孔子理论的优化(孔子理论事实上并没有受到春秋君主重视,到了战国君主更不可能接受,儒家之强在于他不要脸只要能解释核心思想他什么都吸收比如董仲舒天人感应,五行说孔孟能气的杀了他)并且他对君主提出了义的概念.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荀子时代战争更加频繁,荀子这种理论是儒家的奇葩,他的目的还是为了阐述为什么要仁,孟子理论的仁义照样没市场,所以儒家出了荀子来抗旗,他的理论就很对战国君主胃口,汉等大一统王朝孟子理论非常有市场,就成了亚圣,实际上根本比不了荀子.

船山区15647042712: 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 -
居终特安: 在思想仁和礼 仁政 “仁义”“王道这些他们是一样的~在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他们是相异的~下面是具体点的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

船山区15647042712: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 -
居终特安: ①政治上,孔子讲究克己复礼,人要学礼、懂礼、守礼.统治者用“仁”来管理人民,也就是施政好坏全靠统治者个人道德水平决定.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孔子渴望恢复周礼,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封建等级制). 孟子则主张“仁政”,通...

船山区15647042712: 孔子和孟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
居终特安: 虽然儒家传统中,他们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但他们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论语》中所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地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

船山区15647042712: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区别
居终特安: 孔子的子在左边 孟子的子在上边

船山区15647042712: 孔子和孟子在论述学习方面有什么异同之处 -
居终特安: 孔子被后世的人尊为圣人,孔子提出了认识、分析和处理事物的中庸观念;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 孟子被后人奉为“亚圣”.他继承了孔子的文化精神. 从《孟子》这部书里看到,孟子没有孔子博大,孟子涉猎的知识领域没有孔子...

船山区15647042712: 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
居终特安: 姓不同 一个姓孔 一个姓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