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紧急问题!关于高中语文读本

作者&投稿:类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高中人教版语文读本所有文章目录!高分~

这是前一半
第一册
天地情怀
1 地球,我的母亲 郭沫若
2 太阳吟 闻一多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4 现代旧体诗词五首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孤愤 柳亚子
自嘲 鲁 迅
乱离杂诗(之十一) 郁达夫
入狱 田 汉

叩问人生
5 现代诗四首
生命的流 宗白华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冯 至
寻梦者 戴望舒
烙印 臧克家
6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
7 当代诗三首
相信未来 食 指
停电之后 穆 旦
这也是一切 舒 婷

异域诗抄
8 西风颂 雪 莱
9 欢乐颂 席 勒
10 青春颂 密茨凯维支
11 诗六首
乘着歌声的翅膀 海 涅
回旋舞 保尔·福尔
严重的时刻 里尔克
雾 卡尔·桑德堡
缪斯 阿赫玛托娃
你的微笑 聂鲁达

水之韵
12 清塘荷韵 季羡林
13 在海边 斯妤
14 垂钓 余秋雨

美的沉思
15 温州的踪迹(节选) 朱自清
16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17 短文两篇
一片树叶 东山魁夷
玫瑰树根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18 域外风情散文两篇
密西西比河风光 夏多布里昂
塞纳河岸的早晨 法朗士

雅致的居所
19 雅舍 梁实秋
20 沙田山居 余光中
21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22 红房子 黑 塞

演说家的风采
23 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 孙中山
24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 蔡元培
25 未有天才之前 鲁 迅
26 “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 李大钊
27 奥林匹克精神 顾拜旦
28 婴儿 马克·吐温
29 自由、幸福和荣誉 西蒙·玻利瓦尔

永远的马丁·路德·金
30 根(节选) 阿历克斯·哈利
31 林肯演讲词两篇
解放黑奴宣言 林 肯
连任就职演说 林 肯
32 假如我是“黑人”(节选) 约翰,格里芬
33 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 马丁·路德·金
34 诺贝尔和平奖授奖辞 贡纳·贾恩

旧城遗梦
35 西安这座城 贾平凹
36 上海的弄堂 王安忆
37 底层(节选) 蔡 翔
38 罗马的旗帜 拉 博

精神觅归
39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 迅
40 最后一百年 房 龙
41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 衡
42 《我的精神家园》自序 王小波

群星闪耀
43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44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茨威格
45 弥盖朗琪罗 罗曼·罗兰

历史画卷
46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47 重耳之亡 《左传》
48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49 齐桓公求管仲 《国语》

人物春秋
50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51 晏子故事两则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晏子辞千金 《晏予春秋》
附:浅易文言文界说 柳士镇

孔孟之道
52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53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百家争鸣
54 非攻 《墨子》
55 庖丁解牛 《庄子》
56 谋攻 《孙子兵法》
57 五蠹 《韩非子》
58 学记三则 《礼记》
附:先秦诸子散文

雅韵幽香
59 诗五首
野有蔓草 《诗经》
登池上楼诗 谢灵运
梅花落 鲍 照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北陂杏花 王安石
60 词三首
菩萨蛮 李 白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
61元曲七首
[双调]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 元好问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双调]落梅风·远浦归帆 马致远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双调]蟾宫曲·梦中曲 郑光祖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名著导读
62 《论语》
63 《呐喊》
64 《普希金抒情诗选》

语言运用
65 语言运用和语境
66 规范
67 简明
68 连贯
69 得体

读书与写作
70 怎样过语文关 张志公
71 我的国文启蒙 余光中
72 谈谈写作 朱德熙
73 写作的“双重转化”性 刘锡庆
74 闲说作文 方 方


第二册
幽微情思
1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2 梅雨之夕 施蛰存
3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

时代碰撞
4 断魂枪 老 舍
5 哦,香雪 铁 凝
6 围墙 陆文夫

悲欢离合
7 啼笑因缘(节选) 张恨水
8 安娜之死 列夫·托尔斯泰

走近鲁迅
9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 迅
10 隔膜 鲁 迅
11 一点比喻 鲁 迅
12 捣鬼心传 鲁 迅

另一类杂文
13 论蒋干 黄 裳
14 鼓上蚤另有重用 牧 惠
15 二诸葛状告赵树理 刘 金

青年教育问题
16 哀“八旗子弟” 秦 牧
17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廖沫沙
18 哲学家皇帝 陈之藩

话说皇帝
19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 邵燕祥
20 被民主遗忘的角落 虞 丹

生命的旋律
21 螳螂猎食 法布尔
22 天鹅 布 封
23 葵与向日葵 贾祖璋
24 马铃薯 汪曾祺

达尔文和进化论
25 支持“物种起源”的学说 赫胥黎
26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 赵连玉
27 达尔文的错误 许靖华

大自然的智慧
28 大自然的智慧 严春友
29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30 为地球呼吁 卡尔·萨根
31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 劳伦兹

文艺品评
32 散文的声音节奏 朱光潜
33 蒙娜丽莎之美 傅 雷
34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柳鸣九
35 唐诗过后是宋词 葛兆光
36 泪珠与珍珠 琦 君

文化论衡
37 漫话清高 金开诚
38 美国的“中国城” 李欧梵
39 东西方幸福观 罗 素

幽默趣味
40 谈吃 夏丐尊
41 谈金钱 徐 讦
42 一个偏见 钱钟书
43 哀哉肉体 颜元叔
44 论帽子哲学 加德纳

秦汉文章
45 谏逐客书 李 斯
46 过秦论(下) 贾 谊
47 论贵粟疏 晁 错
48 订鬼 王 充

魏晋风度
49 魏晋士人轶事四则
王子猷雪夜访戴 刘义庆
宾主无愧色 刘义庆
阮籍不拘礼法 《晋书》
王羲之爱鹅 《晋书》
50 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

活着的过去
51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52 乌江自刎 司马迁
53 苏武牧羊 《汉书》
54 华佗 陈 寿
55 赤壁之战 司马光

抒情写怀
56 与博昌父老书 骆宾王
5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58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59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 愈
60 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

刺世箴言
61 谏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书 李 邕
62 蝜蝂传 柳宗元
63 越妇言 罗 隐
64 原谤 皮日休
65 蠹化 陆龟蒙

名著导读
66 世说新语
67 家
68 巴黎圣母院

语言运用
69 词语的理解
70 词语的积累
71 词语的选用(一)
72 词语的选用(二)
73 词语的搭配
74 词语的顺序

读书与写作
75 谈读书 朱光潜
76 读是写的基础 张志公
77 文脉 朱自清
78 再见萤火虫 池 莉
79 一些闲话 格 非

第三册
诗骚风韵
1.《诗经》三首
黍离
溱洧
子衿
2.山鬼 屈 原
3.橘颂 屈 原

汉魏诗歌
4.行行重行行
5曹氏父子诗三首
蒿里行 曹 操
燕歌行(其一) 曹 丕
白马篇 曹 植
6.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7.乐府民歌四首
饮马长城窟行
十五从军行
平陵东
子夜四时歌(其一)

唐宋诗词
8.唐诗四首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古从军行 李 颀
梦天 李 贺
9.宋词四首 (注:课本实际上只有三首)
望海潮 柳 永
念奴娇 张孝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10.宋诗二首
寄黄几复 黄庭坚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历史见证
11.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 迅
12.执政府大屠杀记 朱自清
13.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林语堂

故都深情
14.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15.想北平 老 舍
16.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17.话故都 吴伯箫

异域采风
18.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19.威尼斯 朱自清
20.异国秋思 庐 隐
21.红海上的一幕 孙福熙

天涯屐履
22.莫高窟 余秋雨
23.武夷山九曲溪小记 林 非
24.初访福建 汪曾祺
25.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冯君莉

林木寄怀
26.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27.林中速写 张守仁
28.杠椽树 刘成章

雨的情思
29.春雨 梁遇春
30.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31.雨的四季 刘湛秋

关于散文
32.论散文 梁实秋
33.“散”与“不散” 韩少华
34.散文鉴赏方法谈 魏 饴

批判的力量
35.灯下漫笔(节选) 鲁 迅
36.春末闲谈 鲁 迅
37.鲁迅序文两篇
题辞
白莽作《孩儿塔》序
38.鲁迅警世名言
先觉者与群众
关于奴隶与奴才
国民性批判

巴尔扎克之魂
39.永远的巴尔扎克 李国文
40.巴尔扎克之死 雨 果
41.巴尔扎克 斯特里奇

《〈红楼梦〉选读》简介

《〈红楼梦〉选读》系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研制的供高中二、三年级选修使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该教科书由“致同学”、“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附录”等部分组成,全书约14万字。

“致同学”简要介绍了今天阅读《红楼梦》的意义和本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红楼概观”收录了茅盾为中学生写的《〈红楼梦〉导言》,以及四大家族关系表、荣国府院宇示意图、大观园平面示意图等红楼图表3张和自读印象5题。

“红楼品鉴”精选了原著中贾府概况、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群芳夜宴、宝玉出家等六个片段,每个片段后均附有“解读举隅”、“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三栏。“解读举隅”收入对所选文本侧重于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的解读文章2篇,“品读与探讨”列出针对所选文本的品评赏析题4题,“积累与应用”列出知识积累与扩展题和写作实践题3题。

“红楼研讨”设计了“此系身前身后事: 红楼结构”、“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 红楼人物”、“假作真时真亦假: 红楼环境”、“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主题”、“景夺文章造化工: 红楼语言”、“眼前无路想回头: 红楼文化”等6个专题,每个专题均由导语和荐读回目、资料链接、研读交流、参考选题等栏目组成。导语分别针对《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给予简要的提示。荐读回目推荐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相关的片段的回目。资料链接精选红学家关于《红楼梦》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的有代表性的论述。研读交流分别列出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相关的习题6—7题。参考选题分别列出适合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相关的课题10—15题。

“附录”收录了曹雪芹生平简表、参读书目、网络资源。

此外,该教科书还附有《脂胭斋重评石头记》书影、《红楼梦》人物和大观园等插页和插图。

该教科书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综合讲座、导读、文选、鉴赏、研究于一体,创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

为使本教科书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编者先后设计了讲座式、导读式、文选式、鉴赏式、研究式等多种方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多次组织有高校专家学者和中学特级教师参加的研讨会,前后十易其稿,在不断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创新了目前采用的综合式编写方案。该方案的主体部分由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组成,分别侧重于《红楼梦》的阅读、赏析和探究。其中,红楼概观的导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又为红楼品鉴提供了基础;红楼品鉴中的解读举隅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赏析,也为红楼研讨提供了示例、范本;红楼研讨中的资料链接既是学生理解原著的参读文献、参考资料,又是学生进行研讨的资料库、资源包。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三个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是突出文本本身的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名著,红学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红学论著,汗牛充栋,本教科书所选文本资料,大多侧重于《红楼梦》乃至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的研讨,对于《红楼梦》文本以外的作者、版本的考证之类研究,一般不予涉及。我们期望高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红楼梦》的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评价文学作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获得亲身参与文学研讨的体验;学习用小论文或其他呈现方式表达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会分享、合作与评价。达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

三是设置自读印象、品读与探讨、研读交流三级台阶,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红楼概观的自读印象、红楼品鉴的品读与探讨、红楼研讨的研读交流,各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根据小说本身的内容,又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接受程度,也照顾到教师的能力和教学的可能。编者从较低要求到一般要求,再到较高要求,设置了三级台阶,对应阅读的三种类型,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除红楼世界外,教师可选教名篇鉴赏中的四至五个片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红楼研讨中的一个专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也使得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不要替代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四个结合: 读原著与读资料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阅读探究与表达交流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同样是36课时2个学分,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读与自读的比例、品读与研读的比例。本教科书作为“小说与戏剧”系列选修教材,本身就包容了若干可供选择的空间。

33 “散”与“不散”

——论散文形与神的辩证性

韩少华

节选自《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散文散论》一文。

对于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有一个颇为中肯的提法: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

如果把古代散文姑置之不论,只对缤纷多彩的现代与当代散文创作加以浏览,就不难看到,所谓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这个带有一定概括性的命题,同样是把“形”与“神”当做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侧面来加以研究和论断的。关键则在于“神”与“形”二者的具体含义如何理解罢了。

根据个人的一点研究所得,我认为:所谓“神”,主要指的是以作家社会实践为基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向和思路趋向。“神”,应该是一个活泼的、富于动感的东西,是一个具有明确的方向感的东西。说它是作品的灵魂,其用意是与此相通的。而这里所说的“思想倾向”,是就作家的整体意识,也就是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即世界观,是作为一篇作品的观念或意识的背景与前提而言的。这在具体作品中或许并不直接宣示,但它起着根本性的、主导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创作意向”,是指作家在一篇具体作品中,通过特定的题材所要达到的意图或目的,这是作家整个世界观在这一具体作品中的体现,是他的观念和意识在作品个体中的流露;它往往是与作品主题相一致,甚至是同一的。这里所说的“思路趋向”,是指在创作意向或主题制约之下,作品所体现的作家思维路径,即做为作家构思成果的特定思维进程,这是主题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的具体程序。简言之,“神”是作品的“虚”的方面,是需要贯通在一定的实体中才得以体现的。

所谓“形”,就是作品的这个寓“神”于其中的实体。或借用比喻性的说法,叫做作品的血肉筋骨,物质存在。它包括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材料,语言材料和形式,文学样式和手段,段落的构成和排列,直至标题、行款、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所有外化的、特指的、实体性的东西。如果用我们所熟悉的术语所表述的话,就是通常所说的“题材”以及“段落”“层次”“结构”“线索”“衔接”“过渡”“交代”“照应”“词语”“句子”……其中包括作品物质存在以及一系列标示性的表述方式、表述手段和表述技法。总之,上述这些东西在一定作品中的有机综合,就该是这作品的“形”了。

由此可见,前人所谓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是就“实”和“虚”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来立论的。而散文在某种条件下的物质,就往往寓于这个对立统一之中。

通常见于散文创作论和文体论中关于“形”与“神”的见地,当然彼此不尽相同。但是,就我个人所见来看,其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

首先表现为题材的片断性同主题的集中性之间的对立统一。题材的片断性,就是说,表面看去不相连贯、无所谓因果的若干材料或细节,自身也并不具备情节上的相对完整性,但在一定主题贯通之下,就成为一个活的整体,这在小说,剧本等文学样式中怕是少见的。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等名篇,大致都如此。这中间,题材的片断性,即与“形散”有关,主题的集中性,即与“神不散”有关。

其次,是层次的自由性同思路的确定性之间的对立统一。作品的层次,主要指题材在作品中出现的先后或程序。层次的自由性,就是说,题材的安排可以不像小说,特别是不像剧本那样直接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而全文的思路,却是经过构思,表现出鲜明的、确定的趋向和目标的。当然,这思路绝非平直呆板而是应曲尽迤逦转折之能事的。例如,秦牧的《土地》即属这种情况。其间的“层次的自由性”,即与“形散”有关,而“思路的确定性”,即与“神不散”有关系。

再次,是表达的机动性同线索的持续性之间的对立统一。这里所说的“表达”,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语文基本表达方式。即便一篇之中,也尽可因立意取材的需要,或叙事,或议论,或写景,或抒情,穿插交错,一任择之。这中间并无成法,也无定式,而尽可以灵活些、多样些。在这些方面,散文是具有很大的机动性的。但是,文章的线索,应在客观上保持着自己的持续性。在这里应明确的是,此处所谓“线索”,指的是文章层次赖以得到条理化的客观依据。例如,叙事性散文常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抒情性散文常以作家思绪为线索,等等。在作品中无论行文如何灵动跳脱,但在暗中制约着全文进程的线索,则应保持自身的持续性,任意改变线索的依据,在通常情况下是不适当的。例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自始至终保持着时间线索的延续性,这就使全文得以构成一个整体而有了客观的依据。《白杨礼赞》则以作者乘车行进在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进程为序,以空间线索为客观依据,表现了一个由远及近的客观进程,从而引出一个由浅入深的抒情过程。而它们的行文中间如何上下关联,则又是各有巧妙不同的。那么,其间的“关联的灵活性”就意味着“形散”;而“线索的持续性”,则又同“神不散”不无关系。

至此是否可以这样说,“神”的问题,主要同主题与思路有关;而“形”的问题,则主要同题材与结构有关。在“神”与“形”或“虚”与“实”之间,如何构思、剪裁、布局、谋篇,这在不同作家那里,是各有妙诀,各持精义的。而作家的气质、素养、功力、技巧上的差异,也往往在这个对立统一过程中得到或隐或显的表露。各自的风格、格调、情趣,也往往在这中间取得了异常生动的体现。

当然,各家对“散”与“不散”的论述,也多是各有所见而又各有所重的。例如,老作家师陀同志在一篇题为《散文忌“散”》的笔谈文章里曾写下这样的话:

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你可以写景、叙事、抒情、发议论,也可以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发议论,尽你的能力,把风景、人物、议论组织在一个题目下面,但是要分层次,要有步骤,就像我们日常做工作,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把意思说明白,一篇文章也就写成了。八股文讲究起、承、转、合,做为文章做法的一种,本来不坏,坏就坏在它专讲形式,又规定成为惟一的形式,全不管内容。我们应该反过来,先讲内容,有了内容再讲形式,量体裁衣,有了具体的人,才谈得上如何打扮他。(见《笔谈散文》)

这段文字,看来是在强调散文“不是要写得散”,也就是说,“要写得集中紧凑”。就我体会,这里所讲的“集中”,主要指立意选材,即主题与题材上要忌“散”;这紧凑,主要指运笔谋篇,即层次与结构上也要忌“散”。而从文章对“起、承、转、合”的有分析的肯定来看,作者是在强调散文结构的严谨性。这一论述就其精神内涵而论,是应该得到人们的承认的。因为,它道出了散文写作某种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其所论的散文写作这个课题的整体而言,此文立论又稍欠完备。果然,继此文之后不久,同在《人民日报》“笔谈散文”专栏中又发表了王尔龄同志的题为《散文的散》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话:

散文的特点正在于“散”。……这“散”不是“散漫”的“散”,既要用墨如泼,又要惜墨如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见《笔谈散文》)

看来,前篇强调“散文忌‘散’”,而此篇则论断“散文特点正在于散”,二位作者立论很有些针锋相对的意味了。但细读下去,异中似又有同。王尔龄同志在文末又这样写道:

有人说,散文忌“散”。从文章组织上看,这自然是对的。但若从文章的取材看来,“散”正是散文的特质。(同上)

此文可贵之处,似正在于见出散文取材的“散”的特质,即题材的片断性。同时,文章也肯定了散文忌绝对的任意性,在组织结构上要力避其散漫。这都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但是,问题却在于,如果对散文的创作实践加以粗略考察,就不难发现,有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公认的名篇,无论就前后两部分各自而言,还是就其通篇而言,似都无法用“起承转合”的传统规格去验收它。虽然,它在两部分之间那个有名的过渡段落也含有“转折”的意味,但全文是没有笼罩通篇的“起”与收束全文的“合”的。就其立意来讲,是“集中”的,但就其结构来讲,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紧凑”或“严整”,却极富于随意叙来、从容运笔的舒散之美;而作品在情味上的含蓄,又不能不说与行文的舒散有关。至于鲁迅先生的《狗?猫?鼠》,就更不是以“严整”或“紧凑”为其运笔谋篇上的特色了。所以,“散文忌‘散’”的提法,就其所强调的方面看,自有其精到处;而就散文创作的普遍实践看,持论却又未必全面了。

说到“散文的特点正在于‘散’”,就其所选的例证看,固然论述圆满,但只要再举些另具风范的作品,如《白杨礼赞》《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却似又不能用“散”来概括它们的结构特色了。它们分明是以严整的甚至是用整饬的结构特色呈现于世人面前的。说散文的特点就在于“散”,也未免欠周延,除非把上述这样的作品置于散文领域之外;但它们又分明是素有定评的现代散文和当代散文的精品。

因此,在这稍后发表的萧云儒同志题为《形散神不散》一文,持论的全面,阐述的确切,都给人以更深更广的启发。文章开篇,肯定了“师陀同志说‘散文’忌‘散’,很精辟”。接着又指出,“但另一方面,‘散文贵散’。说得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随后这样写道:

神不“散”,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形“散”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会写散文的人总是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随手拈来,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信笔所至的叙述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激发,时而侃侃议论。鲁迅先生的散文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他的散文……虽然运思落笔似不经心,但却字字玑珠,环扣主题;形似“散”,而神实不散。(见《笔谈散文》)

这段话的可贵之处,似乎正在于从对立统一中展开论述。这一论述被当做一个很有见地,也相当富于概括性的命题,在一个时期以来的散文研究与鉴赏实验中,受到相当的重视,是并非偶然的。低估这一命题的意义也是不当的。

论述至此,似乎有必要对“形”与“神”的说法补做一点探源求本的工作了。因此,也请原谅我在本已冗长的篇幅中,再做些补充。

去年,偶读《列子?黄帝》一篇,见有列子“乘风而归”的说法。又有列子对尹生说的一段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这里的“心”与“神”相通,张湛注《列子》即把“心凝形释”说成“神凝形废”了。

什么叫做“神凝”呢?《黄谛》篇里就有“用志不分,乃疑(通凝)于神”的话。指用心专一。当然,这“神”与“凝”,都不是停滞的,枯死的,而是如《周易》里《系辞?上》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说,“神”是可以超越空间而自由驰骋的。具体到文章写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说,“神”是有趋向性的,富于动感的。

至于“形”的含义,《乐记》里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话。钱钟书先生释为“‘形’者,完成之定状”。钱先生还引述亚里士多德论“自然”有五层含义。其四,是“相形之下,尚未成形之原料”,也就是“有质而无形”的状态;其五,是“止境宿归之形”。这种由“原质”,“原料”而“成形”的说法用之于文章写作,也如钱先生所阐述的,“春来花鸟,具‘形’之天然物色也,而性癖耽吟者反目为‘诗料’”。指明做为“诗料”的“形”,即包括着“题材”的内。“吟安佳句,具‘形’之词章也”。指明做为诗文的“形”即指“词章”,包括语言、结构等。我在上文所论“形”的概念,也具有同这里所引说法的一致性。

总起来看,论述散文创作的某种特色所惯常运用的提法“形散神不散”,其“神”与“形”的含义许是取喻于《列子》“神凝形释”的。而运用“神凝形散”或“神收形放”一类话来赞美散文的构思谋篇,在概念上虽属借喻,但是同《列子》的提法具有相当的对应的类比性质,且用语简括,概念现成,有较强的表现力。那么,散文研究领域里的“形神”说之所以被承认,被沿用,原因之一,或许正在于此吧。

至于我个人在散文创作方面,有意识地从“形”与“神”之间的关系上去有所借鉴,也还是近几年的事。以前,只从选材的和构思的新颖上着意较多。这几年才随着对传统文论的研究,把某些研究所得试着向创作里面渗透些。如果说,“文革”前我的散文作品多近于小说,有着一定的叙事的相对完整性(如《序曲》和《第一课》等一组学校题材的小文),那么,“文革”后的多数作品,则题材的片断性加强了,行文不那么力求整饬了,从“形”的总体上趋向于散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主题的提炼而言,则努力追求各个片断题材之间的内在关系,如《雪白的,雪白的小蝴蝶》(刊于《散文》1980年第四期)、《温馨的风》(刊于1981年1月8日《中国青年报》)等篇,即是在寻找各片断间思想上、情绪上的关联,以期在题材的概括性和主题的集中性上都有所得。至于《蝈蝈儿》(刊于《散文》1982年第5期),在“形”的舒散上更着力了些。只是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读者和专家的审鉴了。

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要将这种道理谈得深入而恰当,既源自创作实践又有良好的理论推演,实属不易。本文对神与形、散与不散的辩证关系做了充分论述,思维严密而深刻。读了本文,想一想,散文的形和神分别指什么?

也有人对散文形神不散提出质疑,认为散文有时形不散,有时神也散(多意旨、多主题),你对此有何见解?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形散而神不散”来加以概括。

所谓“形散”,并不是散乱,而是灵活自由。它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章法”散。行文从容自如,意到笔随,正如苏轼所说“如行云流水”,“所行于所当行,所止于不可不止。”因此在结构上它既可以像小说那样娓娓道来,也可以像诗歌那样大幅度跳跃,还可以像戏剧那样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进行场景组合,甚至可以电影镜头式地加以蒙太奇组接。二是描写的题材十分自由灵活。一篇散文,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是历史的回顾,时而是未来的展望,追索了几千年人与土地的关系,又涉及到五洲四海对土地的依恋,纵线悠长,横面开阔。三是“文法散”。兼用多种表现手法,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时而描写,时而叙述,或夹议夹叙,或诗文交叉,甚至亦骈亦散,亦刚亦柔,变化多端而又运用自如。优秀的散文既有哲理的睿智,又有浓烈的诗情,既有斑斓的色彩,又有动人的音响。因此散文的“散”乃是“文采斐然”、“诗情盎然”、“事理昭然”,这正是美之所在。

所谓“神不散”,是指任何一篇散文题旨是鲜明的,意气是贯通的,无论怎样的 “散”,总有一条线索,一个焦点。就线索而言,或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或以空间顺序为线索,或以事理规律联系为线索,或以感情流动为线索,总之是散得开又收得拢。“收拢”就是“凝神”,就是“画龙点睛”。
“形散而神不散”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蜂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五、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以冰心《小桔灯》为例,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六、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七、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1、结构多种多样
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2、表达方式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3、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诗意浓郁。
散文不像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东风第一枝>小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议论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朱自清评鲁迅的杂感说:“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还有别的,那就是传统的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也是诗。”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苏轼《赤壁赋》),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普列汉诺夫语)
5、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开头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再如《赤壁赋》中写箫声一段: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八、勾连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综上所述一篇优秀的散文无不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如果把古代散文姑置之不论,只对缤纷多彩的现代与当代散文创作加以浏览,就不难看到,所谓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这个带有一定概括性的命题,同样是把“形”与“神”当做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侧面来加以研究和论断的。关键则在于“神”与“形”二者的具体含义如何理解罢了。

根据个人的一点研究所得,我认为:所谓“神”,主要指的是以作家社会实践为基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向和思路趋向。“神”,应该是一个活泼的、富于动感的东西,是一个具有明确的方向感的东西。说它是作品的灵魂,其用意是与此相通的。而这里所说的“思想倾向”,是就作家的整体意识,也就是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即世界观,是作为一篇作品的观念或意识的背景与前提而言的。这在具体作品中或许并不直接宣示,但它起着根本性的、主导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创作意向”,是指作家在一篇具体作品中,通过特定的题材所要达到的意图或目的,这是作家整个世界观在这一具体作品中的体现,是他的观念和意识在作品个体中的流露;它往往是与作品主题相一致,甚至是同一的。这里所说的“思路趋向”,是指在创作意向或主题制约之下,作品所体现的作家思维路径,即做为作家构思成果的特定思维进程,这是主题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的具体程序。简言之,“神”是作品的“虚”的方面,是需要贯通在一定的实体中才得以体现的。

所谓“形”,就是作品的这个寓“神”于其中的实体。或借用比喻性的说法,叫做作品的血肉筋骨,物质存在。它包括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材料,语言材料和形式,文学样式和手段,段落的构成和排列,直至标题、行款、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所有外化的、特指的、实体性的东西。如果用我们所熟悉的术语所表述的话,就是通常所说的“题材”以及“段落”“层次”“结构”“线索”“衔接”“过渡”“交代”“照应”“词语”“句子”……其中包括作品物质存在以及一系列标示性的表述方式、表述手段和表述技法。总之,上述这些东西在一定作品中的有机综合,就该是这作品的“形”了。

由此可见,前人所谓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是就“实”和“虚”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来立论的。而散文在某种条件下的物质,就往往寓于这个对立统一之中。

通常见于散文创作论和文体论中关于“形”与“神”的见地,当然彼此不尽相同。但是,就我个人所见来看,其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

首先表现为题材的片断性同主题的集中性之间的对立统一。题材的片断性,就是说,表面看去不相连贯、无所谓因果的若干材料或细节,自身也并不具备情节上的相对完整性,但在一定主题贯通之下,就成为一个活的整体,这在小说,剧本等文学样式中怕是少见的。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等名篇,大致都如此。这中间,题材的片断性,即与“形散”有关,主题的集中性,即与“神不散”有关。

其次,是层次的自由性同思路的确定性之间的对立统一。作品的层次,主要指题材在作品中出现的先后或程序。层次的自由性,就是说,题材的安排可以不像小说,特别是不像剧本那样直接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而全文的思路,却是经过构思,表现出鲜明的、确定的趋向和目标的。当然,这思路绝非平直呆板而是应曲尽迤逦转折之能事的。例如,秦牧的《土地》即属这种情况。其间的“层次的自由性”,即与“形散”有关,而“思路的确定性”,即与“神不散”有关系。

再次,是表达的机动性同线索的持续性之间的对立统一。这里所说的“表达”,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语文基本表达方式。即便一篇之中,也尽可因立意取材的需要,或叙事,或议论,或写景,或抒情,穿插交错,一任择之。这中间并无成法,也无定式,而尽可以灵活些、多样些。在这些方面,散文是具有很大的机动性的。但是,文章的线索,应在客观上保持着自己的持续性。在这里应明确的是,此处所谓“线索”,指的是文章层次赖以得到条理化的客观依据。例如,叙事性散文常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抒情性散文常以作家思绪为线索,等等。在作品中无论行文如何灵动跳脱,但在暗中制约着全文进程的线索,则应保持自身的持续性,任意改变线索的依据,在通常情况下是不适当的。例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自始至终保持着时间线索的延续性,这就使全文得以构成一个整体而有了客观的依据。《白杨礼赞》则以作者乘车行进在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进程为序,以空间线索为客观依据,表现了一个由远及近的客观进程,从而引出一个由浅入深的抒情过程。而它们的行文中间如何上下关联,则又是各有巧妙不同的。那么,其间的“关联的灵活性”就意味着“形散”;而“线索的持续性”,则又同“神不散”不无关系。

大哥


高分紧急问题!关于高中语文读本
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你可以写景、叙事、抒情、发议论,也可以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发议论,尽你的能力,把风景、人物、议论组织在一个题目下面,但是要分层次,要有步骤,就像我们日常做工作,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把意思说明白,一篇文章也就写成了。八股文讲...

高分紧急求助,婚姻问题!
你提到的问题,再明确详细些就好了。一、离婚证丢失了,到离婚登记的民政部门去办理。二、只举行婚礼,未进行结婚登记,即使孩子出生了,也不能确保双方具备了合法夫妻关系。因为法律上只承认登记的婚姻,没有登记就意味着无合法夫妻关系和婚姻关系。可以去民政补办结婚登记。三、仅同居一年,哪怕三年五年...

关于股票分红的问题,紧急求助
分红是2天后,因为中国是T+1吗,今天说分红,第二天给你打,第三天你才能用这比资金,但你如果第二天卖出基金,虽然基金已经是1.1了,但没关系,过2天后资金照样给你打近来

<高分求助>紧急问题~~系统突然共享丢失
是Windows联机发生严重错误的一种保护。应该是有个机器的系统有点问题。

[紧急求助][高分问题]小学五年级数学一般应用题,高手解答!!!
1、有一条排列着等距离的树,哥哥和弟弟同时出发,从第一棵向第二棵树的方向走去,哥哥每分钟走84米,弟弟每分钟走36米,哥哥走到第22棵树时,弟弟走到第几棵树?--- 哥哥走到第22棵树时,其实是走了21段 84:36=21:9 因此弟弟走了9段,即走了第10棵树 2、兄弟两人的年龄相差22岁,...

WII的紧急问题高分求助 各位高手请进
1.首先您的机器硬件是没有问题的,因为SPORTS没有出问题,有一张盘能用说明机器硬件没有问题。2.跳舞毯选歌的话,应该是他们是新手不会选项的原因。3.有的游戏玩到一半会出错,您的机器是不是使用硬直读的,一般软刷的机器不太会有这个情况发生。4.总结诊断:主机硬件无问题。可安装最新软刷软件如...

中考加分问题!紧急~~~
对驻边疆等边远地区的现役军人子女加20分给予照顾录取。报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烈士子女加20分给予照顾录取;对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加10分给予照顾录取;对驻边疆等边远地区的现役军人子女加20分给予照顾录取。报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役军人子女,在总分相同的情况...

万分紧急,我快要崩溃了~`感情问题~~`恳求大家能提供点意见和建议!谢谢...
第一,刚开始你太急于表白 这在对方心中会落下一点负面的效应 第二,6年的感情结束了啊,6年!我刚跟我在一起一年零两个月的女朋友分手时,我曾夜里在银行的自助取款大厅里嚎啕痛哭了一个小时,到现在又一年过去了,我还是天天很想她。人就是这样的,在一起的时候,锱铢必较,又难以抵抗外来的...

紧急高分值求解:五行火旺缺土缺金,是先补土还是继续旺火?
你也知道火能生土,但要看具体的生辰八字,不能简单地认为那行缺或旺,要根据八字的整体平衡关系来看,五行之间相生相克都是互相联系的。如果你五行中火旺,又缺土和金,金和土同等的弱,那么一般认为是补金;因为旺火能生土,旺火也克金,补金是肯定的。我的意见供你参考啊!祝你好运!

高分,急!电脑紧急关闭网页问题
像这样一般是病毒 建议你先杀毒 不行就重装系统 还有你的浏览器更新了吗 没更新去更新就会好了

望花区15644781991: 关于高中语文读本! -
实采佩乐: 同学你好,我高中用的是人教版语文读本,感觉还不错,涉及面比较广,后面推荐的名著都也可以,解读还是到位的.我们当时是学校统一定的,其实个人认为语文这个东西关键还是在阅读量和思考上,你读的多了自然就有语文素养,各当面都有涉猎你气质都会不一样.读本其实那个版本不重要,也不要仅限制在语文读本上,杂志小说散文多看看吧,高中虽忙,看书时间还是可以挤出来的.好像说的有点偏了嘿嘿,好吧推荐人教.

望花区15644781991: 高中语文读物 -
实采佩乐: 读者挺好的,不过我认为光读没有用,需要把好的词句写下来.多读些时文好,比如毕淑敏的,高考爱考,杂志 我认为 启迪 不错,知识面广

望花区15644781991: 中学语文课外读物必读的有什么?高考时一般以什么题型考? -
实采佩乐: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初中部分25.童年26.鲁滨逊漂流记27.爱的教育28.汤姆·索亚历险记29.格列佛游记30.培根随笔31.欧也妮·葛朗台32.契诃夫短...

望花区15644781991: 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目录 -
实采佩乐: 目 录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1 劝学2 师说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学习成果展示 三 关于“教师作用”的调查 谈读书 读书的艺术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第二单元 感受艺术魅力3 琵琶行(并序)4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学习活动 一 鉴赏园地 二 音乐沙龙 蒙娜丽莎的魅力 梅兰芳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怀抱5 荷塘月色6 荷塘风起7 古代诗歌二首 归园田居(其一) 山居秋暝 学习活动 一 读书金钥匙 二 思考探究 三 学习成果交流 自然 尼亚加拉瀑布抒情 第四单元 体悟山水神韵8 听听那冷雨9 再别康桥10 石钟山记 学习

望花区15644781991: 新课标高中学生有那些语文课外读物是有关高考的 -
实采佩乐: 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子夜,巴黎圣母院,高老头,复活,围城,庄子,论语,孟子,雷雨………………

望花区15644781991: 高分:射雕、天龙等入选高中课本是哪一部分? -
实采佩乐: 《射雕英雄传》最后一章(节选)将入选初中语文课本,“描写华山论剑前夕,郭靖在经历一系列杀戮事件后的苦闷心境”的部分,对于诸如蛤蟆功、九阴神功、“千斤坠”功夫、...

望花区15644781991: 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上的三首古诗是什么? -
实采佩乐:杜甫诗三首(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蜀道难,琵琶行 蜀道难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

望花区15644781991: 高一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很少,想在晚上浏览一些课外读物,提高语文成绩,订什么杂志刊物或报纸好?
实采佩乐: 高中大体上没时间看课外书吧,我当时买了本全是论据的小故事的书,个人感觉可以,如果有时间那当然是看整篇好了,现在毕业了有时间看书了,觉得什么书都好看了都有收获哎

望花区15644781991: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上关于《红楼梦》的几篇解读很好,不知道出自哪里?现在很想再读读,请知情者告诉在下
实采佩乐: 我姐姐的,她20,不知道是不是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2004年10月第三次印刷 关于红楼梦的课文有13篇,1-10为选摘的精彩片段,11-13为赏析解说 1曹雪芹与《红楼梦》 2荣宁二府 3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4探春结社 5宴席笑声 6鸳鸯抗婚 7晴雯补裘 8湘云醉卧 9尤三姐殉情 10黛玉焚稿 11《红楼梦》诗词鉴赏 12《红楼梦》人物情态 13豪兴.隽才.厄运

望花区15644781991: 怎么学好高中语文? -
实采佩乐: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 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