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学没产生在中国

作者&投稿:偶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美学学科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近代美学的概念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所以在二十世纪的初期,中国经历了一个美学草创时期,那时期所有的研究资料和信息来源都是从日本转译进来的。也就是说近代中国的美学研究是从接受日本的美学概念体系而来的。美学作为一个学科,以及相关的分类,最早是从鲍姆加登开始,而他是从建立“感性学”的目的开始提出美学这一构架。所谓感性学是针对西方哲学偏重理性而设立的,为了解决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由于中国哲学体系与西方哲学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美学学科是不可能在中国直接产生的。
PS.如果你是要完成作业的话,建议去查点资料。

审美是不是有一种特殊的感官,西方美学家找了好几个世纪,还是没有找到,但是,似乎也并没有推翻夏夫兹博里的意见。原因何在?因为美学家们都承认审美是一种特殊的感受。这又带出西方美学史上一段至今还没有完的一桩公案: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是不是有种特殊的审美经验,还是它压根儿就没有,也是日常生活经验?
仔细品味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拿吃饭来说,它是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经验,然而又有“美食”一说。美食也是食,它也在填饱肚子,也在为身体增加营养,就这来说,它就是日常生活经验,然而,它却又分明不同于日常的吃饭。它注重食物的色、香、味,注重食物的文化意蕴,注重餐具、餐厅的格调,注重用餐的环境气氛,难道这能简单地与日常的吃饭等同视之吗?
王夫之是真懂审美的。他认为,对自然之华的审美,除了“心目所及”之外,“文情”还要“赴之”。“文情”的含义很丰富。首先,它是情感,但不只是情感,它有“文”。中国文化中讲的“文”至少可以分出如下因素:1、礼以及与礼密切相关的理;2、志以及与志相关通向实践的意;3、雅以及与雅相关的情;4、真以及真的最高层次道;5、饰以及与饰相关的美。如此说来,文将社会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审美理想、人格追求、人生境界都囊括在内了。这么多的内容都融化到情感中,成为“文情”参与审美。
这样,“自然之华”不只是绮丽,还“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
这种说法,让我想起王阳明的一段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在心外的花是“自然之华”,是自在之物,它是真的存在;在心内盼花则是“明白”之华,是为我之物,它才是美的存在。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真的存在变成美的存在,关键在王夫之说的“心目”及之,“文情赴之”。
并不是所有的“自然之华”人都可以“心目”及之,“文情”赴之的。它关系人的心境、态度。人的心境、态度对审美影响很大。即使是通常认为是极美的山水,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对它引起审美情趣的。那么,审美修养很高的人,该不成问题吧。也不是。有时候,他对极美的山水也不动心,甚至还产生一种特殊的反感。
这就牵涉到审美态度了。近代以来的西方美学一直重视审美经验的研究,而在审美经验的研究中,审美态度是关键。在西方美学看来,对象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关键是主体是不是对对象产生了审美态度。明确提出“审美态度”概念的是德国的叔本华。他认为只有主体对对象产生一种非关利害的静观的态度时,他才进入审美状态,对象也才突然美起来。
叔本华的观点往前可追溯到康德,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非利害关系性。审美态度作为流行的观点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各种说法令人眼花了乱。
现在当然没有明确提出审美态度问题,但是认为美的产生,须要人的“心目”“文情”参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问题来了。
所以,是物造情,还是情造物,王夫之持一种看似矛盾实则更为正确的说法。王夫之说:“夫情无所豫而自生,则礼乐不容闭也;文自外起而自成于情,则忠信不足与存也。故哀乐生其歌哭,歌哭生其哀乐。然而有辨矣。哀乐生歌哭,则歌哭止而哀乐有余;歌哭生哀乐,则歌哭已哀乐无据。”(《周易外传》)这里,提出“哀乐生歌哭”与“歌哭生哀乐”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从心理学说,它涉及两种现代心理学派。一种观点认为情绪在先,反应在后,也就是先有哀乐的情绪然后才有哀乐情绪的反应——歌哭。另一种观点认为,情绪是对自身变化的知觉,只有这种知觉产生了,才有情绪。歌哭是行为,直接诉诸人的身体,当人的身体有这种知觉时,它就带动情绪,于是就有了哀乐。这两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不矛盾的。实际的情况是歌哭与哀乐相生。因哀乐而歌哭,因歌哭而哀乐。
从美学的角度看,它表明了“内情”与“外物”的相互作用。关于这点,王夫之说得很清楚:“故外有其物,内可有其情矣;内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矣。”(《诗广传》卷一)情与物相生相成,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中国哲学史上较多的看法是外物生情,如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这种说法历来受到赞赏,因为是唯物主义的。这种观点的最大问题是情处于被动的、第二性的地位。其实,情也可以处主动的、第一性的地位。情可以造物。当然,情造的物是心物,即心象,或者说情象,审美就是如此。情象通过物化可以转为实际的物。艺术家的创作就是如此。
  三、“不能作景语,何能作情语”——艺术符号论
情与景的关系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问题,王夫之在这方面做了很重要的总结。他强调情与景的统一。他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这种说法其意义主要在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总结。

  ~

  首先要明确的是: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理论形态的审美观念,只是没有“美学”这个专门学科而己。

  美学(Aesthetica)这个词,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于1750年提出的。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嘉登开始的,但不能说在鲍姆嘉登之前没有美学。中西方审美意识理论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就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哲学,但没有哲学这个专门学科一样。

  所以,学科的历史和理论本身的历史是两回事,应加以区分。

  你们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要么是出于对美学实质的无知,要么是出于对学科系统性理论的侧重——想让你们围绕系统性美学理论的历史来写吧。

  那么,就说说美学这个学科,为什么不能产生在中国。(下面仅列出提纲,不多赘言,楼主可针对每一条去查资料进行补充。)

  1、 中国没有“美学”,和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的原因是一样的:由于缺乏逻辑体系,而逻辑和体系是构成哲学的基本条件。古中国的主体思想是儒家,儒家重现世、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人伦,不重视形而上学的思辨,可以说,中国没有逻辑分析的传统,十分缺乏理性思维。

  2、从审美意识本身来看:
  左右着中国审美意识发展的是道家和佛家禅宗。
  道家有着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禅宗也重心灵而不重言说,二者都主张超脱理性、鄙于穷究理论和言辩智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家都不重视理论探索,传下来的文字更多是一些艺术实践心得,在这些实践心得中,通常缺乏严谨的工具、步骤、方法,常以情绪代逻辑,将主观估计视为必然结论,更是常常随意夸大朴素辩证法,比如石涛的画语录中的“一画”理论便是如此。总之,缺乏冷静客观和科学态度和严谨致密的分折方法,所以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

  3、从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看:
  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最突出的无非就是这个词——“气韵”。对于一个好的作品,中国人不用“美不美”去评价,而是用“气韵如何”去评价。只要有气韵之作,宁丑勿媚、宁拙勿巧。气韵生动之作,一气运化、虚实结合、情景相融,就构成我们常说的“意境”。境生于象外、得其环中,难以用文字来表达、也不屑用文字来剥析,在对意境的当下体悟中,消解了主客、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地合一。古人常说“得象而忘言”,所以审美大众也很少用文字去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审美经验。

  4、从审美的社会性角度来看:
  在中国,审美又常常是功利的。审美的作用主要是修身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文人的理想。修身是第一环,为更大的功利性实践作辅堑。古代文人不重视建构理论体系,不把系统地表达思想观念作为自己的目的,而是相当看重言行一致,尤重于“行”。古人常说“文以载道”——“文”(文化艺术)只是“道”的从属,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因此文艺只被当作一种工具,而极少当作一个独立本体来研究。囿于这样的传统,独立的美学不能产生也不难理解了。

  基本就是以上四点。够实用吧?

  另外,我认为楼主在写此文的时候,还可以多多参考“中国为什么没有哲学”之类的文章,百度一下即可,很多的。因为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包括三个方面:真、善、美……产生不了严格意义上哲学的国家也必然产生不了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明白了吧?

  OK,闪也~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美学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嘉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动的解释,他说: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欢喜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虽不曾写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论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尤其是他把实验的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把关于美的探讨建立在主客体辨证统一的基础上,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9世纪中叶以后,美学发展流派纷呈,但总的来说有一重要倾向,即逐渐脱离了“美是什么”的纯哲学讨论,而侧重于“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如何”这种审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学逐渐变成一种经验描述科学。这便是美学史上所说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历史转型。20世纪的美学更是形成一股强烈的反传统潮流。它一方面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对经验实证方法的张扬,另一方面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对人的非理性的张扬,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两大思潮。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英国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国杜威的“经验美学”、意大利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英国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德国李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论以及后来的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接受美学等等。
本人认为,美学没产生于中国是因为中国当时正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远离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对美的哲学也有所远离。再加上封建王朝的思想等问题,所以没学没产生在中国。

只能说,作为学科的美学不是在中国首先出现,但作为学术思考和研究的美学,中国与西方是几乎同时出现的。美学作为学科之所以没能在中国首先出现,是因为中国的逻辑学未得发展,一个学科得以成立的标志,是有一个体系性的理论,而体系性的理论,全靠逻辑支撑的。

诗在民间,美学也在民间。画家们只管画画,至于收藏和品评就由古董店老板或者是民间收藏家进行。这些人才是美学大师。要成为这样的美学大师,肯定是非富即贵,所以这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课程的主要原因。

中国本来就是固步自封,不懂得放眼看世界,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就不能产生美,美是相对的。


中国为什么有美无学
本文将主要通过从实体与虚体的宇宙观、以及形、神在诗画艺术上的体现两大方面比较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中国为什么和西方美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并且中国是“有美无学”的呢?可以从哲学,文化,宗教中去发现,比如在宇宙观上:西方认为宇宙时客观存在的,在西方也有“实体论”这样的说法,像柏拉图,认为...

中和是什么美学的重要概念
儒家的“中和”观与中和之美 我们知道,哲学是无形的艺术,它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和之美”这种艺术审美追求,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和”一词首出《周礼》,后经孔子的发展,成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中和观”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天地之中和。意思是天地的运行要在...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美学论述
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清楚,不会互相混淆,而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很清楚了,甚至在美学界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研究什么对象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种说法,所以对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在提出我们对美学这门学科的看法以前,简单归纳一下美学...

中国美学关于美的类型概念?
代表人物:老子。提出概念“道”、“气”、“象”、”无“、”虚“、”实“、”虚静“、”玄鉴“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孔子。他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如“兴、观、群、怨”说,核心是和谐,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

在审美心理上中西方文化没有差别
在审美心理上中西方文化没有差别,这句话是错误的。中西方文化得差别如下: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 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中西方审美心理的差异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差异。中国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

美学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她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你好:1、美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扮演的角色:美学曾是从哲学中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 而哲学的产生最离不开的就是宗教神话 美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巫术仪式、祭祀中的舞蹈、人们干活时发出的叹息声等,这些都演变为后事的音乐、诗歌、舞蹈。生产工具产生后人们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捕猎、宰杀,...

关于美学的问题!!急急急!!!
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从先秦两汉到近代王国维之前,中西方思想美学还处在一种“前美学”的形态。这一阶段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在于:初步和比较零碎地提出了一些有关美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和范畴,并作了一些尚不彻底的回答;对美的思考往往同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哲学、伦理把握直接联系在一起,“美”与“善”常常混为...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认为没主要是指
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什么是美学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中国美学在东方美学中的地位如何?
在全球文化不断趋向交流融合的今天,东方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力量。东方美学和艺术精神以它深刻的思想智慧、特殊的理论和广泛的实践,在世界美学和艺术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那么当东方美学日渐走向世界,在世界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中国美学在东方美学当中处于什么样...

陇南市17696854925: 美学学科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
星冯劲迈: 近代美学的概念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所以在二十世纪的初期,中国经历了一个美学草创时期,那时期所有的研究资料和信息来源都是从日本转译进来的.也就是说近代中国的美学研究是从接受日本的美学概念体系而来的.美学作为一个学科,以及相关的分类,最早是从鲍姆加登开始,而他是从建立“感性学”的目的开始提出美学这一构架.所谓感性学是针对西方哲学偏重理性而设立的,为了解决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由于中国哲学体系与西方哲学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美学学科是不可能在中国直接产生的.PS.如果你是要完成作业的话,建议去查点资料.

陇南市17696854925: 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美学?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美学
星冯劲迈: 这个问题,概念比较模糊.美学,从人类有人知能力开始就有.比如,人们拿树叶花草做头饰、当衣裳开始,就是美学的起源.至于,狭义的说,关于美学的学者及著作,百度查查,便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哦!

陇南市17696854925: 为什么中国没有形成美学 -
星冯劲迈: 首先要明确的是: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理论形态的审美观念,只是没有“美学”这个专门学科而己.美学(Aesthetica)这个词,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于1750年提出的.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嘉登开始的,但不能...

陇南市17696854925: 美学学科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 -
星冯劲迈: 个人看法:“美学”本身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必须结合实际例子才能加以准确说明,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专门的“美学学科”.据我所知,大学里关于“美学”的知识一般散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美术专业,作为一门课程讲述.

陇南市17696854925: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美学这一学科 -
星冯劲迈: 有.中国古代美学具有独特的概念和价值体系,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沿用西方的美学理论和标准对之予以解释和评判,但都不能真正领悟其内在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才可能更好的领悟和解释中国古代美学的内在价值和其独特性.

陇南市17696854925: 美学产生最早为何不是在中国
星冯劲迈: 因为最早得人们审美观不强

陇南市17696854925: 为什么只有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
星冯劲迈: 只是西方美学产生时期我国清政府正实行闭关锁国,国内的东方美学也是盛行,只不过是历史的原因罢了,因此,世界只承认西方美学.

陇南市17696854925: 为什么只有西方才产生美学 -
星冯劲迈: 也许是西方先产生了研究美学的美学家,而中国的美学,一直处于自发状态,不是自觉的研究状态.中国传统学术,往往带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特点,不注重分而研之,而注重整体性,辩证地研究.

陇南市17696854925: 美学导论复习题答案···急求··“主从结构”、“直觉形象”简答:1,如何界定优美和壮美?2,请简述审美分类内容及意义.3,请解释为什么中国“有... -
星冯劲迈:[答案] 2.审美分类内容及意义 世界各个主要文化地区都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对审美进行了类型上的分类.如中国美学,印度美学,西方美学等都有自己的审美类型理论. 以二元对立为基本方式,运用西方主流美学概念,审美对象可以分为三大类,下面再分出...

陇南市17696854925: 最早使用美学一词的中国人是谁 -
星冯劲迈: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从西方传播进来.现有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在谈及西方美学在华传播的时候,一般都从王国维说起,认为他不仅在中国最先引入了“美学”这一词汇和概念,最早介绍了西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