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名字由来.

作者&投稿:宇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庐山名字的由来200字~

庐山名称的由来
庐山古名叫敷浅原,又叫南彰山、天子彰等,在江西九江市南,飞峙长江边,紧傍鄱阳湖。
相传在周朝,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带着个兄弟到山上隐居,盖茅庐数间为舍。周王想请匡氏兄弟下山为官,派人来访,但是,匡氏兄弟已杳如黄鹤,不知去向,只剩下一栋空庐,此后,人们就叫这座山为匡山、匡庐或庐山。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 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 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玉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玉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xido音肖;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说起名山—庐山,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自带仙气的庐山一向是旅游旺地,大家都想一探庐山的真面目,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这么神秘的名山,它的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已存在至少2000年的庐山,其名称得来有以下几个传说:

1.传说周朝,有一个人叫匡俗,他来到庐山修道想要成仙,却被当时的天子知晓了这件事情,三番五次要请他出山来辅佐他。人家匡俗一心求仙根本不想去辅佐天子,又不能明着拒绝他,于是干脆躲进了深山,后来竟再也无影无踪。人们就传匡俗成仙了,这座山也被人们称为“神仙之庐”,故叫做庐山。

2.传说周朝,老子李耳和一个叫方辅的人,俩人骑着白色的驴进入了现在的庐山炼丹。最后竟成仙而去。嫌弃带着庐麻烦,于是将空庐留在了山上,于是人们命名此山为“庐山”。

3.不是在周朝时期,但是主人公还是叫匡俗。匡俗的父亲跟随刘邦,辅佐其打天下,但是不幸在这个过程中牺牲。后来刘邦成功后表彰匡俗的父亲,并封匡俗于骁阳,号越庐君。而匡俗,也就是越庐君还有七个兄弟,他们都很喜欢学道求仙,于是一起进入深山研究道术,后人便把这座越庐君七兄弟学道的山称为“庐山”。

以后带着这几个传说去游览庐山真面目时,会不会觉得庐山又多了一些神秘色彩呢?



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 、辅山�敷山、以及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称却不大为人们所称道。为什么称之为“庐山”?有什么依据?千百年来宗教的面纱犹如这峭峰云雾,将庐山得名的“真面目”蔽匿于层层的“谜团”中,令人迷惑、费解。现在该是廓清迷雾,还庐山得名历史的真面目的时候了。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庐山,后来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庐山名称究意是怎样来的?这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种传说,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
另一种传说,也是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皆不同。时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上述三种传说,都与求仙有关。在古代,从秦始皇起,许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访药,故庐山这神秘的云雾,神秘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这些传说虽然是文字所记载的,但均无确切的史实依据,很难使人相信。
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东汉初年我国传入了佛教,东汉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两教都要依附名山。庐山从来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为道教、佛教争夺的中心。道教为使庐山成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从庐山排挤出去,所以编出种种传说,称这座山为“神仙之庐”为自己占据庐山提供历史根据。其实,这些传说见诸记载,全在汉魏以后,比司马迁的《史记》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东汉末年人,庐山有道教活动及种种传说,决不会早于东汉,更不可能早于西汉《史记》成书的年代。只是庐山在古代曾有过一个方士们甚为活跃的时期,这无疑助长了庐山有神灵的传说。
那么,庐山真正的得名原因如今有人解开了吗?目前这一历史之谜,已基本解开,但由于很复杂,有二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岳的形状而命名的。庐,庐舍也,庐山巍然屹立在辽阔的鄱阳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庐”《诗经·小雅·信南山》的形状。晋朝思想家孙放在他的《庐山赋》中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是这个意思。庐山名称的来历,应得之于它自身四围峻拔,中间平凹的形状。庐山又名匡庐,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状如箕筐而得名。纵观山东历城县,浙江龙泉县,四川江油县,均有匡山,也都是以山形而命名的。
也有人认为庐山的命名是有历史依据的。庐山地区的长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古代曾有个“庐子国”。春秋战国时期,“庐子国”成了楚国的一部分。据《国语·楚语》记载,楚王曾去过庐邑。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都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命名为“庐山”。庐山在汉代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会晚于汉文帝设置庐江国和随后设置庐江郡的时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庐山之名,数千年不衰。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庐山已由过去封闭式的疗养避暑地开放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庐山的声名传播得更远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欲亲登庐山,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时,不妨先了解一下庐山得名的真面目吧。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名字由来:
  有一种传说,早在商初,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庐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音xiao,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辅山?敷山、以及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称却不大为人们所称道。为什么称之为“庐山”?有什么依据?千百年来宗教的面纱犹如这峭峰云雾,将庐山得名的“真面目”蔽匿于层层的“谜团”中,令人迷惑、费解。现在该是廓清迷雾,还庐山得名历史的真面目的时候了。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庐山,后来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庐山名称究意是怎样来的?这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种传说,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
另一种传说,也是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皆不同。时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上述三种传说,都与求仙有关。在古代,从秦始皇起,许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访药,故庐山这神秘的云雾,神秘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这些传说虽然是文字所记载的,但均无确切的史实依据,很难使人相信。
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东汉初年我国传入了佛教,东汉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两教都要依附名山。庐山从来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为道教、佛教争夺的中心。道教为使庐山成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从庐山排挤出去,所以编出种种传说,称这座山为“神仙之庐”为自己占据庐山提供历史根据。其实,这些传说见诸记载,全在汉魏以后,比司马迁的《史记》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东汉末年人,庐山有道教活动及种种传说,决不会早于东汉,更不可能早于西汉《史记》成书的年代。只是庐山在古代曾有过一个方士们甚为活跃的时期,这无疑助长了庐山有神灵的传说。
那么,庐山真正的得名原因如今有人解开了吗?目前这一历史之谜,已基本解开,但由于很复杂,有二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岳的形状而命名的。庐,庐舍也,庐山巍然屹立在辽阔的鄱阳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庐”《诗经·小雅·信南山》的形状。晋朝思想家孙放在他的《庐山赋》中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是这个意思。庐山名称的来历,应得之于它自身四围峻拔,中间平凹的形状。庐山又名匡庐,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状如箕筐而得名。纵观山东历城县,浙江龙泉县,四川江油县,均有匡山,也都是以山形而命名的。
也有人认为庐山的命名是有历史依据的。庐山地区的长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古代曾有个“庐子国”。春秋战国时期,“庐子国”成了楚国的一部分。据《国语·楚语》记载,楚王曾去过庐邑。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都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命名为“庐山”。庐山在汉代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会晚于汉文帝设置庐江国和随后设置庐江郡的时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庐山之名,数千年不衰。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庐山已由过去封闭式的疗养避暑地开放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庐山的声名传播得更远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欲亲登庐山,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时,不妨先了解一下庐山得名的真面目吧。

因为有个叫匡卢的人想要在庐山上成仙,后面被天子发现了,就叫他出山辅助他,但是风但是匡庐不想出山,辅助天子就隐藏在庐山上面面,大家都不知道匡庐去哪了,就是说成仙了,后,后来大家叫这座山,叫做庐山


五台山名字的由来
五台山是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所以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

骊山名字由来
骊山名字由来:相传远古时代,骊山周围居住着一支叫骊族的少数民族,所以人们将山叫作骊山;另一种说法是,因远远望去,这座山就像一匹青黑色的马(古人将这种马称为骊),所以才叫骊山。 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 骊山 骊山是华清宫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上文物胜迹众多、自然...

清源山的来历
清源山的名字是因为其所在地泉州在唐宋间改名为清源军,所以泉山也改名叫清源山。清源山名字变化过程:清源山,又名泉山。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北八里。《寰宇记》 卷102泉州: “泉山在州北五里,因此为名。”《方舆胜览》 卷12泉州: 泉山,“郡之主山,又名北山。在州北五里,周环四十里,横跨十...

白石山的名称由来
白石山因山体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白石山的白石是岩浆侵入运动时,炙热的岩浆烧烤白云岩,使用白云岩发生重结晶等热变质,变成了晶粒均匀的洁白的大理石。主体白石山海拔2096米,相对高差1500米,山体下部(1500米以下)为花岗岩,山上部为大理岩,山顶峰林遍布,怪石磷峋;山谷流水淙淙,瀑布连跌;坡面森林...

沙鸣山名字的由来
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鸣沙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

积石山的来历
积石山名字的来历如下:“积石”一词由来已久。《尚书·禹贡》中有“浮于积石”、“导河积石”之说。后来被司马迁引入《史记·夏本纪》中。《史记·集解》说:“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经也。”《史记·索隐》中又说:积石在金城河关县西南。积石峡谷自古是兰州黄河谷地通往青藏高原的要隘。历代...

庐山的名字由来.
说起名山—庐山,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自带仙气的庐山一向是旅游旺地,大家都想一探庐山的真面目,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这么神秘的名山,它的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北山名字的由来?
北山位于吉林城区西北,原名九龙山,顾名思义,此山原有九个山头,好似九条盘龙汇聚。清朝统治者把长白山看作自己的发祥地,为祈求江山永固,清代皇帝常常到吉林朝见和祭拜长白山神。一次康熙帝前去祭祀之时,恰恰路过九龙山。巫师告诉他,这里龙气很盛,将来必出帝王。康熙听了感到不安,随即下令削平山头...

大别山的名字从何而来
大别山名字由来:关于大别山的名称早在3000多年前的《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至于大别山名称的由来,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较为流行的有这样几个说法:1、 有人说她得名于李白,相传当年李白登上了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观赏了南北二侧的景色,发现山南山北二侧景色截然不同...

帽儿山名字的由来
帽儿山因山峰凸出群山,貌似冠状,传说是神仙的帽子掉落在此而变成山峰,故此得名“帽儿山”。帽儿山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帽儿山主峰最高海拔805米,因其貌似冠状而得名。帽儿山的传说 据说,过去的帽儿山像一个蘑菇,上面生有像蜂窝一般的窟窿,小的大的都有。石窟窿里散发着逼人的冷气...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3489032744: 庐山名字的由来200字 -
符孙赛格: 庐山名称的由来 庐山古名叫敷浅原,又叫南彰山、天子彰等,在江西九江市南,飞峙长江边,紧傍鄱阳湖. 相传在周朝,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带着个兄弟到山上隐居,盖茅庐数间为舍.周王想请匡氏兄弟下山为官,派人来访,但是,匡氏兄弟...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3489032744: 庐山这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
符孙赛格: 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3489032744: 庐山因何而得名? -
符孙赛格: 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3489032744: 名山名字的来历 -
符孙赛格: 中国有许多名山,它们都有着悠久而美丽的名字,但你知道这些名山“名字”的来历吗? 1.问:庐山风景秀丽,名满天下,你知道为什么叫“庐山”吗? 答:庐山也称匡山、庐阜,总名匡庐.相传秦末有匡氏兄弟七人筑庐居住此处,因以得名...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3489032744: 庐山因何而得名?
符孙赛格: 李白,望庐山瀑布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3489032744: 庐山海拔有多高? -
符孙赛格: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位于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云中山城牯岭镇海拔约1167米. 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3489032744: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1、填空.文章一开始,先写了庐山名字的由来,并概... -
符孙赛格:[答案] 1、填空.文章一开始,先写了庐山名字的由来,并概括叙述了庐山景色的四个方面,即 雄奇挺秀 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飞瀑,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 .随后简要介绍了山峰,并引用了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3489032744: 庐山的传说一百个字一定要一百个 -
符孙赛格: 历史传说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3489032744: 横看成岭侧成峰写的是哪座山? -
符孙赛格: 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侧写的是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这句诗出自于苏轼的《题西林壁》.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这首...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3489032744: 文章不能很短,也不能太长,中等最好,其次,如果3篇都符合要求,还有多加的题目也符合要求,那就可以另加分. -
符孙赛格:[答案] (一)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1、填空.文章一开始,先写了庐山名字的由来,并概括叙述了庐山景色的四个方面,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