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这是古代哪篇文章?

作者&投稿:贝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一些古典文章,200篇!~

祭文中的千年绝唱——韩愈《祭十二郎文》

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不管我们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评价,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有眼涩之悲。
一、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求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二、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原本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陇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语言朴素,行云流水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文章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拥抱住了它的读者。
祭十二郎文

〔唐〕韩愈

【题解】此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为祭他侄子十二郎,而写的一篇祭文。

韩愈有兄三人,长韩会,仲韩介。十二郎名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韩愈二岁丧父,亦由长兄韩会与嫂抚养成长。从小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因年龄相差无几,虽为叔侄,实同兄弟,彼此感情十分亲密。这篇祭文追叙他与十二郎孤苦相依的幼年往事,融注了深厚的感情。字里行间,凄楚动人,于萦回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中流出。被前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雅颂四言韵语,或用骈体。韩愈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别有天地;或用四言,而气势飞动,另具风采,诚为祭文中情文并茂的名篇。

年月日〔1〕,季父愈闻汝之七日〔2〕,乃能衔哀致诚〔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4〕,告汝丧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5〕,及长,不省所怙〔6〕,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7〕,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8〕,既又与汝就食江南〔9〕,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10〕,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11〕,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2〕,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13〕。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14〕,遇汝从嫂丧来葬〔15〕。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16〕,汝来省吾;止一岁〔17〕,请归取其孥〔18〕;明年,丞相薨〔19〕,吾去汴州,汝不果来〔20〕。是年,吾佐戎徐州〔21〕,使取汝者始行〔22〕,吾又罢去〔23〕,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24〕,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25〕!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26〕;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2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28〕!

去年孟东野往〔29〕,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30〕。”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31〕?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32〕,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33〕,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34〕。毛血日益衰〔35〕,志气日益微〔3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37〕;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38〕,吾之子始五岁〔39〕,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40〕,又可冀其成立耶?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41〕,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42〕,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43〕,则待终丧而取以来〔44〕;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45〕,终葬汝于先人之兆〔46〕,然后惟其所愿〔47〕。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48〕。敛不凭其棺〔49〕,窆不临其穴〔50〕。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梦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51〕。彼苍者天,曷其有极〔52〕!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53〕,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54〕;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55〕,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

尚飨〔56〕。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韩昌黎文集校注》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心意。打发建中从远路备办了应时佳肴作祭品,告慰于你十二郎的灵前:

呜呼!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还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全是依靠着哥哥和嫂子。哥哥中年时,去世在南方。当时我和你年纪还都小,跟随嫂嫂送哥哥的灵柩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离开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很早去世了。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辈里只有你,在儿辈里只有我,两代都只剩一个人,孤孤单单。嫂嫂常常一面抚摸着你一面指着我说:“韩家两代,只有你们这两个人了!”那时你还小,恐怕已记不得了;我那时虽能记得,但也不懂得她话中的悲酸。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此后四年,才回家看望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坟,遇到你送嫂嫂的灵柩来河阳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要求回去接家眷来。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了汴州,你没有能够来。那一年,我在徐州辅助军事,派去接你的人刚要启程,我又罢职离开了徐州,你又没能够来。我想,你跟随我到东边,东边也是异乡客地,不能久住;从长远打算,不如西归河阳老家,将家安顿好再接你来。唉!谁料到你竟骤然去世离开了我啊!当初,我与你都还年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与你在一起的,所以才离开你到京师谋食,为了求得微薄的俸禄。倘使早知如此,纵然是做王公宰相,我也不愿意一天离开你而去就职啊。

去年,孟东野前往江南,我托他带给你的信中说:“我还未到四十岁,而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到诸位叔伯父和各兄长,都是在健康壮盛时便过早去世,象我这样衰弱的身体,能够活得长久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只怕我早晚死了,而你将会怀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料想到年少的死了,而年长的却反活着;身强的夭折,而病弱的却反保全了生命?

唉!难道这是真的吗?是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实呢?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却丧失了后代?你那么纯正贤明却不能承受他的遗泽?为什么年少身强的反而早死,年长衰弱的却反活着呢?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如果这是梦,那么是传送的消息不真实吗?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却又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呜呼!这是真的了!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竟丧失了后代,你那么纯正贤明本当继承家业的,竟不能承受他的遗泽!所谓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

虽说如此,我自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有的变成全白了,松动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不如一天。不用多久,不就跟着你去死了么!如果死后能有知觉,那分离的日子也不会太久了;如果死后没有知觉,那我也悲伤不了多少时候,而没有悲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的。

现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刚五岁。年少身强的都不能保全,象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长大成人呢?呜呼,悲恸啊!呜呼,悲恸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脚气病,时常发作的很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是常有的。”未曾为你这种病而担忧。呜呼!难道你竟然因为这种病而丧失了生命吗?还是因为有别的疾病而导致丧生呢?

你的信,我是六月十七日收到的。孟东野说:你是在六月二日去世的,耿兰报丧时没有写明月日。大概东野派来的差使,不知道向家里人问清楚月日;而耿兰的丧报,又不知道应当说清你死的月日。或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差使,差使信口胡说以应付他罢了。是这样呢?或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奶妈。他们家中有粮可以守你的灵到丧期结束,那么就等到丧期完了再接他们来;如果不能等到丧期结束,就立即接他们来,其余奴婢下人,都让他们守你的丧。如果我有能力给你迁葬,最终一定把你葬到祖先的墓地里,然后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你活着时我不能和你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你去世了我不能抚摸你的遗体表达我的哀思,入敛时我不能靠在你棺木旁,下葬时我不能亲临你墓穴边。我的行为背负了神明,而使你年少夭折。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我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共同生活,又不能和你相互陪伴一同去死;如今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时你的影子不能与我的形体相依偎,死后你的魂灵不能和我在梦里相聚会。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又能怨恨谁呢!那苍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何时才有尽头!

从今以后,我没有心思活在人世了!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

唉!言语有穷尽之时,而哀痛之情却是无尽的,这些你是知道了呢?还是不知道呢?啊,悲恸啊!

祈望你享用祭品吧!

逍遥
人生几何,自古逍遥。

闲云野鹤,若何轻飘。

自小便向往那逍遥的生活,向往隐士的无忧,侠者的无虑,剑客的无情,刀客的无羁,神人一般无拘无束,自在逍遥。

岁月轻轻悠然飘过,留下无数人生不凡的墨迹。东海汹涌的碧波,西域莫及的鞭长,南疆红艳的硕果,北国归塞的牛羊。品仙茗,览圣阁,上飞重霄,望烟波浩渺,看落雁平沙;访古刹,拜千山,下临无地,赏长河落日,观云海日出。风烟起,兵戈既,万里江河,千山月冷,缥碧江寒。越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岁月悄然轻吟,风过般无声,落雪般无痕,似平湖秋月,风息浪静,不凡浮影,飞闪即逝,难得沉默。

秋风萧瑟,月涌洪波,浪迹天涯,辗转漂泊。江湖夜冷,天晓凌寒,姑苏寒山寺的钟声,仙岛蓬莱阁的经卷,大漠敕勒山的羊群,高原帕米尔的群星。吟鞭天涯指,莫问马蹄声。月冷星疏,云归何处,厌倦漂泊。

夕阳的余晖一缕缕洒在窗楹上,竹帘隔不断留恋,枝叶锁不住冷清,风吹叶动,一阵尘世喧嚣的气息,余晖赖着不走,落日挂在窗头,残昼舍不得我。

昔日伊人窃语,似万点连涛秋声,耳畔轻喃,道不尽的离愁别绪,眼波横流,贝齿微呓,今我往昔,杨柳依依。今始逍遥天涯曳,妾身长发为君留。心若平湖,涟漪微漾,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东海潮生,已和东流。

再回首,垂髫青丝,年俞弱冠,幼时的记忆若游丝般隐现,世外桃源的幻渺,窗外飞花的绚烂,树林中苍耸的桂槐与枝头间嬉戏的鸦鹊。碧水东流,夕阳西坠,披星戴月,荷锄晚归,风吹动未盘起的发丝,月影下飞动。秋风乍起,枫叶飘零,往事一片片剥落。

爱意飞逝,青梅竹马的儿时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伊人的风采在脑中隐去。刹那芳华,红颜易老,千里红豆,以沫相濡,莫待君归去,望断天涯路,天涯归路,已臻尽头。

恨也罢,千秋岁月如歌如梦。难忆旧时在你耳边许下的海誓山盟,与你温柔的目光,绯红的脸颊。

月似狼牙,憔寞伊人,千杯不醉,珠泪暗流。被年华风化的诺言,如赘舍弃,独酌月下,长发飞狂,忍痛放弃承诺。

命运的轮盘不时逆转,在飘荡的困境中,指向险山恶水,穷途末路,自狂笑天幽默,随雾锁飞花,
风吹落叶,迷茫的与命运游曳,想法态度由不得我。

壮志凌云,逸兴飞思,少年的梦令人魂牵梦绕,剑客的不羁与放荡。仗剑江湖行,落英无物,流水无情,长剑瘦马,枯树寒鸦,银光暗闪,红液飞纱,千斤难买无情刃,浊酒偏留剑客心。浪迹天涯壮志几分酬。

知己,人生在世,惟尔分忧,天下徒行,四海五湖,觅钟期俞牙似无疑的知己。寻向秀嵇康般深厚的友谊。若与伊人生死离别的滋味是肝肠寸断,那挚友间的痛失知己,便是万箭穿心。十年浪荡,知己难逢,内城外郭,荒郊野外,几人曾留。

再回首,不堪往事,即墨杜康,何以解忧?三分狂,三分癫,三分微醉,一分闲,却闻伊人的耳目欢声,父母的呓语呢喃,儿时无忧无虑的笑声,尽数长传醉梦中。

笑谈词穷,古韬今略如痴如醉,飘飘然,为之癫狂。无人匹敌。乌江的水没过项王的躯体,刘季胜了,胜了万人难敌的千古霸王。,霸王笑着倒下了,虞姬死了,乌骓走了,亚父也走了,霸王笑得很痛快,霸王一个人输得很痛快。唾手天下而不知珍惜,何为天下,天下成空。

刀钝刃乏,长夜漫漫,金革铁马,魂没长河,曾一心为国效力,奋抗金贼,青山有幸埋忠骨,金牌十二道,道道铭撤兵,恩满义全,天下所属。白铁无辜铸佞臣,奸人当道,恩断、义绝,晓梦残生,鄂王天下梦方破。

路荒遗叹,边塞长烟,昔古楼台,商来贾往,茶肆曲厅,饭馆客栈,鳞次栉比,佳木浓荫。秦淮边的商女,行宫里的女婢,百草丛中被遗弃的男婴,塞上龙城戍边的守将,无不见证着似水流年。今者落日扶伤城,残垣断壁,矮垛危墙,天将暮兮星坠,风沙起兮云扬,前人遍迹,覆辙重蹈,无人懂晓。

多年风浪,望眼欲穿,滚滚红尘若大江东去,纷纷尘世如鸿雁南飞。人世的喧嚣打破明镜般的心灵,云消雨霁,彩彻区明。僧道儒尼,参禅悟道,打坐修行,忘怀尘世之巅,滚滚尘浪我没看透。

字嘲墨尽,万千风情,人间百态,喜怒哀乐怨愁忧,英雄难逾。奉先的戟,仲颖的头,本初的笑,孟德的心,玄德的释怀,天下的齐欢,吓煞人愁。

曲终人散,花发皓首,苍髯龙鬓,无风自动,新曲伤怀,自乐心情。朝露昙花,咫尺天涯,三千弱水一瓢饮尽,时光逝去,百年风华如梦,千秋北斗,御风弄影,星移斗转,谁人与共?刹那芳华逝,弹指红颜老。

竹残味觉。人生无味,百无聊赖,自老无心,雄王霸业。没有牛郎织女感天动地的爱情,没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友情,没有孙敬、苏秦的意志,没有李三公子的体魄,没有潘安的面貌,没有江淹的才华。与日争辉,阳光水一样倾洒。无可比拟,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徒自消瘦。

当长泪流尽,珠玉无迹,少狂聊发,血气方刚,潮水般汹涌澎湃。春鸟鸣涧,杜鹃啼血,浓夏唳蝉,艳阳高照,秋风萧瑟,桃花盛开,寒冬飞雪,腊梅飘香,舞际轻扬。

人生,天下,江山,伊人,美酒,剑,晓生梦绕。

万物都成空。。

如此,

逍遥。



相忘于江湖/简媜

隔一程山水,你是我不能回去的原乡,与我坐望于光阴的两岸。

彼处桃花盛开,绚烂如满天凄艳的红霞,你笑得从容,而我却仍在这里守望,落英如雨,印证我佛拈花一笑的了然。爱,如此繁华,如此寂寥。

起身,然后落座,知道与你的缘分,也只有这一盏茶而已。结局早已先我抵达,蛰伏于五月的一场雨,十分钟,或许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年华老去。

五月的天空泼满青釉,你瓷青的衣襟在风里飘拂。阳光遍地,你信手一捧,放进我手里,说:“我爱你!”三字成谶,我被你一语中的。从此,沉重的枷锁背负在我每个梦境,明知无望,却固守着仅存的坚持,以为,终究可以将你守候成最美的风景。

若青春可以作注,我已压上一切筹码,只待你开出一副九天十地的牌九,示我以最终的输赢。谁知,你竟中途离开,衣袖随长风斜过,拂乱了赌局。无人坐庄,这一局牌宛如三月桃花,错落于五月的湖面,飘散了满湖的灰飞烟灭。

遂重新审视命运,看它如何写就这一段际遇。暮色四合,天边的浮云已渐暗。人走,茶亦凉,有明月,照你的背影涉水而过,十丈红尘饰你以锦绣,千朵芙蓉衣你以华裳,而你竟无半点回顾,就这样,轻易穿越我一生的沧桑。

摊开手掌,阳光菲薄,一如你的许诺。太爱你,所以希望你以许诺勾兑眼泪,以永恒明见柔情,却不曾料到,岁月将你的微笑做了伏笔,只待风沙四起,尘埃遍野,便折戟扬刀,杀一个回马枪,陷我于永无翻身之日的险境。

没有狂歌当哭的勇气,却在倒地时明心见性,瞥见万里风沙之上,有人沉腕拨镫,疾书一行字:相忘于江湖。朱砂如血,触目惊心。

忘,谈何容易?烟水亭边,你用青色丝绦绾就了我的心结,江南的水光潋滟了你的眼,你已是我一生的水源,润我干涸的视线,柔我冷硬的心痂。忘记你,不如忘记我自己。

而夜幕,依旧如期降临,严冬的风替换曾经的三月烟花,举目四望,偌大的桌边只我一人,空对一盏冰冷的茶。

竟是不能不忘。

也罢,且学你拂袖而去,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变桑田。

你已到达彼岸,水草丰美,桃花怒放,便是落雨,也有一番风细柳斜的心事。我只能做到起身离席,却仍无法与你同步。其实,又何曾与你同步过?一盏茶的爱,终我一生,也只有这一盏茶的温度,由暖而凉,片刻而已。

你抬手落笔,转折勾挑出青春的天书。我是你无法辨识的狂草,短短一行,被你飞快地写下,翻过。再提起,只怕也要在多年以后,由阔达的魏体悄然重写,方可看清,当初的挥毫泼墨,竟是如此轻易,如此不堪。

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醒来时,天依旧清亮,风仍然分明,而光阴的两岸,终究无法以一苇杭之。我知你心意。

无须更多言语,我必与你相忘于江湖,以沧桑为饮,年华果腹,岁月做衣锦华服,于百转千回后,悄然转身,然后,离去。

应该是《论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
不闻过庭语: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

孔子教导他儿子的,具体名不知道

“路遇长 疾趋揖”?
出自《弟子规》,但意思跟你说的不太一样,不是迈小步快速通过,是迅速向前鞠躬问好。

以下是百度百科上的解释:
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孔鲤过庭吧
陈亢问伯鱼:“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跑过时,父亲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不学《诗经》就不会讲话啊!'我便退下来学《诗经》。另一天,父亲又独立院中,我又快步跑过时,父亲问:‘学《礼记》了吗?'我回答:‘没有。'‘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啊!'我便退下来学《礼记》。只听到过这两次教诲。”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听到了学《诗经》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听到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相同的事情。”

孔子的庭训


论语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对吗
1、《学记》基本简介:《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有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说明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有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含义为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 胜任教师的工作。表明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教育学科...

解释一下这篇古文
是先贤圣哲们阐述为师之道的经典之作,其诸多精辟之见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为师者必备的素质。《学记》已经充分、自觉地表达了这种尊重规律的观念。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道为最先。而要传道,教师首先得正身。要身教,切实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百度...
这是孔子说的,出自《礼记·礼运篇》,大概意思是:使老年人得到赡养,幼年人得到抚养,贫困的人得到依靠,困难的人得到帮助,鳏寡孤独者及身体残疾之人皆得供养。

跟教育有关的的古代文言文,除了《师说》还有哪些?
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作者的写作时代,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汉语词汇应用于古代汉语。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文言文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那些整天从不读古书拿着手机刷笑话的人来说。我不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让我直接谈谈方法。这一步是让你知道文章的意思,比如《兰亭集序》「流觞...

《诗说》全文是什么?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

文言文师说的有关题
”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不良风气,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从什么人为师的道理。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文章论述老师的基本任务...

关于教育教学的文言文
老师就概括出:咸、悉、并、俱等.再比如在解释这个“毋”字的时候,用了中国造字法讲解了“毋”的来由,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词汇的理解.由这节课,我最感兴趣的不是教学手段,而是王惕老师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她认为文言文教学目标应侧重在文言词汇的积累,而不是文章表现出的主题内容.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首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哪篇文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韩愈的师说原文及翻译
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不良风气,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从什么人为师的道理。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文章论述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

许昌县17226096935: 请教这是古代哪篇文章?
成王质维宏: 应该是《论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许昌县17226096935: 大家帮我想想这是哪篇古文中的呢? -
成王质维宏: 说苑·建本篇 这个原文是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 对么

许昌县17226096935: 哪位兄台知道:“天作篾,有可为;自作篾,不可活.”是出自我国古代的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
成王质维宏:[答案]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出自于《孟子·离娄章句》《书经·太甲篇》这十二字的意思是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脱;自己造成的灾祸,那就活不成了.

许昌县17226096935: 请教一篇古文的名字 -
成王质维宏: 文章是 曾子杀人 游子是 曾参就是曾子 曾参岂是杀人者? 据《新序.杂事》记载: 曾参在郑国居住的时候,有一个和他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只管泰然自若的织她的布.停了一会,又有人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不相信,还能平静地织布.又停了一会,一个人又对她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扔下机杼跳墙逃走了. 这个故事说明:流言可畏.所以,曹植在他的《当墙欲高行》中说:“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李白也在《答五十二雪夜独酌有怀》中写道:“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谣言能够迷惑人,让最相信儿子的曾参的母亲也不能置之度外,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许昌县17226096935: 锄禾日当午出自那篇文章古代的诗歌?
成王质维宏: 《全唐诗》收录此诗,题《古风二首》,又称作《悯农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另一首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的意义相同. 《全唐诗》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分别收录这两首五言绝句,因此作者有争议.现存最早的《全唐诗》中聂夷中《田家二首》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但是不确定是不是可靠的,因此现代文学史家一般公认的真正作者是李绅.而古人对此事的基本看法是把这两首诗判归了聂夷中,因此对那些学者来讲仍然是件不清楚的事

许昌县17226096935: "东方鱼白"出自那篇古代文章里好像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哪篇文章,希望能把整篇文章连同作者都发上来, -
成王质维宏:[答案] 说的是东方之既白吧前赤壁赋 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许昌县17226096935: "孔雀东南飞"出自那篇文章,谁写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
成王质维宏: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许昌县17226096935: ”急湍似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皆出自古代名篇,你知道出自哪篇文章,请写出文章名称及作者 -
成王质维宏:[答案]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现行新教...

许昌县17226096935: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出自古代那篇文章呀, -
成王质维宏:[答案]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许昌县17226096935: 天沧沧 野茫茫 风吹草动见牛羊 出自哪篇文章啊? 作者是什么啊? 全文是什么啊? -
成王质维宏: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有一首民歌《刺勒川》,“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涯.天沧沧,野茫茫,风吹草动见牛羊.”里面描述的是大草原的无限美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