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魏宇文泰时期开始到北周中期,同州一直是什么地位?

作者&投稿:家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后三国时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你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三国鼎立的年代很多,最为出名和典型的是东汉末的魏、吴、蜀三国(典型是指一个统一的国家四分五裂后,形成三国对峙,而这三国的文化和种族基本接近)。别的时期也有,比如辽、北宋、西夏时便是三国鼎立,各据一方。但当时北宋的人口众多、疆域辽阔,虽然与汉唐相比略有逊色,可于华夏族而言完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辽、西夏的文化和种族与宋的差异性太大,完全是两个另外类型的国家。所以这时期的三国对峙和汉末三国相比不是特别典型(可以称为大三国)。
纵观上下几千年,与汉末三国的模式最为接近的是南北朝时的一段三国鼎立时期(可人们由于习惯或者偷懒,却一直把这段三国鼎立的时间仍称做南北朝,其实这两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为前三国和后三国)。公元534年,北朝的北魏分烈为东魏、西魏,与南朝的梁形成三国对立。其中东魏的高欢家族拥有中原大地,西魏的宇文泰集团占据关中旧地,而梁国的萧衍偏安于南方一隅。随后,东魏与西魏在此期间发生过极其惨烈的几起战役,最终双方都筋疲力尽,只好暂时偃旗息鼓,准备休养生息后再次秣马厉兵,一举消灭消灭对方。而梁朝也是在一旁隔岸观火,准备趁火打劫。其后东魏为北齐的高洋所代,而引狼入室的梁朝政权经侯景之乱后也为陈霸先所取,西魏也转而为北周的宇文家族继承(其实北齐、北周只是在名号上有所转变,实际权力一直都在高欢、宇文泰家族手中)。于是新成立的北齐、陈、北周继续三国鼎立,互相攻伐。最终北周在英明皇帝宇文邕的带领下于公元577年攻灭北齐,但随即北周的政权被外戚杨坚所窃取,最终隋朝于公元589年渡过长江,轻而易举消灭陈朝,完成三国统一大业(此三国统一的状况与当时的魏消灭蜀,然后被晋朝取代,最后由晋朝消灭吴相比几乎同出一辙)。
与汉末三国(称为前三国)相比,此三国(称为后三国)对立的时间亦长达55年之久,与前三国对峙的时间非常相近。但前三国时代的人物却是名扬天下,发生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想想哪个中国人不知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周瑜火烧赤壁、孔明摆空城记这些故事,当然这主要是陈寿和罗贯中那两支生花妙笔渲染所致。陈寿的《三国志》册数虽薄,但却雄居二十四史前四史的高位,为古代士人必读之作;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横空出世,以文学的手法使前三国的故事更加脍炙人口,风靡整个华夏大地。而后三国时代的故事虽然在二十四史中也有《魏书》、《梁书》、《陈书》、《北周书》、《北齐书》、《隋书》、《北史》、《南史》等正史详细记载,但此时代的人物大都湮没无闻,尘封于历史之中。随便举个例子,不要说曹操、孙权了,就是文丑、颜良的知名度都比高欢、宇文泰高的多。而我们后人也都是在唐人的诗句中偶尔找到这个精彩时代的一些模糊记忆。如读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便让人遥想起当年佛学在南朝的广为传布的辉煌壮景;而“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一句也能勾起人们对“无愁天子”高纬和其宠妃陈小怜的无限遐想;而“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更能让人想起末世后主陈叔宝的奢糜生活……
后三国的历史之所以备受冷落,缘由很多,比如这段时间人物、民族错综复杂,史料记载混乱,让人难以理解这段历史。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华夏正统情节在对抗和拒绝这段记忆。因为当时与梁对立的东魏、西魏的统治集团都是鲜卑族(或者鲜卑化的人物),在那几十年中那些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英雄大多是外族,而最后一统王朝的也是宇文泰领导的关陇集团。而不是被我们认为华夏正朔所在的南朝,所以我国的士人便不太热衷宣扬这些异族的精彩事迹。因为北宋以后,我们的华夏正统文化一再亡于金、亡于蒙古、亡于满清,这种民族内心的巨大伤痕让汉族士人时刻警醒,所以怎还会去宣扬这些异族英雄的故事呢?
可到了今天,我们各族的融合已经尘埃落定,金戈铁马的冷兵器时代也早已大江东去,所以我们能带着更公正的眼光来回想、审视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
与前三国时代相比,后三国时代也是人才涌现,其人物魅力丝毫不逊色于前。从个人而言,如高欢,虽起于六镇函使(军队的邮递员)之间,却能依靠六镇流民崛起,最终在韩陵一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当时雄霸天下的尔朱家族,其英雄气概堪比曹操;如宇文泰,当初虽只占据关中一隅,却能苦心经营,创建府兵制,以弱胜强,为最后统一中国打下牢固基础(这比偏安一隅、坐以待毙的刘备、孙权争气多了);如陈庆之,只有兵卒七千,却能击败北魏几十万的大军,横行北方,赢得“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美誉,与西方的汉泥拔相比毫不逊色;如韦孝宽足智多谋,孤守玉璧一城,以弱制强,使高欢的几十万大军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终无所获,是中国战争史最为出色的守城战之一;如高敖曹,虽是汉人,却在那个鲜卑军人横行的年代里独树一帜,为汉人树立起了勃勃的尚武精神……
从家族而言,其成员的人性复杂程度也让人拍案叫绝。其中高氏家族既疯疯癫癫,却又有勃勃野心;萧衍各子虽寡廉鲜耻,骨肉相残,但又风流儒雅;而只有宇文泰、宇文邕父子既怀有雄心壮志,又能未雨绸缪,终于为统一大业打下基础,但后来的宇文贇却又是荒淫无道,在其死后,杨坚轻轻松松地摘走了这个胜利果实。其实也不用例举更多了,单是拿出西魏的一个武川军团来,便已是威震乾坤,使前三国的英雄黯然失色了。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诗仙李白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这可有点文学上的夸张;但我却敢说“武川军人一挺胸,便是整个隋唐”,这可没有半点虚构――隋文帝的父亲杨忠、唐高祖的祖父李虎,还有多数隋唐的开国元勋都源自这个军团。
希望你能满意我的答复!

北魏和南朝打了几十年,结果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机未到吧。南朝在宋齐梁陈之间轮流转换,每个政权不过三五十年,正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北魏比较坚挺,活跃近150年,不过到孝文帝改革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北魏走下坡路的原因,不是因改革,而是孝文帝将北魏的矛盾彻底激化。
北魏当初为防备柔然等国,重心在北方,并因此设立北方六镇。早年的北方六镇可了不得,完全是北魏眼里的香饽饽。

六镇将士不仅地位高、待遇好,还充当保家卫国的重任,可谓是物质、精神双丰收,里面尽是些权贵子弟。不过,这一切到孝文帝时期便改变了。
孝文帝时期,北方边患已经消失,一统南北才是大事。于是北魏重心南移,到迁都洛阳的时候,大局已定,自此,六镇渐渐失去往昔荣光。
六镇被迁居洛阳的权贵所遗忘,从主力部队沦为不管不问的末流,心理落差之大,难以想象。甲:想当年,一天三顿饭,我两顿吃肉。乙:是啊,现在稀粥都吃不上上了。丙:朝廷不给活路,反他的。
于是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爆发了,北魏因此分崩离析。前面说了,北魏内乱主要是内部矛盾:老鲜卑和新鲜卑。如何区分他俩呢?

简单区分,老鲜卑支持游牧经济,而新鲜卑支持庄园经济。既然有矛盾,自然会分为两个集团——宇文泰的西魏和高欢的东魏。
说起这两人也是有意思,宇文泰是汉化鲜卑人,而高欢是鲜卑化汉人,俩人皆融合异族。高欢背后有六镇支持,六镇虽说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东西魏数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我认为宇文泰胜利占据多数。既然宇文泰赢得多,是不是说明西魏比东魏强呢?不,恰恰相反,高欢比宇文泰实力强得多。
赤壁之战前,曹操只能被动防御,袁绍却能随意进攻,因为曹操实力弱。高欢数次战败,却能卷土重来,若没有强大的实力支撑,不可能办到。

高欢的西魏,至少继承北魏三分之二的势力,又占据最好的土地——河北、中原,根本不是宇文泰能比的。这时候的关中,早已不是秦汉的“天府之国”,土地荒废、民生凋零。
穷则思变,变则通,宇文泰不得不大力改革,以改变敌强我弱的局面。实力弱也有弱的好处,那就是改革阻力会很小。当初孝文帝迁都洛阳,未必没有躲开传统鲜卑势力阻挠的想法。
宇文泰改革的内容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以八柱国为首的府兵制。这个府兵制与秦汉、北魏的军制有何不同呢?其中有一个便是赐姓。

高欢的东魏差不多完全承袭北魏,他的军制也是一样:鲜卑人为士兵,负责打仗,汉人耕种,负责粮食。
宇文泰没这么多鲜卑人啊,邙山大战失败后,他急于补充兵源,怎么办?赐名改姓。宇文泰扯出曾经的鲜卑八部,将它们的姓氏赐给大将,这不就成了鲜卑人了么。
杨坚当权后,曾大规模恢复汉姓,不过这就是后话了,我们继续说宇文泰的八部。宇文泰没叫八部,而叫八柱国。
柱国一次,战国早已有之,楚、赵皆有,位仅在令尹(楚国的相国)、相国之下。北魏早年曾封长孙嵩为柱国大将军,尔朱荣也曾为柱国大将军。

尔朱荣为北魏权臣,为显得地位不同,不得不找一个“另类”的职位来衬托他地位的显赫。曾经显赫的三公、车骑大将军一类的,在南北朝早已烂大街。
八柱国实际只有六柱国掌兵,宇文泰总管其他柱国,广陵王元欣只是个样子。其他六人分别是陇西国公李虎、赵郡公李弼、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瑾,彭城公侯莫陈崇。
六柱国暗指周朝的天子六军,宇文氏喜欢用西周的官位,命名“西魏”的职位,这也是宇文氏建周替魏的原因。
六柱国代表六个鲜卑部落,因此他们各有一个鲜卑之姓,比如李虎实为汉人,却有鲜卑的大野氏称呼。六柱国麾下的将领,若是汉人也得改鲜卑姓,例如杨坚的普六茹普通汉人则随主将姓氏。

宇文泰将民户分成九等,从中等以上的人家中,每六户为一单位,其中家中有三丁(成年人)者,选一人加入府兵,该人免赋税,平时务农战时为兵,马匹粮草武器装备,六户人家共同负担。
整个西魏共设立百府,每一府由一个朗将主管,而百府分属二十四军,每一军有一个开府将军主管。两个开府将军归一个大将军管,而两个大将军分属一个柱国,这样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权力架构。
宇文泰再次将兵农合二为一,从而改变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境遇,宇文邕消灭北齐也依赖于此。府兵制在北周、隋朝、唐朝不断演变以致消亡,那就是后话了

从西魏宇文泰时期开始到北周中期,同州一直是一个军事中枢重地。

朝建国的新说隋朝末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渊率领约三万部队离开根据地太原,十一月进入了长安。次年,即618年,创建唐朝,改元武德。正是这一时期,出生于从曾祖父时就开始担任凉州萨宝、祖祖辈辈都是粟特人首领家庭的安兴贵、安修仁兄弟俩却对以河西为据点的李轨政权的兴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弟弟安修仁于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同其他胡人及汉人一起在凉州(武威)拥立了李轨政权。可是,安修仁部下粟特人聚落的兴盛状况却遭到了李轨的怀疑和猜忌。同一时期,哥哥安兴贵到长安投靠了刚成立的新王朝(唐朝)。得知这种情况,安兴贵遂上奏唐高祖李渊,表示愿意回凉州去劝说李轨归顺唐朝。高祖准奏。于是安氏兄弟俩便开始试图说服李轨。

然而,自己也是隋末群雄之一的李轨却拒绝向唐朝投降。于是安兴贵、安修仁兄弟俩便率领以粟特人为首的胡人集团发动政变,拘捕了李轨,并于武德二年(619)将河西之地献给了唐朝。由此,凉州的安氏遂因对唐朝的这一杰出贡献,获得了唐朝功臣的身份。

由此可见,凉州的安氏一族不愧是出自于精明的粟特商人家系。他们恐怕是从一开始就以脚踩两只船的方式,分别在群雄身上押宝,以图确保自身的安全,类似的情况在其后还可以见到。安禄山作为养子加入安氏一族也是这样,他们也曾分别向唐朝和突厥送去了安氏一族的人员(参见本书第六章相关部分)。

最近,山下将司查明了一个重大的史实,即弄清楚了天理图书馆收藏的《文馆词林》抄本残卷乃是抄自这个安修仁的墓志铭一事。山下将司同时明确指出,尽管安修仁一家从北魏到隋初数代一直担任凉州萨宝,但安修仁成为隋朝的武官以后,旋即把居住在凉州的粟特人等西方的胡人聚集在一起,组建成了一个乡兵集团亲自加以统率。

隋末唐初时,安修仁之所以能与其兄一起把李轨当成傀儡来加以控制,正是因为在安修仁的背后有一个以乡兵形式组织起来的粟特人军团撑腰。山下进而举出了一些具体事例来展开自己的新说,他认为,从北朝到唐初不仅凉州的安氏一族,还有固原(原州)的史氏一族、太原的虞弘等事例,在这些事例中都是由粟特人来统率府兵制的军府,这些军府又都是以乡兵形式组织起来的粟特人作为中核的。

这一新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历来人们认为粟特人主要是在商业活动方面表现突出,而这一学说超越了旧有的通行说法,首次将目光投向了在唐朝建国以及发展过程中,作为武官而活跃的粟特人以及在背后支撑他们的武人集团。其次,在讨论隋唐王朝的本质究竟是汉人王朝还是拓跋王朝时,府兵制通常是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

山下的研究揭示了府兵制的一个方面其实是由粟特人来担当这一新的史实。这一点为我们研究其后安史之乱的性质等问题也提供了相关材料。因为按照学术界一般的理解,府兵制乃是以鲜卑人为中核的"胡汉融合"的制度,但是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个"胡"里,竟然还包括所谓"五胡"之外的粟特人。

安修仁之兄安兴贵曾对唐高祖说:"臣于凉州,奕代豪望,凡厥士庶,靡不依附。"(《旧唐书》卷五十五《李轨传》)据此来看,安氏兄弟应当是拥有一支可以随意驱使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武装集团。李轨政权尽管是地方政权,但毕竟也是统治着整个河西地区的一个政权。

而安氏之所以能够发动推翻李轨政权的政变,自然是因为拥有一支相应的武装部队。这支部队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隋书·百官志》说,在首都以外的地方,以诸胡二百户为基准,任命自治首领萨宝一人。因而,我这里推测的安氏武装的这一人数与《隋书·百官志》的记载似乎也并不矛盾。

从安兴贵之子安元寿的墓志铭来看,安元寿十六岁进入秦王府,"玄武门之变"时以及之后突厥颉利可汗逼近长安的时候,他都一直活跃在李世民身边。据石见清裕、山下将司、福岛惠等人的研究来看,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有证据表明安元寿曾为之动用粟特人的兵力。因而,安元寿可谓是太宗即位的功臣之一。

基于这一点,他本来可以因此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然而其后,他还是遵循父亲安兴贵的意思毅然辞官回到故乡凉州继承家业。所谓家业,山下将司认为就是指东西方贸易。而我以为不仅如此,安元寿应该是在从事交易商品的同时,还包括饲养及买卖作为机动运输力量的马匹。

关于这一点,在《旧唐书》卷一三二《李抱玉传》的开头部分所说的"李抱玉,武德功臣安兴贵之裔。代居河西,善养名马,为时所称"的记述中就可以看见。由这条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安氏一族把持河西地区名马产地的情况。这里提到的李抱玉是一位武人宰相,其本名叫安重璋,历仕肃宗、代宗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有大功,为了避开与安禄山同姓,757年由肃宗赐姓李,改名李抱玉。

通过上述史实,似乎可以容许我们推演出如下结论:粟特人不仅活跃于河西走廊到宁夏一带,而且还进入了从鄂尔多斯(黄河弯曲部分)到山西北部的农牧接壤地带,进而进入了天山地区到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带。由于他们拥有大量的马匹,所以往往把马作为商品,从事着建立在马和骆驼的机动能力之上的东西方贸易;与此同时,他们自身也变成了一个武装集团,自身兼有以骑兵为主的军事力量。

并且,这些武装集团不仅用于护卫他们自己组织的商队,同时也给他们看好的势力积极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军事帮助,以图谋共同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自己看好的势力,既可以是突厥游牧集团,也可以是汉人军阀,只要是在粟特人看起来有发展前途的一方就可以。

2000年,西安出土了北周时代的安伽墓,这是一座有着包括金箔在内的艳丽彩色浮雕的粟特人墓葬。从该墓志中我们也获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即祖籍布哈拉的安伽之父出身凉州后来移居到关中,安伽是作为一名粟特人首领之子而成长起来的。其后安伽效力于北周,并成为位于长安东方的同州萨宝。从西魏宇文泰时期开始到北周中期为止,同州一直是一个军事中枢重地。

关于同州与粟特人的关系,我曾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调查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的伯希和文书时,我在一卷唐代粟特语佛教典籍上发现,该佛典卷轴的轴芯乃是用一支箭柄来代替的,而在该箭柄上用汉字写着制作地是同州。这一点恐怕绝非偶然。



同州一直是很重要的地位。它地处中部,嗯,西魏到北周中期各个领导人争夺的地方。

同州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个地方是非常关键的,是战争的要地。

位于关中东部的同州,其地位开始迅速上升。在与东魏北齐政权进入拉锯战后,同州则成为宇文泰以及宇文护霸府的所在地。


从西魏宇文泰时期开始到北周中期,同州一直是什么地位?
从西魏宇文泰时期开始到北周中期,同州一直是一个军事中枢重地。朝建国的新说隋朝末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渊率领约三万部队离开根据地太原,十一月进入了长安。次年,即618年,创建唐朝,改元武德。正是这一时期,出生于从曾祖父时就开始担任凉州萨宝、祖祖辈辈都是粟特人首领家庭的安兴贵、安修仁兄弟俩...

杨纂的简史
)西魏大统八年(公元543年):参加邙山之战(东西魏第四次大战)西魏宇文泰执政时期(公元543年以后):后因功累迁至车骑大将军,持节并仪同三司,散骑常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待中,进公爵,食邑一千户,赐姓莫胡卢氏,俄授岐州刺史。公元557年:北周孝闵帝(宇文泰第三子,北周第一代...

北周北齐各有多少军队多少州城多少人口?
北周拥有105个州,其中包括首都雍州(长安),人口估计在600万至850万之间。北周的军队采用府兵制,这是在鲜卑传统和汉族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宇文泰在西魏时期开始建立府兵组织系统,于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选拔体能强者加入府兵。府兵制初创时,中央设有八个柱国大将军,其中元欣仅有虚名,宇文泰为最高...

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国家
这是从北魏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北魏皇帝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立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3、西魏 由宇文泰拥立的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时期,宇文泰掌握实权,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西魏...

两魏五战的战役介绍
第二次东西魏大战(沙苑之战)开始。宇文泰由于关中旱灾大饥,带着不到一万的军马在恒农谷仓休整了五十多天,好容易才让饿得几乎皮包骨的军士歇缓过来。听说高欢渡河来战,赶忙入关准备。高敖曹带三万兵马就把桓农团团围住。高欢的参谋劝说道:“西魏贼兵连年饥荒,所以冒险到陕州来抢仓粟粮食,现在高敖曹已经围住恒...

杨坚是怎么获得多数关陇门阀支持的?杨坚称帝之路详解
面对如此高压,关中在宇文泰的率领下,北镇军阀、洛阳系、关陇河东世家精诚合作、分工明确、浴血奋战、上下一心,最终顽强的将西魏政权延续下来了。然而当政权稳固之后,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作为关陇联盟的初代首领,宇文泰开始对西魏政权内部进行精妙调整,通过政治手段将北镇之外的势力不断排挤打压,进一步提高...

历史上西魏的政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怎么灭亡的?
强盛的西魏政权 虽然,宇文泰用尽手段,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不得不说,宇文泰还是有一点本事的。一开始的时候,西魏实力不如东魏,宇文泰一直致力于统一北方。在邙山之战失败之后,语文他很明显地意识到光凭鲜卑族已经不足以支撑西魏越来越大的战争消耗,所以为了西魏的强盛,宇文泰做了一个决定。

西魏宇文泰和东魏高欢,哪个厉害呢?
东魏和西魏战争无数,军事实力远远弱于高欢的宇文泰却能严防死守,可见其军事才能。西魏后期,由于宇文泰的汉化政策,实力已经慢慢的提升,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宇文泰。公元546年,高欢在玉壁这个小城遇到了韦孝宽。军队损失惨重。高欢于次年病逝。宇文泰和高欢的战斗,宇文泰走到了最后。高欢死后高洋袭...

隋唐帝国形成的军事演变脉络:府兵制和八柱国
西魏权臣宇文泰在一次重要战役中,差点被俘。于是他痛定思痛,决心开展军事改革,核心要点有两个——府兵制和八柱国。 02 为解决耕战问题,公元535~551年间,宇文泰开始推行府兵制。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马匹和武器自备,但府兵全家免去徭...

西魏宇文泰为什么要推行兵农结合的官军制度?
和平时期,政府军士兵是农民,他们耕种土地,在农民间隙训练,战时作战。政府军士兵自带武器和战马出征,全国各地都有负责政府军士兵选拔和训练的折叠屋。它是由西魏重臣宇文泰在大同年间修建的,从北周、隋朝到初唐时期越来越完整。唐太宗统治达到顶峰,唐玄宗统治到天宝年间结束,持续了约200年。为了与东魏...

汝州市17786226654: 宇文觉是怎样建立北周的?
薛何丙硫: 北周是在宇文泰时期奠基的.宇文泰在西魏时期掌握实权,他的统治集团虽以武川镇军人为核心,但他能够广泛吸纳鲜卑贵族和关陇士族为其服务.他在当政期间,非常注意改革.用人方面采用唯才是举的制度.经济方面,下令颁行均田制.在军事上,创置府兵制.经过改革,西魏很快强大起来.公元556年,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继任太师等官位,封周公.第二年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定都长安,史称北周.

汝州市17786226654: 哪些朝代民族战乱不断
薛何丙硫: 比较战乱频繁的黑暗朝代当属五胡十六国时期,而既黑暗与战乱又民族融合则是南北朝时期. 魏周八柱国 南北朝之末世,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东魏高欢先盛于前,西魏...

汝州市17786226654: 北周帝王榜简介
薛何丙硫: 1、北朝之一.魏西大臣宇文泰奠基,由其子宇文珏正式成立.五帝共活了二十五年(公元557年-公元581年).西魏公三年(公元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

汝州市17786226654: 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北朝是如何进行朝代更替的? -
薛何丙硫:[答案]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5个王朝. 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31年灭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公元534年,北魏分...

汝州市17786226654: 北周到唐朝府兵制的变化和原因 -
薛何丙硫: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起源于西魏,完善于北周、隋两朝,盛于唐太宗之时.西魏最初把以六镇鲜卑兵户为主的军队编制为12军,分别任命12个大将军统领.大统三年(53...

汝州市17786226654: 北周是哪个宇文氏所建立的 -
薛何丙硫:[答案] 宇文觉北朝之一.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由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五年(公元557年—公元581年).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长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

汝州市1778622665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什么? - ?
薛何丙硫: 五个: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

汝州市17786226654: 隋朝的前面是什么朝代
薛何丙硫: 隋朝的前面是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建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北周.

汝州市17786226654: 南北朝时北周的建立者是谁? -
薛何丙硫: 宇文觉北朝之一.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由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五年(公元557年—公元581年).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长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北周. 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杀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华北.公元581年,掌权的外戚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改国号隋,北周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