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伤心。体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哪些方面的显著特点?

作者&投稿:卷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的那番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都说 以铜作为镜子 可以 正自己的衣服着装 以历史为镜子 可以知道 兴亡之道 以人为镜子 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得失 我常常的提醒自己要以这三种做为镜子 防止自己的过错 今天 魏征死了 我失去了一个镜子(人为镜)
反映了他重贤纳谏的治国风范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扩展资料:
魏征一开始辅佐唐太宗,他都把话先讲在前头,很有语言的艺术。他就跟唐太宗说: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听了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做忠臣要做良臣?
魏征接着说: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唐太宗一听就哈哈大笑。其实唐太宗是个聪明人,他笑时会想:忠臣都是被谁杀的?
被暴君杀的;假如我把他杀了,那我是什么?历史上的暴君!所以,其实魏征这段话已经让他自己的命先保住了。
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
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
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
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
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他伤心,体现了“以人为镜”的特点。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特点是“以古为镜”、“以人为镜”,魏征的死让他失去了可以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

  经济措施: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注意“戒奢从简”
  政治措施:1.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2.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教育措施:完善了教育制度。唐太宗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在他的重视下,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全国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下设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种学校接纳三品、五品、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入学;后三种学校接纳八品以下的官吏子弟和平民子弟。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专门招收皇亲国戚和高级官员子弟入学。地方上则有州县学。

  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必读书目,学习优异者,送往吏部参加科举考试。

  贞观时期的教育发展,杜佑在《通典》中如此描述道:“贞观五年,太宗数幸国学,遂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一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句丽、白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体现了统治者笼络人心的显著特点。彰显影帝魅力使天下有才之士归心,为我所用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特点是“以古为镜”、“以人为镜”,魏征的死让他失去了可以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

经济措施: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注意“戒奢从简”
政治措施:1.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2.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教育措施:完善了教育制度。唐太宗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在他的重视下,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全国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下设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种学校接纳三品、五品、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入学;后三种学校接纳八品以下的官吏子弟和平民子弟。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专门招收皇亲国戚和高级官员子弟入学。地方上则有州县学。

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必读书目,学习优异者,送往吏部参加科举考试。

贞观时期的教育发展,杜佑在《通典》中如此描述道:“贞观五年,太宗数幸国学,遂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一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句丽、白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除了唐太宗的原来属下,还有李建成原来集团的人,在新的领导集团里,因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来互相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领导集团顺利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们共同总结了隋朝的灭亡教训。对于隋朝的兴亡,唐太宗是亲眼所见,有亲身体会的,在他眼里,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请他们来,还用上等的物质生活招待,最后还赏赐很多财物。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够五十年用的,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为了使唐朝长治久安,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总结出了三种原因。第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第二,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武轻文的传统还没有改变,许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战时勇猛无敌,但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就不再是内行了。因此唐太宗将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除此之外,还用德、才、劳三个标准逐级次第选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书才在历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颜真卿这样的楷书书法家,也因为科举考试靠的内容是诗词歌赋,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诗人。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伤心。体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任贤纳谏、惜才的特点。
经济方面:减少赋税|重视生产
政治方面:任贤纳谏

首先呢就是魏征只是唐太宗为了稳定政权的一颗棋子,因为魏征在李密还有李建成手下当过差,间接上在李渊手下当差,当时李渊还没有挂,而且魏征不是那种死忠的人,还是非常有才能的人,这样太宗就可以分化反对的势力,给天下人一种宽宏大量的感觉,让天下人都来投奔他,为他所用。
但是太宗确实为他的政权做了很大的努力:就像他自己说过的那句“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而“以人为镜”就是在我们看来指的是魏征了,而魏征在当时也确实为太宗的很多错误事件进行了不要命般的直谏,这也是导致魏征死后他的墓碑被毁,魏征儿子婚约取消的间接原因。
经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将自己比作舟,百姓比作水,这让太宗颁布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商业的发展,开放边境,可以从“路上丝绸之路”的扩大,“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可以看出太宗对商业的支持可见一般。
政治:三省六部制,分权,官员的职能被分开,提高工作的效率。"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太宗说的“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制定的严格的律法,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还有:“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使得被判死刑的人数大量减少。
教育:完善科举制,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使贞观年间出现大批的人才。从“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普及的程度。
民族:击败突厥,被称为“天可汗”,大量迁徙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促使吐蕃的社会进步,加快民族融合。
太宗在魏征病逝后伤心是因为在所有的谏臣中劝谏的次数是最多的,总数300多次的劝谏中魏征一个人就占了30%,这就可以看出魏征当时的作用了。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伤心。体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哪些方面的显著特点...
他伤心,体现了“以人为镜”的特点。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特点是“以古为镜”、“以人为镜”,魏征的死让他失去了可以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经济措施: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注意“戒奢从简”政治措施:1.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2.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教育措施:...

敢于直言的历史名人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

直面错误与敢于直言的名人事例
1、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

魏征妙谏魏徴是以什么理由进谏使唐太宗感到惭愧
两个关键因素: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胸怀天下,虚心纳谏而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唐太宗常把魏征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

唐太宗善于听取魏征进谏,有没有不听进谏的时候呢?
改高昌为西州,设立安西都护府,留兵镇守。事实证明,太宗的意见显然比魏征技高一筹,孟宪实先生讲唐史介绍过这一部分。可见太宗善于纳谏,他是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而不能说唐太宗善于听取魏征的意见。这样的事例还有的,有兴趣的话再看贞观政要,听听孟宪实先生详讲唐史还有发现的。

《与人为鉴》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说明了一个古今有借鉴意义的道理...
他宽容谏臣的犯颜直谏,敬重魏征,说:“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在魏征病重时,太宗多次亲往探视。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李世民怒砸魏征墓碑背后的故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四是魏征亡故,李世民破格下旨地为之废朝5日(房玄龄也只有3日),并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凡此种...

关于中国得知识问答题,最好是选择题.
91、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惋惜不已,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92、唐玄宗李隆基(右图)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号称“开元盛世”。当时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百万人口,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数以...

李义府:唐朝时期宰相,他任职期间有哪些不法行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后,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李义府改任中书舍人。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又命李义府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永徽六年(655年),李义府得罪宰相长孙无忌,被贬为壁州司马。敕书尚未下达门下省,他便已秘密获知,并与中书舍人王德俭商量对策。王德俭道:“皇帝...

中国发生过哪些革命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古代和近代)
91、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惋惜不已,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92、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号称“开元盛世”。当时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百万人口,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数以万计。

松山区19573978243: 魏征去世,吾痛失一镜矣!可以看出唐太宗很重视什么 -
巢放肌醇: 重视人才,求贤若渴.

松山区19573978243: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 -
巢放肌醇:[答案]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礼贤下士,为国为民 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 二、重贤任能,虚怀纳谏 三、君臣关系上的共治 四、宽刑简法,缓和社会矛盾 五、开放的民族政策

松山区19573978243: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 -
巢放肌醇:[答案] 李世民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

松山区19573978243: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是什么含义? -
巢放肌醇: 以史为镜:借鉴历史上别人的下场,反省自己 以人为镜:用别人的提示或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

松山区19573978243: 为什么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到"遂亡一镜矣“ -
巢放肌醇: 魏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唐高祖最青睐 最信任的人 一方面因为魏征的忠诚,舍己为国,一方面因为唐高祖听从进谏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

松山区19573978243: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感慨 -
巢放肌醇: 因为魏征是那时候有名的谏臣,对于唐太宗的一些不好的行为敢于直言不讳.所以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感叹他死后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忠臣了.

松山区19573978243: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寓意 -
巢放肌醇: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说魏征的话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

松山区19573978243: 魏征死的之后,唐太宗对他是恨之入骨.为什么?咕~~(╯﹏╰)b -
巢放肌醇: 惋惜大于痛恨吧,魏征在时不分场合的指责太宗的缺点,太宗也曾说过要杀掉他,但一直没舍得!魏征就是唐太宗的镜子,唐朝的兴盛可以说魏征的耿直不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所以唐太宗对他又爱又恨…他死后太宗还是非常伤心的

松山区19573978243: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
巢放肌醇: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

松山区19573978243: 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什么要说那段话? -
巢放肌醇: 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