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彘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问题一:致知是什么意思 【词语】:致知
【注音】:zhì zhī/zhì
【释义】: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问题二:“致知于行”是什么意思 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
致知:达到完善的理解。
我觉得应该与“格物致知”以及明代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有关,”行“意为行动,那么再结合“致知”的意思,“致知于行”便是指:仅仅知识丰富,达到完善的理解还不够,要能够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资料参考:
知行合一:baike.baidu/...Hipiq_
致知:baike.baidu/...TJx_5a

满意请采纳~

问题三:「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以下引自知乎:
作者:轻舒猿臂
朱熹是北宋五子的集大成者,也是北宋理学的大成。他十分重视《大学》。按照现代新儒家大宗师牟宗三的说法,北宋以来的理学家们各自秉承经典来做学问,周敦颐秉承《中庸》《易传》,张载也是。二程兄弟不同,明道宗主《论语》《孟子》,伊川尊崇《中庸》《易传》《大学》,朱熹是伊川一脉四传弟子,也是以《大学》为主,后世所说的“程朱理学”,狭义上说的主要就是他们的学问。朱熹很有规模,魄力很大,一生致力于四书,临死还在修订,可见他对四书用力之深。他认为《大学》是错乱了的,顺序需要重新调整,并且“格物致知”有断缺,于是凭着自己的理解,就补充了一段:“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Y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也就是说,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来认识了解万事万物,探寻其中的道理,主客观合一。然后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知道得多了,互相关联,一旦豁然贯通,就好像是渐悟之后的顿悟,豁然开朗,脱胎换骨。这就是格物致知。当然也可以做简单平实的理解,就是认识事物,探索道理。但题主既然问出这个问题,想必是骨骼惊奇,是万中无一的练武奇才。那我多说两句好了。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论题,出了朱熹,还有王阳明的回答更加别具一格。王阳明是谁我不说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也就有两个半,他是其一,世称”真三不朽“。他的格物说是这样的:“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如意用於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於正。”慢慢来,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他所说的物,指的是念头,是事情,是事物。孟子说每个人都具有道德的心,是本来善良的,这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外边得来的。这就是”心“,纯粹的,至善的,光辉辉的,没有私欲杂念。心要有所活动,就有了”意“,也就是意识活动,开始有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而这些念头所投注的事物,也就是”物“,就是自己心里的念头。当然也指平时我们遇到的事情,接触的事物,但王阳明的特色就在这里,物只要指的是念头。格物指的就是正自己的念头,自己有念头,把不正的归于正,就是格物,其实就是诚意,就是正心。致知就是获得本来光明纯粹的本心,这个心是良知,也就是致良知。问题回答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我还是多句嘴好了,有个”淮南格物“说,就是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提出的,他......>>

问题四:学而致知是什么意思 学习了从而获得知识

问题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出自《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问题六:进学则在致知是什么意思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 涵养: 修身养性。进学: 使学业有进步。致知: 即“穷理”,穷究万物之理。修身养性,须要长存敬畏之心;学业进步,在于穷究万物之理。指养德与进学密切相联,不可偏废。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
“智”通常又写作“知”,既作动词指认知,又作名词指知识、智慧。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儒家相信,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以被...

一叶知秋的知指的是什么
一叶知秋的知指的是(知道)一叶知秋 【拼音】: yī yè zhī qiū 【释义】: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知之者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1、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一个智者呀!2、这句话出自《论语》,表示对学习态度的一个论述。3、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

有时则知学问无尽中的识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出处:佚名〔未知〕《古人谈读书》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译文:士人读书,第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后来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 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

“先知知后知”是什么意思
先知字面意思,先知道先了解先掌握。先知、后知在这句话中都是名词,中间那个知是动词。意思是:先知都是从无知开始的,经历了后知的过程,所以他了解后知的阶段性认识和体会,明白后知所处的阶段和所思所想的局限性。

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与了解的区别:1、“了解”比“知道“的涵义及范围要广泛一些。“了解”包涵于“知道”。2、知道:表示只是明白了大概的道理的意思,并能说出其要点。知道释义: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知道了发生过的情况。知道近义词:明白、懂得、了解、清楚。3、了解:表示明白了全部的道理及过程的意思,即有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是什么意思?
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两者是一体的,这也是与朱熹的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就这样听上去好像很合理,对“知”、“行”没有偏重,但其实“知为先”就已经意味着以“知”引领、决定...

知己是什么意思
知己,汉语词语,指了解、赏识自己,也指亲密的朋友,可以形容彼此相互了解而关系密切的。知己是朋友,但朋友不一定就是知己,真正的知己,像家人一样亲,比朋友更真心。知己是人生路上的伴,陪着你一起闯关。知己是风雨之中的伞,护着你勇往直前。知己是寒冷时候的暖,帮助你躲过难关。真正的知己,...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⑷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⑹乐:音lè,古音luò。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⑺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立山区13332454772: 致知 - 搜狗百科
咸响五灵:[答案]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

立山区13332454772: 昆明理工大学的校训中“致知“是什么意思? -
咸响五灵: 致知:达到完善的理解.通过在一定规矩里学习知识后,达到对事物的完善的理解,就是格物致知的意思!《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代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礼记·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立山区13332454772: 明德致知的意思是什么啊,,,,,,,,, -
咸响五灵: 《大学》开宗明义即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立山区13332454772: 格物与致知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越确切越好 -
咸响五灵:[答案]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

立山区13332454772: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咸响五灵:[答案]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

立山区13332454772: 正心修身,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
咸响五灵: 正心修身指戒除忧虑、恐惧,端正内心态度,才能提高自我修养. 而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代表. 格物,遵循世间万物的一定规律,实事求是;致知,以获取对自身有帮助的真正的知识和见解. 这个是个人的理解.百度百科可以查到很多书面知识.

立山区13332454772: 历史题 朱熹提出的 “格物致知”正确的释义? -
咸响五灵:[答案]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

立山区13332454772: 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这段话的意思? -
咸响五灵:[答案] 格物:推究事理;致知:获得知识.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探究事理是要在每件事物上推敲事理.获得知识是用心做到无所不知.推究事理是局部零细的,获得知识全面整体的.

立山区13332454772: 宋明理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
咸响五灵: 格物就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 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本着先验论、天赋论,《大学》认为格物致知是用 心灵去接近和推究事物,使人的认知发挥出来,显露出来,使"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吾 心之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这其实是要丰富和完善自己对事理(主要是道德意 义上的事理)的认识,为下一步情感和意志上的诚意、正心的内化奠定认知上的前提和基础 .所以朱熹说:"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大学章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