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道的文言文

作者&投稿:度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学问之道的翻译~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相反的东西,互相转变(阴阳转化的辩证观点);屈辱太久的人一但站起来必定会雪耻,沉迷太久的人一但振作必定有所作为.不如意的事情,会有如意的事情在其中。快意的事情,也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在其中。(指有祸中之福,有利中之害.).天下的事物没有单独存在的,必然包含着对立的方面;而且对立的双方必然有主次之分,这难道不是世界事物的物理特征吗?学问的道理,得到它其实不难,但失去它必定很容易,只有能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并且不会失去!!!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而不知求,衰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注释】
1 舍:放弃
2 放:此指丢失
3 道:道理
4 而:但
【意义】
文中可悲的事是指:不走仁义的路,不寻找丢失的善良仁义之心 现代人寻找失去的灵魂。
这是二十世纪文学、艺术、哲学所津津乐道的时髦主题之一。
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已呼声在前,要求我们寻找自己失去的灵魂(本心)--仁爱之心、正义之道了。时过境迁,孟子的呼唤与我们今天文学、艺术、哲学的现代追求还有没有相通之处?他的呼声还能不能响越百代,发聋振聩于当代国人呢? 《学问之道》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学问之道文言文
1. 文言文学问之道的翻译,急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相反的东西,互相转变(阴阳转化的辩证观点);屈辱太久的人一但站起来必定会雪耻,沉迷太久的人一但振作必定有所作为.不如意的事情,会有如意的事情在其中。快意的事情,也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在其中。(指有祸中之福,有利中...

《 武王问治国之道》(文言文)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是什么?
汉代刘向《说苑》一书中,《武王问治国之道》一文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表现在: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意思是“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

学必好问的文言文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

问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

疑惑地问文言文
1. 问说文言文翻译 问说 刘开(清)字明东、方来 号孟涂 原文: 君子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 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

武王问治国之道文言文答案
【特别说明】本段中“红色字体”为对原书的“文段”和“参考答案”的修改,敬请读者自察。18.武王问治国之道【参考答案】1.(1)方法 (2)罢了 (3)怎么样 (4)利益,好处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19.君子之言【参考答案】1.(1)少(2)不及,比不上 (3)考虑...

明示自己为人之道的文言文
1.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最著名的就是 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被人奉为为人处世的经典论述。 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

中酒文言文翻译
1. 笑林广记中文言文中酒翻译 中酒【原文】一师设教,徒问“大学之道,如何讲?”师佯醉曰:“汝偏拣醉时来问我。” 归与妻言之。妻曰:“《大学》是书名,‘之道’是书中之道理。” 师颔之。明日,谓其徒曰:“汝辈无知,昨日乘醉便来问我,今日我醒,偏不来问,何也?汝昨日所问何义?”对以“《大学》...

景公问太卜曰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解释景公问太卜 原文 景公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

理政之道文言文答案上问房玄龄
1. 理政之道的翻译文言文 原文:上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 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天下至广,一日万机,...

龙子湖区17177169010: 谁有《学问之道》的文言文翻译 -
连雯丹灯:[答案]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

龙子湖区17177169010: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学问之道,求其放心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①其心而... -
连雯丹灯:[答案]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 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见译文

龙子湖区17177169010: 文言文学问之道的翻译 -
连雯丹灯:[答案]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相反的东西,互相转变(阴阳转化的辩证观点);屈辱太久的人一但站起来必定会雪... 而且对立的双方必然有主次之分,这难道不是世界事物的物理特征吗?学问的道理,得到它其实不难,但失去它必定很容易...

龙子湖区17177169010: “君子之学必好问”出自什么文言文 -
连雯丹灯: 出自(清)刘开——《问说》刘开《问说》翻译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

龙子湖区17177169010: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学问之道,求其放心孟子曰:“仁,人心也 -
连雯丹灯: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 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见译文

龙子湖区17177169010: 关于古文<学问之道>的翻译 -
连雯丹灯: 《中庸 治国》别人一次能做好的事,自己付出百倍的努力;别人十次能做好的事,自己付出千倍的努力.

龙子湖区17177169010: 学问之道翻译 (选自《孟子·告子上》) -
连雯丹灯: 应该是这样翻译的: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龙子湖区17177169010: ...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 -
连雯丹灯:[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2)(...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

龙子湖区17177169010: 文言文《问说》翻译 -
连雯丹灯:[答案]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 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扩大知识面.喜爱...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 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 谈“重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