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之辨的简要介绍

作者&投稿:杨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华夷之辨的介绍~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在清朝在文人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华夷之辨,大部分士人认为,满人是夷族,我们汉人是不能被他们统治的,要反抗,驱逐他们。但也有文人认为黄帝(中国祖先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中华世界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
最开始周王室和它所建立诸侯封国,称诸夏。《国语·郑语》曰:“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诸夏的基本团体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国家。比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黄、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国语·周语下》说: 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以殄灭无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间之。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于民神而仪于物则,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也就是说,鲧、禹与夏人之後,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黄、炎之后也」。 西周共王时器《墙盘》铭文云: 上帝司夏尤保。 可能是铜器中所见最早的一个夏字,但含义不指夏朝。
在地理位置上,因为今人以如今之地理观念读史,自以为四夷在四方,实则谬矣。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诸夏与夷的区别主要是农耕的城邦和游牧的山野牧民之区别。诸夏有礼,而蛮夷无。若说中国的皇帝是天子,中国的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和属国的关系,其首领只能被称为王。至少要在秦之后。
华夏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边国家接受中华思想,又常自称“华夏”、“中国”,这被称为小中华思想。中国和这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合称为中华世界。由于中华世界为儒家社会,儒家文化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这些地区又称儒家文化圈,又因使用汉字而称为汉字文化圈。
就中国典籍上的记载来看,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华夏礼仪的有无,或是对诸夏的友善度为标准。
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 实际情况是,在先秦以后,在“华夷之辨”上占据主流的是以文化因素,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才稍占主流,而这主要也是为了保护华夏文明与尊严。
受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主义,但实际上,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自古的“夷夏观”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即古中国没有所谓“文化主义”“天下主义”。“华夷之辨”存在着深刻的“文化民族主义”色彩。因此,古代中国人具有史所罕见的最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精神。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严格地以文化(服饰、礼仪、思想、道德等的综合体)严格区分先进的华夏族与落后的“蛮夷”,而不以血缘等单一因素区分。




蛮(华夷之辨概念中的部落集团或民族)详细资料大全
华夷之辨下,华夏对应着四方的部族。南,东,西,北分别是蛮、夷、戎、狄。 先秦“蛮方”指狁﹐又称鬼方﹐二国都在西北﹔“淮夷蛮貊”指东方部落﹐“百蛮”指北方部落﹐“蛮荆”则是指南方部落。 汉代以后被汉族用来代指非汉民族,曾被满族用来代指汉民族,也被准噶尔族用来代指满族。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蛮 ...

求通俗易懂的“夷夏之辨”意思
夷,外族,少数民族;夏,华夏民族,即中华民族.夷夏之辨,就是要辨别外族和华夏民族.在传统论点中,外夷是落后愚昧的,华夏民族是文明进步的.辨夷夏,就是要顾大统,分是非,论曲直,正本源的意思.

夷夏之辨什么意思
夷夏之辨意思是区辨华夏与蛮夷。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受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主义,但实际上,古人们...

从文化的角度看,“华夷之辨”还有讨论的价值吗?
“华夷之辨”,当然有存在的必要。华夷之辨用于区别华夏与蛮夷。历史上的华夷之辨标准是有三: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礼仪文化衡量标准。仅看事情的经过,而不看事情的背景是错误的,华夷之辩起源于被异族包围进攻的恐惧,确保中华文化的传承。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华夷之辩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

中国近代有没有夷洋之辩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

进之中国则中国之进之夷狄则夷狄之解释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一《原道》)是说《春秋》以“礼”作为判别夷狄与中国的标准,凡是言行符合“礼”的,夷狄亦可视为中国,反之,则中国亦可视为夷狄。所谓礼,即以“周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3、总结:华夷之辨首先是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然后才是文明野蛮之辨,而文明的标准就是“礼乐”...

华夷是什么意思
华夷是中国古代时期用来区别中原文明和周边外族的概念,通常指中原或华夏文明和境外或夷狄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体系中,"华夷之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等众多方面。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和知识精英普遍将华夷视为不同的文化形态,赋予其不同的地位和权力。因此,"华夷之辨...

请讲述下从华夷之辩看洋务运动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愚见,华夷之辨大体指中国人自古来重华轻夷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或许正是其失败的内在原因之一。因此心态存在,万万中国人并没有发自于心的去接受“夷技”,终致洋务运动的破财。待高手斧正

夏夷之防是什么意思?
“夏夷之辨”、“夏夷之防” 作为先秦华夏民族观的核心历来被称为 “春秋大义” , 每当民族危机之时便被发扬光大。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夏”的概念,而与之对应的一个概念叫 “夷” 。中国自 古以来就有很明显的夏夷之分,夏就是中央、华夏。

【谁能帮我解释解释什么是夷夏之变】
夷夏之辨,犹小人君子之别也。 今人有解释为血统者,那是牵强附会。公羊尝以秦为狄,榖梁曾以卫为戎,但并不是说公谷以晋卫为异族。事实上,古代只有五方之民异性的概念,并无内外种族之分(不独我们没有,古代异族也没有。西方民族观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反抗教会的控制才产生的。此前固然有类似宋朝辽宋之辨...

长武县19787915190: 什么是“华夷之辩”? -
寸承艾叶:[答案] “华夷之辩”实际上是孔子时期的华夏民族主义.华夷之辩讲得非常婉转,意思是说要分清楚华夏和蛮夷.孔子认为,华夏国家要互相帮助,来抵抗蛮夷的入侵.孔子认为,华夏国家是先进的,不能被落后的蛮夷所蹂躏摧残,华夏国家的...

长武县19787915190: 华夷之辩 一词的来龙去脉 -
寸承艾叶:[答案] 华夷之辩是先秦时期的一个论题,又可以称为夏夷之辩,主旨就是华夏族和夷族的区别. “华”是指继承中华文化的民族,“夷”原是华夏族族对非华夏族民族的统称. “华夷之辩”其实就是“居夏则为夏,居楚则为楚,居越则为越.是非天性,乃积糜...

长武县19787915190: “华夷之辨”一语的来龙去脉? -
寸承艾叶:[答案]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

长武县19787915190: 华夷之辨的意思 -
寸承艾叶: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长武县19787915190: 华夷之辨的意思 -
寸承艾叶:[答案]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

长武县19787915190: 华夷之辩是什么意思?
寸承艾叶: 华夷之辩,也叫夷夏之辩.华、夏指华夏族,从血统上来看,他们主要是周族人,华指花(也可能是华山),夏是民族名.但是不少殷朝(东夷)的“顽民”也属于华夏,所以,华夏至迟在春秋时代,已经成为冠带礼仪的文明人的代称了. 夷主要指的是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周边少数民族,到1840年以后的一段时期里,也指西方列强.

长武县19787915190: 儒家为什么会有“华夷之辨” -
寸承艾叶: 这个主要是指华夏人受正统统治,知道礼仪尊卑.而夷人教化未开,粗鄙无礼.

长武县19787915190: 请讲述下从华夷之辩看洋务运动 -
寸承艾叶: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愚见,华夷之辨大体指中国人自古来重华轻夷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或许正是其失败的内在原因之一.因此心态存在,万万中国人并没有发自于心的去接受“夷技”,终致洋务运动的破财.待高手斧正

长武县19787915190: 华夷之辩是不是古代的民族主义 -
寸承艾叶: 不是 1、中国的近代民族概念是梁启超提出的.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 2、民族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3、华夷之辨只讲认同,尤其是心理认同,认同中华则为汉——即凡是愿意接受中华文化礼仪道德,“能驰心于华”,虽然“身出异域”,“吾不谓之夷矣”. 对已历史、语言、风俗则不要求,这根现代的民族认同则不一样.

长武县19787915190: 材料一  “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总理衙门大臣奕欣等就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 -
寸承艾叶:[答案] (1)第一小问的意义,根据材料一“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重儒学轻艺事…改变...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背景,根材料一“'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