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有怎样的心态呢??

作者&投稿:危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佛的人有怎样的心态~

我学佛多年,就是因为生活里,诸事不顺,想通过佛法改变人生。但是,我今天在这里要说的是,佛法固然是好,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如法的老师引领,你会越走越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让你的生活每况愈下,性格也越来越自卑。
首先我们是人,就要有个正常人的思维和行动。但是目前社会里,所谓的学佛是什么呢?念经,念佛,超度,放生,忏悔。如果你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人际关系了,身边学佛人会告诉你:忏悔吧!明明是对方不对,我却要忏悔,弄得人一肚子委屈不敢诉,一直这样子,我心里特别压抑,直到今年我遇到---自然是道,这个公众号,我才明白,是我们没有遇对人,都是些打着佛法的名义,抗蒙拐骗的家伙。
所以,先做个正常的人吧!勇敢,自信,敢做敢当。

学佛的人积极向上,顺境逆境都拥有一颗平常心,心中充满爱,所言所行都充满正能量。
学佛的人乐观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充满感恩,喜欢帮助他人,付出不求回报。
学佛的人安然心静,不再执着虚幻物象,不再分别善恶美丑,不再计较得失,万事皆是因缘。
学佛的人精神富足,所到之处皆是春满花开,总而言之学佛有说不完的美好心理,感恩佛法。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学佛修行,并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从广义来讲,修行就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学佛说成是玄妙的事情,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听来非常遥远。但我们要知道,学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平常到什么程度呢?正如古德们所说的那样: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佛是平常道,像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自然。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有些人诵经,每天诵一卷《金刚经》或《地藏经》、《无量寿经》;有些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几千、几万声佛号;还有些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早晚功课。这固然值得赞叹,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不是读诵的经典或念诵佛号像银行存款一样越积越多,我们的修行工夫也就越来越深?不是这样的!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这些烦恼从哪里来?都是自己东想西想地想出来的!妄想少,烦恼就少;妄想多,烦恼就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时,内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中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中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学习佛法,不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些人每天都在忙着家庭琐事、忙着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但这种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贪、嗔、痴的状态中,短短两个小时所得到的净化,远远不能抵消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居士来说,的确有很多世俗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 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工作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工作;如果认为赚钱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赚钱;如果认为娱乐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娱乐;如果认为人际关系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应酬人际关系;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到寺院来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前面已经说过,修行是一种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所谓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所谓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善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如果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凡夫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于己。哪怕在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彼此体谅。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四 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 因为我们有嗔恨心,所以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烦恼、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而一个修行人,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做修行的助缘。佛经记载,佛陀在因地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体,但不起丝毫嗔心,最终证得佛果。 因为我们有贪心,即使拥有很多的财富,但还在为占有更多而烦恼,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纵然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能在简朴的物质条件中发现人生乐趣。正如孔子所赞叹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 由此可见,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想要把这几十年过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呵?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可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学佛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佛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心态也不同。【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这段经文讲四无量心,这是菩萨道的精神所在。我们学佛是为了超越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成就圆满的人格——成佛。成佛先要行菩萨道。菩萨的特点,就是要有慈悲济世的胸怀,这要从四无量心开始修学。 1.慈无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慈,是与乐,就是给人快乐。一个人如果拥有慈的心态,他就能做到“于诸众生不起恼害”,对于一切众生不会生起一种恼害的心理。因为一个人有慈的修养,随时都会想着给众生带来快乐、幸福,他自然不会去做恼害众生的事。 2.悲无量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悲,是拔苦。与乐是慈,拔苦是悲。悲,是把众生从烦恼痛苦的深渊里拉出来,放到快乐的、幸福的地方去。所以慈悲的定义,就是与乐拔苦,给大家快乐,解决人家的痛苦,这就是慈悲。佛教所讲的慈悲,与基督的博爱,儒家的仁有些相似,但更深、更广,思想境界更高。基督教讲博爱,并没有让我们去爱异教徒。儒家讲仁,也是内外有别。他们都不及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什么叫无缘大慈呢?无缘就是不讲条件。世间上的人,给人家好处,总是有条件的。这个人跟我有关系吗?他是不是我的亲戚朋友?会不会影响到我的事业? 我有没有必要帮助他?帮助他对我有好处吗?先反复计较一番,然后再施展慈心。而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慈悲众生,是不讲条件的。在菩萨的心目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只要人家有困难,他就乐于帮助,不讲究任何条件,这就叫“无缘大慈”。 什么叫同体大悲呢?同体,就是把众生和自己看成是一体的。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菩萨要拥有这样一种胸怀,就像《维摩经》里讲的维摩居士,人家问他为什么病了?他说,“因众生病故,所以我有病”,因为众生病了,所以他才会生病,这就有点类似母亲对待儿子一样。 当儿子生病的时候,作母亲的就会很着急,甚至会着急得宁愿她死,也不要她儿子生病。母亲对待儿子的这种心情,就接近于“同体大悲”的精神,可惜母亲的这种胸怀太窄了,不是“无缘大慈”,因为她不会对待一切人,对待别人的儿子,她就没有这种胸怀了。 菩萨的修行是把母亲待儿子的胸怀扩充到无限,称为无量。四无量心,就是范围无限的意思。无量,以一切众生为对象。所以一个人要想修四无量心,可以从他的亲人开始,把对自己儿子、兄弟、姐妹、父母的慈悲,进一步推广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再进一步扩展到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最后再把这种慈悲扩展到自己的怨家仇人,再把待人的慈悲心推广到一切众生,能够设身处地替一切众生着想,慈悲心就算修成了。到这个时候,才能做到“悯诸众生,常不厌舍”。 3.喜无量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喜,就是随喜,随喜是相对嫉妒而言的。通常人们总有嫉妒心,因为有了嫉妒心,就不能随喜。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培养随喜的心态。随喜心态的培养,首先要从我们的儿子、夫妻、亲戚朋友身边开始培养,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我们要马上随喜赞叹,生起欢喜心。接着,把这种对亲人的欢喜心再扩展到陌生人身上,乃至跟我们有利害冲突的人,对他们取得的成就和荣誉,我们也要随喜赞叹,感到由衷地高兴,而不是口是心非地说恭喜恭喜。我们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欢喜心从一个乡村扩展到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然后再从人类普及到一切动物身上。我们要对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做出的荣誉事情,那怕就是那么一点一滴,也要由衷地感到高兴,这就叫随喜,这就是喜无量心。

学佛的人心态都比较平和,不会大喜大悲,凡是看的很淡,这样的人也会长寿

”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如何提供?佛法又是什么?”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信佛的人都认为人生一切皆命定!无须求,无须博!如果全民学佛,那必将是一个和平世界!

禽兽都知道繁衍生息,学佛的禽兽不如,断子绝孙。


心理学:佛系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佛系,是近些年才很流行的词,大概指的是一种与人无争,与世无求的心理。还有一种错误理解的“佛系”心理,就很危险了,您可以辨别一下。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儿,佛系心态,会让人少钻牛角尖,生活得更恬淡。但是有些年轻人错误的理解了佛系:1、面对工作,停止学习,自废前途。2、面对...

学佛的人有怎样的心态呢??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学佛修行,并不是...

心理学:佛系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心理学:佛系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网上掀起『练心眼子』风潮,真的能提高情商吗?子静子的人3925 2022-07-23 · TA获得超过58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我有一个同学,从小就很佛性。

信佛的人喜欢什么
信佛是一种精神寄托,可以帮助他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问题十:哪位大师能告诉我,信佛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吗?可以的。信佛是一种心底的坚持和信仰。只要是出于真诚和善意,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并没有错。关键是要以慈悲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对方,尊重对方的选择和意愿。

佛系的人什么心理?
每个人的天赋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对于物质的追求是无限的。很多人无论如何努力也可能达了到自己期望中的高度。此时,适当的改变认知,接纳努力后的现状,从而以一颗平合的心态去体验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我认为佛系心理并非一无是处。社会是多元的,只要我们无条件接纳自己,...

学佛的人有怎样的心态
身边学佛人会告诉你:忏悔吧!明明是对方不对,我却要忏悔,弄得人一肚子委屈不敢诉,一直这样子,我心里特别压抑,直到今年我遇到---自然是道,这个公众号,我才明白,是我们没有遇对人,都是些打着佛法的名义,抗蒙拐骗的家伙。所以,先做个正常的人吧!勇敢,自信,敢做敢当。

学佛修行人应有的心态
就这样过日子,人家提供给自己的所有生活必需品,如果自己能用功修行,还略且可以消受;要是没修行,怎么能消受得起呢? 能时常这样惭愧觉悟勉力修省,自然烦恼习气渐消,智光渐露;有朝一日,祖意佛意,便可以显于一念清净心中了。 学道与世间拜师学艺不同,世间人学得一技一艺,为得是养家餬口,维持生计,如果技艺学...

为什么我感觉信佛的人都有很好的心态
起码信佛的近期利益是心得以安慰,因为通过佛法的学习,让你懂得人的灵魂是不生不灭的,只是不断地换着相,打个比方:家里的白灯坏了换一个红,红的再坏了,再换一个黄的,虽然灯有换相,但电永远不换,电就相当 于我们的心(灵魂)。让你懂是死的是身而不是心,自然去规划自己的心,要修...

学佛的人是什么心态,还想工作吗
那是有大福报的人。你现在天天要工作,天天要为生活奔波,好,你也拼命在念佛,一天到晚都在念佛,又想着还要工作,结果是佛没念好,工作也没做好,世出世法样样都不是,这就错了!“一心不乱”,不能错解了。“一心不乱”就是处事待人接物、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心,就是专心。

为什么我感觉信佛的人都有很好的心态
佛由心生,其实不管你信佛还是信自己,只要能达到清心寡欲,无欲无求,你的心态想不好都难。这纯粹是我个人看法。

沁阳市19553499568: 学佛的人有怎样的心态呢?? -
毕寒西地: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

沁阳市19553499568: 30多岁的女人信佛是什么心态 -
毕寒西地: 30多岁的女人信佛是什么心态——佛的心态是无限宽广与无限包容,这是一种境界,人学佛而未成佛,那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为勉之的过程,人还是社会心态.

沁阳市19553499568: 学佛之人用什么心态对待事物 -
毕寒西地: 利益众生,修心修行.不舍己道,莫扰他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沁阳市19553499568: 学佛的人是什么心态,还想工作吗 -
毕寒西地: 佛法,不是叫你什么事都不做;我们样样都做,样样清净、样样不执着. 学佛,由心里面去求,也就是说修清净心. 我们一切工作,无论是你家庭,或者是你事业上,你要问,于你学佛有没有妨碍?你问这个话就外行. 你应当问,于你自己的...

沁阳市19553499568: 不得不说当代信佛的人的心理 -
毕寒西地: 嘻嘻,楼主受什么刺激了.佛教是一块好用的牌子,可以用来受供养,用来接受崇敬,用来满足自己,用来填自己内心的缺陷.有骗别人的有骗自己的.居士、出家人都一样.对利益的求法不同就是了,哪里是真信佛呢.

沁阳市19553499568: 学佛人日常生活中应抱有什么心态?对死亡如何理解?修行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
毕寒西地: 内不随妄念流,外不随境界牵.心里不住相,为人处世事,该干嘛该干嘛,放下不是放弃.大修行人不见他人过,大居士不说僧过.死亡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不了生死,永远在轮回.修行的目的是亲证本来面目,消除自己的习气,证得自己的自性本有的智慧.祝您早成佛道!

沁阳市19553499568: 佛弟子应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类事 -
毕寒西地: 佛法认为,一切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有缘而后有果.一切因缘成就的事物都是有生有灭,没有永恒和注定.一切都是在聚散、离合中形成,也在聚散、离合中转变.所谓预言或者什么天机,说的是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不是必然性.有些有特...

沁阳市19553499568: 念佛之人心境应是怎样 -
毕寒西地: 一心念佛,不管遇到坏事还是好事都一心念佛.即使有人看你顺眼送了你10亿RMB也心如止水一心念佛.即使有人跟你说念地藏经能消业障,念大悲咒和观音圣号能增加大悲心,去除贪嗔痴什么的都不去管他,保持一心念佛.甚至即使有人要伤害你和亲人们也要不忘念佛

沁阳市19553499568: 已有家室的男士要以如何的心态学佛呢?
毕寒西地: 其实成没成家都是一样的,在家的男女老少也是一样的,学佛应以平常心.其它学佛的心很多,诸如菩提心,出离心,大悲心,惭愧心,感恩心等等,但我以为最主要的是平常心.平常心并不平常,因为在家的人有很多的俗缘,有很多的诱惑,贪嗔痴不断,所以保持平常心不容易,所以还应持戒,学佛应持最基本的五戒,能持戒以什么心态学佛都可以,能持戒自然就有了平常心. 阿弥陀佛

沁阳市19553499568: 学佛人该有的正确心态,如何及时发觉和更正?请佛学大德指点,深谢! -
毕寒西地: 请看六祖坛经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思想不一来自于悟道的程度以及修学的认识.站在佛菩萨角度,你就知道应该如何看待,而不是用我们的意识心.心如大地包含万物.“如何及时发觉和更正不良的心态?” 多读经,经书会洗涤心里尘垢、多念佛,念佛心清净,自然会照见不良的心态.个人经验供参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