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经有没有说对出家人或在家居士不敬侮辱会有什么果报?如果有我想问下是哪部经文说的

作者&投稿:叶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在有佛经处行淫了,有什么果报,怎么办??~

请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了,如果在伽蓝(就是寺庙或者有经书的地方)里面应淫欲.......果报很可怕....
但是,已经过去的事情,补救的方法,就是真心的忏悔,永远不再犯!这样果报就会小,更进一步,你劝勉更多的人远离邪淫,果报就更小.....
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吃不多就不要准备那么多,食物不好吃不想吃就不吃也不好。有钱也不能随便浪费食物啊。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以下佛经说明正确的饮食观念:

《佛遗教经浅释》 B1 明共世间法要 C2 对治止苦法要 D2 多食苦对治
~~~~~~~~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这段经文就是说要我们吃饭会吃,睡觉会睡,穿衣服会穿。吃饭怎么样会吃呢?你若是不会吃,那就生出贪心,好吃的就吃很多,不好吃的就不要吃,这就是不会吃饭。
现在这是说,我们吃东西就好像吃药似的,能把我们饥饿的病治好了,不管它味道好不好。证了初果须陀洹(初果阿罗汉)果位的圣人,就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证初果的圣人,走路不着地, 脚上没有尘土。为什么他脚不沾尘土?因为他没有色欲,没有食欲,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见惑──见到就迷惑,这八十八品都断了,所以他走路好像在虚空里一样。他吃东西也不管味道好不好,都是一样的味道,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被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所转,能把好和不好的味道都变成一个味道,变成一味,吃了就养他的生命,这是证了初果阿罗汉能有这个境界。所以修道的人,你看他吃好东西也吃这么多,吃不好的东西也这么多,没有一点贪味道的思想,没有这种的行为,这个人已经是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的,这就叫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现在这一段经文是叫我们人对治食欲的贪心。

佛说,“汝等比丘”:虽然说是比丘,也包括优婆塞、优婆夷都在内。“佛制食时,食存五观”。五观是: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第一要算一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这粮食用了多少工?这一粒米经过农夫多少的工夫才能有?好像春天种田似的,中国古老的方法,先种下去,然后用锄头把草都铲去,铲完了又用泥巴把它摊上去,这是一遍。过了十多、二十多天,草又长出来了,又用锄头把它铲除一遍,铲完了又摊。每一次种田要铲三遍、摊三遍。你看这费多少人工?所以古来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忖就是想一想,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什么德行?是不是整天尽打妄想?是不是天天参禅打坐?是不是天天学习佛法?要“忖己德行”,要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没有德行?“全缺应供”,或者这德行够了,或者是不够。那么我应施主的供养,我够不够德行?这叫“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第三,你要防备、小心一点。小心什么呢?小心你这个心,生出一种贪心来。离过,要很小心的,不要教你这个心,见好吃的东西就生出贪心,吃多一点,这也是个过,贪心的过;不好吃的东西就讨厌了,就吃少一点,这讨厌的心也是过。你贪心是过;不愿意吃,这也是过。等为宗:你要好和不好都平等。好也不吃多一点,不好也不吃少一点,吃饱了就是,不要贪好味。味道一好,就吃多一口,这下子就是贪心,你看就这么厉害。修道是“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居饮食上,都要用功修行,找中道,不能在吃的饮食上分别好和不好。所以防心离过,要离开贪的过和不愿意吃的过。贪等为宗,以平等食作为宗旨。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第四,我们吃饭要拿它当药来吃,它能治我们的饿病。我们的身体像机器似的,你给它吃点东西,它就做一点工。这个“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东西就是真正的药,真正治我们饥饿的病。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我们吃饭是为什么呢?要修行,成就我们的道业因为想要修道、成道,所以要吃食物。因此在受饮食的时候,就要有上列五种的观想。

原文: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sutra_explanation/FinalInstruction/FinalInstruction.htm#a2b1c2d2

《地藏经》:复次普广,未来世中。若有恶人,及恶神恶鬼。见有善男子善女人,归敬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形像。或妄生讥毁,谤无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齿笑,或背面非,或劝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讥毁者。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过是劫已,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方得人身。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来结其心。不久之间,复堕恶道。是故普广,讥毁他人供养,尚获此报,何况别生恶见毁灭

《地藏经》讲的:或露齿笑,或背面非,…自已去读经。

有 不能诽谤的 百业经 都有这个

三世因果经

地藏经也有说的。可以看看


释迦牟尼有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都是你生命里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里该出现的那个人,绝非偶然!

佛经(?)解释
请高人解释佛经,越详细越好。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

如何出家,如何看自己是否与佛有缘
你既然提出此问题,便说明你与佛有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听到或者见到佛像听到佛这个字就说明有缘。无缘是因为个人业力不一定见到佛或者听到佛法,即使听到了也不相信就是无缘。想出家,得首先明白出家是为了什么?建议可以先看看佛经,听听佛法讲座视频,多学习一些佛法知识。如果真的想出家,建议...

佛经里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那自己看书不行吗?
凡夫妄观察,取相不如理,佛离一切相,非彼所能见。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于此性了知,见佛难思议。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亦如目有翳,不见净妙色,...

请教几个和佛法有关的问题:
因此,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还在迷惑中,这样不对。那么,你说我的悟也没有了,这又是梦话,说有说无都不对,空也不是,有也不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幻起幻灭,本来清净,如如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佛告诉普贤菩萨,一切...

有一句佛经,我想请教是出自哪部经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

佛教虚伪吗?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谁,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

佛经是什么?佛是什么东西?人有前世今生吗?
不能问的时候,确实想不出这些问题。我们晓得到如来果地,那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一切种智。人家问我佛是什么?你这样给他解答,他就会有兴趣了。佛教不迷信,佛教求智求觉!十方佛跟一切佛就是一切智一切觉,在大圆满里面显现出来了,这样一讲大家就好懂了,这个经文里头他讲这些事情。佛经是佛陀说...

有关佛教方面的问题
所以,法无不达,人有愚智。但每部佛经所说都有侧重点,就是说这部经的宗旨。明白了经的宗旨,方可论经,因为你知道了这部经所说意思在整个佛教理论系统中的位置,可以从总体来理解经说的深意。因此,惠能问他法华经的宗旨是什么。 法达被惠能一问,应该汗都出来了。他读了三千遍,却说不出法华经宗旨是什么。只能...

关于佛教的因果报应问题
“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称为“业力”,为佛经所说世间四种不可思议力(佛力、神通力、龙力、业力)之一。四种不思议中,神通力、龙力都没有业力大,佛家说:“神通敌不过业力”。在业力面前,多大的神通也会失效。《南传弥兰陀王问经》载:弥兰陀王问神通与业力之不可思议孰为大,龙军罗汉答道:“于此不可...

浠水县15361943575: 请问佛经有没有说对出家人或在家居士不敬侮辱会有什么果报?如果有我想问下是哪部经文说的 -
计瑗聚乙: 《地藏经》:复次普广,未来世中.若有恶人,及恶神恶鬼.见有善男子善女人,归敬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形像.或妄生讥毁...

浠水县15361943575: 佛经里有规定在家修行的人不能做爱吗?
计瑗聚乙: 阿弥陀佛! 佛经当中没有规定在家居士不能做爱,但有教诫在家居士不可邪淫,五戒十善中有对在家居士“不邪淫”这一条.“不邪淫”的意思是非常严格的,大原则是不...

浠水县15361943575: 佛陀对在家居士的开示有哪些经典 -
计瑗聚乙: 专门指导在家居士的佛经,流通较广的有《优婆塞戒经》、《善生经》、《玉耶女经》等

浠水县15361943575: 居士指的是什么意思呀
计瑗聚乙: 所谓居士,一般有两种说法:1、广积资财的人.2、在家修道的人. 当代所说的居士,就是指在家学佛的人.佛经上,男居士叫优婆塞,女居士叫优婆夷. 要成为居士,需要皈依. 皈依,简单地说就是依靠的意思.一般地说,是指三皈依.首先是皈依佛,佛的意思是觉悟,学佛就是学觉悟,觉而不迷;第二是皈依法,法是指佛教经典,通过对经典的逐步认识和学习,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从而达到正而不邪;第三是皈依僧,僧的意思是清净.通过学佛,我们的心会变得很清净,象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净而不染.所以,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个出家人,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佛法僧又叫觉正净. 阿弥陀佛!

浠水县15361943575: 纵诸在家者 指甲上耕田 我之出家众 生活无贫穷 出自哪部佛经 -
计瑗聚乙: 1、 佛陀说:“所有在家众,指甲上耕耘,吾之出家僧,生活无贫困.”从历史上看,知足少欲的出家人,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从来也没有饿死的情况.2、前一句指:在家人,生活艰辛,求福不容易,如同在指甲盖上种籽,难有好收获.2、...

浠水县15361943575: 佛教里可以互称为师兄师妹吗 -
计瑗聚乙: 对在家信众的称呼:师姑:原为一般民间对尼师的泛称.现今则指长居寺院修道,经过正式入道的未婚女众. 教士:长居寺院修道,正式入道的未婚男众. 佛光山自从开山以来,即有师姑的名分,凡欲加入师姑、教士的行列者,均需提出申请.师姐:对在佛门发心工作的已婚女众的称呼. 菩萨:凡是发菩提心为人服务者,不分年龄大小,均可以菩萨称之. 居士:泛指在家学佛的信徒.师兄:在家的信徒可以互称师兄.同修:一起修学佛法的道友,即同学.现在一般人把同修限定于对自己的先生或太太的称呼,其实,只要是一起修学的同参道友,都可以称为同修.莲友:专宗念佛法门者彼此的称呼.

浠水县15361943575: 请问居士可久留出家人在家久住吗 -
计瑗聚乙: 居士在家供养出家人,供奉衣食住行,功德无量. 特殊情况,可以住时间久一点,比如养病治病等等特殊情况可以时间长一些.但根据佛教经典和戒律,佛经上说“如果没有很特殊的情况出家人是不应该在居士家里久住的,而是应该住僧团修行,或者行脚云游.(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咨询寺院里的法师)

浠水县15361943575: 在家居士都要以师兄相称,而不能以师姐,师妹,师弟,这在佛法上有规定吗 -
计瑗聚乙: 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佛家讲无相,无男女相,才能无欲无求,因此不以姐妹相称. 第二是学佛人要去除骄慢心,称别人为师兄.如果称别人为师弟,以自己为师兄,以为自己比别人强,就有个骄傲之心. 第三,无寿者相.修持的程度也不能以年龄的大小来区分,哪怕是刚入门的小师弟,谁又知道是不是大菩萨再来呢?因此,恭敬之心,必不可少.平等视之,发平等心,都称为师兄,就没有过错了.

浠水县15361943575: 出家人可以拜在家居士为师吗? -
计瑗聚乙: 居士管出家人,这叫僭越,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大言不惭.在家人应视出家僧众为三宝化身,恭敬如佛,礼拜供养,岂敢“管理”之?佛经中说过,即便是破戒比丘,我们也要恭敬供养,这尚且有百倍福田,作为在家弟子,岂能轻慢僧众呢. 佛教会可以解散,但出家僧众、住世三宝,却不能少. 各地的佛教会败坏佛门形象,打压出家僧尼,给佛教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如果没人揭露他,会让不明真相的人认为,佛教就是这个样子.其实,佛教协会跟佛教完全没有关系.

浠水县15361943575: 佛经对在家居士做人做事的经有哪些 -
计瑗聚乙: 所有的经文都适合在家居士,也适合出家僧人,也适合不出家,也没皈依的所有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