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徐遮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100字以上

作者&投稿:昌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徐遮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是徐庶吧
徐庶是中国东汉末年一著名谋士,字元直,因为逃难,改名单褔,后改庶。东汉未年颍川阳翟(今禹县)人。徐庶与博陵人崔州平、汝南人孟公威和本郡人石广元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8年),同称为四大名士。
徐庶幼年爱击剑,行侠丈义,常以仁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他替人鸣不平,将人杀死后逃跑,后被官兵捕获,但他闭口不说姓名,后多方营救脱险,改名单褔外逃。从此弃刀剑,遍寻名师,经过刻苦学习,学业大进,终于成为一代名士。献帝初平年间(190----193),黄巾军起义,当时诸葛亮隐居隆中,徐庶与崔州平经常与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以后司马徽也因避乱寓居荆州,二人在庞德公家见面,畅谈天下时势,徐庶受司马徽劝,投奔刘备,备以上宾礼待徐庶,并命为军师,共谋天下大业。刘备称赞徐庶有王佐之才。徐庶称卧龙先生诸葛孔明才是天下奇才。“后引见,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感他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后迫于曹操将其老母胁于曹营,而不得不离开刘备。但从不为曹操设谋。故后世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谚俗。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徐庶事魏国,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数年,病卒。
徐庶,字元直,本名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名士。初仕刘备,后成为曹操的部下。
[编辑本段] 个人资料
字元直 古名 徐庶 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见于《史书》)。先归刘备,辅佐刘备治理新野,先后败曹军新野讨伐队,被曹操器重,纳程昱计赚徐母至许都以胁迫庶弃刘从曹。徐庶至孝,从曹后其母自缢死,庶至曹营终生不发一计。
生卒 (? — 约232)
终属 魏
籍贯 豫州颍川郡[今河南许昌一带]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右中郎将 御史中丞
家族资料
父亲 徐晨 母亲 王元
配偶 未知
子女 未知
兄弟姐妹 徐康 徐秀
相关人物 刘备 诸葛亮 司马徽 庞统 石韬
曾效力过的势力 汉豫州牧刘备、汉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曹操、曹魏国(历经曹丕时代、曹睿时代)
[编辑本段] 简明历史传记
徐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徐庶(翟万臣饰)庶本名徐福(《魏略》中也只有徐福传,没有徐庶传),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因中原战乱,客居于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刘备,还推荐了诸葛亮。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为报仇杀人,为吏所获;同伴窃解救之。乃托名单福,更姓名而逃。单福是假名字而已。
[编辑本段] 简明演义传记
徐庶年少时爱好击剑,后折节向学,游学四方。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化名单福,投效与刘备,被拜为军师。徐庶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曹将吕旷、吕翔,斗阵胜曹仁,并计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曹操欲拉拢徐庶,于是程昱取来徐庶老母,用伪书赚徐庶来降。徐庶临走前向刘备“走马荐诸葛”,并立誓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后徐庶跟随曹操参加赤壁之战,在庞统建议下,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
[ 单福(此为罗贯中误解,史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此中的“单家子”并不是姓单家的儿子,而是独生子的意思。),本是徐庶,因为人打抱不平杀了人。为躲避官兵的追捕。后改名为单福。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许多情节虽与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荐诸葛,史籍却有详细的记载。�

行侠江湖�

徐庶的出生年月因史书无载而无法考证,但依据史籍记载其活动情况来看,他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2年)。徐庶在少年时代,非常敬慕那些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的武林侠士,矢志要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侠。为了实现这一宏愿,自幼拜师学艺,苦练武功,结交同道侠友,探讨切磋各个流派艺技。待学有所成之后,便游历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侠行善举。徐庶很快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少年侠士。�
东汉灵帝中平末年(188年),徐庶的一位朋友因与当地一家豪门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万般无奈之际,只好请少侠徐庶为其报仇雪恨。徐庶接受朋友的请求后,以白色垩(音è)泥涂抹面孔,只身闯入恶霸家中,一剑刺死了这个仗势欺人、为害一方的恶徒。徐庶正要离去,不幸被闻讯赶来的大批官差包围。因寡不敌众,失手被擒,官府对徐庶进行了严酷审讯,徐庶出于江湖道义,始终不肯说出事情真象。又怕因此株连母亲,尽管受尽酷刑,也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官府计穷,派人将徐庶绑在刑车的立柱上,击鼓游街,要老百姓来辩认他的身份。老百姓感于徐庶行侠仗义,为地方除去一霸,所以无人出面指认。官府也无可奈何,后经徐庶的朋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终于将其营救出狱。�

弃武从文�

这次事件,在徐庶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铲除人间不平事,诛尽天下害人虫。审时度势,又见东汉王朝日趋腐朽,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决心弃武从文,掌握一身治国用兵的本领,造福于天下苍生。自此以后,徐庶告别武林诸友,摒弃刀枪剑戟,潜心读书求学。初进学馆时,同窗得知他曾以武犯禁,都不愿与他来往。徐庶对此毫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由于他学习勤奋,天资聪颖,学习进步很快。加上他为人忠厚诚恳,豁达大度,很快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谅解。在学馆求学期间,与同郡的石韬(字广元)志趣相投,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
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汉室衰微,悍臣专政,中原大地群雄并起,混战连绵。徐庶、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荆州地区。在荆州,徐庶结识了客居此地的崔州平、孟公威和诸葛亮、庞统等人。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徐庶为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人的见解、对时局敏锐的观察判断力和独到的治国用兵之术所倾倒。诸葛亮也对徐庶出众的才学,高尚的人品而敬仰。两人来往频繁,推心置腹地畅谈天下大势,品评当时豪杰,探讨治国用兵之道。徐庶对诸葛亮以春秋名相管仲、战国名将乐毅自喻,深信不疑。�

力荐英才�

徐庶客居荆州时,荆州牧刘表多次礼聘徐庶出仕。但徐庶观刘表其人,以为此公虽号称皇室宗胄,颇有礼贤下士之名,但骨子里却优柔寡断,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徐庶坚辞不就。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在中原地区战败的刘备来投靠刘表,刘表对他心怀疑惧,让他屯兵新野抵挡曹操。徐庶通过观察,发现刘备胸怀大志,才略过人,并能够善待部属,素有人望。于是就前往新野拜见刘备。刘备正刻意结交荆襄一带的有识之士,对颇有名气的徐庶前来投靠,喜不自胜。刘备非常器重徐庶的才干和人品,当即把他留在营中并委以重任,让他参与整顿军事,训练士卒。�
建安九年(204年),刘备乘曹操出兵河北攻邺城之机,出兵掠地,北至叶县附近。留守许昌的曹魏大将夏侯敦带于禁、李典等出兵抵御。因刘表拒绝出兵相助,刘备兵弱将少难挡曹军。在这危机关头,徐庶建议放火烧寨,佯装退兵,然后派关羽、张飞、赵云等领兵埋伏以待曹军追兵。夏侯敦不知其中有诈,不顾李典的劝阻,同于禁率轻骑追击刘备。刘备埋伏的军队同时发起进攻,将曹军团团围困,曹军伤亡惨重。刘备反败为胜,有惊无险,这才从容收兵,返回新野。�
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令刘备大喜过望,盛赞他有王佐之才。徐庶极力谦让,称自己的才学远远无法同诸葛亮相比,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过去刘备在荆州曾拜访过阳翟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也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如今见徐庶又极力推荐诸葛亮,当即就产生了招募延揽之心。他想委托徐庶代表自己,礼聘诸葛亮出山。徐庶婉辞,他指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人称“卧龙”先生,得其能安天下。对这位盖世奇才,不是贸然能请得来的,建议刘备亲自前往。刘备为图霸业,求才若渴,他不惜降尊纡贵,三顾茅庐,虔诚之心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邀请,于207年出山辅佐刘备,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侍母归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
徐庶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忠直坦诚、孝敬亲尊、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

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编辑本段] 人物评价
徐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如《晋书。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三国志09的徐庶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但徐庶不被重用,不一定是能力问题,也许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因为毕竟徐庶与刘备阵营的关系太密切了,所以魏国不可不防。赤壁时曹操让徐庶去镇守长安,也是不想让他与故主在战场上相见,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徐庶处境的尴尬。至于诸葛亮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则更多的是在感叹魏国人才济济和对旧友才华被浪费的惋惜,并没有想说“徐庶在魏国排不上号”的意思)。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
按【魏略】中的说法,徐庶少年时是一个任侠击剑的狂放少年——或许就是一个强盗,曾经为人报仇(我的理解是杀死了仇人),后来才折节学问,则其弃武从文之时应该不下十五六岁了,而此时向来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够不理会那些因为他曾经当贼而瞧不起他的同学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读书,很快就在学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则其志向见识也应该异于常人,似乎是和壮年始学的吕蒙一类的人物。而诸葛亮却将他放到石广元、孟公威一个档次,认为其只能胜任刺史州郡级别的职务,如果属实的话,可能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和他相交尚浅,徐庶由于求学时间尚短,学问还不很精深的缘故。而后来徐庶学业完成,和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学问也基本成熟,在诸葛亮的眼里,自然也就非“吴下阿蒙”了。
但从后来徐庶弃刘归曹的情况来看,徐庶与人“共图王霸之业”的志向可能确实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节向学后,随着学问的增长,其志向才逐渐远大起来的。但因为时间尚短,并不非常坚定,因为母亲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对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帐下英才辈出,也没有徐庶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需处于从事、别驾之位才能展现其才华的,致使徐庶最终仅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这时的徐庶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了。如果徐庶不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其功名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应该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流,或许能够和法正庞统并列吧。
徐庶
徐庶出场时,自称姓单,名福。《三国演义》是这样介绍的。其实徐庶只是改名,并未改姓。《魏略》说他“本单家子”,是出身单寒,并非高门大族之意。解为“姓单人家之子”,《三国演义》作者未免望文生义了。此人少年任侠,曾替人报仇,失手被擒,同伙大闹法场,把他解救出来。从此改变宗旨,折节读书,在荆州结识了诸葛亮。刘备屯驻新野时,他去见刘备,又向刘备介绍诸葛亮,于是就有“三顾茅庐”这一幕。他离开刘备,投向曹操,却并不如《三国演义》说的那么光彩,也并无“走马荐诸葛”之事。他早就向刘备推荐了孔明,不是等到临走之时。《三国演义》说是曹操迎来徐母,请徐母写信招唤徐庶。徐母痛骂,砚击曹操。于是程昱献计,伪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徐庶为了“忠孝不能两全”,只得辞别刘备,投曹去了。在这里,《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徐母,正气凛然,颇为成功。
然而事实却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时,刘琮军前投降,刘备措手不及,由樊城南走,曹兵穷追不舍。半路上,徐母为曹兵捉获,于是徐庶就向刘备告辞。他是在刘备最最狼狈的时候,为了“尽孝”,而辞刘归曹的。“走马荐诸葛”是小说家为了安排情节而加插的,其实那时诸葛亮已由刘备请出山了。
三国徐庶真正的归宿
凤雏一语教徐庶,正似游鱼脱钓钩。这便是三国名士徐庶摆脱魏曹集团,自由翱翔的那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徐庶到底去了哪里呢?据现有的资料和传说,这位向刘皇叔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名留青史的徐庶在经过一番游历后到了青岛胶南的帽子峰一带隐居下来。
徐庶作为三国前期为数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刘备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了刘备的军师后,徐庶大展才华,在数月之间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使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变,使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因其母被曹操所执,被迫降曹后,徐庶作过中郎将,御史中丞。但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其他史书,都未交代这位三国著名人物的去处,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考证。徐庶的去处也众说纷纭,在胶南近年整理校注的编纂于清乾隆年间的《灵山卫志》中找到了关于徐庶在胶南隐居传说的记载,胶南的帽子峰现仍有徐庶庙的遗迹,胶南民间有许多关于徐庶的传说。
话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说起:三国混战,生灵涂炭,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刘备携民渡江尸塞河道;赤壁一场大火,亡兵数十万。面对残酷的现实,加上老母亲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徐庶悲愤到了极点,虽预谋摆脱了赤壁之战的干系,却也是万念俱焚,无处发泄的他,不由地仰天长叹:“我徐某,报国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忠、不孝,枉为人臣。”满腹文韬武略的他眼睁睁地看着数十万兵士丧身火海而不能请缨解救,却行若无事,回想起少时“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的誓言顿觉羞惭自秽,更无颜面见世人。
年轻时雄心万丈、豪气冲天,只想寻得明主,得以为国家运筹帷幄。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竭尽自己的智慧,遏止住大汉的衰落,象古贤管仲、晏婴仁名垂于竹帛、德光施及草木。可是综观当时天下之势,已成鼎立,曹孟德虽败赤壁,却具天时。此人虽虚怀纳士,终是枭雄,争权夺利之徒,挟天子令诸侯,以百万将士之白骨,搭建自己通向权力顶峰的台阶,不能扶汉家之威,救黎民于战火涂炭之中。孙郎安居江东,占尽地理之利,亦虎视眈眈,难免兴战火之燎原。心灰意冷的徐庶,内心的悲酸只有自己明白。他百感交集,满脑子是退隐江湖、与世无争的念头,盼望着归隐山林、清风扫门、明月侍坐的时光。在曹操造好铜雀台待锁二乔时,正春风得意,此时的徐庶已易装、潜形,避开繁华闹市,一路出散关、绕长安、游嵩山、回颍川。拜泰山、走青州、访蓬莱、沿渤海湾畔寻访;踏上了秦始皇三次登台祭拜、刻碑颂德、求长生不老仙药的琅琊台。他拜祭了始皇帝、汉武帝均来琅琊祠过的四时主神,探访先祖徐福的足迹。徐福是齐乡方士代表和首领,而琅琊则是齐方士最集中的地区,有着众多的人数和实力。与徐福同时的方士首领,被后人尊为神仙的安期生即是“琅琊阜乡亭人”,曾与秦始皇“语三夜”。也许,徐庶是被琅琊的名气和众多的“神仙”吸引来,他也要到这里修炼成仙。
他刚登临泰山之顶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又立足琅琊台感受秦始皇君临天下的英武。泰山虽高,然观日出,难见大海,而琅琊台观日则可目睹其从海底升腾之全景,更为壮丽。站在琅琊台上,放眼望去,汹涌澎湃的大海,无涯无际,朝夕晖阳,让人心旷神怡。脚下云遮日霭,水回天籁;鹤舞松涛之上,鹿呦涧水林阴,大珠山、小珠山、水灵山岛、斋堂岛(为秦始皇斋戒的小岛)环伺周边;观龙湾的白龙戏滩,海市蜃楼的时隐时现,这一切令他陶醉,使他忘却了战场的血雨腥风。
他到了与琅琊台隔海相临的大珠山。大珠山僻荒一域,怪石嶙峋,与海天相依。走兔飞乌,碧树成阴,松涛訇鸣,涧泉戏流水,白云舞清风。山上有峰状如帽子,曰帽子峰。峰下麓角入海。潮涌起处白雪横铺,蛟枭龟寿,渔礁存生。白帆孤影尽穷天际,一派仙家乐土,隐士圣地。他选择了帽子峰隐居下来。玉盘罩顶的帽子峰上,宽袖逸衫,剑影青锋。丹炉红光闪烁,香烟缭绕,风吼箫和。半仙之体的徐庶这时候已达到忘我的境界。随后的岁月里,乡民们经常见到一位仙姿道骨的长髯隐士穿行于胶南沿海一带。他就是厌倦战争的军事家、归隐帽子峰的社会活动家徐庶。据青岛市博物馆及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考察,距离帽子峰不远的徐山(原属胶南,今为青岛市黄岛区)即因徐庶而得名。传说三国时,徐庶从大珠山经过这里,在西山的山洞中住过一夜,故将该山称为徐山,即徐庶之山。在牛王庙山西坡的石头上,有两段长数米的粗如茶杯、状如自行车辙印的石槽,当地人说这是徐庶当年推着独轮车经过时压下的车辙印。在徐山东坡有徐庶洞,数年前因采石而被人炸毁,现仅余一大石坑,约100平方米。
徐庶用那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智慧帮助乡民。他知天文、晓地理,为渔民出海打鱼选择适当的气候时令。躲恶风、除蛟害,用他的岐黄之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教农人采桑养蚕,耕种五谷,承平富庶。乡人有难无不倾心相助,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在胶南还有“徐庶不离帽子峰”之谚。在《灵山卫志》中就记载有徐庶在胶南活动的传说。他被乡人奉为神仙,传颂方圆数百里。若干年后,人们在大珠山帽子峰建起了徐庶庙,从此香火不断,供奉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无事不求。过往渔民和胶南、胶州、诸城、高密等地的群众都来进香,十分敬重。象南方人出海前拜祭妈祖一样,此地人出海则是到徐庶庙叩拜。
约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徐庶庙被毁,今庙基尚存。当地很多居民仍信奉着徐庶,每当出海远行必先到徐庶庙址祭拜徐庶,按时进香,“徐庶不离帽子峰”的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每到正月初一至初五,人们便成群结队的到帽子峰祭拜他。正月爬帽子峰是胶南的一项独特习俗,在正月初一五更年夜饭后,附近的人们纷纷持灯笼,携鞭炮等,向帽子峰顶攀去,远远看去,像一条蜿蜒游动的火龙,极其壮观。《胡氏世说》云:灵山东北海中有鼓子洋。岛上有白耐冬花,大可拱把。好事者泛海致之,遇老人驾小舟至,芒履道服,貌甚古。问"小子何往?"以实对。叱曰:"此非世俗间物,可留伴耐冬人耳。"又云:"即墨有道学先生胡峄阳,为吾通一问讯。"言已不见。其人惊疑,遂反登筏。大风忽起,弃其所获乃已。后访胡峄阳,具道其事。胡怃然曰:此三国时徐庶也,隐居鼓子洋久矣
徐庶字:元直籍贯:豫州 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一带)官职:右中郎将 御史中丞 历史年表:徐庶原名徐福,本是寒微人家的孩子。(注:《魏略》原文“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有人将其解释成徐庶原为姓单人家的孩子,不过目前主流说法将“单家”解释成背景单薄、出身寒微的人家,故有了如本文的解释。) 徐庶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曾于东汉中平末年(189年左右)为人报仇,脸上涂上白垩,披发逃走,被官吏抓获。官吏问他姓名,他不回答,于是官吏将他绑到车上,击鼓行于市,认识他的人也不敢说。后来,徐庶的同伴一起来解救他,得以逃脱。徐庶感慨获救,从此弃刀戟,换上疏巾单衣,折节向学。开始拜访学堂之时,诸位学生听说他以前作过贼,都不与他接近。徐庶于是摆出卑躬的态度,常早起独自扫除,从而得以听课,通晓义理。他与同郡的石韬交好。东汉初平年间(190年-193年),中原地区开始战乱,徐庶和石韬一起南行,客居荆州。到达荆州后,徐庶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刘备屯于新野期间,徐庶去见刘备,被刘备所器重。后经徐庶的推荐,刘备得到了诸葛亮。208年,曹操南征,刘备于长坂兵败,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徐庶向刘备告辞,指着自己的心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就是靠这方寸之地。如今已失老母,方寸乱了,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于是刘备同意徐庶离开,徐庶和石韬向北投降了曹操。

纠正一下 :是徐庶(shù)而不是徐遮
原著:起初徐庶是帮刘备(并且化名单福)曹操为了得到徐庶(经过荀彧建议)而从徐庶的母亲下手.
曹操对徐庶的母亲很好,并仿造徐庶母亲的笔记让徐庶回老家.
徐庶知道这是曹操的奸计,但他是个大孝子,还是回去,并与刘备道别.刘备问他走了我怎么办.徐庶就说南阳有个诸葛亮,你要亲自去请他他才会帮你.--于是有了--三顾茅庐..
后来徐庶进曹营,没有帮过曹操出主意(徐庶进曹营 --- 一言不发),而且徐庶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但庞统给徐庶说,我帮你离开曹营.于是徐庶在赤壁之战之前就离开了曹操.

《三国演义》每读到第三十六回,我就愤慨徐庶的一步步钻入程昱所设的圈套,但我更痛恨的是徐庶对他母亲的误解。是他将那么一位闪耀着人格魅力光彩的伟大母亲逼向了绝路。以徐庶的智力他应该也不会被蒙蔽,可他怎么就昏了头呢?这个局表面上看来他是被亲情所惑,情急塞聪不能冷静造成的,而事实上是徐庶内心里小瞧了他那位心性高贵的母亲,他太不了解他的母亲了。程昱所伪造的手书他读完后就全信了?为什么反倒不相信自己母亲的为人呢?母亲死了固然再大的英雄业绩也没得比其意义,将心比心他跟刘备因关羽之死不虑及社稷伐东吴一样令人敬佩。但他误解了自己的母亲即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假象居然迷惑了名士的眼睛。试问:自己的母亲是一位舍义取生的人吗?信中“……言汝背反,下我与缧绁,……吾今命若悬丝”云云,都说明他母亲是一个不明事理,把自身放在第一位的庸碌之辈。实际上他的母亲正以儿子得遇明主大展鸿图而自豪,何言“缧绁”?即便她死了也虽死犹荣。她认为她自己明明不是那种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的人,而儿子偏认为自己是,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而正是徐庶这一内心轻视母亲的情结及其行为,积极地助成了他母亲的羞愤自缢。
  徐母对儿子是寄以极高希望的。所以她骂徐庶骂的头头是道,针针见血,“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这位高人一筹的母亲,她难道不知道她儿子先为侠客,后为名士,是后胜于初吗?她怎么能不知道。她是为儿子又从名士的地位倒退回没脑子的匹夫而可悲,她更接受不了儿子曲解自己。她是被徐庶误解,羞辱,冤枉死的,所以徐庶也没因母亲自刎而恨曹操,他后来总算默认了他自己的罪孽。
  至于徐庶所立重誓: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也是个无聊的回避,不是什么名士见识(真不如退避山野活得清爽些)。他母亲还骂他,“今凭一纸伪书,更不祥察(骂得好,来不及是常人行为,祥察才是名士风度),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想见!汝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徐母这一段骂词不仅荡气回肠,而且骂出了一流见识,她对曹操、刘备、徐庶的评价,可说是当时一等一的评论家。她的死一是她对徐庶不再有什么奢望,政治生命及其报负眼见全部断送,活着憋气;二可能是追悔程昱设局骗儿子自己也有间接的责任;最根本的一点是别人误解她可以,自己的儿子对她的误解、轻蔑、不尊重和不公正她咽不下那口气。这是她的悲剧,也是她的崇高。
  也许我们觉得徐母太认真太苛刻了,跟自己的儿子较什么劲呢?可为什么司马徽都说,“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曹所囚,必不肯弛书召其子。”水镜先生尚能如此看徐母的为人,徐庶自己反倒不能,真是当局者迷得太惨了!徐母以名士的标准要求儿子到此我们应该清楚了。
  不少人都觉得罗贯中写一个徐庶是在辅垫孔明,诸葛亮呼之欲出。焉知有如此高洁的母性生命作为召唤,诸葛亮出山后的雄才大略才使得读者和天下所有的母亲充满了希望,更不用提刘备焦渴的功利意图。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算是有喜有悲。徐庶不能与自己的母亲沟通是很可悲,而可喜的是三国中有水镜先生这个人文主义者,他越过性别鸿沟的屏障,看到的是徐母的人格魅力。罗贯中也附一篇《徐母赞》褒奖徐母千古流芳。
另外,他叫做徐庶(shu)


三国演义徐庶被娘骂是哪一集?
徐庶被娘骂是三国演义第二十六集 徐庶之母因徐庶中曹操之计弃明主而投曹操,而羞愧难生,骂徐庶“愚夫”、"糊涂”、”玷污祖宗,空手立于天地之间“,展现了一个贤明,刚烈的母亲形象。值得世人学习。而徐庶因为自己的糊涂,轻信了曹操的伪书,而放弃了跟随明主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最终一生碌碌无为,空...

曹操为什么要把徐遮的母亲节到许昌
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之后自杀,徐庶也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徐庶母亲被曹操掳获出自三国演义哪一回
程昱仿徐母笔迹,写信骗徐庶至许都。徐庶无奈,行前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并亲往卧龙冈向孔明打招呼。

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母亲死后,徐庶为何不去辅佐刘备?利欲熏心?_百度知 ...
另一个原因是,徐庶是大孝子,母亲因为这件事而亡,他如果再为刘备效劳,就成为一个不孝子,想到母亲是为了自己被迫自杀,心里难过,于是索性就不再回去了。《三国演义》没有说明徐庶结局,不过根据故事线索发展来看,他应该一直为曹操效劳,大概做一些后勤辅助工作而已。三国中很多名士没有发挥用场,比如崔...

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呢?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备在樊城得到消息后,率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一同随行。这也证明演义所说“徐庶走马荐诸葛”不靠谱,是罗贯中自己虚构的。长坂坡之战,刘备妻子以及徐母等眷属为曹纯所率领的虎豹骑俘获,徐庶很愧疚的对刘备说:“本想跟随您做一番事业,可老母丢失,...

三国演义中徐遮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100字以上
焉知有如此高洁的母性生命作为召唤,诸葛亮出山后的雄才大略才使得读者和天下所有的母亲充满了希望,更不用提刘备焦渴的功利意图。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算是有喜有悲。徐庶不能与自己的母亲沟通是很可悲,而可喜的是三国中有水镜先生这个人文主义者,他越过性别鸿沟的屏障,看到的是徐母的人格魅力。罗贯...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母亲去世后,他为何不回去辅佐刘备?
其一,徐庶是一个追求面子的人,讲究孔孟之道。在儒士眼中,洁身自好,忠义两全便是最大的追求。徐庶对于自己的母亲是相当的孝顺。母亲的一笔书信,徐庶立马易主投靠了曹操。当然内心也是纠结不已,相必内心已做了激烈的斗争。这是他第二次易主,他不能容忍自己第三次易主,所以没有回去辅佐刘备。其二...

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亲与曹操的手下之间传递的“手启”是何物???_百 ...
曹操每日给徐庶的母亲送日常物品,并令侍从每送到必向徐母索要收条,然后集中起来,着手下擅长模仿笔迹之人仿效徐母笔迹修书一封,将徐庶由新野骗至许昌,从此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话,由此可断定手启即为收条是也!

请问三国演义中的这位母亲和他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徐庶,当时徐庶挺猛的,连弄了曹操好几次,曹操就想把他挖过来,程昱就给曹操出主意,把徐庶他妈弄到曹营里里,让徐庶他妈招降他,徐庶他妈不干,然后程昱便和徐庶他妈套近乎,偷学她笔迹,然后程昱写了一封招降的,徐庶就上当了,就依依不舍的从刘备那跑了(没办法,当时孝为先),走的时候推荐的...

三国演义中孝敬母亲的名将有哪些?
2.徐庶 徐庶是个孝顺的人,收到母亲病重的来信,没有思索真假,早已心急如麻。次日,徐庶便辞别刘备,走前将“卧龙”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来到曹营,徐庶见母亲安然无恙,才知道是中了曹操的奸计。而徐母得知因其“去刘归曹”勃然大怒,斥责他一番后竟自缢而死。从此,徐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

横峰县15066523948: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徐元直 -
后永盖曲: 单福原名徐庶,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因中原战乱,客居于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刘备,还推荐了诸葛亮.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

横峰县15066523948: 曹操,刘备在对待徐庶母亲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可看出二人怎样的性格 -
后永盖曲: 曹操对于徐庶的母亲是强制性的,而刘备却是重他人,这样可以看出曹操是,刚愎自用,强势的性格.刘备是宽以待人,性格温婉的人

横峰县15066523948: 三国演义中元直走马荐诸葛读后感 -
后永盖曲: “元直走马荐诸葛”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情节,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写徐庶辞别刘备并最终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故事.文字虽是短短数行,情节却是一波三折,并且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徐庶,字元直,化名单福,辅佐刘备,击退曹军.曹操探知徐庶真实身份,又知他侍母至孝,因此将徐母骗至许昌,欲逼迫徐母作书与子,令徐庶弃刘降曹,徐母严词拒绝.后曹操手下谋士程昱仿得徐母笔迹,伪造徐母书信与徐庶,令徐庶投奔曹操.徐庶接到书信,不辨真假.向刘备辞行,去曹营见母.送别之时,刘备对徐庶依依不舍,刘备送别之言中有四句话,有真有假,颇有深意;徐庶回答了四次,却难会刘备之意. 26 分享1 踩

横峰县15066523948: 三国演义中徐庶最终的归宿?
后永盖曲: 徐庶,字元直,颖川人.年幼时好击剑,行侠仗义,后杀人获罪,得友人相救脱险,从此弃武从文,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曾仕官于新野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不得以弃刘奔曹,但终身未为曹设一谋.魏文帝黄初年间,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数年,病猝.

横峰县15066523948: 三国徐庶的女儿是谁 -
后永盖曲: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本名福,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横峰县15066523948: 求问,徐庶三国里最孝正史里有记载吗 -
后永盖曲: 有的,历史上徐庶离开刘备是这样的经过: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母亲被曹操掳获,徐庶向刘备辞行,刘备不忍,徐庶对刘备说道:“我本来想和将军一起创造王霸之业,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但是现在我的母亲被曹操抓去,我现在方寸已经乱掉了,对将军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我请求从此与你告别.”刘备只好答应,于是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前往曹营.

横峰县15066523948: 三国演义诗句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句子详解 -
后永盖曲: 如果单是“贤哉徐母,流芳千古”这句,很容易理解.即:贤淑的徐庶的母亲啊,好名声必将永远流传!

横峰县15066523948: 三国时期的谋士徐庶.你对他了解多少?
后永盖曲: 是以单福出场的吧,帮了刘备几次,曹操囚禁了其母,徐庶是个孝子不得已去了曹营,虽然徐庶母亲自杀了,但古时的“忠臣不侍二主”的思想束缚了徐庶,使他没有效忠刘备,徐庶立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策,因此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不过在赵云单骑救幼主时,徐庶曾为曹操献计要活捉赵云为其用,才使得曹操传下口御“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所以赵云才能于曹操百万军中杀得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否则早就该被万箭穿心了吧.满意请采纳

横峰县15066523948: 徐母是怎样骂徐庶的? -
后永盖曲: 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 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横峰县15066523948: 徐庶为什么那么愚蠢,曹操派人给徐庶伪造徐母的假书信,徐庶怎么就上当了 -
后永盖曲: 因为《三国演义》依托历史而不是架空历史, 真实历史上徐庶就是投降曹操的, 刘备被打败徐庶母亲被曹操俘虏,至于写信让徐庶投降不过文学加工, 还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纯粹扯淡. 为啥呢?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一言不发的人能当这种官? 就像前一阵新闻说的,一个外国小伙读三国认为关羽能秒了吕蒙, 结果被关羽输掉的结局坑惨了,也是同理,不管三国怎么神化关二爷, 他就是死在吕蒙手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