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山二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作者&投稿:蠹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忆东山二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忆东山二首》赏析

赏析一

东山上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所以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的,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著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澹泊的襟怀。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像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著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像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像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同样也舍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只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自然对不起东山的风物。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形象地说明了,饮酒、狎妓、观舞并且亲自歌舞,是李白的生活方式之一。“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表现了对谢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两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著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他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显得十分澹泊、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赏析二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之处。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县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了解这个,就会觉得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 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自己澹泊的襟怀。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象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著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象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象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又何尝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呢,只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又怎能对得起东山的风物呢?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这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著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无疑地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是何等澹泊,何等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忆东山二首》作者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的其它作品

○ 将进酒·君不见

○ 静夜思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望庐山瀑布

○ 行路难·其一

○ 李白更多作品




《游东山记》文言文翻译
导语:《游东山记》是明代文人杨士奇创作的散文作品,出自《东里集》,重点描述了访村舍、饮酒、赋诗、歌舞、戏鱼等文人雅士的活动。下面是我整理的《游东山记》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

送刘东山先生行边(三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司徒来何迟,胡马已无迹。传闻夜来雨,虏窟水三尺。皇灵畅无外,嗟尔忍为逆。岂无嫖姚将,不杀乃奇画。常忧六月师,须令十年积。¤——明代·储巏《送刘东山先生行边(三首)》 送刘东山先生行边(三首) 司徒来何迟,胡马已无迹。 传闻夜来雨,虏窟水三尺。 皇灵畅无外,嗟尔忍...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原文: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颖水有清源。君思颖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

跋钟山赋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往在秦淮问六朝,江楼只有女吹箫。昭阳太极无行路,岁岁鹅黄上柳条。——宋代·周文璞《跋钟山赋二首》 跋钟山赋二首 往在秦淮问六朝,江楼只有女吹箫。 昭阳太极无行路,岁岁鹅黄上柳条。周文璞(约公元1216年前后在世)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等,阳糓(今属山东)人。生卒年均...

苦寒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想起《东山》那首诗,更加让我悲哀感伤。赏析:《苦寒行》是一首描写行旅艰辛的诗,作于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北征高干之时。当时曹操为了统一北方,率领大军翻越太行山,前往壶关(在今山西长治东南)一带征讨高干。太行山地势险要,气候严寒,给行军带来了许多困难。这首诗就是曹操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

最爱东山晴后雪翻译
《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赏析 整首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之情。诗的一、二句树立作者为了寻觅美景不惧寒冷,在冷风中欣赏美景的形象。诗的三、四句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涌”...

世说新语东山再起原文
'现在天下百姓又将如何面对你呢?”谢公笑而不答。排调第二十五之三十二、远志小草 (原文)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

谁念东山客的翻译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谁念东山客”的详细介绍:一、《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的全文点此查看《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的详细内容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马舍惟藤架,侵阶是药畦。更师嵇叔夜,不拟作书题。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惟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因病多...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原文_翻译及赏析
高隐东山的谢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为他忘不了解救苍生的重任。鉴赏 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诗正作于此时。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第二首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

张湾区17318191180: 忆东山两首其一的古诗白话文解释 -
豫图洛法: 先录李白诗如下 《东山两首》 其一 不向东山久. 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 明月落谁家. 其二 我今携谢妓. 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 开关扫白云. 先解释一下“东山”. 东山,因靠曹娥江东岸,所以称“傍山带江”.山...

张湾区17318191180: 求<<忆东山二首>>(其一)的译文 -
豫图洛法: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之处.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县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了解这个,就会...

张湾区1731819118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
豫图洛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② 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释】 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张湾区1731819118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翻译? -
豫图洛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张湾区1731819118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
豫图洛法: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张湾区17318191180: 在线求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
豫图洛法: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编辑本段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

张湾区1731819118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全文翻译
豫图洛法: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解】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2、忆:想念.3、山东:指华山以...

张湾区17318191180: 九月九日忆东兄弟译文 -
豫图洛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 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张湾区17318191180: 兔死狐悲的译文 -
豫图洛法: 从前,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猎人,彼此联盟发誓,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不料一群猎人突然前来,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也险遭不测.猎人走后,狐狸就跑到兔子身旁,哀泣悲悼.有个长者经过,看见狐狸在兔子旁边哭泣,觉得奇怪,就问狐狸哭泣的原因. 狐狸悲哀的说:"我和兔子同样是微小的动物,是猎人捕猎的对象.我们相约共同对敌, 共生死,同患难.现在我的同盟被猎人射死,他今日的死亡,意味着我明天的死亡.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我哪能不伤心哭泣呢!"长者听了,叹着气,说:"你为这样的同伴哀悼哭得有理!""兔死狐悲"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表示对同类的死亡或不幸的伤心

张湾区17318191180: 求翻译这首诗 -
豫图洛法: 此诗是韩偓避乱异地时所作.904年朱全忠专擅政权,战乱不息,作者为逃避战乱而移居江南.此时,诗人所处的环境,处处都是乱世造成的不堪景象,再加上诗人想到快到传统寒食节了,自己却在异乡时,不免会暗自神伤.诗中“悲,寒,愁,孤,乱”不仅反映出了诗人的孤寂与不安,更抒发了作者的愤慨,诗中的字字句句,犹如诗人在悲呤亡国之音,蕴含无尽的感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