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作者&投稿:谈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退避三舍,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具体来说,它描述的是晋国的公子重耳在流亡过程中,为了避让楚成王的军队,主动后撤了九十里(一舍等于三十里)。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重耳的智慧和远见,也展现了他的谦逊和礼让精神。

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2年,当时晋国为了与楚国争霸,两国军队在城濮相遇。面对楚军的强大阵势,重耳并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采取了避其锋芒的策略。他命令晋军后撤,这一举动让楚军感到意外,也赢得了周围诸侯国的尊重和赞誉。

这一典故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深远的。首先,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逊和礼让精神。在面对冲突和竞争时,重耳选择了退让而不是硬碰硬,这体现了一种高尚的品质。其次,它也传达了智慧和远见的重要性。重耳明白,通过避让楚军的锋芒,可以保存晋军的实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此外,退避三舍这个典故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冲突和竞争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通过退让和妥协,我们可以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通过智慧和勇气,我们可以克服一切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总之,退避三舍这个典故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冲突和竞争时应该如何保持谦逊和礼让,如何运用智慧和远见来解决问题。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迷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勇往直前。


退避三舍的典故
1、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2、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3、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

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退避三舍的出处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退避三舍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该典故具体出自《左传》的《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躲避国内政乱,曾流亡路过楚国,楚成王以礼相待,并询问重耳如果日后回国主政,将如何报答他。重耳回答说,如果之后成功返回晋国,当晋国和楚国打仗时,两军相遇,晋国的军队将主动向后退让三舍的距离。后来,僖...

退避三舍是什么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是成语故事。历史典故: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安定国内后,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晋国的国力很快就上升了。正在此时,周襄王的异母弟太叔带勾结翟人杀进京城;襄王逃到郑国,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救。晋文公见在各诸侯国中显示自己实力的机会来了,便立即亲自率军前去勤王。公元前635年...

退避三舍成语典故
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深意,只是两军对垒时的一个举措但是,这个典故的整个过程所包含的意义是很深的重耳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投奔楚成王的,换了一般的流亡。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

退避三舍故事典故
退避三舍 [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

退避三舍典故退避三舍有何典故
1、成语“退避三舍”是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以免发生冲突。这里的“三舍”并不是三间房子而是距离单位。《说文解字》中说:“舍,市居曰舍。”即“舍”指客人居住的宾馆,所以“舍”也可以当住宿讲。在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也称一宿为一舍,“退避三舍”也就是说主动退兵九十里。此语出...

“退避三舍”典故中“三舍”指什么?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时,为感谢楚王的善待,作出如果他日两国战场交锋,晋国将退避三舍的承诺。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晋楚两国也真的发生了战争,而晋文公则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晋军主动退兵九十里,最终晋国在城濮击败楚军,一举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

退避三舍的来源典故
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典故】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

沧浪区17581973827: “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什么? -
穆重苏诺:[答案] 重耳逃亡在楚 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 晋楚在城濮交战 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

沧浪区17581973827: 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 -
穆重苏诺:[答案]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

沧浪区17581973827: 退避三舍典故(退避三舍有何典故)
穆重苏诺: 1、“置身事外”这个成语比喻主动让步,避免冲突.这里的“三宅”不是三宅而是... 下令大军后撤九十里,从而实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晋楚两军在城濮交战.金英...

沧浪区17581973827: “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
穆重苏诺:[选项] A. 城濮大战 B. 牧野之战 C. 泓之战 D. 邲之战

沧浪区17581973827: “退避三舍”由什么典故而来?
穆重苏诺: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说的是楚成王先礼遇过重耳,重耳为报答他,在城濮之战中主动退让九十里的故事.后来比喻退让和回避...

沧浪区17581973827: 退避三舍是指哪一个历史人物? -
穆重苏诺:[答案] 指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名叫姬重耳.典故是这样的: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在流亡中,很多国君都瞧不起他,而他经过千幸万苦,来到楚...

沧浪区17581973827: 退避三舍的典故 -
穆重苏诺: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浪的时候在楚国受到礼遇 ,楚王问他怎么回报,他说万一晋楚打仗他一定退后三舍(舍为长度单位 1舍为30里) 回到国家成为君主后晋楚开战他真的履行诺言退军三舍

沧浪区17581973827: 退避三舍,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的寓意,于故事内容和它的背景 -
穆重苏诺:[答案] 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城濮之战中,居于劣势的晋国,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采取政治外交联...

沧浪区17581973827: 退避三舍出自那个历史典故 -
穆重苏诺: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 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 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 免冲突.

沧浪区17581973827: 退避三舍的典故 楚成王是个怎么样的人 -
穆重苏诺:[答案]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