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轼风流豪放?

作者&投稿:务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很风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表现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标志。  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 豪放而不风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文坛领袖,诗词书画全才。


他于1037年出生在今四川眉山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苏洵是北宋颇有成就的、著名的文学家,家中藏书很多;母亲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妇女。他家有“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之美誉。


四川是文人荟萃之地,曾有“天下诗人皆入蜀”的美称。苏轼的家乡眉山既有奔流不息的岷江,又有峥嵘的群山,是江山灵秀汇聚之地。环山抱水,风景秀美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气氛,对苏轼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这不仅孕育了苏轼的聪慧和灵秀,而且也养成了他既洒脱、豪放,又稳重、热情的个性。


父母的引导使苏轼自幼喜爱读书学习。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亲自教他认字读书,还常给他讲故事。稍懂事的时候,父亲就是他最好的老师,给他讲经论道。因此苏轼七岁时就精读“四书五经”;八岁开始学诗,对欧阳修、范仲淹的文章十分崇拜;十岁能文,并且出口成章,一再得到亲朋好友们的夸奖。


有一次,在花园里,父亲吟了两句诗:“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苏轼听了说:“父亲,这真是好诗呀!”父亲说:“轼儿,这算不得好诗,要是在每句中加上一个很妙的字,那才会变成好诗呢!你想想,加上什么样的字好呢?”苏轼想了一下,就说:“前句加上一个‘摇’字,后一句加上一个‘映’字。就成了: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父亲摇摇头,说:“太一般了,不好。”


苏轼又想了想,很快说:“有了,改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父亲听了说:“意思是出来了,不过用字太熟,也不好。”苏轼又说:“父亲,那你说用什么字好呢?”父亲沉思了片刻,说:“这样吧,你晚上睡觉时好好想想,再想不出来,明天要打你屁股啦!”


这天晚上,苏轼翻来覆去思索着,睡不着。天亮了,苏轼老早就爬起来,跑到父亲的房间里对父亲说:“父亲,那两个字我想出来了。一个是‘扶’字,一个是‘失’字。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父亲说:“妙!这‘扶’字不只写了杨柳柔弱的形态,还写出了轻风绵绵的情意;这‘失’字更妙,写出梅花、月色溶在一起,没法分辨的情景。”


得到了父亲的夸奖,苏轼心里美滋滋的。不久,父亲要外出游学,苏轼和弟弟苏辙就拜张易简为师,继续学习。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在这种自满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详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


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他不但没看过,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是不应该。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母亲看见了,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兴趣广泛。一天,刚下过一场细雨,窗外翠竹郁郁葱葱,令人赏心悦目。他想画下来,可是几次提笔,都无从下手。


偏巧,这时表哥文与可来了,他是个画竹的高手。表哥说:“这样奇妙的竹景,你怎么不把它画下来呢?”苏轼说:“表哥,你是画竹的专家,我正想画竹子,但是不知从何处下手。现在请你来教我画墨竹吧!”


表哥文与可也不推辞,对着窗外绿竹一阵凝思,随即挥笔飞舞。不一会儿,一幅千姿百态的墨竹画成了。


苏轼说:“表哥,你画得这样好,有什么奥妙呀?”表哥文与可说:“有什么奥妙呢?不过多看多想多练罢了。下笔之前,必须多看,在胸中酝酿出竹子的形态和形象来,当这个形象出现时,你就马上动笔……画竹子要画出神韵来。”苏轼听了表哥的话就说:“这叫成竹在胸啊!”“对!对!是胸有成竹!”


从此,苏轼在看书研读和写作之外,又加紧练习书画。按表哥所说的,他时刻注意观察周围景观,勤学苦练,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成了著名的书画家。


1061年,苏轼再次参加了“制科”考试,直言当时存在的弊政,并不有所隐瞒。宋仁宗很赏识他,升他做了礼部员外郎。


1066年,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又回家守孝三年。期满后,与堂妹成婚。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离开四川。


1069年,王安石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进行变法。苏轼起而与王安石抗争。苏轼和王安石的分歧主要是不同政见的分歧。如在解决宋朝财政拮据的问题上,王安石主张“理财”,苏轼主张“节流”。这是一个根本的分歧,这种分歧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实践的根源。


1071年,苏轼到杭州做官。在杭州,他公务余暇时间访问寺庙,在湖边喝酒,题诗做词,留下了许多歌颂西湖的千古绝唱,最脍炙人口的恐怕要数“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句子了。


他同僧侣歌妓交往,留下了很多趣话,活尽文人的洒脱。他体贴民间疾苦,因而也很有政绩。他和太守一道治理钱塘六井,开沟易管引西湖水,使六井水常满,为杭州百姓解决了吃水问题。苏轼在杭州任满后,又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任职。


元丰二年(1079年)7月28日,太常博士皇甫遵从汴京赶到湖州,把时任湖州太守的苏轼当场拘捕,押解回京,送交御史台审讯,因御史台又名“乌台”,于是这场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就叫“乌台诗案”。


既名“诗案”,当然是写诗惹的祸。苏轼也主张变革,但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政见不合自然要形诸笔端。王安石倒是个正直的大臣,只把苏轼赶出京城不影响他的变法就行。但到后来,变法之争演变为新旧党争,苏轼便成了新权贵们打击陷害的主要对象。这些人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说他不尊重朝廷,居然敢骂皇帝。苏轼有两句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副宰相王珪向神宗挑拨说:“陛下飞龙在天,而轼求地下之蛰龙,其不臣如此!”指责苏轼欺君,欲置苏轼于死地,其实神宗还不昏庸,说:“他写桧树,关朕何事?”


苏轼入狱时曾与儿子苏迈相约:如果案情不重,平时送饭只送肉菜,如果情况严重就以送鱼通知。一次,苏迈因事托人代送,这人正好弄到一条鱼,就送了进去。苏轼大惊,料自己必死,就写了两首绝命诗托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其中一首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义结来生未了因。”


因众人的营救,在被关押一百三十天后,苏轼出狱,被贬往黄州。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下手中的笔,照样吟咏人生,指斥时弊。真个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过不是为美人,而是为国家,为文学。


离开政治漩涡的中心,苏轼做过八处16年地方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总要尽力为当地百姓办一些好事,如徐州抗洪、杭州修湖、密州赈灾,令当地百姓十分感念爱戴。即使是在流放海南期间,仍能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终于使这块蛮荒之地书声朗朗,文人辈出。


仕途虽然坎坷,但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苏轼却是古今第一奇才。他诗、词、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每门艺术都走在北宋时代的前列。苏轼的文风也极大地影响了北宋和后代的文风。


1101年,苏轼从海南回来不久,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少年时就十分关注社会的风俗人情和朝廷的政治措施。希望继承范仲淹、欧阳修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青年时期才华横溢,具备了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深受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称许。宋仁宗末年,向朝廷上制策《辩试馆职策问札子》,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表现出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风度。由于苏轼生活和地位的局限,他的改革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尤其反对急进的措施。当神宗初年,王安石实行打击豪强兼并的新法时,他就上书反对。请求外任,离京任杭州通判。后转知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为了生计,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辟地耕种,自号东坡居士。黄州位于长江中游险要之处,武汉三镇即在它的西面,历史上无数英雄曾经在这里开展政治军事斗争。在江山与英雄的激发之下。苏轼写出了著名的散文和词章:《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宋哲宗即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旧党司马光为相执政,苏轼被召回京,任翰林学士。这时,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苏轼权衡利弊,又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一意孤行,招来旧党程颐一派的攻击。不得已,外任杭州等地知州。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先后被再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做别驾。宋徽宗即位(1100)因大赦,从天涯海角的蛮荒回到内地,次年七月卒于常州(今浙江省常州市)。一生著有《东坡全集》100多卷,遗留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一生,思想集儒、道、释于一身。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道家老庄为异端。然而他又喜读《庄子》的文章,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主张相一致。他又喜欢和僧人交往,向佛修行。在生活上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表现出佛、道两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人生观。然而儒家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影响他积极进取地生活着。虽然在政治仕途上受打击排斥,屡遭贬谪,他始终没有消极颓废。力所能及地做善事。在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进取,虽贫困而不潦倒,虽挤压而不屈从,虽暮年而“不见老人衰惫之气”。这种豁达的心胸,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便形成了风流倜傥的豪放风格。

苏轼的散文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政治论文《策略》、《策别》、《策断》各篇,从儒家政治理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针对当时封建社会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他认为:“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而内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西戎北胡不足以为中国大忧,而其动也有以召内之祸。内之民实执存亡之权而不能独起,其发也必将待外之变。”基于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他主张对内施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对外主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从而争取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他的历史论文《平王论》、《留侯论》是另一种表现形式。《平王论》反对为避寇迁都,在政治上起到了积极的影响。由于各种局限,苏轼早年的进策和史论,议论多流于空泛,也看出其政治上的保守态度。《劝亲睦》主张恢复小宗来劝导人民亲睦;《武王论》以汤武革命为非圣人;《商鞅论》以商鞅变法为破国亡家之术等,皆为书生之见,思想内容方面无甚可取。然而,在写作方面,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对士子的科场考试颇有用处,一直以来,成为应举士子的敲门砖。当时秀才们的口头禅是:“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于苏轼在政治斗争的历练,在元祜、绍圣年间,针对具体政治问题写的奏议《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奏浙西灾伤第一状》等,议论贴切,从实际出发,改变了空论习气。

苏轼的书札、杂记、杂说、小赋等,大都夹叙夹议,随笔挥洒,不仅袒露出作家的胸怀,也表达出对人生对艺术的见解和追求,成就远远超过他的政治论文。《传神记》写僧惟真画曾鲁公像,初不甚似,经过细致观察,于眉后加三纹,就十分逼真,说明细节真实,对传达人物神情的重要性。《书吴道子画后》说,画家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就是说,既要掌握艺术的规律,又要有创造性,自出新意而不为规律所束缚。在豪放的笔墨之外,表现一定的思想深度,这就是所谓的“妙理”。虽然讲绘画,其他艺术门类何尝不是如此,至今仍有启迪意义。在黄州时写《答秦太虚书》、《答李端叔书》,在惠州写《答参寥书》,谈生活、谈文艺、谈谪居时的心境,都很亲切有味道。在语言文字上毫无装腔作势之嫌。他不仅摆脱了汉魏以来辞赋作者“以艰深文其浅陋”的文风,也避免了韩愈等古文家“力去陈言夸末俗”的矜持习气。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谈“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的艺术见解的同时,他回顾了与文与可往来唱和的交情,表现出文人之间坦率而富有风趣的性格。全文不过700字,有诗、有赋、有书札、有叙事、有议论,似乎随笔漫游,不着边际,然而,表现作者和文与可亲密深厚的交情以及对亡友的深沉悼念这一主旨,贯穿全篇,形散而意不散。他所作的名篇《赤壁赋》用诗的语言,抒写江山风月的清奇怡人,感慨赤壁之战的历史英雄人物。其实,周瑜击败曹操的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和苏轼所游的“赤鼻矶”不是一个地方。苏轼泛游长江,浮想联翩,借题发挥,通过主客对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表现出苏轼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的矛盾和苦闷心情。然而,当他用老庄和佛家的思想来观察宇宙人生时,又豁然开朗,表现出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赋中的主客,实际上代表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他虽沿用汉赋以来“抑客伸主”的作法,但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像一首美妙的散文诗,尽脱汉赋刻板的句法和齐梁骈俪的作风。《后赤壁赋》与《赤壁赋》同为苏轼的名篇。前一次游赤壁是元丰五年初秋七月。后一次游赤壁是在同年初冬十月。前一次游赤壁,活动仅限于船中,《赤壁赋》虽然也描绘江上景色,主要内容还是谈玄说理。后一次游赤壁,主要活动在江岸,《后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天然句法,景语不俗。文末梦境,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为景物又平添了朦胧的浪漫色彩。

《石钟山记》是苏轼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石钟山,在今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的东岸。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在县城的南边,叫“上钟山”;一部分在县城的北边,叫“下钟山”。各距县城约1里,高600尺左右,方圆10里左右。苏轼这篇文章,重点辨明“石钟山”名称的由来。先提出郦道元、李渤的说法,认为他们的说法让人怀疑,同时加以辩驳。然后写亲自月夜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附近水中有许多石穴罅,中流又有“空中而多窍”的巨石,波浪冲进石穴里,就像钟鸣一样发出响声。苏轼认为,这才是石钟山“独以钟名”的真正原因。并引申议论,强调对任何事物作出判断,必须“目见耳闻”,必须作深入的调查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这是正确的。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他历经从仁宗到徽宗五朝皇帝,足迹几乎遍及当时中国的重要州郡,远至大西北、海南儋耳。一生顺境、逆境,荣辱、祸福,穷达、得失集于一身,他把写诗当成日常功课,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写作,一直到老。而关心国计民生、同情民间百姓疾苦是苏诗的重要内容。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诗歌要有为而作”,因此,创作了许多为黎民的悲歌。《许州西湖》谴责地方官吏役民开湖为游春,不顾连年饥荒,视百姓如草芥的贪鄙嘴脸。《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抨击官府挥霍钱粮,百姓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黑暗现实。在凤翔时作《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揭露朝廷摊派徭役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在杭州时作《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诗,对为糊口奔走贩盐,身陷囹圄的穷苦百姓表示同情。被贬黄州时作《五禽言》、《鱼蛮子》借渡河农夫和渔民之口,控诉地租剥削的残酷性。被贬惠州时所作《荔枝叹》借控诉唐玄宗、杨贵妃的罪恶,抨击用人民血汗来“争新买宠”的当朝权贵。

苏轼有些政治讽刺诗,针砭时弊,同情人民疾苦,往往和不满王安石新法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以致得罪权臣。《山村五绝》皆针对盐法、青苗法等,讥诮朝政: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当时贩私盐者多带刀杖,故该诗取西汉龚遂令人卖剑买牛、卖刀买犊之事,讥讽盐法太急。有些诗夸大了新法之弊,有失偏颇。但他写《石炭》、《答吕梁仲屯田》等诗,涉及社会问题,表现出他关心国事、民事,也是难能可贵的。

苏轼的写景诗以及由此生发的哲理诗,最是脍炙人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诗亦来自“江山之助”,他漂泊所到之处,饱览山川奇景,三峡的奇绝、长江的壮阔、西湖的妩媚、钱塘的怒潮、北国海棠、南岭荔枝、儋州黎寨、草木人情,无不尽收笔下,写入诗中。构成了独特而新颖的意象和境界。《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写西湖晴雨,好景奇景。用拟人化手法,把西湖比做西施,意境深远。于是,后人遂称西湖为西子湖。苏轼两度任职杭州,每览江南山水,必要写诗,《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等诗,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在苏轼笔端,都留下了美丽动人的形象。在密州、彭城、胶东,他写的《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描绘江北名胜和地方风物令人过目不忘。远放惠州、儋州时,不但以浓厚的兴致再现岭南风情,而且能寓情于景,表达自己的哲思理趣。《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惟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诗篇以荷、菊、橙、桔4种花木的不同形象和色彩。概括秋去冬来的时空变化,暗示时间和人生之宝贵,告诫人们要珍惜美好年华。曲尽其妙,寓意委婉,清新可爱。《题西林壁》哲理诗更是意象丰富,议论精辟自然,饱含理趣:

四川眉山县苏轼塑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写游山观景的感受,说明只有超脱局外。才能看清事物全部真相的道理。《琴诗》、《泗州僧伽塔》、《洗儿》诸诗或暗喻满意的成果有赖于主客观的统一,或指明大自然的变化并非由于神灵的主宰。寓深刻的人生哲理于意象之中,以奇趣哲理取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像这种“人生恰似燕爪泥”的诗,即景寓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不言中,情、景、理三者有机统一,意蕴无穷。苏轼的创作,开拓了哲理诗的新时代。

苏轼以文为诗,以超乎寻常的艺术创造力作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贴切。奇趣横生。他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赢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诗人用春来归鸿、赢牛旧踪的形象,比喻人生飘忽不定,生动深刻而又明白通俗。以皎月祝愿老师把清辉洒满人间,人们在水瓮前与老师相逢。这里人、月、水互相转换映照,通过人与物空间位置的循环切换过程,产生联想、形成比喻。从而寄托对法芝老师的深情厚谊,既出入意外,又合乎常理。真是别开生面,令人拍案叫绝。

苏轼不仅诗、文写得卓有艺术成就,他的词作也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创造性。他冲破了词专写男女恋情、写离愁别绪的框框,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凡是怀古、感旧、记游、说理、写景、状物等题材,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实绩。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出来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不满弥漫词苑的浮艳柔媚之气,于柳永和婉约词派之外,另立门户,成为宋词豪放派的卓越开创者。最能代表豪放词风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面对长江,畅想古代英雄人物,感叹自身失意之情,雄奇阔大,豪放恢弘。上片咏赤壁,即景状物,极尽江山之胜。下片缅怀周瑜,因景生情,爱江山更爱美人,突出英雄本色。衬托自我,抒发身世之叹。结尾“人生如梦”貌似颓废,实乃不平之鸣,激愤之词。同样表现豪放词风的名篇还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幻想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浮想联翩,笔势奇转,由天上到人间,逸兴洒脱,面对现实,理解人生,热爱生活。有理想色彩。又不乏现实根基,不愧为“中秋词”的千古绝唱。

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化,也不乏缠绵妩媚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宋代词坛上第一首悼亡之作。苏轼这首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而作。感情沉挚婉曲,思念之意令人回肠荡气。儿女情长尽在字里行间。而所作《蝶恋花》则又是清雅绮丽,色彩纷呈: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写佳人嬉戏欢笑,无意中勾起了墙外行人的春思,驻足传情,却惹恼了本来无情的佳人。风情妩媚动人,于曲折细腻之中独具凝重淳厚之笔。正如清人贺裳所言:“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这首词雄浑苍凉,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为什么说苏轼风流豪放?
这种豁达的心胸,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便形成了风流倜傥的豪放风格。 苏轼的散文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政治论文《策略》、《策别》、《策断》各篇,从儒家政治理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针对当时封建社会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他认为:“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

哪些词能体现苏轼的豪放特点
《念奴娇 赤壁怀古》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

哪些词能体现苏轼的豪放特点?
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把酒问青天”,到“欲乘风归去”,再到“起舞弄清影”,真是空灵蕴藉,不知身在人间。进而写月照无眠之人,抒发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和人世的感慨。天上人间、虚实并写,飘逸空灵,疏宕洒脱,...

大浪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现了苏轼词的什么
“大浪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应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现了苏轼词的豪放,出自宋代的《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

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是如何形成的
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他的词,不过是这一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苏轼的豪放词风首先体现在对词境的开拓。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

大浪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现了苏轼词的什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体现了苏轼词的豪放。这句词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作者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

为何苏东坡的诗词总是那么豪迈?
也就是说苏轼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改变了过去诗尊词卑的局面,让诗、词能够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举。苏轼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应该说是最被现代人喜欢的词人之一,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比如“十年...

苏轼与豪放词,苏轼为何被誉为豪放派词人?他的豪放词有何特点?_百度知 ...
提到苏轼的豪放词,他在黄州期间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堪称苏轼豪放词中的代表作。苏轼在黄州期间,曾多次来到赤鼻矶,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词人不禁感慨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壮志情怀、想到自己的仕途荣辱、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蜚声词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开一代豪放词风,具体是什么意思
苏轼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苏轼彩像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

关于苏轼豪放的诗句
苏轼也自然成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豪放风格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袓,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抒豪情,言壮志。确...

定南县18449323287: 为什么说苏东坡是豪放派词人? -
娄虏复方: 他的风格不止是豪放....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定南县18449323287: 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豪放的词很少,旷达婉约的词很多,请问,为什么我们还说苏轼的词风是豪放的? -
娄虏复方: 你也说旷达的多,心胸开阔,处世旷达就是豪放的一种体现呢.再说苏轼著名的词作豪放的最深入人心!比如大江东去.

定南县18449323287: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
娄虏复方: 豪迈派的杰出代表,苏轼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豪迈奔放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浑的场景取胜.词风旷达,《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迈词风的代表作之一.

定南县18449323287: 怎么理解苏轼的豪放诗风? -
娄虏复方: 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这场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也不仅因为苏轼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

定南县18449323287: 苏轼为什么那么豪迈 -
娄虏复方: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诗词书画都很有成就.其词豪迈刚健,是两宋豪迈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与黄庭坚、辛弃疾齐名.其实苏轼一生都不怎么得志,王安石和司马光都不怎么待见他.一个在仕途不得志的人肯定是心绪烦闷的,加之苏轼又是文骨华章,文彩出众,作的诗词文章肯定有所体现.政治上的失意使自己的胸襟抱负无法施展,通过文学加工来渲泄也就不足为奇了.

定南县18449323287: 苏轼一生如此坎坷,他的词为何如此豪放,成一代豪放词宗? -
娄虏复方: 知人论世的话且不说了,我的观点:一是基因,二是家风.苏洵老家伙就是个有才好学的人,但他比不上儿子;为什么呢,因为儿子的后天经济、文化基础是他创造的,苏洵有了儿子以后才好学不倦,对儿子的影响正是时候.苏洵喜欢庄子和纵...

定南县18449323287: 苏轼为什么转向豪放词风 -
娄虏复方: 简而言之他是想让词成为与文和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裁,以及将文以载道的主要运用于词 苏轼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苏轼彩像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

定南县18449323287: 为什么苏东坡是豪放派词人? -
娄虏复方: 应该是他对豪放派的形成和影响深吧,本来词的境界只是比较单纯婉约的,到了苏东坡的手里有了很大的开拓,为了与以往的词风区别,人们才会分豪放和婉约两派的.其实两派词人也都是婉约和豪放都写的,只不过是哪派特点更突出罢了.您说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