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德祖书》中曹植对文学的看法?

作者&投稿:謇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你如何看待曹植的文学批评观点~

曹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他在《与杨德祖书》中提出了他的文艺观点,也就是“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一、慷慨任气骨气奇高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如是评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在同也。"(1)由此看来,"慷慨""任气"乃建安文人普遍共有的风格特征。而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主要是指曹植的诗中尤其突出地表现着这股"慷慨"、"骨气"。其诗作的"慷慨"、"骨气"具体体现在: (一)感时伤乱、悲悯民生的"忧生之嗟"。建安作家生逢乱世,饱经流离,他们或半生戎马,或历经忧患,对生活感触多,体验深,因而,感时伤乱同情人民疾苦成为建安诗作"慷慨之音"的共同内容。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也曾随父南征北战,直至建安九年,曹操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占据邺城为根据地,曹植才过上了安定优裕的生活。可以说,曹植对当时丧乱现实有所了解。《送应氏》就是诗人笔下感时伤乱的力作。诗中描绘了战乱给社会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悲悯之情。 "忧生之嗟"表现为对生命的忧惧和对内心苦悲的嗟叹:"人生一世间,忽若风吹尘"(《薤露行》),"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日希"(《赠白马王彪》)。像大多数建安诗人一样,曹植希望通过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而"譬如朝露"般短促的生命,尤其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时时折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更加激发了诗人对功名的追求;历经生活的磨难,诗人陷入深深的苦闷、悲哀、忧惧、愤懑之中。特别是建安25年曹操死后,曹植一直受到曹丕父子的打击和迫害,曹植时刻感到"身轻于鸿毛,谤重于泰山"(《黄初六年令》),终日提心吊胆,忧惧生命。生活境遇的巨变直接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曹植诗也从前期的乐观开朗、豪放俊逸变为后期的隐曲深沉、哀怨忧愤,然而那种"慷慨""任气"的风骨却始终充溢侵人。 曹植后期诗作更多地运用比兴手法,间接形象地抒写内心的苦闷悲愤,因而显得隐曲深沉。如《吁嗟篇》以飞篷比喻自己迁徙飘荡的生活,《七步诗》用豆箕煎比喻骨肉相残;《种葛南山下》、《揽衣出中闺》等,以怨女思妇的口吻托物讽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愤激、无奈。"孤魂翔故城,灵枢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赠白马王彪》),面对骨肉相残,生离死别,诗人则悲惧忧愤,感情的激流似喷泉直涌而上。"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仓猝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赠白马王彪》)艰险的经历、复杂的心态,更加重了诗作的沉郁之气。故而曹植后期诗作更多"忧生之嗟"和愤激不平之气。 (二)建功立业、执著追求的"慷慨之音"。连年的战乱带来社会乱极思治的普遍要求,"建不世之业,留金石之功"成为"那个时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3),而曹植对功名的追求尤甚。曹植一生忠爱君父,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又因曹植从小受父亲曹操雄才大略的影响,早年就发下"皇佐扬天惠,四海交无兵"(《赠丁仪王粲》)的宏愿。曹植虽然文学才能卓越,但却不甘心仅做一位文学家。"他的第一志愿是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立'经国之大业'。其次是在学说上有所贡献,'成一家之言',最后才是做一个文学家,'以翰墨为功绩,辞赋为君子'"(4)。因而,倾吐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和昂扬奋发的豪情,成为曹植前期诗作的重要内容。《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诗中塑造了一位英姿飒爽、武艺精湛、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形象。在这个理想的人物形象身上,倾注了诗人"立功立事,尽力为国"(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的素志,诗中洋溢着任情使气的豪侠之气。读完全诗,掩卷凝思,你是否直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盈怀,令人振奋?你是否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激情荡气回肠,催人奋发向上?"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曹丕《典论·论文》),曹植早期诗作中涌动着的"气"就是这种阳刚之气、浩然正气,他的"慷慨"是积极的、焕发的、昂扬的,这也正是构成曹植诗的"骨气"。后人推重的"建安风骨"指的就是这种精神。 "曹植后期的诗是他痛苦生活培育出来的,因此更多慷慨之音。"(5)虽屡遭迫害,曹植并未颓丧,"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名"(《与杨德祖书》)的远大理想始终未变;虽忧谗畏讥,然"更多慷慨之音",而"骨气奇高。"最能代表其平生志业理想的诗篇,当是他作于明帝太和年间的乐府诗《薤露篇》:"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孔氏删诗书,王业璨已分。骋我迳寸翰,流藻垂华芬。"当时曹植已届中年,经历了种种人生变故,从翩翩佳公子变为了郁郁不得志的待罪藩王,因此,诗中表现的思想追求,尤能反映诗人终身坚持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同时,更充分表现了曹植愿辅佐明君,建立功业,以实现"三不朽"境界的才志抱负。虽处忧患之中,曹植对于功业、荣名的追求却是执著的。他继承了屈原坚持理想、缱绻忠怀、至死不渝的执著精神。"......惟陈王处骨肉之变,发忠爱之忱,既悯汉亡,又伤魏乱,感物指事,欲语复咽,其本原已与《骚》合"(6)正是说明这一点。 曹植后期的诗作在隐曲地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郁愤之时,亦贯穿着"慷慨不群"愤激不平之气。"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难。"(《杂诗》)在隐曲的表白心迹的同时透着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凉气韵,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骨气"。正如人所评,"(植)在压迫之下并不颓废,不放弃英雄事业的理想,始终意气慷慨,所以他的诗感情强烈,精神焕发,骨气奇高。"(7) 二、以情纬文辞采华茂 曹植有很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又有进步的文学观念,"街谈巷说必有可乐,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与杨德祖书》)。是曹植,将质朴无华的乐府民歌发展成为"辞采华茂"的文人五言诗。主要表现在: (一)由叙事转而抒情,拓展了五言诗的题材。乐府民歌,以叙事见长。建安诗人在继承了其叙事为主的特点的同时,兼而抒情,这种特色在曹植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曹植诗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不论写什么内容,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诗人独特的形象--抒情主人公"我"。他早期抒发豪情壮志的《白马篇》、《薤露篇》,使人感到他的振奋、开朗、自信;其描写怨女、弃妇的《七哀诗》《美女篇》,让人领略了他内心的苦闷、忧怨;而揭露现实、反抗迫害的《赠白马王彪》、《泰山梁甫行》等,则使人感觉到他的积郁、忧惧、怨艾、愤懑。他的后期诗作感情尤为强烈,有的哀怨缠绵,有的悲愤激昂,正因为他是"有意为文",有意识地进行诗歌创作,从而大大增强了文人五言诗的感人力量。 其次,曹植拓展了五言诗的题材范围,更充分地展示诗人复杂的爱憎感情。如:同是拈取征夫思妇这一题材,《杂诗》(微阴翳阳景)因物起兴,唤起了诗人对役夫长年不归、男女旷怨的联想,便直抒恻怆之情;《杂诗》(西北有织女)塑造了烦恼总萃的思妇形象,从细腻的雕镂中,曲折地传达思妇婉娈的柔情、纷乱的愁思和无尽的寂寞哀怨;《门有万里客》则用粗放的线条,勾勒仆仆风尘不得宁居的征夫情态。因作者长期迁播,生活困苦,与征夫感受统一,情感渗透融合,故诗人不再借助隐喻比拟,而直接使用精炼而性格化的语言,表达征夫愤怨的情绪,从而显示了诗人潜藏于心的反抗力量。 (二)"由质朴而华美",使五言诗词采并茂,文质相称。汉乐府民歌语言古朴质直,建安诗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曹植的诗则在保持其朴素自然特点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了加工、提炼,使其诗表现出语言洗炼、词采华美的特色。 曹植诗讲究词采和对仗,注意炼字和声色,"以最洗练最精彩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木需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杂诗》)。激昂豪迈的语言,表现着诗人悲壮凌厉之气慨。"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寄松为女萝,依人如浮萍。"(《闺情》),恻怆委婉的细语,倾吐着内心的哀怨。"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地。"(《公宴诗》)。绮丽的语言,绘出西园绚烂的秋色,而"被"字与"冒"字把茂密的物象形容到极致,且对偶精工,置之于唐人律体也并不逊色。 曹植诗还非常讲究韵律,增进了诗歌语言的和谐。比如:"朝游北海岸,夕宿潇湘氵止"(《杂诗》),"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赠白马王彪》)等诗句,平仄协调,音调铿锵,读来适口,听之忘倦,为五言诗声律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曹植诗中还常常使用双声叠韵的复音调,如"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等诗句,正是"冉冉"、"翩翩"、"徘徊"等叠韵词语的使用,使曹植诗音调谐和、"文才富艳"(8),由此亦见曹植诗在"修词"、"炼字"方面的功夫。 (三)讲究写作技巧,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陈思极工起调"(9)。曹植诗善于托物起兴,往往在一首诗的起首两句,便突出和渲染气氛,使读者一开始便感觉到诗人的感情基调。这当归于曹植锻炼警句的功夫。如:《野田黄雀行》起句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来渲染环境的险恶;"八方有异气,千里殊风雨",《泰山梁甫行》起句描述各地气候不同,烘托滨海人民生活的痛苦,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 曹植诗还大量运用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写作技巧,大大增强了文人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钟嵘评价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相当中肯的、恰切的。也正因为此,曹植才无愧于"建安之杰"的称誉。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曹植,乐府五言诗才真正走上雅化的道路,并呈现出日后诗歌鼎盛的气象。


我最喜欢的,是曹植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放马江湖、忠肝义胆的侠客形象,跃然纸上。

这是曹植写给杨修的一封信,集中阐述了他的文学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
  植白: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曹植陈述:几天 不见你,想你想得好苦,想你也会是同样感情吧。
  以上第一段,开头白,表示思念之情,以及写此书信之原由。
  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又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北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骞绝迹,一举千里也。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者也。前有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我从小就喜爱写文章,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这样对于当今的作者,可以大致讲出我的看法了。先前王粲在荆州超群出众,无人与之匹敌,陈琳在冀州才能特出,像鹰那样高飞远扬,徐干在北海显露文采,应瑒在许都显耀名声,您的文才在洛阳超出流俗。正当这个时候,人人自认为握有灵蛇之珠,家家自以为抱有荆山之玉。我的父王于是设下天罗地网,借助八方极远之地搜罗一切,包容无遗,现在全都聚集在魏国了。但是这几个人还是不能高飞远举,超尘绝世,一举飞过千里。以陈琳的才能,不熟于辞赋,可是自已却认为与司马相如同一风格,同一水平,结果好高鹜远,一无所成。前次我写过书信嘲笑他,他反而发议论说我很赞叹他的文章。钟子期听觉不发生错误,直到现在都被人称道,我也不能乱加赞叹,害怕后世的人嗤笑我啊。
  以上第二段,纵论当时的贤才,并指出陈琳对于辞赋本非所长,却好高骛远,以致一无所成。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世人的著作论述,不能说没有毛病。我常常喜爱人家批评我的文章,有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先前丁敬礼常常写一些短小的文章,叫我给他润色修饰,我自以为才能不能超过这个人,就推辞不敢。敬礼对我说:“您有什么为难的!文章的好坏,我自己知道,后世的人有谁了解我为我修改呀!”我常常赞叹这种通达的言论,认为这是一种美谈。从前孔子的文章,与别人同流,等到写作《春秋》的时候,子游、子夏之类的人竟不能改写一言一词。超过《春秋》而没有毛病的文章,我还没有看到过。
  以上第三段,主张文章要从善而改。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有龙威之剑,乃可以论其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抵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鲁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
  有南之威那样的容貌,才可以评论美女;有龙渊那样的宝剑,才可以议论切割。刘季绪的文才比不上作者,却喜爱诋毁别人的文章,指责、挑剔文章的毛病。从前田巴在稷下讲学时, 毁五帝,罪三王,诋毁五霸,一旦而使千人拜服;鲁连一出来和他辩论,使他终身闭口。刘季绪的狡辩还比不上田巴,现在像鲁仲连那样的善辩之士,并不难找到,对此可以不叹息吗?人们各有所好,兰、茝、荪、蕙等香草,是大家所喜爱的,然而海边却有追逐大臭的人在;《咸池》、《六茎》的音乐演奏,大家都觉得非常快乐,然而墨翟却对此提出非议,难道人家会同意吗?
  以上第四段,主张要有高度的文学修养才能进行文学批评。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故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现在我送去少年时所著辞赋一本赠给你。民间传闻,一定有可取之处;民歌,也可以符合“国风”和大、小“雅”。普通百姓的思想,也不要轻易抛弃。辞赋是一种小的技巧,本来就不能宣扬大道理,昭示后代。从前扬雄是西汉的郎官,皇帝身边的“执戟之士”,尚且说:“辞赋这种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我虽然道德微薄,但也是一个地方诸侯,还是希望尽力上报国家,下为庶民,建 立 功业,能够铸在钟鼎上或刻在石碑上永久流传。怎么能够徒然以文章为功绩、辞赋为君子呢?如果我的抱负不能实现,我的理想不能实行,那么就将采集史官据实记录的历史事实、典章制度,分辩时俗的得失,确定中正的仁义,成为我一家的言论。虽然不能藏之于名山,也将在志向相同的人们中间流传。如果不是与你缔结白头到老的深厚情谊,怎么会现在跟你来讨论呢?我讲这些话不感到羞愧,是因为你是我的知己。
  以上第五段,说明文章、辞赋是小道,作者的人生目标是政治。但如果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他即采集史官实录,成一家之言。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明天早上来迎接你,信上写的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曹植陈述。
  以上第六段,告知对方,明早来迎接他,表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赏析:曹植的《与杨德祖书》是他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的一篇重要文章。在文中对于当时文坛上的著名人物进行了评论,肯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指出了他们的某些不足之处,特别是批评了陈琳的好高骛远,本不长于辞赋却偏要自夸能与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比美,以致“画虎不成反为狗”。真是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曹植还以丁敬礼为例,说明文章要应时改定;对于创作要有正确的批评,但批评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必须有南威之容,有龙渊之剑,才具有批评的资格。由此他嘲笑了当时的刘季绪的狂妄和无知,也嘲笑了春秋时期的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的盛气凌人的态度,他赞赏鲁仲连的善辩,终于使得田巴“终身闭口”。由此看来,他既主张文学批评,又主张必须有正确的文学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曹植的人生理想主要在政治,因此他把辞赋看作小道,这是并不恰当的。

左转曹植吧


与杨德祖书的作品赏析
这篇书信约作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前后。在信中,曹植集中地谈到了他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作家的自我认识与评价、作品的修改、文学批评的条件及文学的地位等问题。文章先说明王粲等人归魏之前虽已名闻天下,然而他们的创作却尚未达到最高境界。接着指出,为文应该多与人商讨,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

曹植简介
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先朝详细解释
在历史的长河中,"前朝"一词通常指的是上一个时代的政权。三国时期的魏国文人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提到的"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表明它不仅代表了权力的传承,也象征着忠诚的延续。宋代的苏轼在《司马温公神道碑》中,讨论了封赠期亲尊属的先朝故事,这体现了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沿袭。《...

仲连释义
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杰出人物名叫鲁仲连,他以独特的个性和高尚的品格闻名于世。他乐于助人,善于化解纷争,但他选择保持高洁,拒绝仕途。在历史文献中,曹植在他的《与杨德祖书》中提到,虽然刘生的辩论才能不错,但与田氏相比仍有所欠缺,而当时的鲁仲连,他的才能是易于寻觅的。谢灵运的《文选...

曹植有诗现存九十余首,那么他的诗歌作品有怎样的风格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叡继位后,尽管曹植屡屡上表请用自试,但处境并未改变,最终抑郁而死,终年41岁曹植曾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曹植一生热衷功名有着宏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欲“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与杨德祖书》...

与杨德祖书的作品译文
从前王粲(字仲宣)在汉南一时无双,陈琳(字孔璋)在河朔名声如鹰高飞远扬,徐干(字伟长)在青土声名独拔,刘桢(字公干)在海边因文章而扬名,应玚(字德琏)在此地显身扬名,而你在上京极负盛名。这个时候,他们都怀才自负,等待着受到当政者的赏识和重用。我们大王(曹操)于是设置天网来网罗他们...

忧郁而死的曹植
曹植患反胃之疾,不但但是“精意著作”,更重要的是汲汲无欢,郁闷愤懑,饮酒不节而致。当然,曹植在长期的政治倾轧之中,“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世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直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曹植:《与杨德祖书》)。...

曹植在宴会上的乘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既赠友人、又勉自己
最后八句以君子、小人作对比。“小人德无储”,“枯”可立待;而君子义美有德,积善有福,不拘世俗,不做只知说经的世儒。两者泾渭分明。曹植所谓的“通大道”,恐怕就是他在与文学家杨修的信中所说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出自《与杨德祖书》)之意。努力发展国家实力,争取做上国,同时对...

曹植的政坛生涯以及其文学造诣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曹操大怒。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

曹植写的《洛神赋》创作的背景是什么?
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俱见《三国志·陈思王传》)。这些对决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5686803861: 曹植在哪篇散文中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娄定复方: 是曹植写给他的好友杨修(字德祖)的《与杨德祖书》.在这封书信中,曹植对于当时文坛上的著名人物进行了评论,肯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指出了他们的某些...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5686803861: 建安风骨主要指什么? -
娄定复方: 一 毫无疑问,"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1)虽然有学者指出今人与古人所讲建安...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5686803861: (洛神赋)全文及赏析 -
娄定复方:《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5686803861: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论文 -
娄定复方: 对曹植的诗歌,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郭沫若先生在《...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5686803861: 洛神赋的原文,谁写的,在什么情况写的,谢谢大家 -
娄定复方: 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洛神赋》鉴赏在我国江汉一带的水边泽畔,很久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关于神女的美丽传说.这些传说以它们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墨客.他们心追神往,低回吟咏,留下了无数篇优美动人的佳作...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5686803861: 啤酒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
娄定复方: 洛神赋》鉴赏 在我国江汉一带的水边泽畔,很久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关于神女的美丽传说.这些传说以它们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墨客.他们心追神往,低回吟咏,留下了无数篇优美动人的佳作.《诗·周南·汉广》中的汉水之神...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5686803861: 曹操与谁合称为三曹 -
娄定复方: 曹操擅长四言诗,代表作 短歌行: 曹丕擅长七言诗,代表作 燕歌行: 曹植擅长五言诗,代表作 洛神赋.来作家把建安时代看作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建安文学所形成的“建安风骨“为后世所钦慕.而建安文学中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5686803861: 哪位教授能翻译解释曹植《与杨德祖书》里的一段话?急急急! -
娄定复方: 几天不见,非常想念你,估计你也是吧.我从小喜欢文章,到今天为止,二十五年了.如今世上文章写得好的人,大致可以数得上来.从前王粲(字仲宣)在汉南首屈一指,陈琳(字孔璋)在河朔独占鳌头,徐干(字伟长)在青土名列前茅,刘桢(字公干)在海边最是出色,应玚(字德琏)在此地发迹,而你在上京极负盛名,这个时候,他们都觉得掌握了学问的本质,文章的真谛.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5686803861: 庄子在文学上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娄定复方: “豪华落尽见真淳”,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哀江南赋序》,群莺乱飞”出自《与陈伯之书》、孔融的散文有《论盛孝章书》,包括总论,对杜甫的《五百字》和《北征》等...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5686803861: 形容满腹经纶的成语 -
娄定复方: 抱玉握珠 比喻满腹经纶,富有才学. 出处:语出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笔头生花 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