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先验感知论简介

作者&投稿:冉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康德的四个悖论~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Kant-Laplace hypothesis)。

生平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Königsberg,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45年毕业;从1746年起康德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九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任教自然地理学、数学、力学、工程学、力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物理学、雄辩学等学科,根据国外多本康德传记,列了一张最繁忙的一天的时间表:8-9时逻辑学、9-10时力学、10-11时理论物理学;下午2-3时自然地理、3-4时数学[1];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以至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入迷,以致错过了散步的时间。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不过康德是一个非常好交际的人,十分健谈,经常邀请客人与他共进晚餐。讲究吃喝,对美食有特别的偏好。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别探讨了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虽然从时间上排列应该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但从其理论体系上则应以《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在1795年他还出版过《论永久和平》一书,提出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其生前最后一本代表性的著作是《人类学》(1798年),一般认为其是对其整个学说的概括和总结。康德晚年已经以一名出色的哲学家闻名于世,他去世后,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康德终身未婚。


[编辑] 哲学思想综述

[编辑]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钢: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寅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


[编辑] 先验感性论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剌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普通性和必然性的根据和条件的先天直观形式。


[编辑] 先验逻辑论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编辑] 先验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的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编辑] 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这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编辑] 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编辑]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位于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康德墓碑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

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编辑]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编辑]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
其学说用其自己的说法乃是主要回答四个问题:1、我能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


[编辑] 名言
自由即自律。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有两件事物我愈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它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上,也在我心中。

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学概念。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二律背反是康德在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在书中,康德列出出了四种二律背反,均由正题和反题组成的。




在第一种二律背反里,正题是:“世界在时间上有一个起点,就空间而言,也是有限的。”
反题是:“世界在时间上没有起点,在空间上没有界限;就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而言,它都是无限的。”
第二种二律背反证明每一个复合实体既是由单纯部分组成的,又不是由单纯部分组成的。
第三种二律背反的正题主张因果关系有两类,一类是依照自然律的因果关系,另一类是依照自由律的因果关系;反题主张只有依照自然律的因果关系。
第四种二律背反证明,既有又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对理性的批判,不仅发现了以往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虽然他对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极的,但他亦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康德的认识论(Kantian Epistemology)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据问题。
  康德承认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产生的观念。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 康德认为,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本体属于人永远不能认识的范围。人的理性从本性上要求认识终极的无条件的东西。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理性对经验进行最广泛的综合。理性的要求永远达不到目的,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有条件的,是无止境的现象。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
  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学为根据,对以前盲目追求绝对真理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了系统的批判。他认为过去的形而上学陷入以下三种假相: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断言心灵不朽;把世界当 作给定的整体,作出种种不同的臆断;把上帝当作绝对的实在,肯定它必然存在。
  康德指出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是错误的推论,因为这是把作为一切认识的先天条件的自我当作对象,而这个先验的自我只是认识的主体,永远不可能成为认识对象;康德对三种不同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即本体论的论证、宇宙论的论证、目的论的论证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批判。
  康德认识论的特点在于他提出了从时空感性直观到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认识形式。他认为人类先天地具有这一套认识形式,才能把感觉材料组成知识。如果没有这套主体的认识形式,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这个看来似乎是荒谬的先验论,实际上比旧唯物论从哲学上说要深刻,从科学上说要正确。近代科学已经证明,认识并不象旧唯物论所理解那样,是一种从感觉、知觉到概念的循序渐进的单线简单过程。不是那种被动的、静止的、镜子式的反映。

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表现出其哲学思想的终极关怀,第一次指
明了人类追求真、善、美之永恒理想。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所表达的先验
自我是一个真善美有机统一的完整自我。先验自我意识于不同的领域中具有不
同的作用:在人与自然的认知领域,先验自我意识设定出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这自在之物一方面包括物质性的部分,它刺激经验主体而最终构成知识中质料
的因素,成为对感性材料来源的终极解释;另一方面,自在之物又包括先验自
我意识本身这一精神性的部分,它产生知识中作为形式的诸先天因素。先验主
体以这些先天的形式要素去综合质料的因素,来为自然立法,而对这种被立法
的自然(康德称为现象界),人类要在其中认识的,正是其先前早己放进去的东
西,.故而能够获得“真”的认识,这就追求到了“真”。同时,先验自我意识成
为对经验主体存在的终极解释。这两者相结合就表现出对整个宇宙(包括经验
主体人)的终极解释与终极存在的关怀。在道德实践领域,先验自我意识以善
良意志这一先验主体的形式,制订出先验道德律来引导经验主体依照先验道德
律不断地实施道德行为,以期达到绝对的善,即“至善”,这就实现了“善,表
现出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在审美活动领域,先验自我意识以反思判断力这
种先验能力来对人与自然关系予以反思,在彻底地依据先验道德律的前提下,
道德的人的行为自由与自然的客观目的相符合,这时人与自然的对立就完全消
失。人一方面超越了自然,另一方面超越了经验形式的自身,这就在达到最高
的善与最彻底的自由的同时,产生了真正的美感,追求到了美。故而,康德的
先验自我意识以宙美之我为桥梁,把认知之我与实践之我联系起来,从而构成
一个真、善、美完整统一的自我意识。在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发展史上,虽然
每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曾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出
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但是,只有到了康德这里才第一次明确指出什么是、
以及如何达到人类追求真、善、美这一永恒理想,第一次全面地展示出其思想
的终极关怀。

最后,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作为其哲学之核心,高扬了人类理性,突
出了人类的主体能动性,抬高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国际黑格尔联合会主席亨利
希教授曾指出,“康德哲学的核心是他根据自我意识的状态和形式而对认识的
诸种形式的论证。”康德哲学思想体系之所以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关键在
于他定下了其批判哲学的“对象必须依照知识”这一“哥白尼式”的革命基调,
而这一基调则是通过他那以先验自我意识一为其前提与基础的“先天综合判断如
何可能”这一主旋律得以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在康德哲学中,没有先验自我
意识,就没有先天综合判断:没有先天综合判断,就没有全新的知识论。同时,
没有先验自我意识,其同样富有“哥白尼式”革命意义的伦理学与美学也不会
存在。康德正是以先验自我意识为其思想体系大厦之坚固基石。他在建造思想
体系大厦的过程中,以先验自我意识的形式高扬了人类之普遍理性,突出地表
现了人类在认知领域、道德实践领域、审美领域中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抬升了
人类在宇宙中相对于自然的主体地位。在康德思想中的人,不再是受自然控制、
受上帝支配的、处处被动的人,而是超越了自然、超越了自身,摆脱了一切外
在束缚、获得了最终的解放,完全自由的、追求到了真善美的人,是自己作自
己的主人的人。正因为如此,康德以先验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被认为是
体现在德国思想领域中的法国政治革命,它成为当时德国社会中思想启蒙的先
导。

尽管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但它依然具有其历史
的局限性,需要我们予以正确地认识。

其一,先验自我意识不能等同于主体。康德指出先验自我意识为一种单纯
的形式主体与逻辑设定,他以先验自我意识代称人类的普遍理性,甚至指称整
个人类,而以经验自我意识指代经验主体,即个人。在其全部思想体系中,是
先验自我意识在进行认知活动,是先验自我意识在制订先验道德律,在实施反
思判断。也就是说在康德那里,先验自我意本质上是等同于主体的。但是我
们认为,而且康德也曾明确指出,先验自我意识本质上为一种纯粹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是属于主体所有的。先验自我意识与主体的关系是主体的属性或
能力与主体的关系,是表述与被表述的关系。虽然先验自我意识的各种活动在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主体的作用与地位,但是严格说来,先验自我意识不等同于
主体,两者毕竟有差别。

其二,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颠倒了认识过程中主客观的位置。康德的
思想,尤其是知识论,是以先验自我意识为最终根据与最高条件的。他认为,
感性直观之纯形式、知性范畴以及理性理念,皆先天地产生于先验自我意识,
逻辑上先于知识经验而存在。先验自我意识通过先验综合与经验综合的作用才
使得他称之为现象界的自然得以成立。自然界的一切都打上了人的主观烙印,
这与马克思所称的“人化自然”颇为相似。但实质上,外界自然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人类只有在正确地
认识这一客观条件之下,才能对之实施科学的合理的能动的改造与利用,从而
才在原始的自然界打上人的主观烙印。正是在此意义下,马克思才提出“人化
自然”这一概念。康德试图让“对象依照知识”,让客观符合主观,虽然对于探
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但根本上说,这是颠倒了主
客观位置,是一种本末倒置。

其三,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夸大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并未真正解决物质与
意识的对立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康德的自然界其质料因素即感性杂多由物自体
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其认识论中可贵的唯物成分。但是在自然的形成过
程中,他过分夸大了先验自我意识所体现出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先验自我意识
产生先天的知识形式对感性杂多予以规整,从而为整个自然界立法。康德在主
客观关系上的本末倒置,使得他建立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主观的现象界。
当代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康德的“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即我
们所唯一熟悉的、能够有意义地谈论的、经验上实在的世界—就其根本性质
来说,是我们自己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能力和悟性的构成物。”对此,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公然把自己的那种认识论思想称为“形式的唯心
主义”或“先验的唯心主义”,以期与笛卡尔的“经验的唯心主义”也与贝克莱
式的“质料的唯心主义”或“神秘的幻想的唯心主义”区别开来。康德说:“因
为我的这种唯心主义并不涉及事物的存在……,因为在我的思想里我对它从来
没有怀疑过,而是仅仅涉及事物的感性表象。”。我们认为,康德的这种辩护是
苍白无力的,因为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是人类始终面临的屏障,人类只可认
识与利用而不可绝对地改变,人类不可能在实质上为自然立法。康德夸大人的
主体能动性,在认知活动中为自然立法,在道德实践中为人自身立法,只注重
人的自身而忽视客观自然的存在,这使他的理论始终在主观的圈子里打转,使
得他试图解决的主客观的统一,不过是在真正的物质与意识的统一问题上打了
一个擦边球而己。康德并未彻底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思想体系所表现的人
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之永恒理想,无异于沙滩上建楼房,是不具备稳固基础的。

其四,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讨论的是人的抽象的认识能力,它所表现
的主体为抽象的人。康德为了克服唯理论者的“独断论”和经验论者的“怀疑
论”,提出在认识世界之前要事先批判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确定它所达到的范
围和界限。但是,他脱离了实践活动,脱离了具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过程去考
察认识能力,这是一种抽象的考察,一种片面的考察。对此,黑格尔曾批判说,
这就好象是“以为在得到知识以前已在认识,或是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勿先下
水游泳。”康德要求在求知前考察认识能力诚然不错,但他没认识到,考察思
维形式己经是一种历程了。所以,我们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
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这正如列宁所说,“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
到水中。”我们认为,认识能力是体现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的,而具体的认识
活动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看,“认识起因于
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
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这种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劳动实践,实践产
生了认识。实践过程中,人类对客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各种概
念,如时间、空间等。这些概逐渐念固化在人脑中,成为人类特有的认知结构。
人类正是以这些认知结构进行再认识,继而指导进一步的实践。这本是一个在
不断往复中前进的过程,但是康德却孤立地抽去其中一个片段,当作认识的全
过程。这就是他把纯时空形式与知性范畴认作先验自我意识所产生,却不能够
解释如何产生,以致于带有“天赋观念论”之嫌疑的原因。由于康德考察的是
一种抽象的认识能力,为此,这种抽象的认识能力所体现的主体也就是抽象的
人,而非处于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人。


康德先验感知论简介
其一,先验自我意识不能等同于主体。康德指出先验自我意识为一种单纯的形式主体与逻辑设定,他以先验自我意识代称人类的普遍理性,甚至指称整个人类,而以经验自我意识指代经验主体,即个人。在其全部思想体系中,是先验自我意识在进行认知活动,是先验自我意识在制订先验道德律,在实施反思判断。也就是说在康德那里,先验自我意...

康德先验感知论简介
康德以先验自我意识为桥梁,将认知之我与实践之我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真、善、美完整统一的自我意识。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作为其哲学的核心,强调了人类的普遍理性,突出了人类在认知、道德实践、审美领域中的主体能动性,提升了人类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康德的思想被认为是体现在德国思想领域中的法国...

康德的先验意识和道德律令是什么意思,简单准确的表达下。一定要简单...
康德的先验意识是指人的先天"认识结构",康德没有探讨先天认识结构如何产生,这也是他的理论的不足之处.先天认识结构就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组范畴,包括时间空间,因果等.康德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对世界中物自体的认识,而是对物自体的现象的认识,因为人无法感受到物自体,只能感受到物自体的现象,这些现象也...

请问这几个哲学术语什么意思?
4先验:即逻辑上先于经验。人们在认识一个事物时,如一个球,在逻辑上先要有把感性杂多组织起来的能力,才能得到关于一个球的经验。5自然律和自然法:应该是指身处自然界中需要遵守的规律和法则,然而康德认为人除了要遵守自然律,还另有一套绝对的法则需要遵守,就是道德。(最好再参考别的资料)...

当代知识论内容简介
该理论分为信念理论和非信念理论两大类,如基础主义和连贯主义属于信念理论,外在主义和部分内在主义则属于非信念理论。直接实在论则反驳这一假设,主张信念可以通过非信念的知觉或记忆状态直接辩护。目录包括了多个章节,如知识问题部分,探讨认知、怀疑论、知识的种类和辩护来源,涉及知觉知识、先验知识、道德...

胡塞尔的身体概念是怎么被建造的,也就是说,他是怎样建造出 身体概念...
虽说意向性具有唯心主义倾向,但是胡塞尔为了让我们理解回到前科学并作为一切科学抽象之根本“生活世界的先验”的直接经验“逻辑客观的先验”,唯有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先验”之上,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身体概念是这样被建造出来。百度上仅有:意向活动有4个要素:意向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内容,意向活动的对象,...

爱默生,R.w.的简介
17岁毕业于哈佛学院。1826年进入哈佛神学院学习,次年被获准讲道。1828年成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属于当时在新英格兰居优势的唯一神教派。后因不赞成这一教派的某些教义,放弃神职,于1833年赴欧游历,拜访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兰道尔、柯尔律治、华兹华斯等,与卡莱尔结为知交,并深受康德先验论哲学的影响...

燧人氏的故事
燧人氏上观天象,下察五行,最终成功钻木取火,将火带给了人类,引领远古人类走出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

燧人氏的故事
现在人们往往先验地认为,人类发明了住房之后,随之就发明了门,用封堵房子进口。其实门也是有一定复杂性的东西,门的发明很难说是一个圣人灵机一动就发明出来。可以合理设想,中华先民发明了半地穴式住之初并没有门,而是用火来作门防止野兽进入房内的,火塘就是最早的门。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说明,那时候的中华先民已经...

临漳县18653896201: 康德哲学的三大批判 -
禤裕抗肿: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对于康德来说,...

临漳县18653896201: 先天、先验与超验在康德的哲学中怎么区分? -
禤裕抗肿: 先天,就是天生的,生来就具备的,比如康德认为人先天的具有把感知到的印象在空间和时间中排列的能力 先验,即先于经验,这个先于不是指时间上先于,而是逻辑上先于经验,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皮球,如果把所有关于皮球的视觉印象抽掉,在空间中仍然有个球体的构架,这是人看这个皮球的方式,在逻辑上先有这个看的方式,才能得到球体的经验. 超验,即超出经验领域,康德认为经验领域由人的理性和感官印象共同构建,如果没有来自感官的印象就是超验的,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世界

临漳县18653896201: 康德的四个悖论 -
禤裕抗肿: 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一)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二)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

临漳县18653896201: 康德提出人同时属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有什么理论意义 -
禤裕抗肿: 康德1770年提出的就职论文《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标志着过渡时期的开始.他认为人感觉到的只是现象,理智世界才表象真实的世界.空间、时间是心灵的内在条件,零星的彼此孤立的感觉在空间、时间先天规律安排之下成为现...

临漳县18653896201: 理智和理性的区别?知性又是指什么?
禤裕抗肿: 知性”,德文原文Verstand,也经常被译为“理智”或“悟性”.知性一词,原本是德国古典哲学常用的术语.康德说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这种认知能力叫作悟性.哲学史上关于“知性”的说法源远流...

临漳县18653896201: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
禤裕抗肿:[答案] 康德哲学思想综述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

临漳县18653896201: 什么是哲学中的统觉观念? -
禤裕抗肿: 统觉(Apperception)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重要概念. 统觉是指知觉内容和倾向蕴含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因而不再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 G.W.莱布尼兹于17世纪首先使用这一术语,...

临漳县18653896201: 康德对哲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
禤裕抗肿:[答案] 音乐虽是一刹那,却能折射永恒.——[德]康德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

临漳县18653896201: 康德怎样批判和调和近代西方哲学的唯理论和经验论 -
禤裕抗肿: 康德在休谟关于综合命题与分析命题的区分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为重要的命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这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唯理论...

临漳县18653896201: 论述一下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
禤裕抗肿: 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剔除的一个哲学概念,指谓项不是从主项分析出来的﹑但又必然地和主项联结著的判断;也就是指既增加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 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