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作者&投稿:村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 #教案# 导语】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的三首古诗,都与节日有关,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桃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清明

  【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 jiǔ mù

  魂 酒 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魂酒借何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作者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清明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4]。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dú yì jiā xiōnɡ bèi

  独 异 佳 兄 倍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

  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田字格)兄 独 异 佳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独一蚀 异一导 佳一挂 只一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介绍诗题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篇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荷花》,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

小学三年级语文《圆圆的沙粒 》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 #三年级# 导语】《圆圆的沙粒》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采用对话的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可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圆圆的沙粒 》原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只小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只小鸟》教学反思 《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鸟儿》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是出自文学名匠冰心笔下,清新流畅,是一篇非常美丽的散文。文章以爱为主旋律,歌颂了亲情的伟大;批评了不成熟的儿童爱,因爱的方式不对,给鸟儿带来了伤害;教育学生要爱护小鸟,...

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教案 一、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中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有哪些?
第二单元:濯(zhuó),姊(zǐ)妹,窖(jiào),泯(mǐn)灭,厄(è)运,猝(cù)然,陬(Zōu),邑(yì),不亦说(yuè)乎,愠(yùn),曾参(shēn),省(xǐng),身传(chuán)不习乎 第三单元:酝(yùn)酿(niàng),黄晕(yùn),髻(jì),栀子(zhī),唱和(hè),丁丁(zhēng),肥硕(...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现收录在人教版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出处吴然写作的散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现...

《花钟》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花钟》 是按 时间顺序 来写的, 也就是花儿开放的时间。《花钟》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的课文,为精读课文,由梓君朗读。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哪些课文
第一单元:1我们的民族小学 2金色的草地 3爬天都峰 4槐乡的孩子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5灰雀 6小摄影师 7奇怪的大石头 8*我不能失信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风筝 11秋天的雨 12*听听,秋的声音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13花钟 14蜜蜂...

三年级下册语文?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那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欢迎大家查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篇1 随着时间的匆匆而过,一个繁忙的学期又结束了,面对全新的一个学期,我又有了自己对新学期的规划以及工作计划: 一、继续训练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适当地展开小组学习或...

大田县17029285071: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所有古诗的意思
万到壳脂: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思: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大田县17029285071: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少年王勃》全文 -
万到壳脂:[答案] 少年王勃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无方去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

大田县1702928507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的所有古诗 -
万到壳脂: 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夜书所见》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

大田县17029285071: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所有的古诗有哪些 -
万到壳脂: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有四首古诗,第二课,描写春天景色的:《咏柳》《春日》;第29课,与民间故事有关的:《乞巧》《嫦娥》.

大田县17029285071: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29课古诗 -
万到壳脂: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意思: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

大田县17029285071: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古诗 -
万到壳脂: 三年级下半学期古诗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二 ) 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日宋...

大田县17029285071: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主要内容 -
万到壳脂: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的两则寓言分别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以免羊再次丢失,但养羊人没有听众劝告;第二天他的羊又丢了,养羊人后悔没听街坊的劝告.于是他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个人要是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知错能改,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边的楚国去,但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北,别人提醒他走错方向了,他却满不在乎,认为自己盘缠多、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式,怎么走都没所谓. 这个故事讽刺那些行动与目标相反,却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人.

大田县17029285071: 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9课的作者是谁 -
万到壳脂: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战国策》 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大田县17029285071: 三年级语文下册29课古诗两首带翻译带中心思想 -
万到壳脂: 供参考:醉湖光 文/李者也 人言水色何其魅,我谓满湖美酒汇.一湖烟波天之赐,数重青山仙之馈.风光未染纯且醇,天之初然无勾兑.为赏此景湖边住,吾拟久居以长醉.【注】南丽湖,位于海南省定安县.琼北最大的淡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湖区26平方公里,16个岛屿,70余个半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