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智慧

作者&投稿:张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

一、对立统一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老子采用逆向思维,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认为,仁义、孝慈、忠义恰恰是社会风气坏的表现。是大道被破坏的表现。

三、不争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唯有不争的处世态度,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老子认为,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不争,才能保全自己,立足不败之地。

        所谓的不争,并非说不要努力,不争很大程度是”委曲求全“,委曲自己成全别人,确实如果在合适的场合需要如此。但老子并非是说要一味的委曲自己,或者说一味的放任自己,给自己找一个高大上的借口来麻痹自己的思想。

        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先采取委屈忍让的方式回避,促全自己的能力,静观其变,找到机会后再采取行动。实际上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以退为进,舍即是得,含蓄则是彰显,不争才是最大的争取!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没要求才是最大的要求!

        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退让。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不争,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四、利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利他思维:指处理利益(物质与精神)关系时,不但想现在,还要想将来;不但想自己,还要想他人。

        利他思维具体内容:1、 考虑别人,别人才会考虑自己。2、 只有想到将来,才有可能忧患地面对现在。3、 本质利他才能正真利己。4、 帮助自己克服自私的人性弱点。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五、战胜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在思考问题和做事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有些缺陷,不能够做到两全其美。因此,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弱小,这样才能让自己有学习的空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战胜自己的弱点,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所谓战胜自己就是跳出自己既有的思维方式。

        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同样地,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强者。

六、守柔贵雌的智慧

        老子推崇柔弱的智慧。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柔弱的东西,更懂得变化。譬如一棵树,有生命的时候,都是有韧性的,风来了可以随风摇摆。而一棵枯死的树,就变得坚硬了,风来了就吹断了。

        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涵着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很能持久。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特性。

        “柔弱胜刚强”的例子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水,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也就是说,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水凭借流动的力量改变它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特性,水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七、要重视“无”的价值

        老子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做人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当然这种无不是绝对的没有,在这里是说无形,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信用、道德等等,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的价值。

      《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能够坦然释怀,该放下就放下。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或成就,然后才能谈舍得。一些人认为舍得就是消极的放弃,这显然是很大谬误。

        道德经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老子告诫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杯子等器具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人建造的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人们很容易看到眼见的实物,却忽略了“无”的价值。

八、守正出奇,分坚并韧的思维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说,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正代表了原则性的东西,奇则代表了打破规则。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维,首先要尊重规则,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顺、有条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规则,懂得变通创新方式。

        只有给别人带来好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就是能否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好处,而不是制造痛苦和麻烦。先付出才有回报、会吃亏才会赢。个人获得回报的前提是要付出,回报是在别人接受和认可你的付出后获得的。

        守正出奇,“正”正路、正道,“奇”出人意料,“守正出奇”正道而行、守法经营。突破思维、出奇制胜。就是用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去想“正”的事情,用百分之三十的时间研究变通。既不墨守成规,又有创新,只有如此方可在商战中制胜。

        简言之就是一种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国学文化】《道德经》:你的人生,要懂得及时归零!
《道德经》:体悟智慧,人生更从容 《道德经》,是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2000多年来,它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书是踏上进步的阶梯,读《道德经》则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巅,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帝王把《道德经》看作是治国理政的法宝;兵家把《道德经》看作的克敌制胜...

道家智慧有哪些
道家智慧有以下几个: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

《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之六:不为而成
译文: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感悟: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要认识事物,一定...

《道德经》中有哪些比较经典的智慧?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舟学...

你从《易经》或《道德经》悟出哪些人生智慧?
从《易经》或《道德经》悟出的人生智慧,我的有:慈。慈,从浅显的道理来说,就是善。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对别人善良,对自己也善良的人。就像我们常说的,有善心、有善行,有善德的人。善,不仅仅是做出来,也是从心里发出来的。也就是说,知行合一,内外合一,都是善良的。把自己的...

大象无形,大音稀的出处与正解
大象无形与大音希声,均源自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它们揭示了无尽的哲理。大象无形意味着最伟大的东西往往没有固定的形态,而是包容万象,展现出无限的可能,如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生生不息。大音希声则倡导的是自然和谐的声音,最美的音乐无声胜有声,它强调的是超越感知的道之实,...

顺势而为的大智慧——《道德经》
无论诸葛亮还是马云,在遵循着事物的规律性发展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点滴学习、长期积累、整体思考、不骄不燥,从而取得成功,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正是《道德经》中所要表达精髓之一,更多精髓尽在《道德经》中,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领悟。《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一部人生哲学大智慧的作品。这一本...

《道德经》的智慧
工作中,和同事的关系也是更加和谐,工作顺畅了。这一路不断成长和纠正自己,已七八年有余,这条路漫漫,但圣贤的教诲和叮咛始终在耳畔,不敢懈怠……          辩证地看待问题,便不再纠结,同时更有智慧,生活更加从容淡然!走进《道德经》中来把,借力使力,站...

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一)
      再次捧起《道德经》,不求其深,不求其玄,只想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寻得一些和教育有关的智慧。那就浅浅地开始读起吧!      《道德经》的内容断句有多种版本,暂且以手中所读的版本来学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

《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之十二: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感悟] 这一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是统治者凭借权势和武力,对百姓姿意横行,搜刮榨取,终日荒淫奢侈,过着腐朽靡烂的生活,而下层民众却陷于饥饿状况,农田荒芜、仓藏空虚。这种景况,无怪乎老子把统治者叫做“盗竽”。透过教育...

泗洪县13349091764: 道德经的启示 -
定蒲元治: 对于年轻人来说,道德经的启示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想清楚,自己这辈子究竟应该干什么,才能不虚此生,这就是你毕生的“道”,毕生的“无”.道德经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道德经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形的东西,永远比有形的东西更加有力,更加可靠,更加逼近本质.很多人其实都是稀里糊涂地过一生,全受命运播弄,走到哪里算哪里,并没有自己的”道“,也意识不到应该有自己的”道“.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泗洪县13349091764: 《道德经》中有哪些比较经典的智慧? -
定蒲元治: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

泗洪县13349091764: 道德经中的成语智慧,领悟处世修行哲理 -
定蒲元治: 自知之明 道德经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泗洪县13349091764: 道德经的主要智慧是什么?? -
定蒲元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德经中充满了智慧.《道德经》是一部历朝历代学者已经研究了两千多年的皇皇巨著.内容涉及广泛,被誉为 “万 经之王” 、 “百科全书” .《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史,而 且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宝典.作为充分体现中国 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仅5000 多字辩证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 基本存在的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从四大方面诠释了自然朴素的无形之道,天地,人,万物的有形之道,圣人内化 的人化之德,以及道德之悟修弘的化人之用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望采纳答案哦

泗洪县13349091764: 老子哲学的智慧有哪些? -
定蒲元治: 本文介绍老子《道德经》中的八大中华传统哲学智慧.一,上善若水动物、植物、人的生长都需要水的滋润.水滋润万物的生长有功,却不愿意居于高地位,而是愿意居于很普通的低洼之地.这种有功却不求回报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是上等...

泗洪县13349091764: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的启示是? -
定蒲元治:[答案] 原文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原文的内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原文的大...

泗洪县13349091764: 道德经的真正含义何以为道,何以为德,道与德如何来分开来理解,把握清净,循道归心,无为而无不为,即证心本无心,道也非道!又该如何理解 -
定蒲元治:[答案] 无为而无不为:出自《道德经》 四十三章 科学与哲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

泗洪县13349091764: 《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气知足者富?
定蒲元治: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能力的,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则是刚强的. 懂得满足的人更加富有. 持之以恒的人拥有不灭的意志. 不丢失自己的原则和“道”的人才能够在天地间长久存在. 身体陨灭而精神长存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长寿. 综合来说,一个人的强大和智慧,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才能不断进步,走向人生更高的境界.所以一个人应当自省,提高精神追求,让自己的思想更接近“道”,这样才有可能在天地间长存 (因为道是长存的).

泗洪县13349091764: 道德经的商业智慧说的是什么意思 -
定蒲元治: 道德经的商业智慧说的是1'不贵难得之货'稳定经济2'厚生之途'保障民生3'绝禁巧利'反对投机取巧4'金玉满堂莫能守'反对暴利豪夺等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