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作者&投稿:倪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有中国哲学史的知识点归纳及名词解释吗~

道:
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实际上泛指一切真理。中国百科全书解释如下:
原意指道路,后引申为道理,规律。历代哲学家对道有不同的解释。春秋后期,老子最早将道视为宇宙的本原和规律,认为万物由道而产生,道构成了万物的共同本质,道作为普遍的规律,其特点是自然无为。其后,稷下道家以“精气”说明道,对后世中国哲学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强调道具有虚无、神秘的属性,形成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韩非提出“道”、“德”、“理”的学说,以道为万物的普遍规律,德为“道之功”,理为事物的特殊规律。认为“道尽稽万物之理”。《易传》则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和“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以道为超越现象界的抽象规律 , 认为一阴一阳的相互转化即为道 。宋代 ,各派理学家赋予道以不同的意义,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 ,程朱则以道为理。

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兼爱:
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 ,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空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执本统末:
是不是说,抓住了根本也就掌控了细节?呵呵

佛性:
佛陀(即释迦牟尼)之本性,也指可成为佛的潜在可能性,即成佛的因性、种子。人皆有佛性,但由于烦恼无明覆障,所以得通过修行而显发佛性。

道:
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实际上泛指一切真理。中国百科全书解释如下:
原意指道路,后引申为道理,规律。历代哲学家对道有不同的解释。春秋后期,老子最早将道视为宇宙的本原和规律,认为万物由道而产生,道构成了万物的共同本质,道作为普遍的规律,其特点是自然无为。其后,稷下道家以“精气”说明道,对后世中国哲学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强调道具有虚无、神秘的属性,形成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韩非提出“道”、“德”、“理”的学说,以道为万物的普遍规律,德为“道之功”,理为事物的特殊规律。认为“道尽稽万物之理”。《易传》则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和“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以道为超越现象界的抽象规律 , 认为一阴一阳的相互转化即为道 。宋代 ,各派理学家赋予道以不同的意义,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 ,程朱则以道为理。


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兼爱:
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 ,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空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执本统末:
是不是说,抓住了根本也就掌控了细节?呵呵

佛性:
佛陀(即释迦牟尼)之本性,也指可成为佛的潜在可能性,即成佛的因性、种子。人皆有佛性,但由于烦恼无明覆障,所以得通过修行而显发佛性。

四谛:
即苦、集、灭、道四谛。这是佛陀证悟并晓示世人的关于人生真实状况的价值判断及其解脱道路的真理。谛,即真理义。所谓四谛,即:①苦谛。说人生存在的本质为苦,这包括肉体的精神的痛苦,和生命中永远无法满足的企望,追求,必然遭受的挫折,以及关于生存的焦虑。佛教总结有8类苦。②集谛,又称习谛 。具体指业与惑 ,它们是人世痛苦的根源。在如何说明这种苦因的作用过程中引出佛教的十二因缘论。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业可以说是有情众生在生死中流转的原动力。简言之,烦恼及业是生存于痛苦现状中的根本因。③灭谛。揭示世间诸苦可以断灭,因而造成生死轮回的十二因缘的锁链是可以打破的。灭谛可以导向一条清净的超越性的存在,称为涅盘。④道谛。它揭示出断灭惑业及烦恼,趣向涅盘解脱的清净行,这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唯一可以超脱世间因果而出世间的途径,它自身就包含了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的全过程。

法界:dharmadhātu
法,泛指一切事物现象,其梵文字根 dhr 便有轨执、集起的含义,即足以保持自身以成一类别;界,则有保有界限,相互区别的含义。法界可简言为范畴分类。其具体内涵随不同语境或佛教宗派学说体系而大致分 3 类:①狭义的法界指十八界中最后一类,即一切可以成为意识所缘的对象境界;②广义的法界可以指一切事物现象,从此意义上讲,整个十八界均在此范畴内;③在佛教诸宗派中,法界又往往成为事物现象的本源、本质或本体 ,这样它便等同于真如、如来藏、实际、实相等,如华严宗的一真法界等。佛教各宗对于修行次第、对众生从迷到悟各层次的存在状况又都以法界名称,各有范畴体系,如华严宗之十种法法界及人法界,天台宗之十法界等等,其所指需具体而论。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先秦:

太初: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其含义与太一、太极相近。《庄子·天地》: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知北游》:“外不 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本也。”《白虎通义·天地》: “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又引《易纬·干凿度》: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成玄英认为: “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 太初。”孔颖达:“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易:宇宙形成过程中“未见气之前”的阶段。与《易传》中的太极,《老子》 中的“浑成”含义相近。《列子·天瑞》篇:“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 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视 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尚书·洪范》五行说:《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人们所用 的五材,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 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同:和,指不同东西和合和统一;同,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西 周末史伯首先把和与同作为有差异而又有联系的一对范畴提出。《国语·郑 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 同俾同,尽乃弃矣。”春秋时晏婴继承发挥之,认为五味相和,方能成为美羹, 进而提出君臣关系应该和而不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而去其否。”(《左传·昭公二十年》) 孔子以和同推及人伦关系,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路》)

名词解释

阴阳:

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

二 五行:

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三 四端:

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四 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看到了“”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者的联系。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

五 参验

韩非的用语,强调必须考察认识、言论与客观事物和规律是否符合,才能确定是非,只有比较各种言论、判断,才能确定哪种言论或判断是正确的。

六 兼爱:

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兼”是“天下之大利”所产生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

七 三表法:

墨子的用语,“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人民之力”,是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1、有本之者,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标准,2、有原之者,即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3、有用之者,即以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八 坐忘:

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彻底忘掉自己,从而消除物我对立,使自己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坐忘是庄子内向的修养方法,即使内心保持虚静,去掉一切情欲,消除物我对立,顺应自然,安于命运,这样就可以从一切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精神自由。

九 征知:

荀子认为要认识“道”,那就要靠“心”进行思维。“心”对于感官起着统帅和支配的作用。这种统帅和支配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征知”,即对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和取舍。“心”的“征知”过程,也就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心”具有理性思维的作用,但“心”的理性思维必须以感官接触客观对象后所得到的感觉材料为基础。

十 “十翼”:

《易传》有十篇,传统上称为十翼。《彖传》上下篇,说明每一卦基本思想,解释卦辞;《象传》上下篇,一部分是说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一部分是解释爻辞的;《文言》是解释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系辞传》上下篇是总论《经》的基本思想的;《说卦传》是总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原理、变化等;《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杂卦传》是说明各卦之间关系的。

十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语出《易传*系辞上》。即指突然的存在规律,一阴一阳即又阴又阳,有阴就有阳,阳可变阴,阴可变阳,即为道。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互相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十二 心斋:

就是要空掉附着在内心的经验,成见,认知,情感,欲望与价值判断,自虚其心,恢复灵台明觉的工夫。

十三 三才之道:

易传中用来描述自然和社会法则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和法则称为天道和地道,人类活动的规则称为人道,天道指阴阳,地道指柔刚,人道指仁义。

十四 虚一而静:

是荀子的认识论思想,不是虚无和绝对的静。虚,“不以所己臧害所将受”,即不要为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一,“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之一,不以夫一害此一”,即人可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但是不能让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静,“不以梦剧乱知”,即不要使幻想,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十五 韩非的“法、术、势”

韩非集成了前期法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由官府公布,实施办法要让民众都知道,遵守法令就赏,违反就罚;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势,是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a治国要有法,法要不分贵贱,一律遵守;b用人要有术,用术要知人善任;c、行法用术,都靠紧握权势,君臣不能共权;d、靠掌握“刑”与“德”两大柄权,把握“势”。

十六 董仲舒的“三统”、“三正”

三统:黑统,白统,赤统 。三正:夏以寅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以子月为正月,寅月以黑色为上色,故夏代为黑统,如此类推,历史的变化就是黑白赤三统的周而复始。“新王必改制”,一个新的时代必须改正,“三统”并不是历史转变的动力,只是“新王受命”的标志。三统三正是历史循环论,强调“治古”朝代虽更替,但不触动封建生产关系,这是复古主义的历史循环论,论证了封建制度的永恒性和不可侵犯。

十七 形神相即:

是范缜论证其神灭论以及对形神关系的一元论观点,意思是形和神,神和形是不能分离的,形和神名殊而体一,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又被叫做形神不二或形神不得相异。

十八 形质神用:

是范缜用来证明其无神论形神一元论的,就是说形是实体,是神的主体,而神只是形的作用,由形派生出来的

一、名词解释



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这种理论对中国古

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道德,品德。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又称天理。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特征,并认为在性中已蕴有这些道德素质之萌芽。荀子则提出性作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应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才能产生善的德行(礼义)。宋明理学中,强调性即是理,或同时又强调心即性。因而性具有联结人的精神活动与宇宙本体的超验的性质



本义为云烟、云气。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

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王霸之辩

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秦汉以后王霸并用。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六府三事

“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六府指的是人民生活物质中的金、木、水、火、土、榖 , 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之正德、利用、厚生。《书经 大 禹谟》则记有舜帝称赞大禹的话:“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 时乃功。” 六府三事九德;即是伦理上的尚德主义与功利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庸之德,调和功利思想。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太极

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阴阳

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五行

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八卦

《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由“—”“――”两爻相迭变化,每卦三爻组成。它们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迭组合变化而成,并从八卦的基本性质及其组合变化来占筮、判定吉凶臧否。《易传》以伏羲作八卦,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事物,并由这八种基本事物交感变化而产生出万事万物。


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套装上下册)》这本书,详细探讨了中国哲学的历史问题,它深入剖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作者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揭示了中国哲学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重要位置,探讨了其如何影响并可能塑造未来世界的文化格局。书中内容丰富,既有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

哲学名词解释
产生发展 形而上的思考是哲学发展的本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还不了解,打雷闪电、山洪暴发等自然现象激起了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认识,这便是宗教的早期雏形,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哲学解释宗教的形式存在。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

考研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汇总 复旦大学2015年西方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 1. 飞矢不动: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的观点。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其哲学思想特点在于他进一步用逻辑论证来说明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存在是“静”而不是“动”,“飞矢不动”就是关于否定动的论证之一。

中国哲学书籍有哪些
中国哲学书籍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道家哲学书籍、儒家哲学书籍、佛家哲学书籍以及综合性和古代哲学史类书籍。一、道家哲学书籍 道家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道家哲学书籍包括《道德经》、《庄子》等。其中,《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强调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中国思想史脉络梳理全图解
二、哲学的璀璨繁星 中国哲学的脉络如同璀璨星河,从道家的自然无为,到儒家的仁义礼智,再到墨家的兼爱非攻,每一家学说都熠熠生辉。孔子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老子的道家哲学则主张顺应自然,庄子的逍遥哲学则让人领略到超然物外的智慧。三、冯友兰的哲学瑰宝 以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为例,他以精密...

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基本信息
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深入探讨,可以从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开始了解。任继愈先生的专著《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研究资料。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条形码是9787010027791和978-7-01-002779-1,对应的国际标准书号为701002779X。这部著作的发行日期定在1998年5月1日,内容丰富...

哲学史一般分为什么
可以分为2类分为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 东方哲学分为中国哲学史和印度的宗教哲学(佛)主线主要有老子的道家 继承者庄子 杨朱 孔子的儒学继承者孟子 宋儒的程朱理学及明代的王阳明主为知行合一的“心学”儒学的分支为墨子的墨学 墨学的继承者为墨子的后家主弟子(巨子)称为别墨,儒家的令一个衍生学派为...

在中国的哲学史上,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观点的简述?
他一生著述很多,在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原善》、《孟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术思想,以他对宋学态度的变化,大体可以四十岁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虽力倡汉学,但不排斥宋学;后期独标经书新义以力攻宋学。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后一位思想大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化的重要桥梁...

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
从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的总体来看,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色。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的作业不会做
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郁南县18681932101: 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 - 搜狗百科
巧亮腹膜: 本性,即天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本性本是不分善恶的,遇善则善,遇恶则恶,善恶不可分割,相互制约;善则顺理,恶则违理,无记则可中和二者.孟子性善论是针对人性的优点而言的,遵循了宇宙本源之理;荀子性恶论是针对人性的缺点而言的,违背了宇宙本源之理.

郁南县18681932101: 谁有关于一些中国哲学术语的解释 -
巧亮腹膜: 中庸参见子思子的著作《中庸》,以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庸部分 道,参见《老子》,《庄子》知行合一参见王阳明的著作 三表参见墨子 不一定看原著,当然最好看原著,图省事儿就找本哲学史,看看上面提到的部分

郁南县18681932101: 哲学史什么 -
巧亮腹膜: 哲学的历史.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著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郁南县18681932101: 中国哲学史理的内涵 -
巧亮腹膜: 第一,知行合一.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片.中国哲人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常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入手处,最后又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上加以验证.所谓“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乃“为学”之理想境界....

郁南县18681932101: 关于一些哲学名词解释(古典,经典,朴素,庸俗,形而上学,辨证,历史唯物)...
巧亮腹膜: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有辨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郁南县18681932101: 哲学史研究什么的?? -
巧亮腹膜: 哲学史是学哲学的入门书籍.黑格尔有一个观点,研究哲学史就是研究哲学,哲学史是学哲学的基础.哲学史所讲的东西就是对以往所有哲学家的主要思想的客观的基本的概括.比如《西方哲学史》就把哲学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宗教学、近代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等,然后每个时期有影响重要的哲学家,哲学史要做的就是介绍他们的生平和哲学思想.也有《中国哲学史》,意思一样.

郁南县18681932101: 哲学名词解释: -
巧亮腹膜:[答案] 我是四川大学中国哲学史的老师刘朝霞,首先,对你能够用心的准备考试,我感到很欣慰.其次,哲学之道在于已悟,而且如果上课认真听讲的话,这些题目并没有难为大家,请回去好好把书看一看,莫要投机取巧.最后祝考试顺利.

郁南县18681932101: 中国哲学史有哪些主要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理论形态 -
巧亮腹膜: 其实,中国思想理论的历史分期是按照学术思潮史的分期来的.哲学也不例外.子学思潮——经学思潮——玄学思潮——道学思潮——心学思潮——朴学思潮 这一分期也就把主导各时期的理论形态讲清楚了,如果就要从各家交流的角度讲,中国的哲学理论可以看做: 诸子百家争鸣期——儒家独尊地位——援道入儒与玄学——援佛入儒与道学——西学东渐与本土化

郁南县18681932101: 哲学史一般分为什么 尔雅 -
巧亮腹膜: 学史一般分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