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李悝推行的改革政策有哪些?

作者&投稿:赫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国有那些城~

  魏国的城还是不少的,只能列举一些:

  首都:安邑->大梁
  较大的城有:中牟、中阳、黄、启封、酸枣、雍丘、圉、首垣、汲、山阳、桃人、漆、桂陵、济阳……很多在秦汉以后都是县治甚至是郡治
  魏国四境变化:
  (一) 西境
  魏西境的变化是魏、秦两国相互争夺土地的结果。魏、秦之间的领土争夺先从西河地区展开。
  魏文侯执政后,任用李悝,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措施,使魏国的实力大为增强。二十一年(前422),魏为防范秦国的侵袭,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市西南)筑城 。少梁在西河以西,加之《秦本纪》说在魏筑少梁后,"秦击之",所以可推知该地其时与秦地相接,为魏西境上地。魏国此时西境已有西河的部分土地。
  二十二年,魏国再次向位于自己领土西境外的秦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渭水南岸的郑(今陕西华县)地才收兵,并在雒(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南洛河南岸)、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筑城 。
  二十三年,魏复城少梁 。此年复城少梁,当是此地邻秦,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之故。
  二十八年,魏派太子击围攻秦之庞(今陕西韩城市东南),"出其民",将庞地占为己有 。
  三十一年,魏将吴起率军伐秦,夺取了秦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与元里(今陕西澄城南)等地,并在该二地筑城 。临晋、元里亦在西河地区,加上前此魏所据有的少梁、洛阴、合阳、庞等地,魏将河西地区大部分土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春秋时期,河西之地本为晋地,公元前645年,晋将河西地献给了秦国 。现在魏又占领了该地。于是魏置西河郡,以吴起为郡守,以抵御秦、韩等国的进攻 。
  四十六年,秦又侵位于渭水之南的魏之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 。魏、秦两国在渭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四十八年,秦伐魏,再败魏于渭南的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俘虏了守将识 。魏国渭水以南领土缩减了不少。
  惠成王五年(前366),魏为了巩固其在渭南的疆土,于是在武堵(都)(今陕西华县东) 筑城,但仍被秦国所败。因此时秦为献公执政,通过一些改革,秦国力已由弱转强。同年,秦又败韩、魏联军于洛阴,该地也当为秦所得 。自此,秦开始了逐步重新夺取魏河西之地的行动。
  八年,秦又向北攻打魏河西的少梁,赵再次出兵相救 ,才得以抵挡秦军的攻势。
  九年,魏继续与秦在少梁作战,结果被秦庶长国所率的军队击败,魏将公孙痤等被俘,位于少梁东北的庞为秦所取。庞原本属秦,故此次秦当是收回之 。
  十七年,魏与秦战于元里,秦攻占了魏的少梁 。
  十九年,魏在河西筑长城,南起于渭水南岸的阴晋,向北越过渭水、洛水,经大荔、澄城、合阳诸县,最后止于少梁 。
  三十年,魏在西境与卫鞅所率的秦军交战,结果魏军败北 。
  至迟三十三年,合阳属秦 。三十三年,秦攻魏,败魏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县南),俘虏了守将魏错 。
  惠成王更元三年(前332),魏将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献给了秦国,以求和好。秦得该地后,更名为宁秦 。
  更元五年,秦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南)大败魏将龙贾所率之军,斩首四万五千。与此同时,迫于秦的压力,魏将河西之地献给了秦国 。这样,魏与秦当以黄河为界。
  更元六年,秦攻取了魏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东)、焦 。
  至迟于哀王十二年(前307),皮氏复由秦归魏 。
  十三年,魏又在皮氏筑城 。
  昭王六年(前290),魏又将河东四百里之地送给了秦国 。同年,皮氏又为秦攻取 。
  (二) 北境
  武侯九年(前387),翟败魏于浍水 。
  二十五年,魏败赵于蔺(今山西离石县西) 。
  惠成王十年(前361),赵与魏又易地。魏将榆次(今山西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二地给了赵国 。
  惠成王更元七年(前328),秦夺得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同时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献给了秦国 。魏至迟在魏文侯卒位的公元前395年已置有上郡。上郡之领域,杨宽以为有今陕西省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 。在魏上郡属秦之时,原为魏十五县的肤施、漆垣、广衍等地亦当同时属秦 。
  更元十三年,秦攻取了魏的平周(今山西介休县西) 。
  (三)东境
  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王垣(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
  惠成王九年(前362),魏与韩、赵发生利害冲突,魏相公孙痤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擒赵将乐祚,伐取了赵的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 。
  惠成王更元十三年(前322),秦攻取了魏的曲沃(山西闻喜县东北) 。
  昭王四年(前292),秦大良造白起率军攻魏,夺取了魏之垣邑,旋秦又将该地归还给魏国 。
  六年,垣又为秦攻取 。
  至迟九年,魏绛(今山西省侯马市西)地属秦。绛本春秋晋国之都,战国时期,绛入于魏 。
  (四)南境
  文侯三十九年时,秦对魏发动攻击,一直打到魏国的阳狐(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此时两国当以此地为界 。
  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
  惠成王二年(前369),魏与韩、赵联军战于浊泽。结果,魏军大败 。其地应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
  七年,秦向东进军,越过黄河,攻打魏的河东之地。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秦军大败魏军,斩首六万。赵派兵急救魏,方解秦之围 。
  十九年,秦大良造卫鞅率军围攻魏旧都安邑,迫使安邑降秦 。后安邑又还属魏(见下文)。
  更元五年(前330),围魏在黄河南岸的焦(今河南三门峡以西)、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二地 。
  更元八年,秦复将焦、曲沃归还魏国 。
  哀王五年(前314),秦将樗里子攻取魏的曲沃、岸门(今山西河津县南)、焦 。
  十六年,秦攻取魏蒲阪(反)(今山西永济西)、阳晋(山西永济县虞乡西)、封陵(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三地 。此三地都位于魏河东地区。
  十七年,魏秦又将蒲阪(反)归还魏国 。
  二十三年,魏、韩、齐三国联合攻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求和。秦复将河外之地与封陵还给魏国,以示和好 。
  昭王六年(前290),蒲阪又为秦攻取 。
  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打魏之河内,魏将安邑献给属秦 。
  安釐王二十三年(前254),秦取魏之吴城(今山西平陆县北) 。至此,魏在河东之地尽失于秦。

  三、魏国东部区域疆界的变动

  魏国疆域的东部区域是指魏河内及黄河以南的地区。
  (一) 西境
  魏国河内及中原地区西侧为韩国疆土,魏这一段疆界的变化,涉及到战国前期的魏与韩和后期的魏与秦之间的领土变化与争夺。
  魏文侯四十二年(前401),魏在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筑城 。
  惠成王十三年(前358),魏将龙贾率军在魏大梁西侧修筑了一条长城 。这条长城北起黄河南岸的卷(今河南原阳西),东南经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再折向西南,最后至密(今河南密县东北) 。魏筑此长城主要为了防备秦国越过崤关向东的侵袭 。
  十四年,魏又从韩国手中取得了穿越太行山的要道轵道,并将鹿(今河南浚县东南)给了韩国 。
  昭王七年,秦攻取魏河内六十一城 。
  九年(前287),秦取得魏新垣、曲阳(河南济源市西)二城 。
  十三年(前283),秦得魏安城(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 。
  安釐王元年(前276),秦将白起伐魏,又攻取魏二城 。依据当时的形势推断,此二城应在魏大梁附近。
  二年,秦再攻取魏二城,并兵临魏都大梁城下,韩派暴鸢率兵前来救魏,结果被秦击败,暴鸢退走启封(今河南开封西南),秦军追至该地 。魏最终将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割给了秦国,才求得议和局面 。
  三年,秦客卿胡阳攻魏,又得魏卷、蔡(阳)(今河南上蔡西南)、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及中阳(今河南郑州东)四城 。
  四年,秦将白起攻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败三晋军,斩首十五万,魏将芒卯被迫逃走,魏献南阳以求和 。
  九年,秦夺取了魏的怀地(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
  至迟十一年,韩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平皋东北隅)属魏,十一年该地又属秦 。
  二十九年,秦拔魏高都(今山西晋城市)及汲(今河南汲县西南)。《秦本纪》:"(庄襄王)二年(据平势《表》,当三年 (前248)),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
  三十二年,秦麃公将军攻卷,斩首三万,复取魏卷 。卷本在安釐王三年已属秦,此年秦又攻之,当是得而复失,故再次攻取之。
  景湣王十二年(前231),魏献地于秦 。从当时的形势来推测,魏所献之地当在魏都大梁附近。
  王假三年(前225),秦将王贲率军攻魏,将魏都大梁包围,引河水及大沟水灌大梁,结果大梁城坏,魏王假被俘,于是魏亡于秦 。
  (二)北境
  魏文侯三十五年(前408),魏越赵界伐中山,至三十七年(前406)而拔中山 。因魏与中山之间有赵国相隔,所以魏对中山当是遥领之。魏文侯为守中山,将太子击封于中山,乐羊封于灵寿(《乐毅列传》),并任命李克为中山相 。
  四十年(前403),魏文侯令西门豹守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至迟此时魏已有邺地 。以该地所处位置来看,当在魏、赵两国交界处。
  武侯六年 (前390),赵进攻魏的河北地区,攻取魏的棘蒲(今河北魏县南) 。
  二年之后(八年),赵复取魏黄城(河南内黄县西北) 。
  至迟十年,因魏不能越过赵国而对中山实行强有力的管辖,因此中山趁机复国,魏不再控有中山 。
  惠成王元年(前370),魏在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大败赵军,怀当属魏 。
  九年,魏伐赵,攻取了赵列人(今河北肥乡县东北)与肥(今河北肥乡西)二地 。列人、肥两邑地近赵都邯郸,魏占据之后,对赵十分不利。
  十年,魏攻取了赵的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 。亦在此年,赵与魏又易地。赵将其旧都中牟县送给了魏国。而此时魏亦将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浮水一带给了赵国 。两国易地,使魏北界与赵南界发生了变化,因此《水经·渠水注》曰:"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
  十八年,魏伐赵,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于是向齐求救,齐便派田忌、孙膑率兵求赵。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赵世家》、《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孙膑列传》)。《孙膑兵法》中所记载的智擒庞涓的"围魏救赵"著名战例,即指的此次战役。
  二年之后(二十年),魏又将邯郸归还赵国 。
  三十年,魏与赵在魏之北境交战 。
  至迟惠王更元元年(前334年),黄城复由赵属魏 。
  昭王八年(前288),魏河阳之地为赵所得 。此河阳,即河雍,在今河南孟县西 。
  十四年,乐毅率领赵国的军队攻取魏伯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北) 。
  十六年,赵与魏伯阳 。
  安釐王元年(前276),赵国大将廉颇又领兵攻取了魏国东北境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 。
  二年,赵攻取魏的防陵、安阳 。防陵与安阳都在今河南安阳西南。
  二十年,魏宁新中(今河南安阳市西)属秦 。
  景湣王元年(前242),秦拔魏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虚(今河南延津东)、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雍丘(今河南杞县)、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等二十城,随后即建立了东郡 。
  景湣王二年(前241),魏朝歌(今河南淇县)为秦所取 。
  三年,魏汲被秦国所攻取 。安釐王二十九年(前248),秦已从魏国手中夺取了汲,此时又复取,当是汲在公元前248年后又复属魏之故。
  四年,魏将邺给了赵国 。
  五年,秦将杨端和攻魏,夺取了魏的三城: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蒲阳(今河南长垣西)、衍(今河南郑州北)。随后,秦军又先后攻占据了魏的仁(当近平丘)、平丘(今河南长垣西南)、小黄(今河南开封东北)、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甄城(今山东甄城北)等地 。
  (三)东境
  魏文侯四十五年(前398),襄陵(今河南睢县)为齐所攻取 。襄陵地处魏东南境上,其时当与齐为邻。而由《汉志》陈留郡襄邑下颜师古注引圈称所云"襄邑,宋地,本承匡襄陵乡也。宋襄公所葬,故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卑湿,故徙县于襄陵,谓之襄邑,县西三十里有承匡城"之文又知襄陵为承匡之襄陵乡,是至迟此时魏已有宋之承匡地。承匡,亦作承筐,本春秋宋邑,其地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南匡城。战国初期承匡属魏,《齐策二》载"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可证。
  武侯九年(前387),魏又使吴起伐齐,至灵丘(今山东高唐县南,一说在今山东滕州市东) 。
  十四年,魏再次伐齐,至齐桑丘(今山东平原县西) 。
  惠成王三年(前367),齐败魏于观(今河南清丰县南) ,观当属齐。观位于河水东岸,于此说明其时魏与齐在此处以河水为界。
  十四年,韩派使者许息至魏,将韩伸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今河南封丘东)、户牖(今河南兰考北)、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等地送给魏国 。
  至迟十九年,襄陵由齐还属魏国,该年诸侯围魏襄陵 。
  二十九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派田忌、田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结果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齐军设下埋伏,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俘,魏将庞涓自杀。
  三十年,齐国大将田朌与宋人一起联合攻魏东境,围魏平阳(今河南滑县南) 。
  三十一年,魏在济阳(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筑城 。
  更元十二年(前323),楚伐魏,魏襄陵属楚 。
  哀王二年(前316),魏与齐战,齐败魏于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东南) 。
  八年,魏攻卫,得卫二城 。
  安釐王十二年(前265),魏据单父(今山东省单县) 。
  至迟三十四年,秦陶郡之地为魏所取 。陶春秋时期为宋国属地,战国时期齐灭宋后,为齐所据。后来燕等五国联合破齐,秦又占有该地,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4),又益封穰侯魏冄于此。魏冄死后,方又设郡。陶郡乃因陶邑而得名,陶邑即定陶,该郡当有今山东省宁阳至定陶县一带 。三十四年,秦将蒙骜率兵夺取魏畼、有诡二地 。
  (四)南境
  魏文侯四十二年(前401),魏向南进攻郑国 。
  武侯二十年(前376),魏伐楚,得楚之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 。魏得鲁阳后,使魏在黄河以南有了较为广阔的领土。
  惠成王元年(前370),魏在马陵(今河南新郑东南)大败韩军,马陵当属魏 。
  六年,魏伐宋,取仪台(今河南虞城县西南) 。
  十年,魏为了使地处河东的国都安邑免遭秦国的侵扰,决定将都城由安邑徙都中原地带的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魏国的政治中心也因此由西部转到了东部。
  十六年,魏侵宋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不久,宋复取之 。
  至迟在惠成王更元六年(前329),楚上蔡属魏 。
  哀王二十三年(前296),魏趁楚怀王新立,政权不稳,出兵伐楚,攻取了楚陉山 。
  昭王元年(前295),秦取魏南部的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

1.尽地力之教
2.平籴法
3.制定《法经》
效果:1李悝的《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2李悝在魏文侯时任相主持全国大政 10 年,他的著作有 32 篇,其变法措施当不止以上三项,惜书已亡佚,无由得知其详。他在魏国的改革,当是全面的,魏国在战国前期成为最强的国家,这与他在魏文侯支持下,所实施的变法改革是分不开的...............................................................................................................................................................1.尽地力之教
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以巩固地主阶级政权。他指出,在一百里见方的范围内,有土地 9 万顷,除山林川泽村落所占三分之一外,还有耕地 6 万顷。如果农民“治田勤谨”,则每亩可多收 3斗粟(小米),如不“勤谨”就会每亩减产粟 3 斗。增收和减收都是 18O万石②。因此他提出“治田勤谨”的三项具体措施:
一是“必杂五种,以备灾害”③。就是说要同时播种粟、黍(黄米)、麦、大豆、麻五种作物,以防止某种作物因不敌天旱水涝的天灾而至全无收成的危险。多种作物也可间种、套种,还可充分利用地力。
二是勤奋耕作。他要求农民要“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①,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要抢农时。
三是住宅旁种桑树、瓜果、蔬菜,以补充不足。李悝要求农民“还(环)庐树桑,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②即充分利用空闲地,以扩大副业收入。
① 《韩非子?内储说上》。
② 《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③ 《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史记》,《通典?食货二》。
① 《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史记》,《通典?食货二》。
李悝“尽地力之教”的三项措施,是适合魏国具体情况的。魏国的领土内,人口较稠密,地少人多,只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空闲地,才能增加收入。封建社会的政权基础是农民,农民富裕了,国家政权才能巩固,国家的租税才有保障。
2.平籴法
是李悝平抑粮价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
李悝的“平籴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行之魏国,国以富强。”③
3.制定《法经》
李悝在法律方面“撰次诸国法”,编成一部《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封建地主阶级法典。
《法经》的内容有六篇,即《盗法》、《贼法》、《网(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李悝的《法经》以《盗法》、《贼法》为首,是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是指窃取财货,“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有财货怕被人窃取,当然是地主阶级为多。侵犯人身,甚至犯上作乱,是对社会秩序的扰乱。这都是统治阶级所大防的。由此两篇法律可以看出,李悝的《法经》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为出发点的。
《网法》即囚法,是为了囚捕盗贼而设的,即“盗贼需刻捕,故著《网》、《捕》二篇。”据《唐律疏议》说,《囚法》讲的“断狱”,即审断罪案的法律,《捕法》是有关“捕亡”,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法》据《晋书?刑法志》记载,是包括对“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轻狡”是指对轻狂狡诈行为的处罚,“越城”是对不从城门进入而翻越城墙出入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梁车为邺令,其姐前去看他,至邺天晚城门闭,“因逾郭而入,车遂别其足。”梁车姐“逾郭”即翻郭城墙而入,她的弟弟以为犯禁而被刑。“博戏”即是聚众赌博。假即豭,指公猪。“借假”指男子寄宿于女子家,或称为“妻有外夫”。“不廉”指贪财受贿。“淫侈”指荒淫奢侈的行为。“逾制”指器用超过了规定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些规定,是为维护封建秩序而设立的。
《具法》是“以其律具为加减”,即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
② 《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史记》,《通典?食货二?水利田》。
李悝的《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李悝在魏文侯时任相主持全国大政 10 年,他的著作有 32 篇,其变法措施当不止以上三项,惜书已亡佚,无由得知其详。他在魏国的改革,当是全面的,魏国在战国前期成为最强的国家,这与他在魏文侯支持下,所实施的变法改革是分不开的

魏国在魏文侯即位后,先后任用李悝、翟璜、乐羊、西门豹、卜子复和段木干等一批封建政治家、思想家进行社会改革。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公元前406年李悝所进行的改革。

李悝主要经济政策有:“废沟洫”、“尽地力”、“善平籴”。这3项政策与赋税的关系最大。“废沟洫”,就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确立土地私有制之后,李悝开始“尽地力”。具体来讲,就是政府依据土地的肥瘠程度,按等级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每个农民可分好田100亩或次田200亩,授田的农民要向政府缴税,负担劳役。

李悝认为,通过勤劳种田,能使一亩地增产3斗粮食,百里见方的地区就可增产粮食180万石。这是一个十分好的措施。他还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改进耕作技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这样,土地潜力得到挖掘,农业发展了,以农为本的国家赋税随之增加,国家财政也就充裕了。因此,他要求农民努力耕作。

李悝还专门设置农官教育和监督农民种田,对增产的人进行奖赏,对减产的人进行处罚。

由于土地私有的出现,也造成了贫富不均的情形。这主要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商人对粮食价格操纵的必然结果。商人操纵粮食价格的方法是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人民,因而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产生了不愿意再耕作的思想。

因此,李悝又实行了一种“善平籴”。即由国家控制市场,防止粮价受价格波动的影响。

“善平籴”的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3等,灾年成也分为上中下3等。

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政府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政府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遇到饥馑之年,商人也不能抬高粮价了,农民也就有心思继续耕作了。

我国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价格杠杆进行宏观调控。李悝的“善平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魏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政权得以巩固,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1.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2.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3.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齐桓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1.魏国李悝变法,李悝辅佐魏文...

李悝曾在哪个国家变法?
他可以说最早提出了计划经济。在原来封建制度下,周采取了井田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但是原来人口少,这种方式还是可以有效的治理国家,但是人口激增之后,货币流通速度快,原来的那套制度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所以诸侯国便开始了自我改革。魏国就启用了李悝。食货志之中李悝对于粮食价格的计算是改革的最...

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实质和意义
其中,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举国变法,自上而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新的经济体制在各国得以确立,生产力加速进步,从而加速了战国社会的进步。一、魏国李悝变法1.背景:...

李悝是什么人?战国时期改革的先行者
在翟璜推荐下,魏文侯也非常满意地命李悝出任中山国相国。到任后,李悝尽心尽力地辅佐太子,他走乡串户,了解民情,减轻徭役赋税,发展经济,健全法制,在较短...在实行经济改革的同时,李悝为了招徕四方人才,又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针对世袭禄位制度的种种弊端,李悝干脆废除了这种制度,推行“食有劳,禄有力,使有能...

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了变法 请举出战国七雄的变法者都有谁
五、赵武灵王在位时的胡服骑射改革 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六...

比较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措施的不同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靠国家垄断商业及其经营而致富成了强国。李悝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

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哪些著名的变法?
2、李悝改革,通过改革废除贵族特权、选拔有能力的人,使得魏国的国内矛盾得到根本上的化解,也使得魏国一度富强。3、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变法,不管对于当时的秦国还是之后的中国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响。而当时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得当时秦国的国力迈向了顶峰,也使得秦国有了进一步吞并...

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改制、变法)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1)春秋: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作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

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魏文侯在执政的前期,积极进取,力图革新,延揽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人材李悝、吴起、西门豹、翟璜、乐羊等人,并任用李悝为相国,推行法家路线,制定《法经》,在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李悝变法。一、变法的内容李悝的变法主要...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什么?谢谢
第二次变法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

湘乡市13466403336: 魏国李悝推行的改革政策有哪些? -
拱高美乐: 魏国在魏文侯即位后,先后任用李悝、翟璜、乐羊、西门豹、卜子复和段木干等一批封建政治家、思想家进行社会改革.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公元前406年李悝所进行的改革. 李悝主要经济政策有:“废沟洫”、“尽地力”、“善平籴”.这3...

湘乡市13466403336: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哪些变法 -
拱高美乐:[答案] ,首先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第一,'尽地力之教',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他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益如之.'为了防止谷价大起大落,他还实...

湘乡市13466403336: 魏文候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
拱高美乐: 魏国李悝变法 魏国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其一、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 其二、推...

湘乡市13466403336: 李悝变法的内容,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哪个更早
拱高美乐: 李悝变法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的国土面积而做...

湘乡市13466403336: 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战国大变法的主要内容? -
拱高美乐: 魏国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其一、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 其二、推行“尽地力之...

湘乡市13466403336: 商鞅变法有哪些改革改革措施 -
拱高美乐:[答案]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主要内容如下: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

湘乡市13466403336: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
拱高美乐:[答案] 【变法主要内容】 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

湘乡市13466403336: 李悝的政治改革达到了什么目的?
拱高美乐: 李悝(公元前455—前395)是魏国人,子夏弟子.魏文侯在位时,他的政治改革的精神主要是由李悝具体实施的.李悝是贫苦出身,对于民间疾苦和国家政治对民生的影...

湘乡市13466403336: 商鞅变法都实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 -
拱高美乐: 商鞅一共有2次变法2次变法的侧重点略有不同第一次变法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等法律, 规定轻罪用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

湘乡市13466403336: 中国历史著名的改革有哪些?
拱高美乐: 1、春秋:管仲改革.结果:革新了内政, 发展了生产. 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 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各有变法.商鞅变法 使秦国旧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 实力最强的国家. 3、新朝:王莽改制.结果:加剧了护盾, 引发农民起义. 4、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加速北方 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后周:世宗改革.作用:经济得到恢 复,军队战斗力提高. 6北宋:王安石变法.作用:取得一定成 效,大量农田得到灌溉,政府收入有所增加. 7、明朝:张居正改革.作用:增加了政府 收入,保留了用银两收税的办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