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木偶戏有什么称呼?

作者&投稿:迟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木偶戏的定义是什么?~

木偶戏在我国古代又称“傀儡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一门融汇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我国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时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各地,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
木偶戏在演出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和药发木偶等。陈平破围城引发木偶兴起那是最初的奴隶制社会里,有一种“杀殉”的制“俑”开始只是用于陪葬,后来又渐渐用来办丧事和饮宴集会上表演节目,这样就产生了木偶戏。木偶在古代也称为“傀儡”,又叫“壮丑”,因为那时木偶外形魁梧丑怪,有些是凶神恶煞的样子,除了用于陪葬外,还用以守墓、守门等。
木偶在我国起源很早。战国前期著名思想家列子所著的《列子·汤问》中说,在周穆王时曾有一个乐师带着演员给他演出,“歌合律,舞应节”,但解开一看,原来是绑着皮革的木头人。
后来在战国古墓中曾出土过不少木俑,脸部彩绘,身穿衣服,有的手足还能活动,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木偶。
汉代的木偶比较发达。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莱西汉墓发现了一个大型木偶人,身高1.93米,头颅用整块木段雕成,有口、耳、眼、鼻,全身关节可以活动,可立、坐、跪,关节的每个部位都有卯榫接合并画有拼合符号。
这样的木偶制造是需要相当水平的,因为这种大木偶不仅要求造型准确,各关节的机械活动性能也要严格计算,没有一定技术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用木偶演傀儡戏,据说也源于汉代。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著的《通典》上记载:
做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
另外,关于木偶剧的起源,唐代文人段安节撰写的《乐府杂录》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汉初的时候,有一次汉高祖刘邦被匈奴的单于冒顿包围在平城,城外四面重兵驻扎,其中一面是冒顿的妻子阏氏,她的兵力又比其他三面强大。
“天下之名巧”的美称。
南北朝时期的木偶戏又叫“郭秃”。相传有个秃顶姓郭,行事滑稽风趣,后来演傀儡戏就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引导戏中歌舞,插科打诨,所以以此命名。北齐后主高纬非常喜欢木偶戏,常让艺人在宫中演出。当时傀儡戏还流传到高丽国也就是后来的朝鲜。
唐代是木偶制作和木偶戏发展的时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曾出土过两个木偶头像,分别带着纱帽和介帻,眉清目秀,敷彩谐和,雕刻非常精美。
那时,木偶制作技艺十分高超、精湛,当时有的皇亲国戚的寝宫中排列着一些木雕婢女,手执华灯,自昏达旦,称为“灯婢”。

清朝满族人较多,满族人用来表述亲属之间关系的称谓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1、对男性成员长辈的称谓:
爷爷称萨格答玛法,大爷爷称阿姆巴爷爷,小爷爷称费安古爷爷,大姑奶奶称阿姆巴姑奶奶,小姑奶奶称费安古姑奶奶,父亲称阿玛,伯父称塔答,叔叔称额齐克,堂叔称扎勒黑额齐克,堂伯称扎勒黑塔答,堂姑称扎勒黑姑姑,大堂伯称扎勒黑阿姆子,大姑姑称阿姆巴姑姑。
2、对平辈的称谓:
哥哥称阿哥,姐姐称格格,妹妹称奴恩,堂弟称扎勒黑突,堂兄称扎勒黑阿;哥,堂妹称扎勒黑奴思,堂姊称扎勒黑格格。
3、对下一辈的称谓:
儿子称哈哈子,女儿称萨尔干子,侄子称扎勒黑珠伊,侄女称扎勒黑萨尔干子。
4、对下两辈的称谓:
孙子称奥莫洛珠伊,孙女称奥莫洛萨尔于子,堂孙称扎勒黑奥莫洛珠伊,堂孙女称扎勒黑奥莫洛萨尔干子。

5、对女性成员长辈的称谓:
祖母称奶奶(与汉语相同),伯祖母称阿姆巴奶奶,叔祖母称费安古奶奶,母亲称额娘,伯母称阿姆巴娘,叔母称乌合莫。
6、对平辈的称谓:
嫂子称阿嫂,弟妹称乌合合,堂嫂称扎勒黑阿嫂,堂弟妹称扎勒黑乌合合。
7、对下一辈的称谓:
女儿称萨尔干子,儿媳妇称乌伦,侄子媳妇称扎勒黑乌伦。
8、对下两辈的称谓:
孙子媳妇称奥莫洛乌伦,侄孙子媳妇称扎勒黑奥莫洛乌伦。




扩展资料:
另外,清朝对外亲氏族(生在本氏族的女子嫁出去的氏族)的称谓也大不相同。
1、男性成员长辈的称谓:
外祖父称爷爷(与汉语相同),大姑爷爷称阿姆巴姑玛法,岳父称阿玛,大姑父称阿姆巴姑爷。
2、对平辈的称谓:
姐夫称额附,姊夫称莫押,表姐夫称额思昆子额附,表妹夫称额思昆子莫押。
3、对下一辈的称谓:
女婿称霍作宏,侄女婿称扎勒黑霍作宏,堂侄女婿称扎勒黑额思昆子霍作宏。
4、下两辈的称谓:
孙子女婿称科罗奥莫洛霍作宏,侄孙子女婿称扎勒黑科罗奥莫洛霍作宏。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三国魏明帝时,木偶人已能表演各种杂技动作。南北朝的木偶戏又叫:“郭秃”。相传有个秃顶性郭,行事滑稽突梯,后来演傀儡戏就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引导戏中歌舞,插科打诨,故名。北齐后主高纬非常喜欢木偶戏,常让艺人在宫中演出。当时傀儡戏还流传到高丽国(朝鲜)。唐宋时期,木偶的制作更加完美,尤其是宋代,木偶剧的发展达到鼎盛,其种类繁多,有悬丝傀儡、走线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清代的宫廷也盛行演出木偶剧,时称“大台宫戏”。随着真人演出的戏曲兴起,特别是京剧崛起后,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和小城镇。现存的木偶剧形式有三种,即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多用戏曲曲调演唱,有的则用对话或歌舞,1980年,北京成立了“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木偶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源远流长的广东木偶戏文化
中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古时称“傀儡戏”。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由闽西传入潮州。明、清两代,粤西的吴川、电白、高州、化州、廉江一带木偶戏相当兴盛,因此,人们称粤西地区是广东的“木偶之乡”。广东木偶戏的种类很多,计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

偶戏的种类有什么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福建闽南人称它为“嘉礼”。2、漳州布袋木偶戏 中国传统的木偶戏,可分木偶的傀儡戏和皮偶的皮影戏两种不同的表演型态,布袋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3、木偶戏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4...

古代对傀儡子的俗称是什么
“郭秃”出自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实科?”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犹《文康》象庚亮耳。”有人问:“俗称傀儡戏叫郭秃,有什么典故吗?”我回答说:“《风俗通》...

清代的木偶戏有什么称呼?
北齐后主高纬非常喜欢木偶戏,常让艺人在宫中演出。当时傀儡戏还流传到高丽国(朝鲜)。唐宋时期,木偶的制作更加完美,尤其是宋代,木偶剧的发展达到鼎盛,其种类繁多,有悬丝傀儡、走线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清代的宫廷也盛行演出木偶剧,时称“大台宫戏”。随着真人演出的戏曲...

泉州提线木偶起源于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泉州及闽南语系地区,习称“傀儡戏”“嘉礼戏”。有学者称之为“泉腔傀儡戏”,其与远古巫文化关系甚密,本为“丧家乐”,汉代成为“贯彼五行、超诸百戏“的独特表演艺术,晋唐时随中原移民南迁入闽。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历经宋...

泰兴木偶戏简介
据史载,木偶又称傀儡,木偶戏亦称傀儡戏。春秋战国时代称木偶为俑,从俑发展到傀儡戏称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到了明清时代,出现了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表演形式。民国时期,泰兴的木偶戏班多时达117家,活跃于市井等乡间。1973年被扬州地区接收,改名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其后,仍有业余木偶剧团...

关于提线木偶的传说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又名线戏。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最初的演出十分简陋,“十支竹竿三领被,搭成一个八卦棚”。行当分生、旦...

木偶戏的由来是什么
掌中木偶,俗称“布袋戏”,是木偶戏的一种。相传晋江布袋戏兴起于明代,据出生于东石潘径村掌中木偶世家的名老艺人李伯芬说,他的祖上于清嘉庆三年(1798)就创办布袋戏班。此前的明清两代,晋江布袋戏活动已甚兴盛是可信的。这个以李姓家族成员组成的戏班,(后人称“李家班”),传承六代,历二...

木偶戏又叫
历史渊源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素有“木偶之乡”之称。五华提线木偶,民间又称“悬丝戏”,其主要流传于五华县的安流、转水、梅林、棉洋、周江等乡镇。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21世纪初已有600多年。其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教传和培训班性质的社会传承以及家族传承的方式代代相...

广东木偶戏广东木偶戏简介
广东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起源于汉代,古时被称为“傀儡戏”。大约在元代,它随着历史的流转进入了广东这片土地。1956年,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广东木偶戏的蓬勃发展。这个剧团以丰富的品种著称,包括杖头、铁枝、圆身、提线、布袋等多种形式,每个木偶都精雕细刻,神态...

新宁县15633397009: 人偶和布偶还有木偶有什么不同? -
毕泊巴柳: 人偶有很多,所有人形的玩具都可以称作是人偶比如说:SD娃娃,芭比娃娃,扭蛋,手办等等都可以称为人偶木偶戏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

新宁县15633397009: 关于戏剧的称呼 -
毕泊巴柳: 一 《窦娥冤》和《西厢记》是元杂剧(这一般是指其文学称谓).所为杂剧 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其创作一直持续到清代,不过自明中期以后就很少以整本形式上演了,清杂剧也多不按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

新宁县15633397009: 民国时期怎样称呼戏剧演员 -
毕泊巴柳: 戏子

新宁县15633397009: 精彩的湖南木偶戏有什么特点?
毕泊巴柳: 木偶艺术的表演形式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铁 枝木偶四种.湖南的木偶是杖头木偶,早在唐代就很盛行,清代 多流行于湘西、湘南一带.近百年来,木偶戏班最多的是祁阳、 龙山和长沙. 木偶是以表演传统剧目为主,尤其是传统喜剧.其艺术特点 是:将造型、雕塑、舞美、音乐、灯光、戏剧文学和表演等多种 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富于想像,浪漫色彩浓厚,活动空间大.省 皮影木偶剧团创作的《马兰花》等很受国内外观众欢迎,曾先后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金麟记》在1983年澳大利 亚举行的国际木偶节中,获国际金奖.

新宁县15633397009: 戏剧角色的五大行当 -
毕泊巴柳: 生 旦 净 末 丑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新宁县15633397009: 为什么泉州被称作“木偶之城” -
毕泊巴柳: 因为泉州最早有木偶的

新宁县15633397009: 生旦净丑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急急急 -
毕泊巴柳: 作为成语,表示: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角色.具体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2585.html

新宁县15633397009: 中国民间恐怖传说 -
毕泊巴柳: 知道的不多列一些常见的民间传说和风俗: 【水猴(水鬼)】 即“水鬼”俗称“水猴”,中国民间传说中一种潜伏水中的怪物,遍体长毛,红目黑面,据说是溺死水中的人的冤魂所化类似伥鬼的鬼怪,必须以...

新宁县15633397009: 陈十四娘娘的传说与信仰 -
毕泊巴柳: 作为温州鼓词的重头戏,“娘娘词”源于陈靖姑及其传说. 陈靖姑,又名陈静姑、陈进姑,俗名陈十四.福建古田县临水村人,生而聪颖,幼悟玄机,父名陈上元,讳陈昌.道教法师,官封谏议户部郎中,母葛氏,兄陈二相,号法通,义兄陈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