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带有解释的论语呢

作者&投稿:茌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带有解释的论语~

地位: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各国君主因其“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能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故能显赫一时。
风格:《孟子》的语言风格平白浅易,晓畅爽利,最接近现代中国人的口风和语气
成语:《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0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0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0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0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主要思想:
⒈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⒉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并对仁、义、礼、智、信等有独到的见解,系统的阐述和具体的要求。
⒊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⒋世界观——由于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参考资料:到处都有
回答者:a5783183 - 试用期 一级 12-21 21:33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论语》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12.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14.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①[识(zhì)]记住。
16.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话。①[弘毅)刚强而有毅力。
19.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论语?子罕》。①[绝四]没有四种毛病。 ②[毋意]不凭空揣测。 ③[毋必]不全盘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执。 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子罕》。
2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
2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出自《论语?子罕》。①[凋]凋谢。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论语?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出自《论语?颜渊》。
2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论语?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论语?宪问》。①[不能]没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
3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论语?卫灵公》。
3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
3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论语?卫灵公》。
35.子曰:“有教无类①。”
出自《论语?卫灵公》。①[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区别。
36.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论语?季氏》。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回答者:※梦幻雷帝※ - 魔法学徒 一级 12-23 07:52

人民网的教师用书那的 绝对标准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孟子〉二章》二章之比较(任聿珍)

《〈孟子〉二章》之二章,同为孟子的说理散文,自然多有相同之处。但是,此二章之章法迥异,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是故,教学中采用比较法阅读,可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具体说来,可用如下“三读法”教学。

一读课文,掌握精要,探讨文题与论点的关系。

此二章的标题,均是编者根据二章的结论语所拟。二章标题字数相等(皆八字),每章标题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标题都用对比,观点鲜明。然而,就标题与该文论点的关系而论,二章却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故,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战争的胜负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这一番议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心论点的深化,故而编者就把这一结论提炼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该章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这里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

综上,二章标题并非都是论点,可见与现代语体文中的议论文一样:有的文题即论点,有的文题只是揭示论题。如此差互比较,自然会获得一种参差之美。

二读课文,分析结构,讨论二章的论证方法。

此二章篇幅相当(皆由四段组成),但其结构各有特色。章一开篇提出论点之后,即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前文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据事论理,论证严密,且层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显然,章一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章二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参通,殊途而同归。

三读课文,寻找修辞,体会孟文的镅蕴厣�?

孟子这二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当然,《〈孟子〉二章》除了巧妙运用大量排比句式之外,对比、对偶和顶针等修辞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此不一一赘举。

有,百度文库里有,赶快去吧。希望能帮到你O(∩_∩)O~

地位: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各国君主因其“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能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故能显赫一时。
风格:《孟子》的语言风格平白浅易,晓畅爽利,最接近现代中国人的口风和语气
成语:《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0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0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0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0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主要思想:
⒈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⒉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并对仁、义、礼、智、信等有独到的见解,系统的阐述和具体的要求。
⒊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⒋世界观——由于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参考资料:到处都有
回答者:a5783183 - 试用期 一级 12-21 21:33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论语》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12.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14.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①[识(zhì)]记住。
16.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话。①[弘毅)刚强而有毅力。
19.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论语?子罕》。①[绝四]没有四种毛病。 ②[毋意]不凭空揣测。 ③[毋必]不全盘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执。 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子罕》。
2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
2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出自《论语?子罕》。①[凋]凋谢。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论语?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出自《论语?颜渊》。
2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论语?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论语?宪问》。①[不能]没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
3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论语?卫灵公》。
3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
3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论语?卫灵公》。
35.子曰:“有教无类①。”
出自《论语?卫灵公》。①[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区别。
36.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论语?季氏》。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回答者:※梦幻雷帝※ - 魔法学徒 一级 12-23 07:52

人民网的教师用书那的 绝对标准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孟子〉二章》二章之比较(任聿珍)

《〈孟子〉二章》之二章,同为孟子的说理散文,自然多有相同之处。但是,此二章之章法迥异,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是故,教学中采用比较法阅读,可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具体说来,可用如下“三读法”教学。

一读课文,掌握精要,探讨文题与论点的关系。

此二章的标题,均是编者根据二章的结论语所拟。二章标题字数相等(皆八字),每章标题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标题都用对比,观点鲜明。然而,就标题与该文论点的关系而论,二章却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故,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战争的胜负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这一番议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心论点的深化,故而编者就把这一结论提炼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该章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这里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

综上,二章标题并非都是论点,可见与现代语体文中的议论文一样:有的文题即论点,有的文题只是揭示论题。如此差互比较,自然会获得一种参差之美。

二读课文,分析结构,讨论二章的论证方法。

此二章篇幅相当(皆由四段组成),但其结构各有特色。章一开篇提出论点之后,即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前文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据事论理,论证严密,且层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显然,章一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章二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参通,殊途而同归。

三读课文,寻找修辞,体会孟文的镅蕴厣�?

孟子这二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当然,《〈孟子〉二章》除了巧妙运用大量排比句式之外,对比、对偶和顶针等修辞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此不一一赘举。

综上,从课文《〈孟子〉二章》之“一斑”,即可“窥”出孟子说理散文之“全豹”: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等等。无疑,孟子说理散文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殆”有三种说法: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

怎样解读《论语》
但《论语》中的这种叙事方式,并不是必然定则,如果说,省去主词是一种叙事方式的话;那么,究竟以何者为主语,则要依据其语义而定,要看具体语境。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就该章而言,后来的朱熹,就做出不同的解释。朱熹解释“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说:“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下止。”见人“颜色...

论语一则(带解释、相关故事)
财富分配均匀,也就无所谓贫穷;国家上下团结和睦,就无所谓人口少;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此,仍然有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治礼乐教化使他们归附;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使他们安定。现在,仲由和冉求,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信服而不能使他们来归附,国家分裂而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

《论语》中的名句并有解释 ,要简短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14、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

《论语》十则的翻译(不要教材书上的,要自己翻译!)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

论语全文有知道的没?
其他类似问题 2011-08-22 论语全文,和解释没有吗? 2011-06-17 论语的全文 2026 2020-07-17 论语的全文? 1 2014-01-01 孔子论语全文 379 2015-07-15 论语全文 29 2011-01-17 论语全文不要翻译 47 2006-10-11 从那里可以找到《论语》全文? 102 更多类似问题 > ...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有哪些?
白话文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吗!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白话文释义: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

在《论语》十二章中,有哪句话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
学生如此多类,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见有道理的事,心里默默然记着,学这道理,不敢厌烦。把道理教人,没有倦。这三件事,有哪一件是我能够有的。孔子是不承认什么生而知之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学习的是《论语》中...

论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解释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

论语中的100个成语、解释及原文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

隆安县17114972707: 孔子论语名言一句(带解释) -
易轻奇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

隆安县17114972707: 20句论语加解释 -
易轻奇吉: 《论语十则》 原文+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

隆安县17114972707: 带有引申义,出处,感情色彩,解释的论语中的成语,30个 -
易轻奇吉: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

隆安县17114972707: 我们老师要求买一本《论语》,要带有完整实用的注释注解,但是论语版本太多,请教各位哪个版本的比较好? -
易轻奇吉: 呵呵,正巧啊,我已经买好一本了.大小比记事本大一点,就是家作记事本.在新华书店里买的,书封面最上面有一句话;“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下面一行是:“增订版” 在下面:“论语通译” 中间:“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标准》推荐书目 高中部分 封面颜色是黄色,蓝色,有点淡绿的.

隆安县17114972707: 180句古典名句带释义 -
易轻奇吉: 古典名句带释义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译文】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谦逊并感到自己的不足,能因此得益.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一种...

隆安县17114972707: 论语八则字词翻译 -
易轻奇吉: 带点字词解释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说:同“悦”,喜悦,高兴 愠:怨恨,生气 由:即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罔:迷惘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从:跟从,引申为“学习” 改:改正 岁:年 成:成为 达:...

隆安县17114972707: 求20个带有文言词的成语,有成语解释并且有文言词的解释, -
易轻奇吉:[答案] 为什么学习成语要有文言意识呢?这是因为多数成语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一支——文言.例如,成语“叹为观止”语出《左传·... 一、成语具有文言实词现象 文言实词有很多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如成语“苗而不秀”出自《论语...

隆安县17114972707: 论语前20则原文和意思写给我 -
易轻奇吉: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

隆安县17114972707: 论语中的第一章 学而 共多少条?都有谁解释过? -
易轻奇吉: 一共十六条.最近比较火的解释过的人有:钱穆、曾仕强、于丹.南怀瑾先生也有解释过.———————————————————————————— 《论语集解》魏何晏撰.《论语集注》宋朱熹撰 《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撰 《论语集解》近人程树德撰 《论语疏证》近人杨树达撰

隆安县17114972707: 求 诗经 论语 庄子 孟子 史记 汉书 和 唐诗宋词 中的成语共150个,最好有成语解释! 谢谢啦!! -
易轻奇吉: 论语 (analects (of confucius))1.《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