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出城,远离父王妻子出家的呢?为什么要出家呢?

作者&投稿:休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在他“最幸福”的时候出家呢?~

佳句摘抄——【九界导师,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贵为王子,但是他没有想要去继承王位。反过来,他想要去出家、修道,解脱自己生命的痛苦。那他为什么能够发这种心呢? 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以前,也就是我们常常所看到的:他看到老人眼睛花了,牙齿掉了,耳朵听不清楚,满脸都是皱纹等等。他看到之后,自己内心里面就很难过、很悲哀、很痛苦;又一回,他出城门的时候,看到一个病人奄奄一息,痛苦不已,释迦牟尼佛也大发慈悲心,感受到犹如自己生病那样子的痛苦;又有一回,就在佛陀出城门的时侯,看到一个死人,死亡的那种景象、那种的苦楚实在难以言状;又有一回,释迦牟尼佛看到一个修道的人,他威仪具足,仪表不凡。种种的景象逐步让释迦牟尼佛感受到人的身体总是免不了病痛、衰老、死亡,进而激发佛陀内心无比坚定的力量来探求生命存在的状态和意义,寻求彻底解决“苦乐问题”的方法。____文章出处“学诚法师博客” [url] 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 [/url]

1、一个高度的智慧者对人生之旅的选择
初学之人当然应该从「释迦牟尼佛传」中去认识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后如何修行?如何为众生说法?什么时候离开世间?为什么要证入涅槃?……但是如果「看不对传记」,对释迦牟尼佛终生所说「法义」局限在「历史考证佛经源流」的原始佛教上,就是「小乘经典」──《阿含经》中,或者走入一类「密教徒」所说「即身成佛」──在这一生中就能究竟、圆满成佛,或者在「十几世中」就能圆满成佛的「错误知见」去认识「佛陀的德行」。那么你初入佛门对「法」的认识与观念就已经被「误导」。
然而释迦牟尼佛确实在两千五百年前诞生在古印度的「蓝毗尼园」中(现在是尼波尔境内),确实示现凡夫身,于出家修道前,一直以尊贵的太子身分,处在一个奢华富裕的王宫生活里(见《中阿含》大品柔软经第一)。而此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对一个天赋禀异,具有灵敏观察力的智者而言,呈现在眼前的一切,却使他对现实生命的起源,充满了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他对现实人生敏锐的求知欲。当一个人对目前的荣华富贵、名利权势视如敝屣,深感它的不实性、无常性,豁然发现另一条坦荡、悠然的云水生涯时,就是他踏上心灵之旅、开发内在精神生命的开始!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异于常人的思索力、观照力,身处仙人跳如云,权贵齐集于一身的皇宫生活里,而不为富贵所诱,淫乐所动。在洞悉出再美好的环境,再欢乐的时光,也要随着无情的流云,飘逝在苍穹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时,毅然超出这个千篇一律,充满权力是非的王宫生活,带着对真理的追求,精神生命开发的理想而展开另一种宇宙缘起的探寻。
2、释迦太子因见人间的生、老、病、死而发现人生短暂生命的真相发心出家修行
一般人要在困窘的环境下发现痛苦的根源,因为尝到痛苦的滋味而知苦、舍苦,发心出家,比较容易。对于一个从小安居于安富尊荣,无忧无虑,从来没有尝受到困苦因缘的尊贵太子,要他骤然舍弃眼前拥有的妻妾仙人跳,财势权贵,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大担当、大智慧,是不容易觉醒的,太子不但以智慧之眼看清楚了眼前奢华糜烂的皇宫生活,只不过如过眼云烟般的虚幻,并且在出城游观时(见《长阿含》大本经「一」),于道路上亲自看见头白齿落、面皱身偻的老人,身患疾症、病苦折磨的患者,四肢僵硬、悲号送终的死人,从现实人生的「生、老、病、死」中,发现短暂生命的真相。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如果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做过内在的洗炼,对自己灵性的生命没有丝毫把握,任何人到了迟暮之年,都会惧怕死亡的来临。
大部分的人,皆是在妻儿恩爱中庸庸碌碌地虚度一生,能够在今生生命中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精神生命的价值做过短暂检讨、反省的,恐怕大都要经过病苦、老年、临死之前,乃至生离死别间,才会稍微对周遭发生的人事环境做短暂的回顾、省悟!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要在尝到苦的结果后,才知道「苦」是人生的真相。一个从有生命以来,就对现实的假相有着异于常人的观察力、判断力的先知先觉者,在他观察出原来这一期生命中充满了许多身心交织而产生了无数不是世人现有的凡常思虑所能解决的痛苦烦恼时,适时运用他敏捷的分辨力,改变他的人生观──慧剑斩情丝,转变这一生未来将要走的路程,扭转这一生现实生命将要造作、形成的现实因果,使他的人生之旅在三十岁(实岁二十九,又有记载十九岁)的那一年产生了急剧的变化,成为一个富贵与流浪生命者之间的人生旅程空前的转捩点。见《中阿含》浦利多品罗摩经第三)
三十岁── 正是人生的壮年时期,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之时,正是有独立思考力、判断力的时期,具备分辨人生之旅的黄金时期,可以说是已经找到了未来人生的出路。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生最具塑造性、进取性、思想性、观照性的年龄,就是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佛陀选择三十岁出家,便说明了佛已经从世俗的王宫安乐中与出世修道的清修中划分出了一条入世与出世的明显分野。生与死不能两立,要解决人生烦恼的根源,就不能再沉迷于当前的富贵淫乐之中,要当生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便非得今生出家修道不可。佛以最实际的行动,代表了一个贵族身分者看清楚了权势内幕的纷争,对权贵生涯的觉醒,代表了一个置身于纸醉金迷皇宫生活中的千金之子领悟了未来人生应该走的方向,对无常欢乐刻骨铭心的省悟,暗示了一条人生最大的投资路线──出家,唯有从现实人生的经历中发现出苦的生机,才能彻底斩断世间的情缘,出离五欲六尘之家,方能在不断的苦修精进下,得到人生起源的答案……
3、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后,是如何修行成就的呢?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释迦太子」(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经过追随外道仙人苦修的阶段,曾经日食一麻一麦,禅修精进,但是始终不能超脱三界生死之苦。最后在菩提树下禅坐,深入四禅之中……,终于彻底证见十二因缘法的形成与还灭的真理而了脱生死。
事实上,《阿含经》(小乘经典)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因证见十二因缘法而了脱生死」,只是对「佛在世时为因应当时的声闻弟子的根器而行『同事摄』」,方说为「佛出家修行后,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
但是在大乘经典中(如《华严经、法华经、佛本行集经》等经中却是又因应菩萨弟子的根器而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是「示现成佛而不是仅有了脱生死而已」)。
也就是说,依大乘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用「大菩萨行者」的身分以「变化身」(应化身)而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示现王宫生活……,又示现出家、修行、成佛。所以初学者接下来就应该进一步认识佛的究竟释义是什么?而不是将对「释迦牟尼佛」的认识,对成佛的修行经过,局限在「了脱生死」的法义当中!

  太子入城进得宫来,先向父王问安,然后说明生死的可畏,恳求父王允许他出家。太子鼓着勇气说道:
  “父王!在这个世间上,不论男女,不分贵贱,有会合的欢喜就有别离的悲哀!所以,我现在就要去出家,求得真正的解脱之道,希望慈爱的父王允许我的祈求!”
  净饭大王一向所忧虑的问题终于听进他的耳朵,像霹雳一声,惊得净饭大王战栗颤抖起来,他向前一步,抚摸着太子的手,流泪满面的说道:
  “悉达多!请你中止你的这种思想,你是无论如何不能这样想的,你的年纪很轻,青年人的思想是会变动的,也是最容易招致错误的!世间不是如你想得那样可怕,人生也不是像你想的那样可厌,你要出家修行,一定不会达到究竟的境界。
  “学道的人,都欢喜到寂静旷野的森林里去居住,但他们的心,并不能完全寂灭。悉达多!你要去出家学道,至少你到我这样的年龄才可以,不然,你是绝难如愿,甚至会懊悔。
  “你,现在将要统领这个国家,继我来管理国家的政务,让我先去出家,你是绝对不能的。你舍了父亲,忘记了嗣国的重任,这是很不合理的。你赶快打消这个念头,顺从世间之法,继承王位,等到你治理国家数十年后,你对国家尽过义务,那时候你才可以去出家。”
  太子听了父王的话后,很恭敬的向父王禀白道:
  “父王!你说的这些话,早就在我的心中想过,如果现在父王能保证满足我的四个愿望,我也可以考虑不去出家。这四个愿望就是:第一、没有衰老的现象,第二、没有疾病的痛苦,第三、没有死亡的恐怖,第四、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
  净饭大王连连的摇头道:
  “悉达多!你绝不可以说这样的话,这四个愿望,谁也不能保证的。悉达多!如果你要求别人保证你这四点愿望,给人知道了,一定要嘲笑你这无智的要求。你现在立刻停止要求出家的心,我在最近就要你继承我的王位!”
  太子很有礼貌而又沉重的说道:
  “这四点愿望如果没有人保证,请父王还是听许我的出家吧!让我自己去成就这四点愿望。
  “我此刻,好像住在一个被火烧起来的房子里,我必须要走出这个房子,寻求一个安稳的地方。聚必有散,会必有离,这是最普通的道理。世界上无论什么人,用合理的方法生活也得要死,用不合理的方法生活也是要死。死,人生毕竟是不能免的。那又为甚么不在合理的生活中去寻求解脱呢?”
  净饭大王已经知道太子的心是不可回转,他只有尽力的想出种种的方法来留他。他想,这个时候跟他讲话是无益的,只有再增加更多娇美的宫女,添置更多悦耳的乐器,引诱太子情欲的心。除此,他又令人日夜防卫,阻止太子的出家;国中诸大臣,也常到太子的宫中,劝他接受父王之命,预备嗣位的大典。
  太子在宫中辟了一间静室,很少去看望耶输陀罗和罗侯罗,而耶输陀罗也因为初生爱子,所以她的时间和乐趣,大都集中在罗侯罗的身上,总以为夫君忙着国事,无暇进入她的宫门。
  太子每次见到父王的时候,都看到他在愁眉苦脸,太子心中更觉得王宫像鸟笼一样的关闭着他,使他苦恼!
  宫中的宫女,奉国王的命令,一时一刻都不肯离开太子的周围,一颦一笑,都竭尽媚力要去拉转太子的心,像深秋森林里的鹿,猎夫的一举手一投足,它们都丝毫不敢懈怠的在细心注意。
  然而,太子并不要猎取这些自作多情的鹿,他并未把她们看在眼中。她们穿着盛装,鼓着精神,在深夜里,还奏着美妙的音乐。音乐是令人陶醉的,但太子的心,却是远远的,远远的,空无一物。
  宫女们长时间的演奏,终于是疲倦了。有一天夜中,她们因为整日辛劳,不觉都昏迷的睡去,容颜上的脂粉涂得已不均匀,身体上呈现出种种的丑态,有的是仰天而卧,有的是卷曲睡眠,乐器散乱在她们的身旁,璎珞像锁炼似的掉了下来,和着装饰的衣裳而眠的像捆缚在她们身体上的绳索,抱着琴瑟而卧的像刚被处决的囚犯,有的依着墙睡去的像杀人的弓箭挂在墙上,有的伏在桌上而眠的像是上了绞刑,有的流着涕涎,有的发出鼾鼻,有的合眼开口,有的磨着牙齿,千姿万态,实在是极尽了丑陋!
  太子本来是睡在床上,听到烦扰的音乐和歌声停止下来,窗外照进银辉似的明月,太子此刻再也不能入眠,他即披衣而起,看看睡在床上披头散发的耶输陀罗,怀中抱着罗侯罗,他没有惊动她们就走出来,当他经过宫女们歌舞的地方,太子举目一看,不禁惊讶万分!这些宫女起初都是很妖艳的姿容,而此刻都变成如此的丑态,太子沉默的看了一会,只是感叹不置!他的心中不觉油然的生起一个念头:
  ‘这一切世事是这样的虚假,我不能再有一刻的踌躇,我要赶快离开这里去寻求解脱的地方!’
  太子即时下了坚定的决心,他望了睡着的耶输陀罗及罗侯罗最后的一眼,就经过沉睡着的宫女身旁,轻轻的走向车匿住的地方。
  “车匿!把白马犍陟带来!”
  “这样的深夜,你要到甚么地方去呢?”车匿低声的问。
  “我要出城饮甘露的泉水,你快点把马牵来,那个泉水的地方有不死之乡!”
  车匿已经知道太子的本意,嗫嚅着说:
  “太子!夜深了,这时候出城,对于贵体的有妨碍的,还是恳求你明天的早晨再去吧!”
  “车匿!你没有听到我叫你把犍陟带来!”
  这样低低而又有权威的声音,使车匿感到非常的畏缩而惊怖,车匿以为太子深夜出城,应该要禀告大王,得到大王的旨意才行。然而威严的太子看着他,使他不得不把太子爱用的白净的骏马犍陟牵出,太子摸抚着马的头,好像对人讲话似的对犍陟说道:
  “犍陟!父王当初骑了你,往来在千军万马之中,终能获得胜利。我现在也要仗你往昔的英勇,带我到有甘露的不死之乡!战斗的时候,有众多的军旅;游乐的时候,有很多的人陪伴;商人去求宝,乐从的人也很多;但是,苦乐相共的难友,真实为道的良朋,那就很稀少了!这二者如果都能获得,实是人生极大的幸运。犍陟!我现在出城,为了解脱生死的大事,为了传播救世的圣音,为了救拔苦海中的众生,你!犍陟!假若你要救济你自己的将来,那你就要应该先分一点幸福给其他的众生,竭尽你的力量,走在漫长的旅途之中,万万不可疲倦!”
  太子说罢,跨上了马,马鞭一扬,命令车匿一同出城了。
  人,像天上静静满轮的明月;马,像上空迅速飘浮的白云;没有喘息,没有嘶声,城内的万象都寂寂的在睡眠,唯有太子和马的心很锐,奔驰如流星一般,东方还未白,已经行程数十里了。
  黑黝黝的夜,终于过去了,光明的世界,又出现在眼前。
  太子走到一座大山之下,他打听山麓森林之中,有一个跋伽仙人在修苦行。
  这一座高大的山上,树林间有很多鸣禽在咻咻的歌唱;山涧的溪水,在潺潺的流动;使人一进此山,嗔恚的心就会平和,疲劳的身体就会恢复轻松。太子一见,心中大悦,他想:‘这是很吉利的瑞相,这里可能让我获得未曾有的东西。’
  太子深深被这仙境似的高山丛木感动,他举目向山林深处看去,见到那边有一个相好殊胜的仙人:‘这是一个修行的人,我应该对他要表示恭敬。’
  太子这样想着,即刻从马上跳了下来:
  “犍陟!你已经载我到了我所要到的地方。”
  太子对着所乘的白马说后,又再掉转头来很慈悲和霭的向车匿说道:
  “车匿!你对我已经尽了忠勤,我无论怎样也不会忘记你。我到那里,你都跟随着我,没有表示一点怠惰或疲倦,这都是你一片真诚之心的发动。
  “车匿!心中诚实与恭敬,身体上又是很勤劳,这二者我在你身上都看得出来。人间有些人心里诚实而身体上丝毫不能表现出来,而有的人是身体勤劳的做着,但心里并没有至诚高兴。车匿!我看你已具备了恭敬与勤劳,你舍弃一切荣利,跟随着我,我真感激你。车匿!世间上那一个不向有利益的方向去走?没有利益,亲戚朋友都要离开。你现在毫无所求的跟我来,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迷,你真是一位难得的好人。
  “父母生育孩子,是为了要继承他们的家的宗嗣;臣民对国王的恭敬,是为了要邀得国王的恩宠;世间上的一切,无一不是以利益为前提。你现在能忘记这些,从真实心中流露出忠勤,真使我非常感动。
  “这些话说得多并没有用,现在我只简单的告诉你:车匿!这是你最后一次为我辛苦,请你此刻就乘这匹马回城去吧!我现在要从长夜漫漫的睡梦之中,独自向真实光明的大道迈进!”
  太子说到这里,车匿已渐渐的泣不成声。太子看了看,随即把穿在身上的璎珞宝裳脱下来交给车匿道:
  “这是我常常缠在身上的,现在送给你做纪念,以它来安慰你对我的怀念!”
  太子又再从头上把宝冠与宝珠拿下来:
  “这个请你呈奉给我的父王,并且请你代我向我的父王讲:
  ‘我为了解脱世间上苦的根本——生老病苦,我为了要救拔一切苦恼的众生,所以,才要舍弃个己的恩爱之情,来到这苦行林。我不是为求生天的快乐,我也不是不怀念父王的大恩,我更不是为怀恨什么而出城,我只是为了要断除人世之中忧与悲的根本!
  ‘例如,睡在长夜恩爱的床上,终是免不了别离的寂寞,因为人生都要别离,所以才要求解脱,如果得到解脱,才能永久的没有别离。我是为了断除忧悲苦恼而才来出家,希望父王千万不要为我出家的别离而悲伤!
  ‘父王若说我不懂得享受人间五欲的快乐,其实,五欲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贪恋,因为一切苦都渊源于这五欲之中。我们的祖先,用尽苦心,就是为要求享受这五欲,然而,他们所获得的是什么呢?我现在即使接受父王的嗣位,享受这五欲的快乐,但是,将来这些还是要离开我的。这五欲不能永久的跟随我们,所以,五欲的本身仍然是没有快乐而言。世间是一个循环的矛盾,当一些作父母的人们,在世的时候,努力争取财产,一旦撒手辞世,自己又不能带走,把财产留下给儿女,儿女为贪爱这些财产终于又陷进堕落的深渊。
  ‘我要决定离开这可厌的世俗之欲,我要求的是千劫万劫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真理法财!
  ‘假若说少壮的时候不应该出家,可是,追求真理正法,是没有甚么是时候,甚么不是时候的分别,无常是没有时候没有定期的。死的可怕,在我们生的一刹那,就已经跟随而来。所以趁这短暂的强壮的时候,我决定来探求真理,这就是我出家的原因和出家的时候。’”
  太子命令车匿代向父王禀白的话说完后,他又望望车匿,加重口气说道:
  “车匿!请你不要忘记我对父王所讲的话呀!你替我说,我现在已没有一点恩爱之情,我已经忘记父王的一切事情,请他也忘记我吧!”
  太子的这些话,听得车匿胸塞眼昏,合掌作揖,哭泣长跪在太子的面前说道:
  “太子!请你不要这样说好吧?你应该知道,这将更增加大王的悲哀,好比,你说你决定断离恩爱之情,这话给大王听到,心中怎不悲伤呢?金石尚且容易摧碎,你的心,怎么就这样硬呢?而且,你过去是生长在王宫之中,像金枝玉叶一样贵重的身体,现在要在这荆棘丛林中起卧,这样的苦,你想,怎么能忍耐呢?
  “起初,你令我牵出马来的时候,我心中就感到非常的不安,但不知怎么的,好像另外有一种什么力量,使我感到你的威严,我不敢违逆你迦毗罗卫国太子的命令。然而现在你要出家了,你应该想想迦毗罗卫国人民的悲哀,以及大王到了垂老的年龄,他挂念爱子的深情,我心中实在已经不忍再想。你现在是绝对不可以出家,忘却父母的大恩,所作的一切,这绝不是道理,而是邪见!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她代王后抚育你,她为你,烦得身形枯干,你怎么能舍弃这样的大恩于不顾呢?不想到养育的恩德,不省察国民仰望的殷情,一旦长大起来,把所有的一切都要舍弃,这绝不是圣人所行的大法!而且,你有年轻的妃子,你有年幼的罗侯罗,你怎么能完全舍弃而不问呢?唉!太子!你既舍弃父王,又舍弃了全家全族,你现在更要舍弃我!太子!我无论如何是不愿离开你,我为你,无论什么赴汤蹈火,都不会推辞!
  “现在你要留在这里,叫我单独的回城,我有什么颜面向大王讲你说的那些话呢?摩诃波阇波提夫人,耶输陀罗公主,她们责问起我来,我将如何回答呢?我深深的感到惭愧,我回城也讲不出话来,就算是讲得出,天下还有谁相信我的话呢?设若有人说:太阳是冷的,月光是热的,世间上可能还有人相信,我若是说你贤明的太子而行如此非法的事,这是绝对没有人相信!
  “太子!你过去的心地,是非常慈悲、柔软,你见了一个老者,曾深深的叹息;看到一个病人,曾引起你无限的悲哀;他们对你都没有关系,你尚且这样同情怜愍,现在你把深深爱你的一切人,都毫不留恋的抛弃,这是难以叫人置信的矛盾!无论怎么样,请你要和我一同回城!”
  车匿虽然是一个御者,可是他很善于言词,太子听他挥着眼泪沉痛的苦谏以后,志愿更加坚固,就再告诉车匿道:
  “车匿!你现在为我,感到这么深切的痛苦,然而,这个痛苦,正是我今日所要舍离的。一切众生,虽然各有各的环境,但合必有离,这是最平常而又最真实的道理。例如,我们现在只晓得和很多亲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当死亡到来的时候,那一个人能跟着同去呢?我的慈母怀妊我的时候,忍受种种痛苦,把我生下来以后,她就去世,她那里会想到竟然得不到她爱子的孝养呢?
  你看,那树林中有一群飞鸣着的禽鸟,每当到了黄昏夕阳西下的时候,它们聚集在林间;一到晨光升起,它们又各自飞散;暮集晨散,人生的别离,那里又不是这样呢?你再看,那边远远的高山飘浮着白云,看去好像是白云与高山是不能别离,但是白云终是要飘离高山。会而又离,人生的聚散,那里又不是这样呢?世间是暂时聚合的假相,所以,聚合就是人生悲哀之本,众苦之源。暂时会合的恩爱之情,虽然也缠绵得叫人难以分舍,但是,如一场大梦,不久终要醒来,这不一定只是我和我的亲人!好比说,暖气洋洋的春天,那树木的幼苗,渐次的经过夏天而生长得枝盛叶茂,但一遇到秋霜的侵袭,繁茂的枝叶就会冷落,严寒的到来,它又会变为枯木,一棵树上的枝与叶本来是同体的,尚且不免聚散离合,何况亲族都是暂时的会合呢?唉!人生实在靠不住的啊!实在是没有依赖的啊!
  “车匿!你再不要悲哀,你可以把心静下来,恢复到人生的本源,听顺我的话赶快回城去罢!
  “假若,迦毗罗卫国有关怀我的人民,那就请你对他们说:
  ‘我为了超越度脱生死的大海,为了解救众生的烦恼痛苦,所以到这里来出家学道,等我将来达到目的的时候,我必当回城。假若不能成就这个愿望的话,我的身体,就终老在山林之间。’”
  太子发出如此金刚似的决心和宏愿,白马犍陟忽然一声高嘶,随又屈膝舐足,俯首吐息,两眼泪水,不住的涔涔而下。
  太子看见白马如此的悲痛,不觉也落下几滴眼泪,他即刻用柔软的手抚摸着白马说道:
  “犍陟!请你不要悲伤,我非常感谢你,到现在,你已为我竭尽良马的劳苦,已为我服务终了。犍陟!你从此将会免除恶道轮回,将来你必定有好的果报。”
  太子说后,随即拔出配在车匿身上的宝剑,把自己头上的头发切断下来,穿上用华丽的王服在途中换来的袈裟,安慰悲痛着的车匿,劝他即刻回去,他就随后掉头转身,安详徐步的向苦行林跋伽仙人的山窟中走去。
  车匿望着太子的背影,知道已经是没有办法,他仰首恨天,随又闷绝倒地,等他清醒的时候,起身抱着白马的颈项,绝望的叹息道:
  “唉!太子啊!你舍弃大王和一切眷属,现在你又舍弃了我!”
  车匿拖着两条沉重的腿,只得悲悲切切的叹息流泪着回城,走在途中,他老是回身反顾着枝叶婆娑的苦行林。


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出城,远离父王妻子出家的呢?为什么要出家呢?_百度知 ...
“我要出城饮甘露的泉水,你快点把马牵来,那个泉水的地方有不死之乡!” 车匿已经知道太子的本意,嗫嚅着说: “太子!夜深了,这时候出城,对于贵体的有妨碍的,还是恳求你明天的早晨再去吧!” “车匿!你没有听到我叫你把犍陟带来!” 这样低低而又有权威的声音,使车匿感到非常的畏缩而惊怖,车匿以为太子深夜出城,...

佛陀释迦牟尼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只是个故事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在传道的途中因病逝世。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这便是“舍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寺塔里。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众多弟子都秉承佛的嘱托,云游各地,专心传法。释迦牟尼就是佛祖,如来佛祖是《西游记》中的叫法,专门用于指释迦牟尼佛祖。其实真正...

释迦摩尼是怎么成佛的(什么是释迦牟尼佛)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一公元前5世 纪的古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圣人, 又称“佛”或“佛陀”,不过中国人习惯称他为“如来佛祖”。议牟尼本名乔答摩•悉达多,是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子,母名摩耶。生卒年...

佛教是怎么来的?
一、从信仰的层面来看:依照佛经总结,佛教起源是这样的。佛祖是注定来地球普度众生的,降临在尼泊尔(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家,虽为太子,但一出生就被仙人预言,长大后或为国王或为佛陀,于是净饭王给太子早早结婚生子,安排各种奢靡生活,想改变太子出家预言,但在太子29岁时,出城游玩,看到...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

浅谈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详情 释迦牟尼是怎么死的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13、 魔女炫媚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

说佛教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这句话正确吗?
释迦佛生于印度尼泊尔的迦毗罗城,是一小王国。父名净饭王,母摩耶夫人。释迦是一族的姓,他原名悉达多,是出生之后,他父亲请阿私陀仙人所取,意为「一切成就」。以后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中的智者」。佛则是开觉悟后之称,佛即觉悟的意思。他出生的年敛,按佛教书籍杂志记载,颇不一致,竟有相差至三百年...

释迦牟尼知病说药的典故
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

伽师县15595762387: 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国家的王子,又有娇妻美妾,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
法沸滋心: 如果只是看到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他完全没有必要出家学道.经中介绍他是出四门,见到老病死,想要解决生死轮回的大苦,为灭除“苦”,而选择出家学道.

伽师县15595762387: 释迦牟尼佛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什么?
法沸滋心: 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伽师县15595762387: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
法沸滋心: 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释迦牟尼佛翻译成中国话是能仁寂默之大觉者.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面,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为什么我们的本师要寂默那.是不是本师喜欢孤独喜欢独处.如果喜欢孤独寂默那么能仁如何解释...

伽师县15595762387: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在他“最幸福”的时候出家呢? -
法沸滋心: 释迦牟尼成年后,先后娶三个妃子为妻,并建三幢宫殿安置她们,第一宫纳善觉王之女,他的表妹耶输陀罗妃,第二宫纳摩奴陀罗妃,第三宫纳瞿多弥妃;以耶输陀罗为正妃,并与她生有一子罗睺罗. 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间,他过着豪...

伽师县15595762387: 释迦牟尼怎么死的? -
法沸滋心: 释迦牟尼佛不是象凡夫一样的死了而是涅盘!涅盘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斥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涅盘是超越逻辑与理性的.不论我们怎样埋头精研高深的理论,以臆测涅盘或最终真理与实相,都只能算是一种无作用的、绞尽脑汁的游戏而已.我们终不能循此途径而对它有所了解.在幼稚园的小娃娃,不可与人争辩相对论.如果他耐心而勤奋的钻研他的学问,有一天也许他会了解它.涅盘是要由智者内证的.如果我们耐心而勤奋的循著"大道"前进,至诚恳切的训练净化自己,获得必要的心灵方面的成长,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内证到它,而毋须乎殚精竭虑于钻研谜样艰深的文字.

伽师县15595762387: 像济公,弘一,虚云等等和尚为什么都是伤透了家人的心还能成为高僧大德? -
法沸滋心: 佛慈悲为怀,人间的夫妻感情与佛的大慈大悲相去甚远,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是舍弃妻儿王位而托钵,他当年能度化自己的家人,但是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功德福报也不同,但是“一人成道,九祖超生”不是没有可能,只不过不是一般人能理解,多了解佛法,一定会多一点理解大德的做法,也可以多看《现世因果教育》,里面讲述了想修行的人,如何更智慧地看待与处理感情的实际问题

伽师县15595762387: 释迦牟尼有几个妻子 -
法沸滋心: 传说有三位夫人,但这些佛经内容是否属实、是不是后人编造的伪经,那就不得而知.以下资料都记载佛有三位夫人的事: 1、释迦牟尼佛在出家之前,身为王太子,妻妾多是很正常的.据中国古代权威史书《释迦谱》和《释迦氏谱》合论记载...

伽师县15595762387: 西游记中“地灵县”的故事梗概 -
法沸滋心: 唐三藏师徒到了铜台府地灵县,得到好斋僧的寇员外的欢迎.寇员外发愿心要斋万名僧人,他们四个正好满一万之数.唐僧被请做了三昼夜道场. 结果送唐僧时的排场太大,一伙贼动了抢劫的心思,半夜抢了寇员外家,抢劫过程中踢了寇员外一...

伽师县15595762387: 佛弟子如何着待佛祖抛妻弃子成佛? -
法沸滋心: 小家没有,怎会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来的小家.只是境界不同,所以理解不同 .如果今天境界高,当然应该有大家,才会有小家.小家舍不掉,怎么会帮助到大家?站在不同的观点来看,没有谁对谁错.佛陀当年到一户富有但吝啬大户人家....

伽师县15595762387: 仙鱼(仙鱼象棋软件)
法沸滋心: 过了几日,只见这小鱼又来对薛少府道:“你岂不闻山西平阳府有一座山,叫个龙门... 难道我出城不上一月,你就不记得了?如今正该去禀知各位爷,差人迎接才是,怎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