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位状元的悲剧人生

作者&投稿:包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天有几多莫测风云,人有如许悲欢无奈。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正如歌里唱的,“向左向右向前看,爱(命运)要拐几个弯”,当你以为山穷水尽,却突然云开日出;然而当你以为已柳暗花明,其实却有大恶风波在。

(文章较长,请耐心看)


状元名叫龙汝言,安徽桐城人,嘉庆时期中的状元。(嘉庆之前的皇帝是乾隆,嘉庆上台后干掉了乾隆的宠臣和珅,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嘉庆之后的皇帝是道光,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发生在道光任上)

龙汝言的人生一升一落,都很意外。


第一个意外:秀才简在帝心,状元白手捡来

我们知道,中状元得一级一级地往上考,也就是常说的秀才(第一级考试,院试)、举人(第二级考试,乡试)、状元(第三级考试,会试+殿试,即进士考试,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这三级考试,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所以除了那种运气特别好,年纪轻轻就把三级都考完的人,多数人来说,都需要半工半读,一边工作一边复习。

龙汝言也是如此,他家境不好,中了秀才之后,就离家去了北京打工。这个人很有才气,脑瓜子也灵活,他给一个旗人官员做幕僚,写写公文算算账,很得主人的赏识。

于是机会来了。这一年,嘉庆大寿,普天同庆。这么重要的项目,只要有上奏章资格的官员,能不有所表示吗?给皇帝的表示,除了一些珍稀物件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写祝贺信。

祝贺信的内容,无非就是歌功颂德,为皇帝祈福。歌颂容易,但是要写得让皇帝“龙颜大悦”,难!平常言语,陈旧套路,皇帝看不上;满纸阿谀,那是“硬舔”,皇上也未必欣赏。所以就需要“舔”出新意来。

龙汝言帮这位官员写的祝贺信,就极为别具一格。他从康熙、乾隆两代皇帝所写的诗歌里,选了一百多句来,集成一首长诗。这就很了不起了!为什么?

一,创意好,没人这么干过;

二,难度高,像乾隆皇帝一人就留下了数万首诗作,怎么挑选诗句是第一道难题;将选出的诗句串成一首新作,符合诗歌的要求,比如得押韵,逻辑得连贯,是第二道难题;还有第三道难题,别忘了这首诗是用来做什么的,也就是还得符合“贺寿”这一主题,中心思想不能丢,否则就是跑题了。

作品送上去,嘉庆皇帝果然龙颜大悦,听说作者龙汝言,是个秀才,当即御笔一挥,“赐一等举人”身份。当时已近年关,马上就是考试季(会试,也就是进士考试),嘉庆很贴心地打了招呼:让刚刚获得举人资格的龙汝言,插队参加进士考试。

龙汝言去考了,结果没考上。龙汝言倒是不郁闷:毕竟是第一次,新人嘛,考不上是意料之中。但是嘉庆皇帝不开心呀:我这么看好的人,连个名次都没有?你们这些考官到底有没有用心?

主考官挨了训斥的事情,满朝官员都听说了。于是三年后再一次会试的时候,龙汝言一考即中,并且被录为第一名。嘉庆皇帝看到名单,也很满意,点为状元,还喜滋滋地跟人吹嘘:“我看好的人,果然实力很强啊!不错、不错!”

就这么着,北漂秀才龙汝言,本来离“举人”都还隔着一座山,结果转眼间就中了状元。


第二个意外:公子出身贫苦,小姐格外颟悍

颟顸(mān hān),是糊涂而马虎的意思。我特意用了“颟悍”一词,意思是此人不仅糊涂,而且还很强悍、泼辣。

“公子”说的是龙汝言,“小姐”指的是龙汝言的妻子路氏。

龙汝言出生于普通人家,父亲去世早,留下母子俩相依为命。幸好母亲家的兄弟们帮衬,龙汝言还能读上书,但家里的日子,确实清苦。

这时,戏曲中“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戏码出现了。有位姓路的富人家,看中了这位未来的状元公,常常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好衣好食地予以关照,嘱咐他安心读书。

“金主爸爸”的出现,确实改善了龙汝言的生活,也给年轻的龙汝言燃起了生活之光。他一边攻学,另一边,和路家的小姐相处日久,发生了爱情。也有可能,路家关照龙汝言,本就存着招为上门女婿的心思。于是你情我愿,水到渠成,公子小姐,喜结连理。

只是经济实力不匹配,这上门女婿也就不好当。“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科举成功之前,要钱没钱,要 社会 资源没 社会 资源,说得难听点,连书本笔墨纸,都得靠岳父家支持,龙汝言心里有点苦。

史书中没有记载龙汝言结婚和中秀才的年份,中状元是1814年,大约三十五六岁。可以推断,龙汝言在岳父家生活的时间,约有十年左右;这一期间始终只是一介秀才,估计也参加过几次举人考试,但都没考上。

寄人篱下、功名困顿,岳父当初的赏识渐变成了嫌弃,妻子曾经的爱恋如今只剩厌烦。于是有了龙汝言的北漂,于是也有了前面说的喜中状元。

龙汝言中了状元后,被特意提拔到南书房(皇帝办公室)工作,可谓一步登天。而他本就是嘉庆皇帝选中的状元,“皇帝的自己人”,如果顺利的话,龙汝言必然前途无量。

可惜人生不信“如果”二字。中了状元后,龙汝言和妻子的关系虽有改善,但十数年来生活中形成的男卑女尊、男弱女强格局,哪有那么容易改变!妻子的强悍和糊涂,终于导致了龙汝言人生的第二个大意外。

事情是这样的。龙汝言有一项工作内容,就是给前任皇帝乾隆写传记(实录),对文人官员来说,这是很重要、也很荣耀的事情。但是龙汝言出差错了。

这天,龙汝言又和妻子吵架了。有人说,夫妻关系中谁强谁弱,看吵架后离家出走的是谁就知道了。在龙家,当然是妻强夫弱,龙汝言吵架后,灰溜溜地离家出走,躲到了朋友家。正巧,办公室把乾隆皇帝的实录清样送了过来,让龙汝言校对。妻子代为收下清样后,扔在一边;第二天有人来取件时,妻子也不作说明,把清样原封递回。

就这么着,出事了。乾隆实录送给嘉庆皇帝审阅,嘉庆一看,错别字不少呀;再一看,“高宗纯皇帝”竟然写成了“高宗绝皇帝”!这是严重政治错误啊!

一查,是龙汝言负责校对的。好吧,这么不负责任的人才,我用不起!于是一道圣旨:办事疏忽,有负朕恩,立刻革职,永不叙用!

——刚刚前途无量、众人看好,马上就革职为民,而且永远剥夺做官资格,想翻身都没机会了!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几年后,嘉庆皇帝去世,龙汝言被特许参加丧礼。丧礼上,龙汝言回首前尘往事:这是自己真正的“贵人”啊,而且,贵人不曾辜负我,反而是我辜负了贵人,让世人嘲讽我跳得高摔得狠,也暗地里笑话皇帝识人不明……心中又愧又苦,哭得那叫伤心啊!

新上台的道光皇帝听说了,心怀恻隐,重新给了他一个小官做。升官是不可能的,拿份工资糊口吧。龙汝言到死时,也只是个从五品的打杂官员。

这颠簸起伏的人生,真是意外重重啊!给龙汝言颁一个“人生意外奖”,应该没错吧?



李蟠,今江苏徐州人,康熙时期的状元。

历史 上,江苏、浙江是文华荟萃之地,出状元多。有清一代,一共有114名状元,而江苏一省就出了49名,浙江又有20名,两省相加,占了状元总数的六成。

李蟠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是在明末有功名的读书人。李蟠中状元时,应该是四十二三岁。这里有一个奇闻故事:

据说李蟠其人长得高大,饭量大。估计经过多年的科考之路,家里也是“余粮不多”了,所以李蟠参加殿试的时候,一等有钱人带人参,二等有钱人打包几样好饭菜,三等没钱人带干粮;李蟠就特别突出,他带的是36个饽饽(麦饼,一说是馒头)。

殿试时长是一天,就算按三顿吃,36个饽饽,也是太多了!何况这李蟠又不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已经40岁往上),因为这点,李蟠一下子成了考场上的热门人物,很多人都看新奇。

李蟠又是个慢性子,据说书法水平也不咋的,答题的时候慢悠悠的,结果别人都考完交卷了,他还在磨磨蹭蹭。考官过来催促,李蟠急得苦苦哀求:“您看我,读了一辈子书,功名在此一举,您就行个方便,让我从容把试卷答完吧。”

考官也理解,而且这帮人已经通过了会试,不管殿试成绩如何,将来都会做官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同僚。所以拿来蜡烛给他点上,让他慢慢答卷。李蟠挑灯夜战,总算在考试终止时间前完成了答题。

成绩出来后,李蟠答得不错。康熙皇帝也听说了36个饽饽的故事,又念他认真答卷,是个沉稳、用心的人,学问和实务才干都有,于是钦点了他为状元。同考举子们笑他是“饽饽状元”。

为什么说“饽饽状元”最寂寞呢?正戏儿来了。

两年后,李蟠被任命为顺天府乡试主考官。顺天府在哪?就在今天的北京,相当于把皇城划出去之外,其他县区都归顺天府管。所以说顺天府是天子脚下,顺天府的乡试也是全国乡试里最重要的一场。偏偏,李蟠就在这次主考官任上,栽跟头了,而且是大跟头,一生都没能洗去的污点。

考试结果公布后,有考生举报李蟠收受贿赂、徇私舞弊,破坏国考的公平性。当时还出现一副对联: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

“老姜”,指副主考、新科探花姜某;“小李”,正是主考官、新科状元李蟠。姜某当时年岁已高,不大管事,所以说他“全无辣味”;“大有甜头”,自然是说李蟠在考试中给自己谋了很多好处。

这么一来,主副考官被撤职,入狱,等待查办。刚刚顶着状元荣誉才两年多的李蟠,转眼间成了阶下囚;探花姜某病死于狱中。时也?命也?

几个月后,判决结果下来了,李蟠被流放充军,发配东北。

其实,经过彻查后,证明李蟠并无舞弊情节,这次科考案根本就是有人别有用心地掀起的。但民心敏感,对科考的公平性怀有疑虑,多方因素交织之下,本应当意气风发、鹏程万里的状元李蟠,意外地折了翼,被白白地牺牲了。

三年后,李蟠被释放,回到老家。据说康熙后来还想起用他,但李蟠经此一事,已经心灰意冷,从此在家读读书、吟吟诗、钓钓鱼,就这么寂寞地过完了一生。

30余年寒窗苦读,两年状元风光,三年流放,然后就背着污名,消失在了 历史 中。这样的状元人生,不正是最寂寞吗?!


王式丹,江苏扬州人,康熙后期的状元。

王式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没中状元之前,大家都觉得纳闷:王式丹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考个秀才、考个举人,都这么费劲呢?

等他终于中了状元的时候,人们就觉得:哎呀!果然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呀!王式丹要么不中,要中就是会试拿第一,殿试拿第一,妥妥的状元之才呀!

就是这么一个人。王式丹年轻时就诗名远播,文章出众,文坛名人王士祯、查慎行等,都很推许他。江苏巡抚搞了一个“江左诗歌排行榜”(《江左十五子诗选》),王式丹被列为第一。

但是这时候,王式丹连秀才都不是。他是考了好多年,终于到30岁的时候,才有了个秀才身份。然后接着参加举人考试,这次时间更长,考了快30年,到58岁的时候,才考中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拿了第一名;参加殿设,又拿了第一名,也就是状元。

这一年,王式丹59岁,人称“花甲状元”“白头状元”,是清代科举史上,中状元时年龄最大的。

据说殿试结束后,康熙拿着王式丹的试卷,问考官们:“取这份卷子为状元,天下考生会心服吗?”

考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无有不服者。”

可以说,王式丹中状元,确实是实至名归。

悲剧是在这之后。第一个原因,王式丹是个纯文人,清正廉洁,性情恬淡,在官场上混不开,常被人算计;第二个原因,他确实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背,这时康熙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实在不喜欢有这么个老头在自己身边。所以王式丹中了状元后,就在史馆编书写书,整整十年,没有得到过升迁。之后因病退休。

退休后刚回到老家,他有个同年榜眼(同一年殿试的第两名)叫赵晋,因任副主考官舞弊,被下狱了,就关在江苏。怎么说也是同年、同僚,且自己也退休了,对方就关在家门口,我去狱中探望下老朋友,不为过吧?

所以王式丹就去探狱了。探狱完第二天,赵晋在狱中自杀了。这下,麻烦了!

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隐情?王式丹和赵晋是否达成了某种交易?赵晋是被王式丹掉包救出监狱了吗?为什么死者不像赵晋本人?……

一连串的质疑、传言扑面而来,年届七十的王式丹被关进了监狱,怎么申辩也没用,案情没查清楚之前,人是不可能放出来的。大约坐了两年多牢,康熙看他可怜,终于特旨把他放了。两年多后,王式丹去世。

想想看:少年负有盛名,结果58岁才考中举人,委屈不委屈?好不容易中了状元,在史馆坐了10年冷板凳,刚想着退休了可以安享夕阳红,又被弄去坐了数年牢,委屈不委屈?

这就是“太委屈状元”王式丹的故事。


清代科举刚开始时,曾实行过两届旗、汉分榜制,也就是分开算成绩,旗人开一个榜,汉人开一个榜。这样一来,每科考试就有两个状元。

但是,我们知道,读书、考试这件事,刚刚进入中原的旗人肯定是远不如汉人的。同时加上一些政治上的考量,比如让旗人都来参加科举了,以后打仗靠谁?所以很快,就改了政策,不再分榜考试,同一试卷,同一榜单;旗人想要照顾,没门;你爱考不考,觉得考不过汉人,正好,你就好好练武去。

这也是清朝一共112次科考,产生了114名状元的由来。

但是这么一来,崇绮这个旗人状元,就太独特了,这是清朝唯一一个,在考场上胜过了汉族学子,真正考出来的旗人状元。

崇绮,旗人,清朝中后期重臣赛尚阿之子,同治时期的状元。(同治是慈禧的儿子,他六岁即位,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崇绮这个人的生平,很有意思。他出身权贵之家,父亲是首席军机大臣(首席宰相)。但是崇绮24岁的时候,父亲因为镇压太平军失败,被革职查办,差点判了死刑;一家人都受牵连,崇绮本来在工部做官,也革职了。

盛极而衰,繁华瞬间转冷落。年轻的崇绮可谓是备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好在他喜欢读书,之前还考中过举人,书法和绘画都还算得上一把好手。于是,一边放下前宰相之子的身段,给人做幕僚打工,一边继续学习,走科举之路。

于是就在命运的阴差阳错间,唯一的旗人状元诞生了。36岁的时候,崇绮参加会试,被录取,接着参加殿试。那时候朝廷上层其实有一个默契:不可以取旗人为状元。

可是崇绮的试卷交上去之后,先是封住考生名字来阅卷,结果考官们选中的状元试卷,正是崇绮的这一份。状元试卷交到皇帝和两宫太后这里,打开封口一看,傻眼了:旗人崇绮。

皇帝才十岁,不懂事,嚷嚷着就说:那就崇绮是状元了。但是两宫太后不敢这么做,科举的目的就是要笼络汉族读书人,真让一个旗人做了状元,这闹不好就是政治大事件。天下士子会心服吗?汉族官员会不会有意见?

所以,试卷又回到了主考官和军机大臣们手里:你们商量个主意出来。结果商量来去,最后结论是:只论文字,何分旗汉。既然是考试,就以成绩论高低好了。当然,这也跟时代有关,这时已经是清朝入关200多年后了,取一个旗人状元,也不要紧;这也就破天荒的一回,总不可能下回还能有旗人考出这样的水平来吧。

最终,崇绮被定为状元,清朝 历史 上唯一一个被认可的旗人状元。

那崇绮的悲情人生又从何谈起呢?

一开始看来,崇绮的人生再度起飞了,似乎比他的父亲、曾经的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还要来得更辉煌多彩。他成了小皇帝的授课老师之一;几年后,他的女儿被册封为皇后;崇绮自己也转任多职,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官至盛京将军、户部尚书、吏部尚书。

但是,正所谓“福兮祸所伏”,女儿成为皇后,本来应是崇绮飞黄腾达的最好杠杆,实际上却成了他悲剧人生的下井石。

同治渐渐长大,不愿再受母亲慈禧的束缚;但慈禧哪里会是善茬?权力抓得死死的。母子冲突由此展开,而皇后自然是站在皇帝这边的。册封皇后才两年,年轻的同治皇帝死了;皇后被慈禧处处针对,必欲其死。皇后没办法,找来父亲,问:我要怎么死才好?

崇绮沉默良久,回答:不吃行不行?

皇后回答:行。于是绝食而死。

崇绮称病告退,被拒绝,从此便是奔波劳苦命,哪里工作最艰难,哪里让他去。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命令崇绮为留京办事大臣(也有崇绮是义和团的坚定支持者的关系),收拾烂摊子。

崇绮自知不保,终日在外奔走。他的妻子指挥仆人们在屋中挖出两个大坑,全家男女老幼,坐入坑中,请仆人们填土活埋。仆人们拒绝,惊慌逃出。最终全家人点火自焚。崇绮知道消息后,也自缢而亡。

这位有清一代唯一的旗人状元,于古稀之年,以这样一种全家殉国的壮烈方式,走完了悲情的一生。


走笔至此,沉默良久。看完四位状元的悲剧人生,不知道读者诸君,是否也会生出几分人生感慨来?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德五读书。风水之说我是不信的,但“一命二运”,年龄越长却越有些感同身受。

人,抗阻不了命运,只得故作洒脱,道一声“随缘、随缘”。争所当争,爱所当爱,喝自己的寂寞,过平常的人生,其余成败,顺其自然!




大清唯一旗人状元的惨烈人生:劝皇后女儿自尽,全家为清廷赴死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古人的眼里,科举无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读书人若能金榜题名,就开启了辉煌灿烂的人生。 然而,有时候科举的成就却无法代表人生的成败。 清代的状元崇绮,就有一段充满悲 *** 彩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状元郎的人生遭遇吧...

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是谁,才华横溢,进宫后却难逃悲剧?
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奇女子傅善祥,虽然她高中状元且才华横溢,却成为了权贵手里的玩物。可以说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也有着非常悲催的命运,对她的命运人们至今还在为她感到可惜。傅善祥跟其他的古代女子,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又遇到了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还特意增加了女科一项,...

陈安为何做状元二十几天就被车裂而死呢?
担任主考官,而刘三吾以84岁高龄为国取士,最终遴选51名中举士子,其中以陈安阝(fu,也就是陈安)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等51人中举。按理说本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接下来的就是状元游街贺喜等等了,但是在这时候,有心的落榜士子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这次的中举的士子都...

因为名字不讨喜落榜,清朝最倒霉的书生是谁呢?
(3)朱汝珍的籍贯是广东,这让慈禧浮想联翩,因为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等人都是广东人,非常会折腾、不听话。所以,慈禧对广东人很有意见!于是乎,在慈禧的喜好厌恶中,朱汝珍就悲剧的和状元无缘了!让慈禧开心的是,第二张卷子犹如祥瑞。原因很简单,(1)此人名叫刘春霖,所谓春霖,即春风化雨...

初唐四杰的结局分别是什么?谁的人生最悲苦?
帮助的人:27.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还不知道:初唐四杰是谁的读者,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初唐四杰的名号,很多人都听说过,他们是唐朝初期的四位很有名的文人,只不过将他们并称初唐四杰,最主要的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诗歌,而是骈文和赋。然而他们虽然说文学造诣很高,在历...

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是谁,才华横溢,进宫后却难逃悲剧
傅善祥(1833年—1856年?),南京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读经史。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才,傅善祥报名参加女科考试后,高中鼎甲第一名。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后,傅善祥下落不明,一说傅善祥在乱军被杀被抛尸大江,东流而去。傅善祥...

当学霸纪录成为负担:说说清代状元萧锦忠
萧锦忠任过山长的茶陵洣江书院 有清一代,湖南人才辈出,特别在清季因湘军兴起,使湘人在中国政治、军事、文化诸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就科考成绩而言,湖南并不突出,不如邻省江西、湖北、广东,就是和偏僻的广西比,也无多大的优势。单说科考最高的荣耀——状元这一项记录,广西清代出了4个...

历史上唯一一位才貌双全的女状元最后结局如何?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同治死后,皇后阿鲁特氏的父亲为什么要劝女儿自杀呢?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有时科举并不能代表人生成败,同治皇后的父亲,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崇绮,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悲剧色彩。父亲被革职,家道中落,努力读书考中状元 崇绮的家族是清朝颇有名望的名门贵族,他的父亲是咸丰时的重臣赛尚阿,他的妻子是郑亲王端华的女儿。但可惜他父亲因为剿灭...

杨慎:悲剧人生也要活出尊严
杨慎很小的时候就才气逼人,很受当时的文坛盟主、大学士李东阳的欣赏。24岁那年,他一举考中状元,名满天下。四川有句民谚:“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这是四川人认为历史上最牛的四个本土文化人,把他们排在一起了。人一红,就容易惹来是非。当时有人说杨慎是“关节状元”,靠老师李东阳、父亲杨廷和的...

永寿县13769912513: 中国清朝历史上最倒霉最憋屈的状元,你猜猜他是谁 -
全栋盐酸: 1900年,正直多事之秋,慈禧调阅试卷时,只看见了王国军名字她便大怒,立马批示,你亡国君大清,我死济南国军.这个人竟然叫亡国君,肯定是蓄意诅咒大清,那他还有什么理由不死.可惜了王国军满腔的抱负还没施展,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赴了黄泉.

永寿县13769912513: 清朝最后一名状元榜眼探花 -
全栋盐酸: 状元:刘春霖, 榜眼:朱汝珍, 另一说法是:22日这天,读卷大臣在文华殿共同阅卷,将阅定的前十名呈给皇上钦定座次.呈上时拟订的名次是: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张启俊第三,商衍鎏第四.光绪皇帝阅卷后认为,第二比第一写得好,第四又比第三写得好.于是一与二、三与四分别换位,刘春霖、朱汝珍和商衍鎏就此被钦定为科举史上的末代状元、榜眼和探花.

永寿县13769912513: 清朝第一位状元是谁?官居何职?
全栋盐酸: 武状元: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官职:正三品参将 文状元: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官职: 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永寿县13769912513: 朱汝珍的名失状元 -
全栋盐酸: 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

永寿县13769912513: 清朝第一位状元是谁?官居何职? -
全栋盐酸: 爱新觉罗氏问鼎中原后,也开始采取明朝的科举制度,开科录取的第一位状元是江苏常州的吕长音.吕长音1603年出生,1664年去世,吕长音在殿试中高中头名状元后,被清廷授予秘书院修撰,官封宏文院大学士,太子太保.吕长音死时62岁,一般状元死时会被赐“文”字谥号,但吕长音却是清朝唯一一个没有被赐谥号的状元.

永寿县13769912513: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苏州状元?历史文人墨客? -
全栋盐酸: 苏州古代状元陆润庠:陆润庠聪明好学,10岁便读完了儒家的《九经》;对家传医学,他也用心学习,颇懂医术.他凭籍儒学根底考中乡试,成为一名举人.洪钧:洪钧,字陶土,号文卿,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

永寿县13769912513: 清朝的开国状元是那里人? -
全栋盐酸: 清朝的第一个状元清代第一位状元傅以渐.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康熙的老师;一直为清世祖顺治所器重,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是清初不可忽视的人物之一.明万历37年,傅以渐生于...

永寿县13769912513: 清末状元的江苏南通人张?
全栋盐酸: 清朝的末科状元叫刘春霖,光绪三十年,最后一科的状元.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人.不是清代最后一个状元.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代表人物.他16岁中秀才,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那一年中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纂.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深深刺激了他.他放弃了官职,遂致力于事业和教育.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家产,积极兴办实业.先后建成了大生纱厂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兴成了大生纱厂资本集团.张骞是“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倡行者,并终生为其事业奋斗,因而被誉为“状元资本家”.

永寿县13769912513: 黄煦清朝状元的生平 -
全栋盐酸: 黄煦,江西南丰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同治四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光绪十四年八月初一(1888年9月6日),由湖广道监察御使调任广西学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