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靖难之役是明初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作者&投稿:林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代靖难之役的“靖难”是什么意思?~

“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译文:朝中没有正直的大臣,其中有乱臣贼子,必须发兵讨伐,将皇帝身边的乱臣贼子清理干净。)
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扩展资料
结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
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1、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2、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
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
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3、南宫复辟
明代宗身患重病,而太子朱见济已死,皇位继承问题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忧虑,新立皇太子又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武清侯石亨深知明代宗难以康复,与太监曹吉祥、太常卿许彬、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谋议拥立明英宗复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等以四方边警为借口,命手下带兵入城加强防备。随即前往南宫迎接明英宗至奉天殿升帝座,徐有贞向等待上朝的大臣们宣告太上皇已复位。
明英宗命徐有贞掌管机务,次日加封为兵部尚书,将于谦、王文等逮捕入狱,后来又予以杀害。
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封石亨为忠国公。此事件在历史上又称“夺门之变”。
4、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历来“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
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
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
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
至此,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争国本的官僚多是后来的东林党人,因此它又是东林党争的一项内容。
国本之争,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

5、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历史

靖难之役是明初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这次变化,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改朝换代,特别是明成祖朱棣在统治时期所做出的突出政绩,可以说是再造天下,如果说建立明帝国的是朱元璋,那么使明帝国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即是明成祖朱棣。




为什么说靖难之役是明初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靖难之役是明初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这次变化,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改朝换代,特别是明成祖朱棣在统治时期所做出的突出政绩,可以说是再造天下,如果说建立明帝国的是朱元璋,那么使明帝国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即是明成祖朱棣。

靖难之役指的是谁夺取帝位的事变
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 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 年。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

明靖难之变指的是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清代大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论》中将“靖难之役”、景泰末年的“夺门之变”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礼议”称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

关于:“靖难之役”
朱棣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本质上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试图削藩,加强皇权,引发的明朝皇室内部的权力争斗。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联合同为北方戍边王爷的宁王朱权,将手中的士兵、兵器拉扯起来,反叛自己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有说法说宁王是被胁迫)。 不过朱棣并不认为自己是背叛,他从始至终打...

什么是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

谁能和我解释一下"靖难之变"?
也叫: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和皇孙朱允炆之间,为争夺皇位而酝成的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保持君主的绝对优势,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同时,先后分封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为藩王。这些藩王被派到全国各地,一部分授以兵权,如燕王朱棣、晋王朱棢等...

靖难之役是怎么回事?明成祖朱棣又是怎么做的?
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名词解释:靖难靖难之役是什么意思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1399年明朝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请问“靖难”是什么意思
"靖难之役"的"靖"字是扫除、平定的意思,"难"是灾难的意思.因为当时建文帝宠信齐泰、黄子澄等人,奉行削藩,燕王朱棣就说这是皇帝听信小人谗言,离间骨肉,这是一场灾难,所以打出"奉天靖难"的旗号,要为君主清除身边的奸臣.因此我们可以把这场战争看做"朱棣"为平定小人乱君这场灾难而发动的战役....

...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凡知道畏惧的人,必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虽偶尔有些出格之处, 但不会出现大的过失。这句话是明代方孝孺所说。方孝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

新巴尔虎右旗19728227544: 朱棣的政变为什么叫靖难之役? -
衡徐山庆: 是读过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是众多藩王中不仅实力最强而且威望最高的一个藩王,当时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封了朱棣为燕王,燕王朱棣负责北平的安全和蒙古人的入侵,燕王朱棣并没有让朱元璋失望,手下的军队很是骁勇善战,军队虽然人少...

新巴尔虎右旗19728227544: 名词解释:靖难 - 靖难之役是什么意思?
衡徐山庆: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 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 ...

新巴尔虎右旗19728227544: 明朝历史上的“叔侄大战”指的是什么事件?
衡徐山庆: 明朝历史上的“叔侄大战”指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

新巴尔虎右旗19728227544: 为什么明成祖要发动靖难之役?
衡徐山庆: 这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固有矛盾导致的,削藩触痛了地方藩王的利益,肯定要引起反抗.

新巴尔虎右旗19728227544: 明朝靖难之役路线是怎么样的 -
衡徐山庆: 靖难之役路线主要是燕王的军队从北京南下最终打到南京城的,其中经过了多起战争,可以说靖难之役路线出现了反反复复的调整.起初,燕王朱棣的军队主要是集中在北方的,当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行谋反叛逆的时候,有很多的响应...

新巴尔虎右旗19728227544: “玄武门之变”变出一个贞观之治,“靖难之役”战出一代明君.不知列位如何看待此二君. -
衡徐山庆: 本人还是比较推崇太宗,别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方面是为求自保,另一方面,太子的能力实在难堪大用,却只顾手足相残; 相反,靖难之役,完全不是这样,朱棣虽说成就了一带明君,但是,谁也不敢说宽厚老实,心系天下的朱允文不会在日后成为一代明君,而朱棣的出发点完全是私利私欲,不能说是正义. 所以本人之见,这两位明君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巴尔虎右旗19728227544: 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
衡徐山庆: 朱棣[1],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2]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