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作者&投稿:危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崩塌、散落和错落地貌及其堆积物~

崩塌、散落和错落等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是陡峭山坡上部岩石在风化、剥蚀、地震和构造运动以及水流掏蚀坡脚(岸坡)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体(块)稳定性失去平衡,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快速向下坠落所形成的地貌和堆积物。
(一)崩塌作用及其堆积物
陡坡(>50°)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称为崩塌。
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图3-4),称倒石堆(岩屑堆)。它的规模大小不等,一般不超过几百平方米,有时也能形成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的巨大倒石堆。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成带状。
组成倒石堆的物质多为大小不一、棱角明显的碎石。碎石的机械组成与基坡岩性有关。
倒石堆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没有明显的排列层序。总的来说,一般较大的岩块可以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部位才停积下来,而一些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这是因大的岩块质量大,沿山坡向下滚动时产生的动能就大,因而滚得更远。当倒石堆进一步发展时,山坡坡度也愈益变得平缓,崩塌作用逐渐减弱,崩塌的碎屑变小。所以倒石堆发育的后期,其表面堆积的是比较细的岩屑。从垂直剖面上看,较粗大的岩屑分布在倒石堆的下部,向上逐渐变细。

图3-4 斜坡崩塌示意图

(二)散落作用及其堆积物
风化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呈散落方式、长期不断地沿斜坡(30°~50°)向下作滚动或跳跃式地连续运动,这个过程称为散落作用。其特点是散落的岩屑连续地撞击斜坡坡面,并带有微弱的跳动和向下作旋转运动,也可以是快速滚动的岩屑撞击不平整的坡面而跳起。
散落物质与机械组成及基坡岩性有关,在坡脚堆积也形成倒石堆地貌。
散落对斜坡改造起重要作用,但不造成重大灾害。
(三)错落作用及其堆积物
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或节理发生整体下落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这一过程称为错落作用。由其形成的地貌特点是:错落体比较完整,大体上保持了原来的结构和产状;错落体在形态上往往呈阶梯状,一般只有一级,多级的较为少见;错落体的后缘为几乎垂直的(约70°)错落崖或错落坎,错落坎附近,有大致与它平行的较顺直的裂缝;错落体的基部有挤压鼓包等现象。
错落与滑坡不同,错落与滑坡虽然都有滑动面,但错落以重力作用为主,水的作用较次。错落一般沿高倾角且比较平直的结构面下落位移,错落体边缘没有反倾斜块体,即不发生反向剪应力与下错力的抗衡。一次错落发生后,坡面将有相当长的稳定时间,在采取整治措施上这是重要的时机。我们可以把错落列为崩塌与滑坡之间的中间类型。
错落主要发生在山区、峡谷和河道两侧强烈侧蚀的部位。新修水库的库岸、海蚀崖、湖蚀崖等处也常出现。发生错落的地面坡度一般都大于35°~40°。错落地点的上部山坡可以相当平缓,不足40°,而崩塌发生的斜坡上部则往往是更陡的斜坡,这是错落与崩塌不同的地方。

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和参考资料,不提供往年试题,不举办自命题科目辅导班,研究生院招生办不办理购书业务。往年复试分数线、导师和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请向相关学院老师咨询或到学院网站查询http://yanzhao.cug.edu.cn/News_View.aspx?id=111
2015硕士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http://yanzhao.cug.edu.cn/News_View.aspx?id=249
@才思教育答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800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绪论
考试内容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考试要求
1.掌握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3.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貌学基本问题
考试内容 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形态及其研究方法;地貌的成因问题;地貌年代确定方法;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及全球地貌特征。
重点是地貌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
(1)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2)地貌年的代确定方法
(3)地貌形成与发展控制条件与主要影响因素
2.理解内容 (1)地貌的成因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成因中的作用。 (2)地貌的基本形态与形态组合,地貌形态的研究方法。
(3)地貌演化理论。
(4)华北地文期
(5)山地成因分类
(6)高原成因分类
3. 了解内容
(1)山地和平原的高程分类
(2)构造、岩性对山地形态的影响
三、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
考试内容
有关第四纪的基本概念;第四纪的划分方案;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成因类型划分;第四纪生物界特征及其研究意义;人类的出现、演化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方法;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与方法。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
(1)有关基本概念;
(2)第四纪的划分方案(中国的和国际的);
(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标志;
(4)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冰期间冰期划分方案,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深海氧同位素的气候阶段划分;全新世气候阶段划分;
(5)人类的演化阶段及特征,人类古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6)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基本方法
(7)第四纪地层测年的主要手段;
(8)我国第四纪各时期主要动物群及特征。
2.理解内容:
(1)第四纪的基本特征,第四纪下限确定标志;
(2)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案;
(3)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机理及主要控制因素
(5)人类演化、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6)第四纪植物群的基本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7)海平面变化的标志
3.了解内容
(1)关于第四纪下限的不同观点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4)地球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5)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与资料整理
四、第四纪主要沉积物与地貌
考试内容
风化壳与残积物;斜坡地貌与堆积物;洪积物与洪积地貌;河谷地貌与冲积物;岩溶地貌及堆积物;冰川地貌与堆积物;黄土与黄土地貌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
(1)各种沉积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识别标志,特别是: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冰碛物、泥石流堆积物风积物等
(2)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基本特征及识别标志。
(3)有关基本概念
(4)河流阶地类型、研究方法及新构造意义
(5)黄土地层
(6)黄土中的气候旋回记录
2. 理解内容
(1)滑坡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
(2)风化壳的类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3)斜坡演化过程及主要地质作用
(4)河谷地貌的演化阶段
(5)岩溶沉积物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6)黄土的成因问题
(7)黄土—古土壤序列
(8)冻土地貌的基本特征
3. 了解内容。
(1) 各类地貌和沉积物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3)地球上黄土的分布
(4)荒漠的类型及我国荒漠的分布特点
(5)冰川的形成条件及冰川类型
(6)岩溶旋回
(7)河谷的形成与发展
五、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考试内容
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基本概念;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的识别标志;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考试要求
1. 掌握内容:
(1) 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基本概念
(2)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3)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内容
(1)新构造运动的下限
(2)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与新生性
(3)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4)中国东西部新构造运动的差异
3. 了解内容。
(1)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
(2)全球地震的分布特点
(3)地震与断层的关系
六、地貌和第四纪工作方法
考试内容
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地貌图的编制;第四纪地质图的标志;3S技术在地貌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内容
(1)地貌的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2)第四纪地质的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3)第四纪地质剖面图的类型及制作方法
(4)普通地貌图的编制
(5)第四纪地质图的一般编制方法
2.了解内容
(1)专门地貌图的类型及特点
(2)3S技术在地貌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3)遥感影像上地貌、第四纪沉积物的判识标志
600 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试卷结构

基本概念 约30%
基本原理与简要问题回答 约30%
综合论述与综合分析 约40%
注:以上比例与实际出题可能有一定出入。
自然地理学
一、绪论
考试内容
地理学、地理环境、人类环境、地理学的划分、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考试要求:
1、掌握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的概念和区别。
2、理解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
3、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
4、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
5、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球
考试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考试要求
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2、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3、理解地理坐标的定义。
4、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特征。
5、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结构特征。
三、地壳
考试内容
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
考试要求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与矿物、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
2、理解岩石的定义,了解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构造及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3,了解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
4、了解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变质作用类型。
5、掌握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了解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6、理解地质构造的定义,掌握最常见的四种类型地质构造。
7、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的概念和理论。
8、掌握火山、地震的概念,理解火山的类型、分布及火山地貌、地震的分类及地震带。
9、理解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的概念,了解地壳演化简史。
四、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气温、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考试要求
1、理解大气组成的成分、水气、固、液体杂质等,掌握大气各成分间的比率随高度和时间而变化的特征。
2、理解大气的结构,掌握大气分层及各层次的特征。
3、了解大气的热能概念,掌握太阳辐射、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4、理解气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掌握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点。
5、理解大气湿度的概念,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6、掌握大气水分蒸发及其影响因素、凝结和凝结条件。
7、掌握水汽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8、了解降水的形成、类型,掌握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9、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掌握作用于空气的力、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以及风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10、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掌握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及局地环流的特性及其运动。
11、理解天气系统基本概念,掌握气团和锋面、气旋、反气旋的生成、发展、结构和天气。
12、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系统的组成及特性。
13、掌握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14、掌握低、中、高纬度及高地气候型的气候变化特性。
15、了解气候变化简史。理解地质时期和现代气候变化。
16、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因素。
17、了解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五、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与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的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湖泊、沼泽、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试要求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
2、了解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掌握海及其分类。
3、理解海水的组成,掌握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4、理解潮汐与潮流,掌握海洋中的波浪及其类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以及大洋水团及其环流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5、了解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以及21世纪海平面上升的预测。
6、理解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7、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8、掌握河流水情要素,理解流速、流量的定义。
9、掌握河川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径流的变化特点以及特征径流。
10、掌握河流的补给的形式、补给的特点,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
11、了解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
12、理解河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掌握我国河流的分类。
13、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14、掌握湖泊的成因和类型、理解湖水的性质、湖泊水文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15、掌握沼泽的成因、沼泽水文特征以及沼泽的分类。
16、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掌握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其变化规律。
17、掌握成冰作用过程与冰川类型,了解地球上冰川的分布,理解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地貌
考试内容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考试要求
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类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掌握风化作用的类型,理解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3、理解块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崩落与崩塌、滑落和蠕动有关的重力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
4、理解流水作用的类型和基本特征,掌握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5、理解准平原与山麓面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6、掌握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性与构造条件、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点。
7、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其演变规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特征。
8、理解冰川的作用,掌握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9、理解风沙作用的形式,掌握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10、掌握海岸带的组成、结构,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单元的特点,海岸的分类以及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物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七、土壤圈
考试内容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考试要求
1、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土壤形态的特征,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等。
3、理解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熟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4、了解土壤因素学说,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作用。
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
6、掌握土壤的分类、理解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掌握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规律。
7、掌握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特征。
8、理解各种土壤类型的基本特征。
9、理解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考试内容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考试要求
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的基本特性,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3、理解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性。
4、了解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环境、群落的动态、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特性,掌握群落的分类。
5、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
6、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7、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掌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8、掌握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9、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生态农业。
10、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1、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2、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意义。
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考试内容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自然区划原则、自然区划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理解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的整体特征。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3、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特征、形成背景及本质含义。
4、理解地域分异的尺度,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5、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6、理解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7、理解土地的含义与土地的分级,掌握土地的分类
8、掌握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
9、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10、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关系。

1. 流动作用地貌及其堆积物

流动作用是指斜坡上的松散物质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移动的现象。在多数情况下,斜坡上物质的移动速度非常缓慢,为每年几毫米到几厘米,人们难以察觉。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如暴雨季节,斜坡上的松散物质饱水,其流动速度也加快,可达每秒几十厘米到几米。常见的流动作用有泥流和蠕动。

(1)泥流及其堆积物

泥流(solifluction)是斜坡上的厚层风化产物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泥流既可发生在炎热的气候区,也可发育在寒冷的气候区,但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泥流发生的特征不一样。

在热带或温带地区,泥流常伴随着暴雨的发生,尤其最易发生在暴雨的中心区,因此泥流是随着暴雨中心的移动而转移的。除了降雨外,斜坡的坡度对泥流的发育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其机理是影响斜坡土层的饱水程度。坡度在20° ~40°间,斜坡上的土层饱水度高,适合泥流发育,有时大面积发生; 坡度大于 40°时,水易流失,土层饱水度低,不利于泥流的形成。从斜坡上运移下来的物质在坡脚堆积形成泥流阶地。这种泥流阶地的阶面不平整,也没有河流阶地的二元结构,堆积物无分选、无层理和无磨圆。因此,与河流阶地是很容易区分的。

在寒冷的气候区,由于冻融作用,斜坡上的碎石土层被水浸润饱和而发生向下运动的泥流,称融冻泥流。融冻泥流发生在冻土的融化季节,其运动速度很慢,每年以厘米计算。斜坡的坡度略缓,土层的颗粒细小有利于融冻泥流的形成。当融冻泥流向前运动,遇到障碍或坡度变缓时,其前进受阻,可形成台阶状堆积地貌,称融冻泥流阶地。其阶地面平缓,略向下倾斜,前缘有一陡坎,坡度较陡,平面呈弧形,有时为凸出的舌状。融冻泥流阶地分布在山坡到坡脚,形成数个台阶,台阶间没有切割关系,与河流阶地很容易区分。

(2)蠕动及其堆积物

蠕动(creep)是指斜坡上的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非常缓慢的移动现象。根据蠕动的规模和性质,可以将蠕动划分为两大类: 松散碎屑物蠕动和岩层蠕动。

松散碎屑物蠕动(土层蠕动)斜坡上松散碎屑或表层土粒,由于冷热、干湿变化而引起体积缩胀,并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缓慢的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称土层蠕动,也叫土爬(soilcreep)。这种土层蠕动的速度非常缓慢,每年为几毫米到几十厘米,所以一时不易察觉出来。但长期的日积月累,其变形量也是可观的,可造成一些灾害,如造成电线杆的倾斜、房屋墙壁扭裂、地下管道扭断等。土层蠕动是通过土层中碎屑颗粒的运动体现出来的,而碎屑颗粒的运动又受土层的温度变化、干湿变化、粘土含量、坡度等因素影响。下面以温度变化为例,讨论土层中碎屑颗粒的运动过程。当土层的温差发生变化时将引起土粒或岩屑发生胀缩,膨胀时碎屑颗粒垂直于斜坡方向抬升,收缩下落时却沿重力方向直落而下,每次胀缩都使土粒或岩屑从斜坡上原来位置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图3-6)。这样日积月累,斜坡上的土粒或岩屑可发生明显的蠕动现象。此外,当土粒体积膨胀时,会发生相互挤压,某些颗粒被挤压向下移动,当再次收缩时,这些颗粒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而是总体上顺坡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从而发生土层蠕动。同样,当土层颗粒收缩时,颗粒之间出现空隙,使上部颗粒失去支撑而下滑,也能引起土层蠕动(图 3-6)。除温度外,土层中的粘土含量也影响土层蠕动的强度。土层中粘土含量越高,土层蠕动现象越明显。这是因为粘土矿物对干湿变化而引起的体积变化比较灵敏,如粘土层中含水 50%,则体积膨胀系数可达 4. 5%。就坡度而言,以 25° ~30°左右斜坡上的土层蠕动最明显。因为大于 30°的斜坡,粘土和水分不易保存,碎屑物质也较少; 而小于 25°的坡地上,重力作用不那么明显,蠕动现象也就减弱了。一般说来,土层蠕动速度接近地表处最大,随着深度增加速度迅速减小。在温带地区,地表以下 20cm 的深处蠕动速度就已很小了。如果粘土含量高,影响深度可达1~2m。土层蠕动堆积物主要为粘土和粉砂质粘土,分布在山坡或山坡脚,无层理。

图 3-6 温差变化引起碎屑颗粒移动过程示意图(据 E. B. 桑采尔,1957)

图 3-7 岩层蠕动过程示意(据 H. B. 裴纪; 转引自杨景春,1985)

基岩岩层蠕动 出露在斜坡上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发生十分缓慢的蠕动。覆盖在岩层上面的土层或碎屑层,由于其蠕动作用,对下伏岩层产生拖曳力,致使岩层发生顺坡向下的弧形弯曲(图 3-7)。与土层蠕动相比,发生岩层蠕动的坡度较陡,以 35° ~45°坡度最利于岩层蠕动发生。发生岩层蠕动的岩性一般都比较柔软,以泥质类岩石及其变质岩最常见,如千枚岩、板岩、片岩、页岩、泥岩等。岩层蠕动的深度一般小于 3 ~5m,有时可达到几十米。在一般的情况下,当岩层较薄、岩性较软、坡度很大,岩层呈逆坡倾斜,且倾角较大时,岩层蠕动的深度也较大。

2. 滚动作用地貌及其堆积物

滚动作用是指斜坡上的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快速坠落的现象。其坠落方式可以是垂直降落、滚落、翻滚等。根据滚动作用的方式和规模,可以将它划分为崩塌和撒落。

(1)崩塌及其堆积物

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地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称为崩塌(collapse,eboulement)(图 3-8)。崩塌的速度很快,一般为 5~200m / s。崩塌的规模因地而异,从小于 1m3到108m3。大规模的崩塌可造成局部的重大地质灾害,如1911 年帕米尔的巴尔坦格河谷发生的崩塌,使约 40 × 108m3的土石体从 600m 高的陡坡上崩塌下来,并堵塞河谷形成了长 75km,宽1. 5km,深 262m 的大湖。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山体崩塌,堵塞河谷形成了大量的堰塞湖。依据崩塌发生的地貌位置和崩塌块体的物质特点不同,崩塌有不同的名称,发生在山地的大规模崩塌称为山崩(landslide),在岸坡称塌岸(bank slump),岩溶洞穴崩塌称塌陷(breakdown),在土石体中称坍方(downfall),冰雪的崩塌称雪崩(snow avalanche)。

图 3-8 崩塌地貌示意图(据 E. B. 桑采尔,1957)

导致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地貌、地质和气候条件等。在地貌条件中,斜坡的坡度对崩塌形成的影响最明显,一般说来,由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可能发生崩塌。而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坡度一般要在 50°~60°以上时才可能出现崩塌。除坡度外,坡地的相对高度也直接影响崩塌的规模,由松散堆积物组成的陡坡,相对高度超过 40 ~50m 以上时有可能出现大型崩塌; 而由坚硬岩石构成的斜坡,要出现大型崩塌则相对高度应比此大。因此,大型崩塌主要发育在高山峡谷之中,如我国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地、西北地区的几大山脉等地区。此外,陡峻的基岩海岸、湖岸以及河流的凹岸也是崩塌易出现的部位。

影响崩塌的地质条件主要为岩石的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的岩石坚硬程度和黏结强度不同,那么它们的休止角也不一样。在相同的坡度和坡高的地貌条件下,泥岩、页岩等显然要比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等易发生崩塌。因此,在自然界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就比较陡,而由软岩石构成的斜坡则比较缓。如果坡地是由软、硬岩石相间构成的,而且岩层的倾角很小或水平,这就为崩塌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地质构造条件中,断层、节理、劈理等对崩塌形成的影响最重要。首先是这些地质构造的发育减弱了岩石的强度和聚结力,使一些处在斜坡上的岩块变得不稳定; 其次是当这些破裂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并且倾角较大时,可直接形成崩塌块体的分离面; 再者是这些构造的发育加速了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使岩石的缝隙变得更大,进一步降低了岩块在斜坡上的稳定性。

气候对崩塌的影响表现在风化作用可造成斜坡上岩块的不稳定,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破碎,形成不稳定的岩块,以至于产生崩塌。在寒冷气候区,强烈的冰劈作用使岩石的缝隙扩大,导致崩塌的发生。软硬岩层相间的斜坡,由于差异风化作用使软岩层形成缓坡或凹坡,而硬岩层形成陡坡或悬崖,这些坚硬的岩层易发生崩塌。降雨对崩塌的产生也有影响,雨水既可以破坏岩体的结构,软化粘土夹层,降低岩体之间的聚结力,增加岩体的重量,并导致崩塌的发生; 也可以沿着岩石的节理、断层渗入起到润滑作用,使一些危岩不稳定而产生崩塌。

崩塌的发生除了这些形成条件外,还有些触发因素,如爆破、地震、人工开挖坡脚等。爆破和地震给斜坡上的不稳定岩块提供了一个触发力,使其运动,因此在地震时崩塌大量发生。人工开挖坡脚,加大了边坡的坡度,使上部的岩体稳定性降低或失去支撑而产生崩塌,所以在山区修建公路,大规模开挖边坡坡脚,都可造成崩塌的大量发生。

崩塌后在陡坡上形成的围椅状的剥蚀地貌,称为崩塌陡坎,而崩塌下来的岩块在坡下堆积形成的地貌称为倒石堆(talus)。倒石堆的碎屑物质大小混杂、松散多孔、无层理、无分选,沿陡壁下部分布。正在发育的倒石堆岩屑杂乱、松散、孔隙大、岩块表面新鲜、很少风化、无草生长,坡面陡峻; 而稳定的倒石堆岩屑孔隙间被细粒风化物充填、结构密实、局部胶结、表面无新鲜岩块、生长草丛,坡面和缓,呈凹形。

(2)撒落及其堆积物

撒落(dispersion)是斜坡上的岩石碎屑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向坡下坠落的现象。与崩塌相比,撒落的不同之处是: 坠落的岩块体积较小,长年断续发生,斜坡在 30°~50°间常见,岩块以滚落的运动方式为主,灾害性小。

图 3-9 倒石锥形态结构示意图(据 E. B. 桑采尔,1957)

撒落是坡地(基岩坡)常见的重力作用现象,其形 成 的 剥 蚀 地 貌 称 为 剥 蚀 坡(denudationalslope),而滚落下来的岩屑在坡脚堆积形成的地貌称为倒石锥(talus cone)(图 3-9)。倒石锥呈上尖下圆的半锥状体,贴在陡坡脚发育,锥面坡角约 30°,与砂砾的天然休止角相当。如果陡坡较长,倒石锥则沿着坡脚或坡麓地带形成倒石锥群,这时的锥体形态不明显。倒石锥堆积物与倒石堆堆积物有所不同,前者具有一定的分选和岩性变化,在撒落过程中较粗的角砾在惯性的作用下滚得较远,构成锥体的下部,而细砾滞留在锥体的上部,因此堆积物从锥顶到锥底是由细至粗变化的。另外,倒石锥的堆积物较细。正在形成发展的倒石锥,表面岩屑新鲜裸露,无风化; 而停止发展的倒石锥表面生长草被或灌丛,堆积物被风化或胶结。

3. 滑动作用地貌及其堆积物

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及水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过程称为滑坡(landslide),又称地滑。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山地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存环境、自然资源产生重要影响。在 2008 年的汶川地震时,在唐家山发生大型滑坡,将涧河堵塞形成一个蓄水达 2. 4 ×108m3的堰塞湖。

(1)滑坡特征

A. 滑坡要素

滑坡要素包括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床 3 部分(图 3-10)。

图 3-10 滑坡形态结构示意图(据严钦尚等,2004)

滑坡体(landslide-mass)从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称为滑坡体,简称滑体,它以滑动面与下伏的滑床分开。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称为滑坡周界,它圈定了滑坡作用的范围。在滑动时,滑坡体的两侧、前缘及表面会发生局部崩塌或土石翻滚现象,各部位的滑动速度也有所不同,在两侧和后部形成节理。在滑动的过程中,滑坡体的滑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因此岩土体大体上保持原有结构,但滑坡体中的地层产状变化大,与围岩产状明显不同。滑坡体上的树木随着滑动而东倒西歪形成醉汉林,或滑坡之后,生长成马刀树。滑坡的规模大小不一,从 10m3到 108m3

滑动面(slipping plane)(或滑动带)滑坡体沿之下滑的面称为滑动面。滑动面的形态与滑动面的成因及岩土体的性质有关,在均质的土体中,滑动面为近半圆弧形,通常是上陡下缓,中部接近水平(图 3-10),前缘常形成逆向的反坡; 沿构造软弱面发育的滑动面,则依构造面的产状而定,变化较大。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有几个,后者可分出主滑动面和分支滑动面。在滑动面上,有时发育清晰的擦痕、阶步、磨光面。在滑动面附近的岩土体受滑动的影响,出现明显的扰动或拖曳褶皱现象,而构成滑动带,其厚度自数厘米到数米不等。

滑床(landslidebed)位于滑动面之下,支撑滑坡体而本身未经移动的斜坡组成部分称为滑床,也叫滑坡基座(landslidefoundation)。受滑动的影响,靠近滑动面附近的滑床常具有塑性变形。

B.滑坡的地貌特征

滑坡后壁(landslidecliff)与滑坡台阶(landslideterrace)当滑坡体下滑时,在滑坡体上方的滑床上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围椅状陡壁称为滑坡后壁(图3-10),是滑动面露出的部分。滑坡后壁的坡度大,一般在60°~80°,高度为数十厘米到数十米,表示滑坡垂直下滑的距离。如果是新滑坡,滑坡后壁新鲜,无草生长,其顶部边缘比较锐利;如果是老(古)滑坡,则表面风化,并生长植被,其顶部边缘比较圆滑。在滑坡后壁上有时有地下水渗出,形成泉。滑坡台阶是滑坡体下滑后在斜坡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滑体下滑时各段的移动速度不同,产生多个分支滑动面,则形成多级滑坡台阶。由于滑体沿弧形滑动面滑动,因此滑坡台阶原始地面皆向内坡倾斜形成反向坡(图3-10),这是区别河流阶地的一个重要特征。

滑坡舌(landslidetongue)与滑坡鼓丘(landslidedrumlin)滑坡体前缘,呈舌状突出的地形称滑坡舌。滑体在滑动的过程中,滑坡舌前面或底部受阻、挤压而鼓起的小丘称滑坡鼓丘。在滑坡鼓丘的内部,因滑体的推挤可形成小型揉皱或逆冲断层。

滑坡洼地(landslidedepression)与滑坡湖(landslidelake)滑坡后,在滑坡台阶后部的反向坡处,地势相对低洼,形成滑坡洼地。若积水就形成滑坡湖。

滑坡裂缝(landslidejoint)在滑体的滑动过程中,由于滑体各个部位的受力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性质、形态和方向的滑坡裂缝,有环状拉张裂缝、剪切裂缝、鼓起裂缝、扇形裂缝。环状拉张裂缝发育在滑坡后壁和滑坡体的后缘,与滑坡后壁方向大致平行,它是由滑体下滑时产生的拉力形成的。剪切裂缝主要发育在滑坡体中部及两侧,是因滑动岩土体与相邻不动岩土体之间相对移动产生的剪切力造成的。鼓起裂缝发育在滑体的下部,由于滑体下滑受阻,使岩土体隆起形成张裂缝。扇形张裂缝分布在滑体的最前缘,因滑坡舌向两侧扩展而形成扇形或放射状张裂缝。

(2)滑坡的形成

A.滑坡形成的条件

滑坡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气候、诱发条件等。

岩性条件岩性是影响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主要发生在未固结的第四纪沉积物、泥质类沉积岩及其变质岩中,如泥岩、页岩、泥灰岩、千枚岩、板岩、片岩、黄土、坡积物等。因这类岩石相对较软、可塑性强、富含亲水性粘土矿物,如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它们易于吸水加重岩体负荷,使岩土体容易变形滑动。在节理发育的坚硬岩石中也常发育滑坡。

地质构造条件主要的作用是为形成滑动面创造条件,如断层面、层理面、节理面、不整合面、劈理面等都可发育成滑动面(图3-11),因为这些构造面都是岩层中的软弱带,其结合力弱,地下水易于沿其渗透,减小其摩擦力,降低抗滑力。当这些构造面与斜坡的倾向一致,并且倾角小于坡角时,最易导致滑坡。

地貌条件影响滑坡的地貌条件最主要的是斜坡的坡度和有效临空面。有利于滑坡发生的斜坡坡度为20°~40°,若小于20°,滑坡体获得的下滑力较小,滑坡不易发生;若大于40°,斜坡上的地下水位低,滑体和滑动面含水少,这也不利于滑坡的形成。有效临空面是滑动面在斜坡上的最低出露位置与坡脚之间的空间,是滑坡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为滑坡体下滑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河谷、湖岸、河岸等部位易发生滑坡。

气候条件大雨、暴雨最易导致滑坡的发生,这是因为降雨形成的地表水渗入滑坡体和滑动面,加重了滑体的负荷,加大了下滑力,而渗入滑动面的地下水又加强了滑动面的润滑作用,减小了抗滑力,从而导致滑坡发生,因此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之说。另外,在河谷中筑坝,使水位上升,水渗入到斜坡上的滑坡体和滑动面中,也易导致滑坡。

图3-11地质构造与滑坡滑动面的关系(据北京地质学院《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1959)

诱发条件 诱发条件是指导致滑坡发生滑动的触发因素,主要有地震、火山爆发、人类活动等。地震引起土体内部结构变化、老滑动面松动、土层液化等,使滑坡体不稳定而滑动,更重要的是地震给滑坡体提供了一个触发力,使斜坡上原来稳定的岩土体产生滑动。强烈的火山爆发产生地震,同样也能提供触发力。人类修建公路、开挖边坡等使斜坡上的岩土体失去支撑可导致滑坡; 在斜坡上堆放废石、建造房屋等加重了岩土体负荷也会导致滑坡; 不适当人工爆破也会破坏岩土体结构,同样可导致滑坡产生。

图 3-12 滑坡阶段变形示意图(据 《滑坡防治》,1976)

B. 滑坡形成过程

蠕动变形阶段 是在重力长期作用下,岩土体发生的非弹性变形。它表现为岩土体出现松弛、微小剪切位移、扭转、岩层弯曲等现象。随着变形的逐渐发展,在滑坡体的后部出现断续的张裂缝,渗水加强,岩土体负荷加重,使裂缝变形进一步发展加深加宽; 岩土体的中部开始微微蠕动向前挤压,随着蠕动变形区的扩大,在岩土体两侧开始出现断断续续的羽状剪切裂缝。这时滑动面已潜伏存在,并在滑体中部蠕动变形区底部局部出现滑动面位移,但速度缓慢(图 3-12(a))。蠕动变形阶段,长的可达数年,短的仅数月或几天。一般来说,滑坡规模越大,这个阶段就越长。如雅砻江大滑坡,1960年山体开始出现变形,直到 1967 年 6 月才发生大规模的滑坡。对该阶段的认识和观测非常重要,通过对滑坡各种数据的观测进行滑坡预报,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或为在滑坡发生之前进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滑动阶段 在经过蠕动变形阶段之后,斜坡上的岩土体变形比较严重,内部的抗滑力减小。首先在蠕动区的后上部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滑动面,不断地向前下部挤压,使前下部出现新的滑动面。当上、下部的滑动面连成一体,并与后部和边部的裂隙贯通时,抗滑力被下滑力克服,滑坡就进入滑动阶段。在滑动时,牵引滑坡段(也称主滑地段)因失去后缘支撑呈阶梯状下落,形成阶梯状滑坡; 推动滑坡地段(也称抗滑地段)因挤压形成一系列逆冲断层和褶皱,前缘被推挤形成滑坡鼓丘。这一阶段滑体移动速度比蠕动变形阶段快,一般每分钟达数米至数十米。如果斜坡较陡,含水量高,甚至可达每秒几十米,这种高速滑坡属崩塌性滑坡。

稳定阶段 经快速滑动之后,滑坡体变形,重心下降,下滑能量渐渐减小直至耗尽,抗滑力增大,位移速度逐渐减慢,并趋向停止。因挤压使滑体固结性提高和水分减少,土体自重压实和裂隙消失,滑坡趋于稳定。滑坡的稳定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这取决于影响滑坡的因素,一旦滑坡再蓄能量之后,滑坡仍将再次活动。

滑坡发生之后,滑坡体停止下滑堆积下来形成滑积物(slide deposit)。滑积物一般分布在山坡的坡脚或谷地中,多数呈长条状,由岩土体碎屑物质构成。碎屑物质非常杂乱,地层产状无规律性,无分选和磨圆,岩石碎屑大小相差悬殊。

(3)滑坡的分类

由于研究目的和内容的不同,滑坡分类的依据也不一样,一般根据滑坡岩性、滑动面类型、滑坡厚度、滑坡成因、滑坡年代、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划分(表 3-4)。

表 3-4 常见的滑坡分类方案

(4)古滑坡的识别

古滑坡并非永远稳定,一旦引起滑坡的条件成熟,它可能复活重新活动,因此对古滑坡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滑坡发生后,在地貌和地质上将留下遗迹,这些遗迹是识别古滑坡的重要证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滑坡后壁遗迹 滑坡后壁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存,它是识别古滑坡的重要标志。在平面上,滑坡后壁为围椅状陡崖或洼地; 在剖面上为上陡下缓的弧形。如果滑坡发生的时间不长,陡壁仍可能平滑,甚至可见擦痕。如果滑坡沿着一个带发育多个,那么滑坡后壁地貌则呈线状分布。

反坡台阶、洼地和马刀树 滑坡形成的滑坡台阶与正常的斜坡和河流阶地面的倾向不同,滑坡台阶的台面向山坡方向倾斜,形成反向坡。在反向坡与滑坡后壁之间形成洼地,有时积水形成湖泊或湿地。如果滑坡发生的时间较长,那么湖泊或湿地可能消失,而残留下薄层纹泥堆积。在滑坡体上有时可见到醉汉林和马刀树。对马刀树的年龄与未受滑坡影响的树木年龄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大致查明滑坡发生距今的时间。

坡脚出现渗泉和大孤石 在古滑坡的坡脚处常有泉水渗出或残存泉水的痕迹。发生在河流凹岸的滑坡,当滑坡舌伸入河中时可形成不协调的突出堆积体,受河水冲蚀,在河流凹岸残留大孤石,并迫使河流移向凸岸。

斜坡上单沟转向与双沟同源 在滑坡后壁与滑体后缘之间的弧形带上,地面流水在此汇聚,经侵蚀形成单沟转向和双沟同源地形,与平顺斜坡上的树枝状水系或平行状水系呈不协调状态。

岩层倾向异常 经滑动后,滑坡体中的地层产状变化比较大,有点杂乱无章,甚至出现与原来地层产状相反的情况,与滑坡体周围的地层产状不协调。

思考题

1)研究风化壳的物质构成和类型的意义?

2)为什么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滑坡、崩塌非常发育?

3)在复杂地形地区进行土建工程时如何减少斜坡地质灾害?




堆积地貌
除滴石和流石外,洞中的水汽、凝结水、毛细管水等也能形成一些特殊的沉积形态。洞中的一些水汽或凝结水在洞壁上沉淀出方解石,组合成花的形态,称为石花。在石钟乳、石笋或石柱的表面,由于毛细管水渗出而形成的状如珊瑚的碳酸钙沉积物,称为石珊瑚,若形如葡萄,称为石葡萄。2. 洞外堆积地貌 常见的...

海滨地貌及其堆积物
海滨地形及其堆积物是海水和陆地各种地质作用交互作用和彼此影响的结果。按照其形成地形和堆积物的主要地质作用将经常出现的海滨地形和堆积物划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成因类型:即海成地形和堆积物、流水地形和堆积物、重力地形和堆积物、风成地形和堆积物、生物沼泽地形和堆积物、冰川—冰水地形及堆积物及构造地形等。由于...

熔岩流地貌及堆积物
火山柱不同于火山颈,前者为火山构造地形,是在火山活动过程中直接出露地表的地形,而后者是一种受火山构造控制的剥蚀构造地形,是通过剥蚀作用从火山通道中挖掘出来的一种熔岩充填物。思考题 1)火山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火山地貌形态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3)火山作用过程如何影响气候变化?4)在野外如何研究...

风积地貌及风成砂
这种地貌在温带的荒漠中最为常见。 5. 风成砂 由风力搬运并沉积的沙级堆积物称为风成沙(eolian sand),是沙漠最主要的堆积物。由于风的黏滞力小,风速和风向变化快,受局部地形影响明显,而且风力作用强的地区皆干旱少雨,化学风化作用弱,因此风成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风成沙矿物组成特征 风成沙主要由石英和...

流水堆积地貌的概念
流水堆积地貌的概念如下: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水利、工程建筑、道路桥梁...

大陆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因此,冰水堆积物,就不限于分布在冰川以前的河谷中,而且也沉积在分水地带内。这种冰水堆积物,构成了一个广大的圈绕着冰川的冰水平原,除去规模大而外,这种平原及其组成物质的特点,与山谷冰川的冰水扇及其堆积物是类似的。在下降的平原地区,时常出现埋没的冰川、冰水地形和堆积物。冰川堆积物,特别是...

地貌类型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影响
侵蚀作用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的破坏过程。在干旱的沙漠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是风携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称之为风蚀地貌。风蚀地貌包括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雅丹等多种形态。流水地貌的...

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水力作用是指水对地表物质的作用。水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水蚀,即水把地表物质侵蚀掉。水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河谷、峡谷等。水力对地表物质的搬运作用主要表现为水流的扬沙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冲沟、冲河等。水力对地表物质的沉积作用主要表现为沉积物的沉积,形成的地貌有河滩、湖泊等。冰力作用...

冰缘、冻土地形及其堆积物
在地球表面,除去复盖在陆地基岩和松散堆积物表面之上的冰川外,还有一种分布在这些岩层近地表的冰缘和冻土现象。这是一种与土壤中水和地下水有联系的冰冻或结冰现象。 在地质、地貌文献中,常常把冻土现象与冰缘现象当做同义语。实际上这两种现象不尽是一致的。冰缘现象最初被理解为发生于冰期和分布在冰缘地区的冰冻和...

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及各自特点
根据沉积环境可分为冲积地貌(冲积平原、冲积扇、江心洲、三角洲等)、洪积地貌(洪积扇)、冰碛地貌(终碛堤、侧碛堤、冰水扇等)、风积地貌(沙丘)、湖积(湖堤、湖滩等)和海积地貌(海滩、沙坝、沙嘴)等等。此外还有重力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如倒石堆)及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和熔岩堆积地貌。

滨城区17173226804: 几种地貌的形成 -
滑看头孢: 坡地重力地貌:岩体或土体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这种位移的特点是整体向下运动,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动、蠕动、泥石流等.常见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锥、滑动面、泥石流体、蠕动土屑...

滨城区17173226804: 几种地貌的形成 -
滑看头孢:[答案] 坡地重力地貌:岩体或土体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这种位移的特点是整体向下运动,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动、蠕动、泥石流等.常见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锥、滑动面、泥石流体...

滨城区17173226804: 地形 地势 地貌 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的区别 -
滑看头孢: 一、地形: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分类: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山谷、山脊、鞍部、山顶、洼地、陡崖、三角洲、冲积扇等. 二、地势:就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滨城区17173226804: 各种地理地貌及代表地 -
滑看头孢:[答案]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

滨城区17173226804: 我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有哪些?典型的代表有哪些?
滑看头孢: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三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喀斯特地貌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

滨城区17173226804: 地貌有哪些 -
滑看头孢: 我国不仅地大物博而且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有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此外还有丹霞地貌、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雅丹地貌、流水地貌.黄土地貌: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

滨城区17173226804: 地貌种类有哪些?
滑看头孢: 风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即石灰岩地貌) 冰碛地貌 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冰川地貌(雪线上移) 重力流水地貌 重力地貌 外动力地貌、构造地貌、气候地貌 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 海岸地貌 火山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陆地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但基本归于平原、山地两种. 总体来说海底地貌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O(∩_∩)O谢谢采纳

滨城区17173226804: 地球表面风貌有哪些? -
滑看头孢: 常见的地貌有:1:流水地貌.流水搬运侵蚀堆积作用.2:火山地貌.3:风成地貌.典型的属雅丹地貌.主要是由於风蚀作用形成.4:冰川地貌.冰川搬运、堆积、磨蚀作用.5:冻土地貌.6:海岸地貌.水蚀作用.7:喀斯特地貌.溶蚀作用.8:丹霞地貌.成因复杂,有流水作用,溶蚀作用,还有重力坍塌作用.

滨城区17173226804: 高中地理——地貌及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 -
滑看头孢: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地貌成因类型 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