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原文

作者&投稿:从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三则的原文 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三则》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战国·孔子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战国·孔子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为政》——战国·孔子
译文:
1、孔子说:“学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
3、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为迷惑而更加危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三则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孔子说:“好品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1.知;同“智”
  2.箪(DA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3.陋巷:破败简陋的居住区
  4.堪:忍受
  5.《诗》:指【诗经】
  6.兴:抒发情志
  7.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8.群:结交朋友
  9.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10.迩(ER):近
  11.识:认识,了解,记住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孔子说:“好品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世说新语三则 学夜访戴 译文
好像是“雪夜访戴”吧 原文: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译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

朱子语类 三则 译文 谁知道阿???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遽(jù)〕仓促。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诘(...

关于文言文《世说新语》三则的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那个女孩)道韫是...

世说新语三则中 复裈怎么翻译
夙慧第十二之五、不须复褌(原文)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褌。”儿曰:“已足,不须复褌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译)韩康伯(...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三则(咏雪、道旁李树、复裈)的解释...
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的时候,与很多小孩一起玩,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小孩们都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怎么不跑过去摘,他说:“树长在路边但是却还有很多果实,肯定是苦的”。取来尝一尝,果然是这样。复裈 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

世说新语(三则)翻译
从北方渡过长江到建康的一些人,每逢天气晴和的日子常常互相约请到新亭地方,坐在草地开筵饮。武城侯周顗在饮宴中间,喟然叹息说:“江南风景跟中原没有两样,只是眼前的山河与中原不一样!”在座的人都为之哭泣,泪眼相对。只有丞相王导神色严肃地说:“大家正应当同心戮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至于...

初中一年级语文的世说新语三则怎么翻译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 全文翻译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刘义庆《世说新语》三则《石崇与王恺争豪》表现了名士怎样的生活态度...
他们的故事出自《汰侈》一门,而汰侈,指骄纵奢侈。本篇记载的是豪门贵族凶残暴虐、穷奢极侈的本性。他们争豪斗富,暴珍天物,大肆挥霍民脂民膏。可见当时贵族官僚及皇亲国戚骄纵奢侈到何种程度,这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灾难是不言而喻的。汰侈第三十之四、王石斗富 (原文)王君夫以饴糒澳釜,石季伦...

【需要译文】古文《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
而今与公乡里平日说不同处,只是争个读书与不读书,讲究义理与不讲究义理。如某便谓须当先知得,方始行得。如孟子所谓诐淫邪遁之辞,何与自家事?而自家必欲知之,何故?若是不知其病痛所自来,少间自家便落在里面去了。

呼玛县18359694708: 《论语》三则 文言文其一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其二 司马牛忧曰... -
达杨复方:[答案] 1 D 2 B C 一 自我反省而不不愧疚,那还忧虑好怕什么?二 君子敬业而不犯错,对人恭敬有礼,四海之内,都是他的兄弟.各司其职,按照各自的礼仪道德规范做事

呼玛县18359694708: 论语三则则是哪三则 -
达杨复方:[答案]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为政》 释义...

呼玛县18359694708: 《论语》三则文言文翻译其一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其二 司马... -
达杨复方:[答案] 1.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呼玛县18359694708: 论语三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达杨复方:[答案] 出自《论语 里仁》 解释: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们所期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君子不居有. 表达了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

呼玛县18359694708: 文言文(论语三则解释)1.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司马牛犹曰:... -
达杨复方:[答案] 1.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司马牛犹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

呼玛县18359694708: 孔子的论语三则 -
达杨复方: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

呼玛县18359694708: 论语三则的原文 翻译
达杨复方: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

呼玛县18359694708: 论语前三则的原文和翻译..跪求论语前三则的原文阿..主要是原文..拜托知道的说一下阿..额不要网址..只求你把原文发一下(有翻译更好..)前三则的阿.. -
达杨复方:[答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

呼玛县18359694708: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并写出道理还联合生活实际!《论语三则》翻译并写出道理还联合生活实际.一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则:子曰... -
达杨复方:[答案] 建议你下载个于丹关于论语的《百家讲坛》 我听了,讲的太好了,强烈建议你下载看看. 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的

呼玛县18359694708: 论语三则翻译 -
达杨复方: 子贡问孔子说:“你对疾恶有什么看法吗?”孔子回答说:“对疾恶看法多着呢.”“我疾恶在背后专说别人坏话的人,疾恶不满自居下位而诽谤在上位的人,疾恶只讲勇武而不懂礼貌的人,疾恶果敢武断而把事情弄僵以至于断送的人.”孔子接着说:“子贡,你对疾恶有什么看法吗?”子贡回答说:“我疾恶抄袭他人著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疾恶不知高低而自以为勇武的人,疾恶攻讦人家的阴私而自以为正直君子的人.”孔子接着又说:“唯女子(指)与小人(指意识形态不合道德的人是很难共同相处的人),相近了你就会看不顺眼,即使走远了你还是有满腹怨言啊.”孔子又说:“你都已满四十岁的人了,可越发洞察疾恶的存在,也可以从这里知道你的终身为人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