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到底是性恶,还是性善?

作者&投稿:俞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之初是性善还是性恶?~

我认为人之初并没有善也不是恶,而是"空". 如果说性本善,它善在那里呢? 单纯? 单纯并不代表是善良,它只是无知. 如果说性本恶,它恶在那里呢? 欲望? 除了本能之外,一切的的欲望都是在出接触这个世界后才产生的. 我们来做个比喻: 婴儿一出生就像一个没有程序的电脑. 人们看到它没有病毒就说它是好的电脑, 人们看到它不能工作就说它是坏的电脑. 其实电脑在没有输入程序之前,根本不能用好与坏来形用它. 因为它是空的,只有一些基本的运作功能. 没有程序就当然没有了病毒,但没有病毒也并不代表它好. 我们再来做个假设: 如果一个小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把他送到一个没有任何善与恶的环境下生存. 相信他长大了之后不会是一个善良的人,也不会是一个恶霸. 而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虽然这个假设有点不设实际, 世间上根本不会有没有任何善与恶的环境. 但从这个假设我们可以想到, 人一出生的思维只有本能,并没有善与恶. 一切的善恶好坏都是接触了外界之后才产生的.

自然而然,非善非恶,善恶,习气所熏。

性善论并非孟子提出的,孟子提出的是“向善论”。详见(《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1. 以“不忍人之心” 论“本心”,确立性善论。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只有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内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确认人的善来自于天将人的价值源头客观存在化。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跟荀子的性恶论是相对立的。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法国哲学家卢梭。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乐、天真而自由,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

性恶论

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从某种禁忌、戒律等来获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

无善无恶论
我国最先主张“无善无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告子(告不害)。所以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纸说。该说认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纸的,根本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他认为,善与恶的心理观念和道德品质,都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
此外,后来的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和杜威,也可以说是性无善恶论者。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善绝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它仅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事物而已,是相对的价值判断。而人性都有发展成善的可能性,只要有适当的教育,人是能养成善良的品性的。
有善有恶论
我国最先主张“有善有恶论”的是战国初期人世硕,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董仲舒、扬雄、王充,唐代的韩愈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柏拉图认为人有欲望、意志和理性。当理性能驾驭欲望和意志时,就能获得善。反之,就是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有理性和情欲。人生的目的在于用理性节制情欲于一个合理的状态,恰到好处,以获得人生的幸福。康德则认为人有两个我,一个是“实我”,一个是“真我”。“真我”是理性主导的我,“实我”是情感主导的我,“真我”因为善性的约束而高于恶性欲望的“实我”。

人性是由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精神性和年龄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若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占了上风,那么他(她)的人性就主要显示出了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若精神性占了上风,则他(她)的人性就主要显示出他(她)自己的精神性。大多数人的人性是介于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和精神性之间,突出体现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或者精神性的人占极少数。突出体现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的人的行为主要是被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支配了;突出体现精神性的人的行为主要是被精神性支配了。很多人奉行“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生哲学,这样的人的行为就全部被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驱使了。相反,有的人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惜自己的生命。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一诗中写道:“生,为了爱情和美酒;死,为了自由而牺牲。谁有了这样的命运,谁就是最幸福的人。”他为了祖国的独立而驰骋战场,1849年7月,26岁的诗人,在同沙俄哥萨克侵略军的激战中壮烈牺牲。再如,中国共产党人夏明翰在就义前从容吟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是为了他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还有,很多科学家为了捍卫科学而从容就义。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论者、著名的天文学家布鲁诺为了捍卫科学而被虚伪的天主教徒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活活烧死!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在现实社会中,极坏的人和特别高尚的人很少,大多是“不很好也不很坏”的人。也就是说,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既具有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又具有后天教育等因素而形成的精神性。
还有,有的人因为对某种欲望的过分追求或者因为某种事情的强烈刺激,会产生失去了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的变态心理。如,对权力欲望的变态追求,就会产生变态权力欲。怀变态权力欲的人就会以变态的手段争夺或者维护权利。具有变态心理的人的行为还不如群居哺乳动物的行为。现实中的很多变态复仇心理令人瞠目结舌,例如:有一年,一个城市连续发生了多起强奸杀人案,作案方式都是先杀后奸,受害人都是高校的漂亮的大学生。破案之后,居然是一所大学的一个文质彬彬的数学教授!原来,这个教授的妻子是他的大学时代的漂亮的女同学,后来抛弃了他,跟着一个外籍教师远走异国。正在这个教授伤心之际,他的一个漂亮的女学生向他献出了“爱情”,于是那个漂亮的女学生成了他的研究生,可是那个漂亮的女学生一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就向他宣布“拜拜”,于是他产生了仇恨所有的漂亮的女大学生的变态心理,于是许多漂亮的无辜的女大学生成了变态复仇者的牺牲品。任何一种群居哺乳动物中的一个雄性决不会伤害无辜的雌性,在这一点上,变态复仇者连一个普通的雄性群居哺乳动物都不如。再就是,任何一种群居哺乳动物中的雄性和雄性、雌性和雌性之间都不会发生人类中的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之间的那种变态性行为。性虐待狂也是变态性行为的一种,任何一种群居哺乳动物中的雄性或雌性都不会像性变态的人那样对异性实施性虐待行为。
每一个国家都是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合理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能把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约束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使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但又不至于使其行为危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否则,若法律和道德规范过分地束缚了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久而久之,当人的承受能力达了极限时,就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乱。韩非子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不遗余力地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一方面制定了更苛刻的法律,另一方面采取“焚书坑儒”的暴行禁绝了人们的言论自由。秦始皇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他创立的伟业传至千秋万代,但转瞬间,那万世基业便断送在酒色暴君‘二世’手里。如果秦朝的法律规定,部队若因遇到洪水等自然灾害而影响行军不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可以从轻处罚的话,那么陈胜、吴广就不会铤而走险率部揭竿而起了。每一个士兵都想,如其俯首待死,还不如造反求生,于是陈胜、吴广率领的900多人成了一群亡命之徒,虎狼之师……秦朝苛刻的法律剥夺了无故士兵的生命权,从而导致900多名士兵的群居哺乳动物通过暴力求生的原始本性爆发。在欧洲进入上世纪中世纪后,宗教曾与封建专制相互利用,为了维护神权,强行推行愚昧主义、禁欲主义,这就过分地扼杀了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于是资产阶级以人权为武器向神权宣战,于是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暴。1789年8月,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吹散了弥漫欧洲的宗教阴云。法国首先发表了《人权宣言》,提出了“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资产阶级革命把人们从神权的桎梏中拯救出来,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权利受监督的力度越弱,法律和道德对人的约束力越小,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就暴露得越多。在封建专制社会,一个人的权力越大,所受的监督力度越弱,法律和道德对他的约束力越小,所以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就暴露得越多,所以王侯、高官皆妻妾成群,而且大多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地争夺权力,不择手段地搜刮钱财。帝王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则完全失去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其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就暴露无遗了。
一个人在儿童、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对其个性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文明的社会制度应该注意用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少年儿童,同时大人们要以身作则,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对此问题需要强调说明两点:其一是,通常少年儿童不善于理解枯燥的道德术语,而注意观察大人的行为,如果某些大人自己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却又道貌岸然地教训少年儿童,少年儿童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其二是,当道德规范与少年儿童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少年儿童也就不把道德规范放在眼里了。记得在“十年动乱”期间,一下了课我们同学就去偷窃公共财产,我们同学都是小偷,而且无所不偷,地瓜、花生、苹果、大葱等等,只要能吃的都偷!因为所有的同学都是小偷,所以我们根本不为这种偷窃行为感到羞耻。那个时候虽然我们知道要“爱护公共财产”,但是饥肠咕咕的我们一看到能充饥的食物,也就不管什么道德规范了……
我在教育儿子的实践中证明,只要了解了人性的本质,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豁然开朗之感。当孩子出现某种行为的时候,就会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行为,从而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鼓励、或者引导、或者禁止等决定。相反,要是不了解人性的本质,就很可能做出伤害孩子心灵的事情。如,有的父母,只要孩子撒谎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揍一顿,这事实上是一种愚昧,是一种无知,是在摧残自己的孩子!所以每一个父母,特别是父亲,必须好好地静下心来认真了解一下人性的问题。

人性本身有善的部分也有恶的部分,同时在社会中成长的人类受到文明的熏陶会变得具有更多的社会性,而内心深处也会保留一定的自然性。先说说善恶的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我认为怀着善的动机做了好事就是善,怀着恶的目的做了坏事就是恶。而其他情况相对复杂,应不予讨论。
对于善恶,我们有标准,我们制定了法律,并有道德来标尺我们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个标准没有办法管理我们的动机,但是至少规范了我们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人性真的如性善论者所说,那么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不断完善我们的法律,甚至我们不需要怎么管理,这个世道就太太平平了。所以单纯的说人性本善是站不住脚的。而人类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制度的不断发达和完善,从这一点上来说,性恶论是胜利的一方,推动着我们的文明在前进。即“性善论是一个伟大的思想,但是性恶论更加伟大”。人性本善固然看到了人的高贵品质,但是人性本恶看到的是时刻的危机感。总结来说,从社会角度来看,人性的善良反倒没有怎么体现出来,更多的是展现着人性本恶这一立场。人性本善更加积极,浪漫主义,而人性本恶虽然很消极,但是是从现实出发。
而从人的兽性来看,兽性的目的就是生存。有一种看法是人的兽性就是的恶之源,用我们社会的眼光来判断善恶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当人的生存哪怕只是切身利益受到考验时,我们的标准往往就不那么灵光,所以人的善是经不住考验的,关键是这个考验有没有到达自己的底线。如果你连生命的考验都过关了。恭喜你,那么在某个时刻,你已经godlike了。
我认为人之初本来就不是白纸,存在着我们认为善和我们不能接受的一面,也就是恶。而环境中的因素会把人性中的东西激发出来。危机四伏的环境会激发出更多的兽性,而社会氛围强大的环境则可以激发出人的社会性。

亲,个人觉得人之初性本无善恶之分,因为刚出生的婴儿思想上只是一张白纸,只是后天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成长。思想开始接受外面的世界观。导致人的性格思想开始分出善恶来!

人之初,无知也。无知者,是非不分,若非婴身,必造大罪。既是婴身,无力为恶。故,人之初不善不恶之无知也。

为什么就没有人觉的人之初根本没有善恶。
刚生下的孩子啥都没接触根本就是白纸一样,就有了善恶了?谁强加这个善恶的。
或者说善恶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也许没有绝对的善恶。
你觉得
狼吃羊是善是恶。
人吃猪是善是恶。
外星人吃人是善是恶。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分别是谁的观点?
人之初,性本善是孔子的观点,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而人之初,性本善却出自王应麟的《三字经》,原文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释义: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性本善是一个字词。出自《...

人之初是性善还是性恶?
我认为人之初并没有善也不是恶,而是"空". 如果说性本善,它善在那里呢? 单纯? 单纯并不代表是善良,它只是无知. 如果说性本恶,它恶在那里呢? 欲望? 除了本能之外,一切的的欲望都是在出接触这个世界后才产生的. 我们来做个比喻: 婴儿一出生就像一个没有程序的电脑. 人们看到它没有病毒就说它...

人之初的含义
释义:人出生之初。原文选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

人之初 应该是性本恶吧!!?
我在想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喜欢荀子,因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其实荀子所说的恶不是指凶恶,荀子在其性恶篇里说: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

孟子主张“性本善”论,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善者伪之”论,你认为...
一阴一阳之为道。有些人天生性恶,有些人天生性善。不可一概而论。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哲学问题,从提出这句话的时期,便有哲人针锋相对地提出“人之初性本恶”,在这里我也说说个人的观点供参考——善和恶其实是人类的专属概念,我们不会认为狮子老虎猴子绵羊是善良的或邪恶的,或者充其量在拟人化的语境里给予他们性格。而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普通的动物,很大程度上是...

什么是人性?人性本来是善恶呢?
从字面来理解,就是人之初的自然之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出“性善,性善”之争。 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儒家思想性本善论。但是儒家的另一大儒荀子则坚人之初,性本恶,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克服性恶的一面,趋于向善。 我个人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形成,认为人性之初性善恶...

荀子说“人之性本恶,其善者伪也。” 而三字经里却说人之初,性本善。我...
额……荀子说的伪不是虚伪,是后天训练的意思……没有贬义哈……荀子提倡化性为伪……关于人性到底是善是恶的问题,有太多人讨论过,孔子没明说,孟子说善、荀子说恶(法家一系都说是恶)、董仲舒和韩愈说性分三品(圣人、普通人、小人)。三字经是儒家正统……儒家正统是宋明理学定的,他们觉得孟子...

三字经人之初明白什么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部分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

怎样反驳“性恶论”?
过于善恶的定义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人性之初善恶的讨论终究是无解的,在我看来人性之初,就像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混沌,没有天和地的区分,亦没有善恶之别。因此,更没有人天生就带有绝对的恶。当我们年幼时不懂生死,觉得坏人就应该杀死,那么企图剥夺做了一点坏事的人的生命的我们,是不...

府谷县14731823694: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恶呢? -
并烟迪洋: 那肯定是性本善啊

府谷县14731823694: 人之初性本善是吗?
并烟迪洋: 人之初有两种含义,答案相反. 1.如果认为人之初是人类产生之初.那么,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性善. 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极度贫乏.在...

府谷县14731823694: 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
并烟迪洋: 人之初,性本善乃孔夫子的儒家思想,称为本善论,而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不和规矩的,长大成人后才因为社会的周围环境,加以束缚才不会出现恶的本质,而没有约束好的则为恶世间,所以荀子更注重人的后天道德教育.

府谷县14731823694: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
并烟迪洋: 《孟子·告子上》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象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与之相对立的是荀子,他提出“性恶论”.《荀子·性恶》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还有人提出“性无善无恶论”;也有人提出“性有善有恶论”.

府谷县14731823694: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两者之间又有何种联系 -
并烟迪洋:[答案] 平心而论人性善还是人性恶 一些学者可能一直没有清楚地理解到∶把人的善端与中性的生命欲念对比是一个错误,要证明性善或性恶是要把人的善端与恶端相比,而生命的欲念并不是恶.一个刚刚降生的孩子,我们很难说他是善人或者恶人,然而,...

府谷县14731823694: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并烟迪洋: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本身有三层含义,人们在回答和思考时往往混淆了.1、人类发生学意义上的概念.当然是性本善,因为先天的基因必须要后天的培养. 2、人性的本质论.宗教往往在这个地方较真.东西方宗教在这个问...

府谷县14731823694: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恶那?
并烟迪洋: 研究人性有三种视角: 1、生理学视角:“生之谓性”,“食色人性”, 2、心理学视角:“知”、“情”、“意”. 3、伦理学视角:“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从伦理学视角争论了几千年.但争论者都忽视了:孤立地用伦理是解决不了“人之初性善、性恶”问题的.必须联系人类实践和社会历史条件等才能加以解决.总的来说,人之善、恶,是出生以后由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所逐步形成的.

府谷县14731823694: 人之初,是性本善、性本恶还是本于其他?
并烟迪洋: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都正确...关键是看后天环境的影响..所谓环境改变人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我情愿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但是 往往善与恶都在一念之间,没有划...

府谷县14731823694: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并烟迪洋: 没有一开始的好人,也没有一开始的坏人.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说,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不经世事,无所谓善无所谓恶,而在古人眼里不为恶则便是一种向善.当善的结果为人所追求,那么向善的过程也会变成善.所以人之初性本善,记得初中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人之初性本恶),不过他是反面来说的,其实道理是一个样的,都是处于一个面来看的,时代发展了,对于善恶的要求也会有所变化.总的来说人之初无善恶之分,人之初,无意识.便不构成善恶.

府谷县14731823694: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
并烟迪洋: 我赞成孟子的性善论,毕竟一个人刚出生完全不会有邪恶之念,那所谓的行为思想之恶是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就如我们说的小孩子天真无邪,老谋深算的人往往是经历过很多事的人.同时,对于荀子的“性本恶”,他的恶是说人与生俱有的欲望,这是事实,但是这如果表现在对美好的追求时,就不再是一种恶了,而是一种完善提升人生境界的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