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资料

作者&投稿:代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月亮的资料~

月球的数据资料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轨道偏心率 0.0549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升交点赤经 125.08°近地点辐角 318.15°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月球,俗称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太阳系内的卫星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的质量比。月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表面温度很低,有许多环形山。其土壤不适宜种植物。美国宇航员是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科学家至今还在研究月球表面是否有生物存在。月球概况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太阳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的46亿年。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见)。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随而变化,下表[]以满月亮度为100,列出不同月龄时的亮度值。从中可以看出,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月亮,也称月球,古称太阴,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年龄大约有46亿年。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我国古籍中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常羲生月”、“天狗食月”、“吴刚伐桂”等等。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文学作品浩若烟海,最著名的有,李白的《静夜思》、《月下小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张继的《枫桥夜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另外,我国制订了周密而切实可行的探月、登月计划。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或月亮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也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的起源

月球的起源问题非常古老,也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题目。

最早的一种假说可以称之为“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有相同的起源,但是现在一般都认为月球轨道的倾角表明它不太可能与地球同期形成或于后期被掳获。另外一个早期的推测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处于熔融状态,由于地球的转速很快,月球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分离而成,甚至有人认为太平洋就是这个分出去后的疤痕。但要满足此一说法,地球初始转速必须很大。亦有人认为月球在别处形成,后来被地球掳获。

其他理论包括共生理论或称为凝聚理论,指地球和月球于相同的时间自吸积盘形成。此理论无法解释月球为何缺少铁。又有一些理论认为月球由围绕地球的大堆碎屑(因小行星或行星间的碰撞)形成。

现时较为人接受的理论称为大撞击理论,该理论认为月球由呈半融熔状态的地球和火星般大小的天体(有些人给它起名叫Theia)碰撞后的碎片形成。

月球的地质年代由几次重大的撞击事件定义。

潮汐力使早期呈熔融状态的月球变成一个以长轴指向地球的椭球体。

成分

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暸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

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例如:1992年伽利略号曾于飞掠月球时测量过元素丰度。[2]

表面地理

月球表面有上万个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他们大部分都有上亿年的历史;缺少大気层和气象活动以及缺乏近期地质活动保证了它们大部分永久性的保持原样.

[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也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形成了South Pole-Aitken basin. 这环形山位于月球的背面,接近南极的地方,直径约2,240 公里,深13 公里。

那些暗色和较少特征的月球平原叫“月海”,这是由于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上面是海洋的缘故。事实上,月海由巨大陨石撞击后从月幔流出并覆盖表面的玄武岩岩浆形成。较浅色的高地叫“月陆”。几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面才有月海,月球背面的月海寥寥可数,由此可以推测月球背面的月壳较厚,天文学家相信月球的质心比形心更靠近地球。

在月壳上是一层表面呈尘埃状的岩石层,称为月壤。月壳和月壤在月面的分布并不均匀。月壳的厚度由60公里(月球正面)至100公里(月球背面)不等,月壤则由约5米(月海)至十多米(月陆)。

在2004年,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Ben Bussey博士率领的小组从克莱门汀任务拍摄得来的照片中,发现月球北极Peary crater边沿的4个区域经常受到日照(南极却没有发现类似区域)。这些终年日照区的产生是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倾角很小,同样道理,有很多位于两极的陨石坑底经常没有光照。

水的存在

自古以来,彗星和陨星不断地撞击月球。这些物体中的大部分都含有水分。来自阳光的能量将这些大部分的水分分解回组成它的元素,氢和氧。两者通常都会立即飞离月球。但是,有科学家提出假说,认为还有相当含量的水在月球之上,例如在表面或深藏在月壳里。美国克莱门汀任务显示,一些细小的水冰冰块(含水彗星撞击后的碎片)可能藏在永久无日照区域的月壳里未被融化。虽然这些冰块很小,但总水量却可能相当可观(约有1立方公里)

而有些水分子,亦可能在月面弹跳其间掉进陨石坑而藏于其中。由于月球自转轴相对于黄道面法线有1.5度的轻微倾斜,部分极区的陨石坑底部从来没有受阳光照射,处于永久的影子中。克莱门汀任务曾测量月球南极这些陨石坑([3])并绘制成地图([4]) 。科学家期望可在此类陨石坑中找到水冰,并开采及利用太阳能电力或核能来电解成氢和氧。月球上可用的水量大大影响了人类在月球上居住的成本,因为从地球运送水(或氢和氧)昂贵得不切实际。

由阿波罗号上的太空人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岩石并不含任何水分。月球勘探者号或其他近期研究(例如:史密森学会)均没有找到液态水、冰或水蒸汽的直接证据。然而,月球勘探者号的结果指出在永久无日照区有氢,并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磁场

与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场非常弱. 部分地区上的磁场相信是来自月球本身的(例如在Sirsalis月溪上的月壳),但与其他天体碰撞亦可能令它的磁场改变。而无大气层的天体是否能透过彗星和小行星撞击而获得磁场,是行星科学里一个历久常新的问题。测量月球磁场更可提供月核大小及导电率等资料,对科学家暸解月球起源有很大帮助。若月核比地球含有较多磁性物质(例如:铁),则月球的撞击起源说便较不可信(不过科学家已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解释为甚么月核含较小的铁)

大气

月球只有微不足道稀薄的大气. 这些大气的来源之一是除气作用—气体的释放, 例如月球表面的氡气原先就是深藏于月球内部的. 有时,太阳风也会被月球的引力掳获,成为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

月蚀

月全蚀月蚀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像,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份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现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在线,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月球与日食

机缘巧合,现时从地球观看月球和太阳的平均视直径几乎一样,两者视觉上重叠时,更有时会出现日全食,有时会出现日环食。在日全食时,月球完全遮盖了日面,使我们可以肉眼看见日冕。

因为地月距离在逐渐增加,月球的视直径正在不断减小。在数百万年前,月球总是能够完全遮盖太阳,故此当时不会出现日环食。同样道理,数百万年后,月球将不足以遮盖整个日面造成日全食。

只有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连成直线才会出现“食”。日食只会发生在“新月”;月食只会发生在“满月”。

月球的观察

当月球(和太阳)靠近地平线时看来较大。这纯粹是心理作用。事实上,大气折射使接近地平线的月球的影像变扁,视面积反而略为减少。有人认为人类的视觉在进化时不偏重测量头顶物体,故此造成这种错觉。[5]从地球观看,月球的视直径大约是半度。

每个民族对月面上光暗不同的区域(主要是月海)都有不同的想像。例如:嫦娥、玉兔、螃蟹等。此外,环形山和山脉也是月面上明显的地貌。

在满月期间,月球的视亮度约有-12.6等。(作为参考,太阳的视亮度为-26.8等。)

月球在夜间最容易察觉得到,但它有时也可在日间看见。(例如上弦月可于下午看见,下弦月可于早上看见。)

月球的探索

美国宇航员Buzz Aldrin在月球上, 照片由阿姆斯特朗拍摂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著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国太阳神11的指挥官杭斯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Eugene Cernan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太阳神17任务的成员。

太阳神11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牌匾上的文字为:

Here men from the Planet Earth first set foot upon the moon, July 1969, A.D.
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mankind

译作:

行星地球上的人类首次踏足月球, 公元1969年7月
我们是为人类和平而来
牌匾上绘有地球的两面,并有三名太空人及当时美国总统尼克逊的签署。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Luna)任务(月球16、20、24)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8]有关中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后人。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见月球-A [9]及Selene [10]。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著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

直至现在,还经常有人声称美国的登月计划根本是虚构的,所谓登月照片是在荷里活片场里拍摄的,并指出在照片中不少的“破绽”[11]。但尚未有研究过月球样本的科学家怀疑过这些样本的真伪。(参见阴谋论)

人类对月球的理解

古代中国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叫做阿尔特弥斯,月球的天文符号就像一弯新月,也象征阿尔特弥斯的神弓。

月球的起源
最早的一种假说可以称之为“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有相同的起源,但是现在一般都认为月球轨道的倾角表明它不太可能与地球同期形成或于后期被掳获。另外一个早期的推测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处于熔融状态,由于地球的转速很快,月球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分离而成,甚至有人认为太平洋就是这个分出去后的疤痕。但要满足此一说法,地球初始转速必须很大。亦有人认为月球在别处形成,后来被地球掳获。

其他理论包括共生理论或称为凝聚理论,指地球和月球于相同的时间自吸积盘形成。此理论无法解释月球为何缺少铁。又有一些理论认为月球由围绕地球的大堆碎屑(因小行星或行星间的碰撞)形成。

现时较为人接受的理论称为大撞击理论,该理论认为月球由呈半融熔状态的地球和火星般大小的天体(有些人给它起名叫Theia)碰撞后的碎片形成。

月球的地质年代由几次重大的撞击事件定义。

潮汐力使早期呈熔融状态的月球变成一个以长轴指向地球的椭球体。

成分

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暸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

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例如:1992年伽利略号曾于飞掠月球时测量过元素丰度。[2]

表面地理

月球表面有上万个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他们大部分都有上亿年的历史;缺少大気层和气象活动以及缺乏近期地质活动保证了它们大部分永久性的保持原样.

[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也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形成了South Pole-Aitken basin. 这环形山位于月球的背面,接近南极的地方,直径约2,240 公里,深13 公里。

那些暗色和较少特征的月球平原叫“月海”,这是由于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上面是海洋的缘故。事实上,月海由巨大陨石撞击后从月幔流出并覆盖表面的玄武岩岩浆形成。较浅色的高地叫“月陆”。几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面才有月海,月球背面的月海寥寥可数,由此可以推测月球背面的月壳较厚,天文学家相信月球的质心比形心更靠近地球。

在月壳上是一层表面呈尘埃状的岩石层,称为月壤。月壳和月壤在月面的分布并不均匀。月壳的厚度由60公里(月球正面)至100公里(月球背面)不等,月壤则由约5米(月海)至十多米(月陆)。

在2004年,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Ben Bussey博士率领的小组从克莱门汀任务拍摄得来的照片中,发现月球北极Peary crater边沿的4个区域经常受到日照(南极却没有发现类似区域)。这些终年日照区的产生是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倾角很小,同样道理,有很多位于两极的陨石坑底经常没有光照。

水的存在

自古以来,彗星和陨星不断地撞击月球。这些物体中的大部分都含有水分。来自阳光的能量将这些大部分的水分分解回组成它的元素,氢和氧。两者通常都会立即飞离月球。但是,有科学家提出假说,认为还有相当含量的水在月球之上,例如在表面或深藏在月壳里。美国克莱门汀任务显示,一些细小的水冰冰块(含水彗星撞击后的碎片)可能藏在永久无日照区域的月壳里未被融化。虽然这些冰块很小,但总水量却可能相当可观(约有1立方公里)

而有些水分子,亦可能在月面弹跳其间掉进陨石坑而藏于其中。由于月球自转轴相对于黄道面法线有1.5度的轻微倾斜,部分极区的陨石坑底部从来没有受阳光照射,处于永久的影子中。克莱门汀任务曾测量月球南极这些陨石坑([3])并绘制成地图([4]) 。科学家期望可在此类陨石坑中找到水冰,并开采及利用太阳能电力或核能来电解成氢和氧。月球上可用的水量大大影响了人类在月球上居住的成本,因为从地球运送水(或氢和氧)昂贵得不切实际。

由阿波罗号上的太空人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岩石并不含任何水分。月球勘探者号或其他近期研究(例如:史密森学会)均没有找到液态水、冰或水蒸汽的直接证据。然而,月球勘探者号的结果指出在永久无日照区有氢,并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磁场

与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场非常弱. 部分地区上的磁场相信是来自月球本身的(例如在Sirsalis月溪上的月壳),但与其他天体碰撞亦可能令它的磁场改变。而无大气层的天体是否能透过彗星和小行星撞击而获得磁场,是行星科学里一个历久常新的问题。测量月球磁场更可提供月核大小及导电率等资料,对科学家暸解月球起源有很大帮助。若月核比地球含有较多磁性物质(例如:铁),则月球的撞击起源说便较不可信(不过科学家已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解释为甚么月核含较小的铁)

大气

月球只有微不足道稀薄的大气. 这些大气的来源之一是除气作用—气体的释放, 例如月球表面的氡气原先就是深藏于月球内部的. 有时,太阳风也会被月球的引力掳获,成为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

月蚀

月全蚀月蚀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像,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份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现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在线,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月球与日食

机缘巧合,现时从地球观看月球和太阳的平均视直径几乎一样,两者视觉上重叠时,更有时会出现日全食,有时会出现日环食。在日全食时,月球完全遮盖了日面,使我们可以肉眼看见日冕。

因为地月距离在逐渐增加,月球的视直径正在不断减小。在数百万年前,月球总是能够完全遮盖太阳,故此当时不会出现日环食。同样道理,数百万年后,月球将不足以遮盖整个日面造成日全食。

只有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连成直线才会出现“食”。日食只会发生在“新月”;月食只会发生在“满月”。

月球的观察

当月球(和太阳)靠近地平线时看来较大。这纯粹是心理作用。事实上,大气折射使接近地平线的月球的影像变扁,视面积反而略为减少。有人认为人类的视觉在进化时不偏重测量头顶物体,故此造成这种错觉。[5]从地球观看,月球的视直径大约是半度。

每个民族对月面上光暗不同的区域(主要是月海)都有不同的想像。例如:嫦娥、玉兔、螃蟹等。此外,环形山和山脉也是月面上明显的地貌。

在满月期间,月球的视亮度约有-12.6等。(作为参考,太阳的视亮度为-26.8等。)

月球在夜间最容易察觉得到,但它有时也可在日间看见。(例如上弦月可于下午看见,下弦月可于早上看见。)

月球的探索

美国宇航员Buzz Aldrin在月球上, 照片由阿姆斯特朗拍摂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著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国太阳神11的指挥官杭斯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Eugene Cernan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太阳神17任务的成员。

太阳神11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牌匾上的文字为:

Here men from the Planet Earth first set foot upon the moon, July 1969, A.D.
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mankind

译作:

行星地球上的人类首次踏足月球, 公元1969年7月
我们是为人类和平而来
牌匾上绘有地球的两面,并有三名太空人及当时美国总统尼克逊的签署。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Luna)任务(月球16、20、24)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8]有关中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后人。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见月球-A [9]及Selene [10]。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著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

直至现在,还经常有人声称美国的登月计划根本是虚构的,所谓登月照片是在荷里活片场里拍摄的,并指出在照片中不少的“破绽”[11]。但尚未有研究过月球样本的科学家怀疑过这些样本的真伪。(参见阴谋论)

人类对月球的理解

古代中国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叫做阿尔特弥斯,月球的天文符号就像一弯新月,也象征阿尔特弥斯的神弓。

http://www.moon.com.cn 上这个网站啦

月亮的质量是7350亿亿吨,它的直径是3476千米。它上面有环形山。


关于月亮的资料内容
图解:月食期间呈淡红色的月球 月球没有活动磁场,而且它的表面基本处于真空状态。相对于微薄的大气层,太阳风对月球的侵蚀会更多。因此人类探险家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留下的足迹估计可能要持续长达一百万年才能风化。图解:大碰撞说的动画示意图,忒伊亚在地球的L5点形成,然后摇摆着进入碰撞...

关于月亮的资料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

月亮的资料
月球,俗称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等,是地球的卫星,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关于月的资料
月球详细的资料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 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

月亮的特点
1、亮度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月球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2、大气环境 由于月球上没有...

月球的资料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

太阳和月亮的资料
1、太阳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2、月亮 月球正面大量分布着由暗色的火山喷出的...

有关月球和未来地球的资料!!!
月球资料: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

月球及地球的资料
“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

月亮的特征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岫岩满族自治县17022763826: 关于月球的资料(天文术语) - 搜狗百科
舌安水杨: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

岫岩满族自治县17022763826: 关于月亮的知识(关于月亮的知识简述)
舌安水杨: 1、月亮,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太阴、玄土、单鹃和潘宇,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太阳系的第五大卫星.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它的表面布满了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0倍.2、2019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该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橄榄石和低钙辉石是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主要深部物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Nature)在线发表了这一重要发现.

岫岩满族自治县17022763826: 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把你了解的写一写. -
舌安水杨:[答案] 月球也称太阴,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

岫岩满族自治县17022763826: 月球的资料(60字) -
舌安水杨:[答案]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的一颗固态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9万千米).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1969年9月美国“阿波罗11号”...

岫岩满族自治县17022763826: 关于月亮的资料 字数30字左右的 -
舌安水杨: 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其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扩展资料 超级月亮的形成: 当月球运行到近地点附近,同时太阳、地球、月球依此次序在一条直线.上排布产生满月时,依据近大远小的原理,此时的满月理论上看起来要比其他情况的满月更大更亮,这就是所谓的"超级月亮". 依据以上定义科学推算,每年几乎都会出现超级月亮,有时候一年会产.生几次"超级月亮",因此此现象并不罕见.

岫岩满族自治县17022763826: 月亮的资料(400字) -
舌安水杨: 月亮,也称月球,古称太阴,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年龄大约有46亿年.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我国古籍中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常羲生月”...

岫岩满族自治县17022763826: 有关月亮的资料 -
舌安水杨: 1.月球起源之谜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提出3种理论,它们全都有缺陷,但是"阿波罗"计 划却有助于证明,其中看来可能性最小的理论是最佳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 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尘埃中生成的.另一种...

岫岩满族自治县17022763826: 关于月亮方面的科普知识 -
舌安水杨: 与运输飞船从太空中收集制取的液态氢相结合,来生成还可为21世纪地球核聚变提供用之不竭的核能原材料一、月球的几大谜团 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关于月亮方面的科普知识

岫岩满族自治县17022763826: 有没有关于月球的资料?
舌安水杨: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1969年尼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