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一些中西方文化资料

作者&投稿:娄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西部文化的资料~

西藏自然保护区面积居中国之首



西藏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近41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区面积的三成,居中国之首。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但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

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西藏实施了珠穆朗玛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在保护区内严格限制经济开发等人为活动。扩大天然林种植面积,完成退耕还林20万公顷。监测表明,近年来,西藏各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一些消失多年的珍稀动物也开始重返家园。

西方民主在全球遭遇挫折

“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由美国的塞缪尔·亨廷顿教授的一本书而得名。在这本16年前出版的书中,亨廷顿写道:“民主化的运动是一项全球性的运动。在15年中,民主化的波涛席卷了南美,横贯苏联集团的专制政权。”不过,世事无常,进入新世纪以来,亨氏所说的历时近30年的“民主化浪潮”却出现了值得关注的变化。


随着“第三波”的衰退,众多西方以外的国家正在重新探索属于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第三波”首先在原苏联、东欧地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衰退与危机。俄罗斯的GDP在几年内竟然减少了一半,人民生活大幅度下降,这是人类自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在无大规模战争情况下出现的最大经济社会衰退。俄罗斯人民在经历了灾难性的危机之后,顽强地寻求新的出路,终于在普京总统的带领下,打击寡头,重振经济,集中权力,关注民生,重新团结起来,走出了危机。自诩为世界民主典范的美国对此显得很不自在,国务卿赖斯指责“俄罗斯的民主进程在倒退,杜马选举不符合国际标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倒退”挽救了一个陷于灾难的民族,而这所以陷入灾难却是因为接受了“国际标准”,听信了“普世价值”。
“9·11”之后,美国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雄心勃勃地要实现“大中东民主计划”,在那里建立符合美国标准的民主模式。6年来布什总统及其美国政府为“大中东民主计划”可谓不遗余力,但是,除了把阿富汗、伊拉克炸得满目疮痍之外,“民主”究竟在哪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众多拉美国家实现了“民主化”,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美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挥下亦步亦趋,但是结果是80年代拉美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90年代拉美又失去了十年,现在拉美贫困人口比例高达40%,是世界上贫富分化、社会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世纪之交,拉美发生了一系列社会动荡,1997年以来拉美已有7位民选总统被迫中途退位。2006年以后,除墨西哥等以外,在拉美的主要国家里,“左派”纷纷上台。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否定上世纪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改变过去一味亲美的外交路线,力图走一条经济上更加自主、外交上更加独立的道路。
那种实际上是“泛西方民主化”的“第三波”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魅力。随着所谓“第三波”的衰退,众多西方以外的国家正在重新探索属于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限制公权、维护私权为核心功能的西方民主政体,却难以满足西方以外的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需要。

在西方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众多国家,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并没有像它的兜售者所鼓吹的那样,也没有像当地人民所期待的那样,带来普遍的繁荣、幸福及至公民的自由、平等以及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这当中的原因是值得探究和深思的。即使是在韩国这样的曾经被西方舆论视为“民主转型”模范生的国家,如今也出现过对20年来政治进程的回潮。韩国大选前我的一个韩国朋友来中国,一见到我,他就谈论起韩国社情民意的变化。他说,现在韩国有一种很强的舆论:看看中国吧!中国正在崛起;看看韩国吧!韩国落后了;为什么?路子不对!怎么办?改变政权吧!韩国社会的这种舆论,反映的不仅是一场选举中的论调,它更包含着对社会发展模式和道路的反思。
亨廷顿所描述的那种以言论讨自由和竞争性选举为主要特征的所谓“自由民主”模式,为什么在西方以外越来越表现出“水土不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体制遭遇了“阶段性问题”,通俗地说,就是有些“文不对题”。
一个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民主形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是不同的。一个国家对民主形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三个因素:一是国情,即这个国家的自然、经济禀赋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二是发展的阶段,即这个国家当下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三是国际环境。其中,发展的阶段性对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体或者说民主形势是最重要的。这一认识,应当说是中国民主研究在近年来取得的一个理论成果。
西方民主体制之所以在西方以外的广大地区行不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的民主体制不能满足许多非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表面看,当代西方民主体制十分复杂,理论表述亦相当深奥玄妙,很有几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但仔细分析一下,西方民主体制其实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复杂玄妙,它的基本社会功能无非在于解决“权利”和“权力”关系问题,即限制社会的公共权力,保护个人权利。这个“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问题,是当代西方民主的主题。
但是,以限制公权、满足私权为核心功能的西方民主政体,却难以满足西方以外的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需要,无论是采取社会主义制度的还是采取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主要的任务无一不是实现国家的发展与富强,而且,这一历史任务是要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的世界秩序产背景下加以实现,这又大大地加剧了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难度。


保护权利和集中权力,是任何一个真正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政体必须具备的双重功能

对于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体来说,它都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把人民的积极性释放出来、调动起来,增强社会的活力正像当年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纲领“五条誓文”中所言:“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途,迟到庶民,各遂其志,使人心不倦”。具有保护和实现人民权利的功能,正是现代化动员所必需的。然而,仅有保护权利的政治功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想成功实现现代化,其政体还必须在实现社会动员的同时,具有将有限的民力、民智集中起来的能力。也就是说:保护权利和集中权力,是任何一个真正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政体必须具备的双重功能。不能同时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就不是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有效政体。
按照亨廷顿的政治制度化理论衡量西方的民主政体,应当说,现代西方的自由民主政体的制度化水平并不高,它的重点是保护公民私有产权在内的个人权利,但却不利于集中民力、民智。从“第三波”以来众多发展中国家实现“民主转型”的经验看,西方民主政体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公民权利和个人自由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国家变得虚弱不堪。这表明西方民主政体不适应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建立一种能够同时满足保护权利和集中权力双重需要的民主政体。换言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阶段决定了需要制度化水平更高的民主政体,而不是照搬西方的政体。


民主并未死亡,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民主探索和实践正在展开。

“第三波”退去,民主并未死亡,相反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民主探索和实践正在展开。在伊斯兰世界,民主仍在向前发展。伊朗的实践和民主模式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亨廷顿也承认:在波斯湾,伊朗是“最民主的国家”。这大概是因为伊朗存在着竞争性选举,而这正是西方民主标准中的基本要素。然而,伊朗的民主并非西方民主的“拷贝”而是具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伊朗的政治体制渗透了伊斯兰的团结、平等精神,体现了伊斯兰的信仰价值。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伊朗选举制度中的资格审查制度,是维护处于西方强大压力下的伊朗社会独立自主地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俄罗斯在摆脱了深重的经济危机后,重新探索自己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给俄罗斯人上了难忘的一课:个人权利登堂入室,国家主权晦暗不明。在暗淡的主权之下,人权显出了无比的苍白。俄罗斯人深刻地理解了国家主权与个人权利的关系。一种新的俄罗斯民主理论——主权民主理论应运而生。它的核心是寻求一种能够把强大国家与个人自由结合起来的民主政体。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三、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美国: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是个年轻的国家,也是一个开放度高且充满现代意识的国家。美国人的特点为:性格外露、坦率、真挚、热情、自信,办事比较干脆利落。善于长谈,谈锋甚健,并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实际,追求物质上的实际利益。由于自信而善于施展策略,同时又十分欣赏那些精于讨价还价的洽谈对手。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及谈判方式,美国人对一揽子交易兴趣十足,并在气势上咄咄逼人。美国人在谈判中分工具体、职责明确,一旦条件符合即能迅速拍板,因而决策的速度很快。美国人工作节奏较快,谈判过程中常常在短时间内做好一笔大生意,有时甚至会从口袋里拿出一份早已拟好的协议让你签约成交。谈判中的期望值较高,但耐心不足。

加拿大:加拿大人比美国人要保守些。他们见面与分手时的适当举止是握手。在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都要准时赴约。大多数的款待都在饭店或俱乐部举行。如果在私人家里受到款待,要为女主人送去鲜花,不要送百合花,那会使人想到葬礼。要避免把法裔和加拿大人截然分开。加拿大人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对将他们的国家与美国作过分的比较十分反感。对那里的人民及他们国家所做的肯定性评论是最受欢迎的。加拿大人说话坦率,热情冲动。非常守时,对时间非常吝啬,不要谈论民族问题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均应予以尊重。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也忌谈猪,在斋月里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某些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马里、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不能随便摸小孩头顶;天主教徒忌讳“十三”这个数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这种日子,一般不举行宴请活动;使用筷子进食的东方国家,用餐时不可用一双筷子来回传递,也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东南亚一些国家忌讳坐着跷大腿;伊朗称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赞赏,点头表示不同意,等等。这些风俗习惯若不注意,会使人误以为对他们不尊重或闹出笑话。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一、尊重各国风俗习惯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里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某些国家如印度,印尼,马里,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不能随便摸小孩头顶;天主教徒忌讳十三这个数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这种日子,一般不举行宴请活动;使用筷子进食的东方国家,用餐时不可用一双筷子来回传递,也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东南亚一些国家忌讳坐着跷大腿;伊朗称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称赞,点头表示不同意,等等。阿拉伯国家妇女比较守旧,到人家家里作客不要问女主人身体如何;对日本人送礼要注意花式,绿色被视为不吉祥,荷花是祭奠用的,礼品上不要有狐狸的图案,因为这种动物狡猾,贪婪。不要把菜汤和饭拌在一起吃,因为这是喂猫的方式。在婚礼上忌用离开、重复、多次等字眼,在喜庆场合忌用去、旧、坏了、完了等字眼。若不注意这些风俗,会使人误认为对他们不尊重或闹出笑话。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二、尊重老人和妇女

尊重老人和妇女是一种美德。在社交场合,上下楼梯,车辆和进出电梯,应该让老人和妇女先行,主动予以照料。对同行的老人,妇女,应帮助提拿较重的物品。进出大门,主动帮助老人妇女开门,关门,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两旁若是老人或妇女,应主动照顾,帮助他们入离座位。

三、遵守时间,不得失约

这是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到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歉意。失约是很失礼的行为。

四、举止

举止应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自然诚恳,和霭可亲。站立时身子不要歪靠在一旁,不要半坐在桌子上。坐时,腿不摇,脚不跷,坐在沙发上不要摆出懒散的姿态。在公共场所不要趴在桌子上,躺在沙发上。走路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但不可慌张奔跑。两人行走不搭肩膀,多人行路不要有意无意排成队形。谈话时,手势不要过多,不要放声大笑。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演讲,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五、吸烟

在一些场合,是不允许吸烟的。例如,在剧场,商店,教堂,博物馆,会议厅等地,不得吸烟。在火车,轮船上,在谈判和进餐中,一般不吸烟或很少吸烟。进入会客室或餐厅前应把烟掐灭。新到一个地方,遇到新的场合或是私人住宅,办公室等,不知道是否允许吸烟时,可询问一下主人:允许吸烟吗?我可以吸烟吗?在允许吸烟的地方,如有妇女在座,应征得她的同意。主人不吸烟,又未请吸烟,则最好不吸烟。在场人多或同座身份高的人士都不吸烟时,则一般不吸烟。

六、仪容和服饰

要适时理发,胡须要刮净,指甲要修剪,鼻毛应剪短,头皮屑太多应洗干净。内衣,外衣经常保持整洁,特别是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打油擦亮,布鞋要刷洗干净。总之,应梳理打扮,保持外貌整洁美观。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擤鼻涕,掏鼻孔,搓泥垢,挖眼屎,打哈欠,修指甲,剔牙齿,挖耳朵等。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捂住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在参加活动前,不要吃葱,蒜,韭菜等辛辣食品,必要时可含上一点茶叶,以除口臭。

衣着要整洁,衣扣,裤扣要扣好。裤带要系好,衣袋里不可放过多的东西。衣服要洗净,熨平。参加正式活动穿西装应结领带,穿长袖衬衣衣襟应塞进裤内,袖口不要卷起。内衣裤不能露在外面;女同志衣着尽量不要千篇一律,按季节和活动性质的不向,可穿西装,民族服装,中士上衣配长裙,或旗袍,连衣裙等。袜口不可露在衣裙之外。出席隆重活动一般宜穿深色服装,上下身颜色要一致,参加吊唁活动一般穿黑色服装。

参加活动,进门后应把大衣,帽子,围巾,手套,雨衣脱下存放起来,不要带入场(室)内。存放前注意检查口袋里不要留有文件,笔记本和钱包等物品。

答案补充
在室内一般不要带黑色眼镜。就是在室外,遇有隆重仪式或迎送等礼节性场合,也不应戴黑色眼镜,有眼疾需戴有色眼镜时,应向主人或客人说明,或在握手说话时将眼镜摘下,离别后再戴上。在室内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戴帽子。

出厕所前,要检查自己的服饰是否整齐,如裤扣,裤带是否扣好,系好。在宾馆走廊,餐厅及公共场所不能只穿背心,拖鞋。

七、见面时的礼节

握手是一种广泛运用的礼节。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和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答案补充
握手除是见面的一个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时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等,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我国旧时传统是抱拳。对这些礼节应有所了解,在一定场合也可使用。

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是在领导入主动伸手时,才向前握手问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径直去问候,而是在对方应酬活动告一段落之后,再前去问候致意。

八、谈话时的礼节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

答案补充
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谈话,不理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应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
无对象的水平;
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


帮我找一些中西方文化资料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饮食习惯等。以下是一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1. 价值观:中西方对于家庭、个人、社会等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至上比较突出,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

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5个
1、饮食 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2、天气 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

中西方的节日文化
3. Celebrations由于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各国人民庆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New Year\\'s Day)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地度过一年的最后...

中西方文化常识
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二、住留期:工业经济使西方文化达到鼎盛 西方的物质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光华,使神学中对物质境界的描述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现实,并向东方文化展示和证实了物质运动的力量。西方的物质文化因此而与东方文化...

中西文化差异有哪些
一、语言差异 中西语言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词汇、表达方式、语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例如,一些在西方常见的日常用语在中文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这反映出两种语言在文化层面的独特性。二、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注重集体利益,尊重传统和长辈的意见,而...

中西方文化比较
或者可以简单的说,中国文化拥有的是精神,中国文化已经上升到一种精神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还没有进化到可以摆脱迷茫找到自我精神寄托的程度。基督教文化也强调原罪和自我救赎。但这同时成为其摆脱罪孽的借口。欧美一贯对内宽容和对外却极端残忍以及双重标准的对外政策,其实也是其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 已赞过 已踩过...

中西文化差异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中西文化差异起源 中国文化如从夏代开始的话,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西方文化如从克里特文化算起,至今也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其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一、思想观念差异如果要说到东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不同之处,思想上的差异应该是首选。西方和东方的思想文化差别是非常大的,西方的思想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而且他们的思想基本上都比较开放,他们也在追求真正的自由,但是东方则不同,东方人的思想受到了儒家的严重影响,思想上会有一些局限性,并不像...

中西方的文化有何异同?
1、中心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西方审美文化历来各有中心,一是以伦理政教为中心,一是以宗教信仰为中心。中西方审美文化所有的重大问题则基本上都是从这两大中心引申出来的,或者是从正面发挥,或者是从负面反拨——这一点,可以说是理解中西方审美文化的一把钥匙。2、模式不同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审美...

芝山区17728609750: 谁有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资料?概念,例子都行谢谢啦~~
泰败乐疾: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有所不同:中国人信奉儒教, 讲顺从孝顺.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中国人民与外国人的吃饭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

芝山区17728609750: 中外文化有哪些? -
泰败乐疾: 第一,饮食文化.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差异 第二,文学.东西方文学的发展脉络是不一样的,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 第三,建筑.这个就不用说了 第四,宗教. 第五,中西方的制度发展……

芝山区17728609750: 中国西方文化一般都有哪些 -
泰败乐疾: 随着社会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入侵的方面很多,比如嫁娶、丧葬、饮食、宗教、服饰、书写、语言等等.随着发展这些文化上的传播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文化的传播都还是会结合一些当地的文化特色.

芝山区17728609750: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
泰败乐疾: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和区别在哪里? 简析:东方包括很多国家,其中的流传已久的中华文化,即使是相隔很进的日本文化也与中国有着不同之处,但作为东方文化这个整体,他们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就是共性;二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

芝山区17728609750: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英文参考文献(节日文化) -
泰败乐疾: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

芝山区17728609750: 请问有人有中西节日对比的资料吗?我要做一份关于中西节日对比的研究
泰败乐疾: 中西节日对比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开来. 愚人节、情人节热闹红火,而传统节日七夕、端午却冷冷清清,不由有人思考:谁动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芝山区17728609750: Help !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 -
泰败乐疾: 《中西文化对比》,顾雪梁.(中西文化交流史论) 《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作者: 朱狄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

芝山区17728609750: 中西餐饮文化差异资料 . -
泰败乐疾: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

芝山区17728609750: 谁知道关于中西方语言礼貌文化差异的资料?推荐一些书籍.请个位帮帮忙哟 -
泰败乐疾: 去中国知网查找吧.1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 文化背景与翻译——谈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影响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6/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颜色词所体现的中英文化差异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