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由来

作者&投稿:吉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扩展资料:
从生成环境来看,黄梅戏艺术最初孕育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区。后来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形成并迅速向全国扩展。这个地区恰恰是当年青阳腔、徽调发生成长的地区。
这个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为黄梅戏艺术孕育、成长提供了优生的环境。
号称戏曲活化石的傩戏和目连戏,在这块土地上更是源远流长。对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青阳腔、徽调,也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艺术,这块艺术营养极其丰富的土壤,为黄梅戏艺术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生优育条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梅戏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最初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后来湖北看到安庆黄梅戏演员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出名了,就筹建了湖北的黄梅戏剧院,但都是从安徽请的黄梅戏演员过去教他们唱,第一批就是从安庆请人过去援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艺术节是在安庆举办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最早不叫黄梅戏,叫什么呢,叫采茶调,流行于安庆西边的宿松、太湖、望江等几个县。后来唱到怀宁一带,围着安庆城转,舞台道白语言也随着方言走,于是就有了个新名字,叫“怀腔”。再后来,黄梅戏又唱进了安庆府,名字也因此升了一级,改为“府调”。清末民初,怀宁县、安庆府都设在安庆城内,黄梅戏叫“怀腔”也好,叫“府调”也好,其实都是一层意思。不过当时的安徽省政府也在安庆,那么黄梅戏有没有一个规格更高的名字呢?不瞒大家说,有那么一二十年,黄梅戏还真另外有一个大名字,就叫“皖剧”。关于“皖剧”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有一段传说。

“皖剧”由此而得名

丁老六在戏迷前呼后拥中回到了戏班子,左右一看,没有见到报馆方记者,忙让手下的人把他找了来。丁老六说:“你是我们戏班子里的大恩人,没有你出的主意,我要被他们关押还事小,这黄梅戏就无法在城里唱了。今天中午我请客,哪个饭店由你挑!”方记者说:“要说功劳,不是我的功劳,是你自己的功劳。不是你的戏唱得好,哪来这么多戏迷支持,没有戏迷支持,警察局也不会这么快放了你。你真心要谢,就演一场戏答谢观众吧!”丁老六想想也是,就挑了一出最拿手《何氏劝姑》,让手下把戏报贴了出去。那戏报上方,“皖剧”两个大字是用红笔勾出来,醒目显眼,老远就能看见。自此后,皖剧的名字就在安庆城叫开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安庆的黄梅戏演员还自动地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安徽皖剧团,专门宣传抗日。可惜后来安庆沦陷,安徽皖剧团还没来得及演更多的戏,就不得不解散了。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咸丰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作为黄梅戏的一种,安徽黄梅戏流传已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他起源于安徽,其实它的故乡是湖北省黄梅县。
明清以来,黄梅县的灾民背井离乡,
后来就传播到了皖、鄂、赣3省50余县。

  黄梅戏起源地有四种说法:

  安徽怀宁说
  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

  安徽桐城说
  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

  湖北黄梅说
  湖北省黄梅县在“黄梅概况”中自称该县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故乡”,其理由是:黄梅戏在黄梅采茶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因县名,县因山名”(黄梅县西二十公里处有一山曰“黄梅山”)。此观点最早见于汤金城在《黄梅戏艺术》1989第二期增刊上发表的《话说黄梅县与黄梅戏》一文,在这里作者把县名“黄梅”与戏名“黄梅”划为等号。

  安徽宿松说
  安徽省地方学者廖理南认为,安徽宿松才真正是黄梅戏发源地。他说,据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


秋戏梅片尾曲叫什么
这个片尾曲的名字是《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被广泛用于戏曲演出的片尾。秋戏梅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目,通常在秋天演出,而梅花则是秋天的象征之一。因此,选择《梅花三弄》作为片尾曲,能够与秋戏梅的主题相呼应。《梅花三弄》是中国古代音乐家蔡邕创作的一首琴曲,属于古琴...

梅姓起源
梅姓的起源及梅姓名人? 梅姓源自“子”姓,以地名为氏。据史料记载,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称梅伯。后来被殷纣王所废。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其后于是有梅姓。近代四大明旦之首有梅兰芳。 梅姓的由来? 梅姓起源参考之一 梅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梅姓出自子姓。殷商时候有梅国...

昆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为什么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_百...
世界旅游组织尤其公布我国昆曲艺术为人们口头上财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品。中国戏剧的文学类、歌曲、跳舞、工艺美术及其演出的身姿、程序、伴奏音乐乐队的编写这些,都在昆剧发展过程中获得健全和完善的。昆剧的发展代表着中国戏剧的发展,它对于戏曲和川剧、湘剧、越剧团、梅戏等很多戏曲剧种的建立与发展都曾...

闺门旦的由来详解 带你领略中国戏剧风采
1、闺门旦是戏剧旦行的分支,有别于正旦(青衣),即未出阁的闺女少女,或大家闺秀亦或小家碧玉形象,如京剧《红娘》中的崔莺莺,多是性格内向、腼腆,如京剧“荀(慧生)派”戏《勘玉钏》中的俞素秋、《红楼二尤》中的尤二姐、《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

麻雀名字的由来
(叶子戏)马吊牌(纸牌)→ 默和牌 → 麻将牌(骨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木伊洛雪 2011-05-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两个姑娘,一个叫麻雀,一个叫笑梅。

麻将的来历和历史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

景梅九戏曲研究
景梅九先生,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以其深厚的德行和多才多艺,在戏曲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对中国戏曲的功能和文化价值有独特的见解,认为戏曲在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他曾撰文阐述,认为中国戏曲不仅是历史教科书,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教育作用,能够影响世道人心,如谚语所说,‘高台戏化人’,...

冬雪戏梅千里画,春风摇柳万行诗什么意思
诗歌意境优美的句子。冬雪戏梅千里画,春风摇柳万行, 整句话所表达的是自然界在不同的季节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景象,描绘了冬天和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冬雪戏梅千里画是指冬天的时候,雪花飘飘,画面美丽,梅花在雪中显得格外娇艳,仿佛在玩耍游戏,这是一幅...

麻将的来历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

成语典故_梅开二度是什么意思?梅开二度的由来典故
梅开二度,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通常接连两次喜事都可以叫“梅开二度”。此成语在足球很常见,意指在足球比赛中一名足球员在一场赛事中进两球。梅开二度实源于惜阴堂主人所编小说《二度梅》,京剧、越剧均有此戏。【梅开二度】近义词:独中二元、锦上添花 【梅开二度】由来及典故 “梅...

邕宁县19637945056: 黄梅戏起源于哪里? -
茶万肛泰: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这是不确切的.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懂了没?

邕宁县19637945056: 黄梅戏起源 -
茶万肛泰: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

邕宁县19637945056: 黄梅戏是怎样形成的? -
茶万肛泰: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县的紫云山和龙平山从前都是产茶的地方,每年谷雨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而成了有名的歌乡,而这些民歌总称黄梅调. 黄梅调在流行过程中,和民间歌舞慢...

邕宁县19637945056: 黄梅戏的由来 -
茶万肛泰: 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安徽黄梅戏流传很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它起源于安徽.其实,黄梅戏的真正故乡是与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黄梅县.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黄梅县水灾频仍.灾民为了生活,背井离乡,采用唱道情、打莲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卖唱,并与当地说唱艺术,如青阳腔和徽戏结合.这样,就把黄梅戏传播到了皖、鄂、赣3省50余县◇来,黄梅戏在安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

邕宁县19637945056: 黄梅戏的出处 -
茶万肛泰: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百度百科

邕宁县19637945056: 黄梅戏怎么来的 -
茶万肛泰: 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安徽黄梅戏流传很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它起源于安徽.其实,黄梅戏的真正故乡是与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黄梅县.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黄梅县水灾频仍.灾民为了生活,背井离乡,采用唱道情、打莲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卖唱,并与当地说唱艺术,如青阳腔和徽戏结合.这样,就把黄梅戏传播到了皖、鄂、赣3省50余县◇来,黄梅戏在安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

邕宁县19637945056: 黄梅戏的起源? -
茶万肛泰: 发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

邕宁县19637945056: 黄梅戏发源于何地? -
茶万肛泰: 黄梅戏发源地——黄梅 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 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 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邕宁县19637945056: 概括黄梅戏的由来,要50字以内! -
茶万肛泰:[答案] 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安徽安庆水灾频繁.灾民为了生活,背井离乡,采用唱道情、打莲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卖唱,并与当地说唱艺术,如青阳腔和徽戏结合.形成的一种戏种.

邕宁县19637945056: 黄梅戏来源于那里 -
茶万肛泰: 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 黄梅戏形成于安庆,是在安庆地区融合皖、鄂、赣三省间诸多民间音乐而形成地方戏种. 黄梅戏吸收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采茶调、江西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