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间八法”?如何应对世间八法?

作者&投稿:仉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世间八法是什么~

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世间八法----------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点相当重要,它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阿难记录下佛陀一切的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说明他只是复述他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语。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别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们的书,他们宣称他们的教导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是自己的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创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们并非着眼于某人的发明,我们是在检视纯净真实的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受苦于无休止的不安全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此像我自己这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因为有这不安全感,因为了解人们的弱点,贩售灵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们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们知道销售是怎么一回事。先告诉人们他们应该拥有某件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然后再告诉他们购买的地方就是我这里,我有你需要的东西。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这是绝佳的忠告。进入灵性道路时,谨慎留神很重要。 趋近灵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理想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达到证悟;就是这样,就是句点。然而,出于我们的习性,还有一个不同的方式,在东西方皆然。 在东方,佛教已然成为一种像是宗教的东西。人们为了长寿、兴旺、改善生计、个人利益、驱除某些邪灵等等而修习佛法。因此人们并非意欲证悟,而是致力于妆点此生。西方也好不了多少。在西方,法也并未真正用于证悟。在那里,人们修习佛法主要是为了抚慰自己、疗愈自己,为了放松……为了所谓的自我成长。
佛陀不是为了这类的世间利益而教导佛法。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所以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如果我们怀有那种动机,佛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从自我的观点来看,佛教道路基本上是个坏消息。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撼,它与利己主义愈发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还不太晚,我们仍旧可以退出。 我们来谈谈这些世间利益——我个人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意指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不希望默默无名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那么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个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检查是否落入任何一个这类的陷阱,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它们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因此我们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我掉进全部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个:希望受到赞美。我总是喜欢被赞美,那是我最大的弱点。我相信这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微小、肤浅、无用、可笑的赞美之词,就能让我们变得非常软弱。批评亦然,几句荒谬、毫无意义的批评,能带来永远的伤害。 我想你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们多么喜欢赢,多么不喜欢输;我们多爱受人关注,多不乐意被人忽视……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们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我们就变得软弱。 我总是掉进这八种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赞美,我不愿意被人批评,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视,我不想被冷落。那么我会怎么做?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开我不想要的,最后我就去满足别人的自我。 理想状况下,假如我是一个真正的老师,我应该告诉你一些你需要听的东西;那有可能很伤人。假如我当真严肃看待我做为心灵友伴的角色,那会杀伤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于灵性道路与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驰的。很遗憾我得这么说,但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灵性修持者,如果我们希望变得强壮,我们应该是需要锻炼的。阿底峡尊者教给我们一种很棒的训练方式,称为“娄琼”。“娄琼”是个藏文字,意指“修心”。这个修炼方式基本上就是记得问问自己:我们正落入哪些陷阱?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怀有何种动机?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我们是认真想要证悟,亦或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放松、疗愈,又或许因为我们已在生活里经历严峻的问题与障碍,我们只是想从中复原?提醒你,那或许真能达到某种效果。倘若我们以这种动机来修习佛法,我们或许真能得到某些世间利益,但我们将无法彻底运用佛法的可能性。由是之故,我们修习的甚至将不会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复制品。 因此我们的动机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拥有第二类动机——为了达到全知或证悟而修持灵性道路,那么我们必须有一条完整的道路。 是什么造就一条完整的道路?一条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备见、修、行。请注意,这点非常重要。我注意到西方有许多方法毫无见地,似乎有太多的方法:各种禅修、新世纪音乐、复生、复死……提醒你,将这些作为方法是可以的,我一点都不是在批评方法,但你必须要有见地。如果你没有个见地,你哪儿也去不了。它或许能够治疗某些创伤,或是像普拿疼一样可以暂时止痛。见地非常重要,见地决定了修与行。 那么,我们如何获得见地?透过研读,透过审查我们所研读的内容;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道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他给予我们质疑的自由。就你的逻辑与常识所及,你可以问问题,你可以辩驳,你可以分析。因此你应当研读并且归结出见地;基于那个见地,你获得对此修道的信心;然后你可以选择许多方法。 此刻,我们可以说拥有出离心是我们的见地。我们所谓的出离是什么意思?当我们观赏电影时,那是名副其实的出离。为什么?因为当我们看电影时,即使各种形色的事情都发生在萤幕上,我们知道那不过是一场电影,那全都是假的。其中也许有动人的爱情或悬疑的情节,我们甚至会感动落泪,然而我们内心知道,那只是一场电影。

比方说,电影放映当中,当我们感觉想要去洗手间时,我们会有勇气起身前去。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并未真的陷在其中。这是为什么我们称此为出离——我们对这件事有正确的见地。既然我们了解到它徒劳无益的一面,就会有真正的出离。但相反的,在我们所谓的生活的大电影里,却很少人拥有这种勇气。 当然,出离并不意味着,由于了解这是一场电影,我们就必须走出戏院,并且郑重发誓再也不看电影。仅仅了解到这是一场电影,就已经彻底改变我们对这场电影的态度。我们无需停止看电影,我们仍然可以观赏,然而出于这份了解,我们就不会陷进去,它变得没那么重要。这有点像是短暂的证悟。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然而了解这是一场电影却着实不容易。我们总是被困住,到最后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真的。然而当我们坐在这里,沉浸于这场电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时,就是由于我们的善业,由于我们的功德,我们身旁的这个人拍拍我们的肩膀说:“别担心,这只是场电影。”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 能有这种机会,坐在某个真正具有智慧与慈悲而能点醒我们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我们需要有很多功德,比方说,就在这个人告诉我们这只是一场电影时,我们后方的人可能正好在咳嗽,以致我们或许失去听到这句话的机会。这种事情总是发生,那纯粹就是缺乏功德。 经由一再地忆持见地,经由检视我们正落入八种陷阱中的哪些,经由各式各样的观修,我们获得功德。 因此现在我会说,了解生活徒劳无功的那面就是见地。拥有这个见地并不表示我们得成为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满都,并且住在一个洞穴里。不,了解才是更为重要的。了解到这是徒劳无功并不意味着你该辞去工作;你应该依旧继续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为什么不呢?你应该只管去做——但始终知道真实的身份,始终记得处境的实相。 然后,情况就变得十分有意思。观赏一部电影,明知那是一场电影,却仍经验所有情绪,这很有意思。为什么有意思?因为操之于我们。任何我们控制不了的时刻,任何操之于别人的时刻,是没有意思的。这次的确操之于我们,我们知道那是假的。 此刻,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没有控制权,我们没有乐趣,我们认为正在发生的每件事都如此真实。只要想想我们所拥有的亲密关系,拥有亲密关系应该是生命里出现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吗?关系展开的那一刻,不安全感开始了,期望开始了,恐惧开始了,而且没有止尽,总是一再重复:我们曾交过多少个女朋友?我们换过多少个男朋友?情形似乎总是一样。没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没有天时地利。为什么?问题不在没有遇上天时地利,不真是那样。但我们总是怀有某种期盼,我们带着希望与恐惧,而它们却导致失望。即使我们恰好得到我们期盼的,那份期待不会停止,它反倒倍增了。现在期待被增强,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就期盼更多,我们产生甚至更多的期待。 因此,我们能做的是发展明智的期待。这是娄琼的一部分,是修心的一部分。比方说,当我们睡醒时,检视一下:“我们好吗?我们快乐吗?我们一切顺利吗?”我们一切顺利,我们很快乐,我们非常好。接着我们塑造一个明智的期待:“这不会持续,这种情况过去从来不曾持续,这会改变。”事实上,我们的快乐会因此而持续得比较久。此外,当我们经历困难时,当我们遭遇这所有的问题、所有令人头痛的事情时,我们想:“这不会持续。过去我已遭遇过好多次问题,但我通过了它们,它们不曾持续,这次也会一样。” 每个人都有这个想法,认为眼前的问题、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不是吗?而且我们以为这些问题将会是我们最大、最持久的问题,但这不是事实。跟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相比,五年前的问题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问题将会显得无足轻重。 我认为充分认知我们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当我们看电影,当我们走过这世间每天的生活,能充分认知是很好的。我们可以开展出就在此刻正坐在这里的认知。 我们讨论了见,那么修呢?修的藏文是“贡”,它其实意指习惯于某件事。因此,对见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现在我们得去习惯这种了解。我确定你们一定听过这个譬喻许多遍了。如果我们开始认知某样东西,譬如酒,那么我们的修持就是尽可能多上酒吧。接下来你或许想要尝试不同的酒,试着调制某种鸡尾酒什么的。然后渐渐地,我们开始嗜酒。没有人生来就是酒鬼,你必须学习,你得去修炼它。然后,你变得离不开酒。这几乎像是有关酒的证悟,因此你没有它就活不下去。这就是我们得做的。 修是习惯于某件事。现在,止(奢摩他)的修持是许许多多大师劝勉我们要做的。我同意,因为止是打基础。止的修持纯粹是让我们的心能够运作并富有弹性。现在我们的心像一块木头,坚硬死板。止让我们的心富有弹性,以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 现在,假设你正在生气。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气,你办不到。或者,如果我要你当下立刻发火,你也没办法。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心没有控制力。必须发生某些事情,得有特定的因缘,而且唯有如此,才能点燃我们的怒火。我们无法控制它,止带给我们那份控制力,那份弹性。 我们在讨论的主题是修心与八种陷阱——世间八法,那么我们如何观修它呢?我们可以称此为“动中修行”。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修持,但有时也相当困难。为什么?因它会违反我们自他的期许。如:若我们采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获得赞美,以便不会受到批评,以便得到某种东西,以便不会失去某种东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视,以便不会被忽略。世上的每一件事,连我们走路的方式、我们的发型、我们今早穿的上衣…等这些事项,似乎都为了某些被关注而出发。

假如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一种被期待的状态,而不是发自内证的真诚。缺乏那种无求品高的心量,那么我们就会变得非常软弱,而很可能就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谓此八法,世间所爱、所憎,而能扇动人心,名之为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之所惑乱,即八风不能动也。
基本信息
  [一、利],利者,利益。谓凡有益于我者,皆名为利。要览云:得可意事曰利。是也。
  [二、衰],衰者,减也。谓凡有减损于我者,皆名为衰。要览云:失可意事曰衰。是也。
  [三、毁],毁者,毁谤也。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潜地而讪谤之。要览云:阴为毁讪曰毁。是也。
  [四、誉],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潜以善言而赞誉之。要览云:阴为赞美曰誉。是也。
  [五、称],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以美之。要览云:阳为赞美曰称。是也。
  [六、讥],讥者,诽也。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要览云:阳为诽刺曰讥。是也。
  [七、苦],苦即逼迫之义,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要览云:逼恼身心曰苦。是也。
  [八、乐],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要览云:适悦身心曰乐。是也。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点相当重要,它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阿难记录下佛陀一切的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说明他只是复述他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语。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别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们的书,他们宣称他们的教导是自己的研究结果,是自己的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创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们并非着眼于某人的发明,我们是在检视纯净真实的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受苦于无休止的不安全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此像我自己这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因为有这不安全感、因为了解人们的弱点,贩售灵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们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们知道销售是怎么一回事。先告诉人们他们应该拥有某件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然后再告诉他们购买的地方就是我这里,我有你需要的东西。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这是绝佳的忠告。进入灵性道路时,谨慎留神很重要。 趋近灵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理想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达到证悟;就是这样,就是句点。然而,出于我们的习性,还有一个不同的方式,在东西方皆然。 在东方,佛教已然成为一种像是宗教的东西。人们为了长寿、兴旺、改善生计、个人利益、驱除某些邪灵等等而修习佛法。因此人们并非意欲证悟,而是致力于妆点此生。 西方也好不了多少。在西方,法也并未真正用于证悟。在那里,人们修习佛法主要是为了抚慰自己、疗愈自己,为了放松……,为了所谓的自我成长。 佛陀不是为了这类的世间利益而教导佛法。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所以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如果我们怀有那种动机,佛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从自我的观点来看,佛教道路基本上是个坏消息。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撼,它与利己主义愈发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还不太晚,我们仍旧可以退出。 我们来谈谈这些世间利益──我个人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意指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名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那么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检查是否落入任何一个这类的陷阱,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它们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因此我们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我掉进全部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个:希望受到赞美。我总是喜欢被赞美,那是我最大的弱点。我相信这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微小、肤浅、无用、可笑的赞美之词,就能让我们变得非常软弱。批评亦然,几句荒谬、毫无意义的批评,能带来永远的伤害。 我想你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们多么喜欢赢,多么不喜欢输;我们多爱受人关注,多不乐意被人忽视……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们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我们就变得软弱。 我总是掉进这八种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赞美,我不愿意被人批评,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视,我不想被冷落。分析世间八法 若一个人常修习身念处,当他的六个根门接触到可爱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色境时,他会‘念住’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接触,並观察它们的生起,以及这些色尘的四大组合,久而久之,他会得到正知正见,那即是知道这些缘生之色尘是无常无我的,因此他就不再在意它们的得到或失去。 同样的,若一个人常修习受念处,他会很快的就察觉到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对自己身心的冲击,当身心感受到苦乐时,他会马上察觉它们,並观照这感受的生起及它的生缘,而得到正知正见,那即是知道这缘生之法是无常无我的,因此他会放下对感受的执取。 同样的,若一个人常修习心念处,他会很快的就察觉到自己心意的状况。别人对自己的称赞、讥嘲、诋毁、誇誉等等,都只是他人一时的评价和主观的意见,毫无可取,犹如风一般难以捉模。当他对这些称赞、讥嘲、诋毁、誇誉加以观照时,他会发现这些评价和意见的生起,都是境尘配合他人的五根及意门,思维之后而生出來的。他人的五根及意门皆无常,所作的评价和意见又如何有常;自己的五根及意门皆无常,所在意的称赞、讥嘲、诋毁、誇誉等又如何有常;既然皆是无常缘生之法,那又何必自讨苦头去理会它呢? 如何解除执取? 解除对‘得、失’的执取是要观照色相的无常。解除对‘苦、乐’的执取是要观照感受的无常。解除对‘称、讥’,‘毁、誉’ 的执取是要观照心念的想、行、识的无常。 1. 观照色相的无常 ‘得、失’是对身外色相的执取,这要修习身念处,这在佛法上称为外色,包括一切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吃到的、摸到的,它们都是由四大组成,靠众因缘而出现,因此是无常的。 若知色相的无常,就会知道它是会随时变易的,或者变坏了,变质了,消失了,換了主人或场所等等,执取於它们只会带來伤心和失望,也即是苦疼。 2.观照感受的无常 ‘苦、乐’是对身心感受的执取,这要修习受念处。受是六个根门接触六境时所生的,有眼触受,耳触受,鼻触受,舌触受,身触受和意触受。普通的三种感受是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苦受,乐受是很容易觉察到的,不苦不乐受则要修习到心极平靜时才能觉察到,这要靠修习禅定。所有的感受都是缘生法,因此是无常的。 3.观照心念的无常 ‘称、讥’,‘毁、誉’ 是对心念的执取,这要修习心念处。心念可以简单的分为善心与不善心,修习者应知晓心有贪着,或心离贪着,心有瞋,或心离瞋,心有愚痴,或心离愚痴,心集中(收缩),或心散乱,心广大,或心狭小,心有向上,或心无向上,心有定,或心无定,心有解脱於烦恼,或心未解脱於烦恼等等。一切的心态都是五根接触外头的五境带來的,它们都是缘生法,因此也是无常的。 4.观照诸法的无常 不认识世间真相,对世间八法的执取就是烦恼,这是因为我们的邪见的关系。邪见是在与四种邪见相应的贪根心里,即对五蕴(色、受、想、行、识)执着的不善心所,[阿毗达摩论]解释它是一种错误见解。其特相是不明智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认为世间的诸行法是常,是乐,是有我,是净。它的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愿谨见圣者等。这四颠倒是把世间的事物的无常看成是常,把世间的众苦当成快乐,把身体与种种不净之物看成是净,把无我的事物当成有我。这种邪见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三界里,不能出离,也不能证悟涅槃。一切的现象不外是外色与內色,以及我们心意对它们连生的心法,这些色法与心法,皆是缘生之法,因此是无常的。 世间八法的延伸 :扩大世间八法的范围來看,一切世间两极的有无、贫富、贵贱、大小、高下、成败、善恶、垢淨、愚智、凡圣、空有、乃至生死,都是心在分别所致。这些都屬於想与识的范围內,是屬於心法,皆是无常的。 修行的人对於到來的得、失、苦、乐、称、讥、誉、毁,只是默默地接受,不生欢欣和不喜,内心清楚的知道,这些都会很快的消失的。 佛陀说: “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无常",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南传法句经]277偈) 佛陀又说:“在这些人群中,能够渡彼岸的人很少,至于其余的人,都徘徊于此岸。那些善于遵照正法,依教奉行的人,他们将能到达彼岸,渡过那难渡的死亡领域。” --

世间八法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些词语可以用来描述世间中各种情境和情绪的变化,以及它们对我们内心的影响。
应对世间八法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要被外界的变化和情绪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影响。
2. 保持正念和智慧。要了解世间八法的本质和影响,保持正念和智慧,不被它们所迷惑。
3. 保持积极的心态。要看到世间的美好和机会,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被消极的情绪所左右。
4. 保持慈悲和包容。要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保持慈悲和包容,不要因为别人的言行而生气或产生负面情绪。
5. 保持平衡和节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保持平衡和节制,不要过度追求物质或精神的满足。
总之,应对世间八法需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正念、积极心态、慈悲和包容,以及平衡和节制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世间八法:

佛教里有一个“世间八法”,“世间八法”指的是,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师父把这“八法”称为征服自我执着的方法,比如我一定要怎么样,世间八法就是指世间的利益和陷阱,佛教讲的都是人生,讲的是如何做人,师父现在用白话把这“八法”讲给你们听。

第一,希望受到赞美,希望别人讲你好,得不到别人讲你好,拼命地去制  造条件来让别人说你好;

第二,不希望受到批 评,你们去看,谁批 评谁,谁都不开心,哪有一个人笑嘻嘻地接受批 评的?所以,师父这个人“是最让人讨厌了”,师父整天就批 评人家,不受人家欢迎,还好你们学佛了,现在你们都知道了,师父批 评你们,是你们自己帮助自己消 业障,但是这句话还是自私的,因为师父批 评我,虽然我不生气,但是我是为了消 业障,就被你师父骂两句也不妨,如果我不是为了消 业障,说不定我会跟师父顶嘴呢;

第三,希望得到,什么东西都希望得到它;第四,不希望失去;

第五,希望快乐;第六,不希望痛苦;第七,希望声名远扬;第八,不希望默默无闻或被忽视。

佛法讲有八件事如果执着会让人软弱,你们想想看,这八件事是不是让人软弱?因为得不到希望,得不到快乐,你就会变得软弱;得到了痛苦,你就会软弱;默默无闻,你也会软弱;你得不到赞美,你就会软弱;你受到批 评,你也会失去希望。所以,佛法讲的世间八法,实际上就是八种给人的陷阱,菩萨多有智慧啊,在两千多年 前,佛 经上就已经讲了这些。

佛法界经常讲,佛法不离世间,佛法即生活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实际上,佛法在这个世间当中,是不能离开这个世间的生活方法来弘 法的,所以叫白话佛 法、生活 佛法化。学佛人在生活当中就要用佛法来对治自己的毛病,你才能真正地学佛,你以为学佛归学佛,可以照样在家里做坏事啊?你学佛之后,人要变成佛,你不能学佛归学佛啊,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

师父告诉大家,对欲 望没有需求,心就不会动,用佛法讲,就是心要如如不动。什么叫如如不动?就是说我没有需求,想想看,很多贪圝官为什么会变成贪 官啊?一生忙碌,结局是在监 狱里,为什么?就是因为心动了,不贪的话,心就不会被污染,所以叫贪 污。心不贪,你的心就不会被污染,心不动的话,你的心就干净,你的妄念就离开了。师父问你们,干净的地方会有蟑螂吗?干净的地方会有蚂蚁吗?像厨房、卫生间这种肮 脏的地方,蟑螂就是多啊。如果你的心没有欲 望,就是干净,干净的心怎么会有这种妄念呢?所以,心越是干净,越是如如不动,你的妄念就会离开,心中就没有阻碍,就是经 文中说的“无罣碍”,才能无畏。

如果一个人很干净,他才能去做很多无畏的事情。比方说,我们小时候,隔壁邻居家里出事情了,叫大家去帮忙。大人会想:“不知道他们家发生什么事情了?去帮忙的话,要是人家反而怪我们怎么办?不去,不去。”小孩子就只知道帮助别人:“妈妈,他们家叫我们去帮忙呢。”“不要去。”小孩子很快跑过去了,因为他无畏啊。他怎么会无畏的呢?因为他空啊,他无私,脑子里没有杂念,所以,无私才能无畏,空了才能聚  集更大的能量。今天我们这个房间里没有家具,空了,你们这么多人才能坐在这里面,是不是聚 集能量啊?如果这个房间里堆满了家具,你们这么多人怎么能够进来呢?你的心空了,你的心中就会聚  集很多的能量,心不动,你就能听到菩萨在说什么。师父跪在菩萨面前,心不动,脑子里什么都不想,观世音菩萨的声音就来了。

师父曾经讲过一个事情给你们听,爸爸要去上班之前找手表,找来找去找不到,急得不得了。一个小孩子坐在边上,不知道爸爸在找什么,爸爸问他:“你看见我的手表了吗?”“爸爸,手表在里面的房间里。”爸爸跑进去一找就找到了,就问孩子:“ 你怎么知道手表在那里啊?”孩子就说:“爸爸,我很安静地坐在这里,我听见手表‘滴、滴、滴’的声音。”所以,当一个人很安静的时候,他能够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一个人很安静的时候,他的心会很静, 心静了,跟菩萨就接上了缘分,他就能听到菩萨讲话,因为菩萨是很安静和干净的。

一个人安静之后,就会全身心很畅通。举个简单例子,你们睡觉如果不做梦的话,醒过来的时候,身 体是不是很舒服啊?一觉睡醒了,充电了,有力量了吧?只有安静了,你才能听到从你的内心和本性发出来的声音,很多人听不到菩萨的声音,因为他的心中充满了烦恼和妄念。

师父把上次说的念力再讲一讲。念力就是施念者能量的外施作用,就是你想象的人,他脑子里会产生一种力量,还有作用。外施是什么?比方说,你虽然嘴巴里没有说你很恨这个人,但是对方能够感受到你很恨他,你虽然嘴巴里没有说你很爱她,但是你在她边上,她能够感受到你很爱她,这就是意念的力量。人的脑子也是有脑电波的,也是一种感应力。人和人在一起是否喜欢,都是很清楚的,只是你没有安静下来,你一旦安静下来,你一定能看出来他很喜欢你,或者他很恨你。如果孩子在家里很恨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早就知道,会冲到房间里去说:“你别这么恨我,爸爸妈妈把你从小养到这么大,你怎么能这样呢?”如果孩子在房间里很喜欢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就会是另外一种欢喜的感觉。

念力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在被念者的身上产生作用。如果我脑子里很恨这个人,对方会有感应,就是说,你的念头在被恨的这个人身上产生了作用。有一些单位发现很奇怪的现象,凡是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子女的生活学习关注越重,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越优秀。爸爸妈妈越是对孩子关注,越认真,我一定要我孩子好,我一定要孩子马上就好,这种念力出来,孩子马上会得到一种加持。小时候爸爸妈妈越是管功课严格,是不是孩子的功课就越好?对孩子越不严格,是不是孩子的功课就越差?因为没有人管嘛,这就是念力现象。

-----恭录:世间八法 征服执着




八风意思指什么?
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也指针灸穴位名,位于足背五趾畸缝间,左右共八穴。八方,同样是佛教名词,外人对某人的八种态度。又叫“世八法”。指尘世间煽惑人心的八件事: 利、衰、毁、誉、称、讥、苦、...

为何把佛、法、僧称为宝
第六是「不改义」。世间的珍宝即使用火去炼、用石头去磨,它都不会改变。特别是钻石啊,你用猛火去烧,它都保持着很强的结晶体,不会改变。佛法僧三宝也是这样,在世间法(也叫世间八法,毁、誉、利、衰、称、讥、苦、乐)前,如如不动,毫不改变。因为三宝有这样的功德,这样的内在价值,...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之“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感悟
话说这“八风”是什么?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就是世间八法。可众生就是执著世间八法,认假为真、五蕴不空而被外境所迁,所以这就是凡夫心识的染心。圣者得证万法皆无常、缘起性空、不执诸相而如如不动,这也就是真正圣者的净心。再说苏东坡,如果证到八风吹不动、...

凡尘琐事在佛教中称作什么?
阿弥陀佛!侧重不同,比较常用的词有:轮回琐事:如果一直被轮回琐事束缚,永远也没有修行解脱的机会。世间八法(如果不特别清楚,请百度):没有从内心里摆脱世间八法,我们的修行只是行相而已。就想到这些,有时候也用“无义琐事”,侧重讲于世间的名利等事,看是意义重大,实际上在面对死亡都脆弱...

“佛”为何被称为佛。神为何被称为“神”
地水火风。故名世间八法 衢师罗长者。见三尺身。应持菩萨。见千尺身。阿修罗大身无智慧。舍利弗身子小智慧大。可向身量理看。须菩提。上来诸佛不同。第六降伏胜身相了。从以下第七降伏染福相。于中有三四五礼。先举初文。举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

什么是正确的修持佛法
第一、加行发心殊胜:做任何事情都从一种发心开始,发心可分为三种,不善、无、善。1、不善的发心,只为获得财富、名声、地位等世间八法,表面上看来,这种发心并非是解脱的根本因,故称之为不善。2、无记的发心:去修学佛法或听经或放生等等……既没有想到众生,也没有想到佛法, 听别人说开...

如何思维认识“轮回过患”
善愿的发心:一开始就打算贩卖正法,于是思忖:如果我求一点法,得一点灌顶传承,闭关做一点依修,势必能得到一点利养、赢得赞誉、获得名气、依靠赞誉名气在今生当中得到丰衣足食等安乐,这四种加上相反的四种不愿意之事,就是世间八法。依靠正法谋求今生利益,如果成功,那么所买到的也只是牛马,下至羊毛...

谁知六道众生是哪六道?人生八苦是哪八苦?六道众生为什么要经历因果轮 ...
八五取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

中医:为何你的病很难治?程国彭的《医中百误歌》早就给了答案
中医著名的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提出之前,中医治病其实是比较乱的, 或许大家也是这么做的,但,始终没有人“提纲掣领”的概括一下! 程国彭先生就是这么 一个划时代的医仙,他第一个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病八法! 自此,中医河山一统! 程国彭先生说: 病家误,性躁急...

每天佛语说的真棒(精选99句)
如果没有打好稳固的修行基础,不但无法树立空性的深奥境界之正见,连世间法都难以承办?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盖房子,冬季一过,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会垮塌一样。 89、【佛心禅语】 那些心存报复的人,其本身内心也在承受着痛苦的折 磨。心存仇恨的人,如果有一天能找回自己的本心, 踏上修行之路,他们所做的一切坏事,...

延川县18564122692: 什么是世间八法 -
徐罗琥珀: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这就是世间八法.

延川县18564122692: 五门八法是什么疗法 -
徐罗琥珀: 世间八法指的是世间的利益或陷阱:一、希望受到赞美 二、不希望受到批评 三、希望得到 四、不希望失去 五、希望快乐 六、不希望痛苦 七、希望声名远播 八、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阿底峡曾用很棒的方式对此做过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指的就是世间八法或八种陷阱.这世间八法也很容易记,既: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延川县18564122692: 太自负怎么办 我该怎么改 -
徐罗琥珀: 你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只是某些方面比别人优越,普通人都容易陷入“世间八法”所以你尽管某点地方优越,但这个优越同时也把你潜移默化地拉入了“世间八法”里面去.

延川县18564122692: 求宗大师亲自写的一个关于抛弃世间八法方面的一个回向文 -
徐罗琥珀: 法王宗喀巴,胜教日兴隆.违缘具消灭,顺缘悉增长.自他三世善,回向二资粮.无垢亦无染,法炬常明耀.

延川县18564122692: 什么是“出离心”?? -
徐罗琥珀: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中的妙意就包涵了出离心.比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是拒六贼于门外,(六识通过六根外攀六尘,尘故曰贼)即是诸恶莫作,即是修止,即是出离...

延川县18564122692: 关于对治世间八法的方法中,如下的描述正确的是() - 上学吧
徐罗琥珀: 世间八法有两种标准 从外界来看,别人对我的这八种法,会动摇我们的道心,因此应该远离外界的八法的影响,所以古代人修道一般会出家 从内心来看,别人对我的八法的施加,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施威,都是因为我自己无法将自己空...

延川县18564122692: 请问:佛经里讲的出世八心是什么? -
徐罗琥珀: 八正道(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

延川县18564122692: 读了佛教书籍之后整个人没有心情面对,没有斗志,..????? -
徐罗琥珀: 有不少人看了佛书后都有和你一样的感受,这是一个过程,佛法所描述的道理与世间八法的道理会有一些相反,毕竟世间法里面大都是教人如何获得,而佛法教人如何放下.如果你能继续看下去,你就会明白一切事物在于心而不是事相,不管是出世间法和佛法都是相通的.相反佛法会令人更有心情更有斗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