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孔子和老子的故事100字

作者&投稿:子丰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和老子的故事50字~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扩展资料1、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2、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说他“陈国相人”或“楚苦县人”均可,因为相与苦是一个地方,即今天的河南鹿邑县。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分为上下两册,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及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大为惊叹。老子则比喻孔子为凤凰。《御览》卷915引《庄子》云:“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渊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凤凰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老子以凤鸟比喻孔子,不独有偶,楚狂接舆陆通,过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L亦喻孔子为凤。孔子喻老子为“龙”,老子喻孔子为“凤”,而一龙一凤,龙凤呈祥,历来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孔子拜老子为师,这是历史事实。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子传》和《孔子世家》中都有记述。儒门后学所著之《礼记》与孔子后裔所撰之《家语》,也都一再提及,就证明绝非无中生有。而且,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先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对于孔子师事老子一事,大可不必避而不谈,讳莫如深,更用不着极力抹杀,矢口否认。实际上,孔子尊师重教,勤学好问,成为学生和教师的楷模,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如实地予以评价,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才是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从上述孔子师事老子一事看出,孔子尊敬教师,虚心求教,获得不少知识充实自己,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丧葬礼仪,抑或是自然学识诸方面,都从老子那里得益颇多。当他向学生传授或答疑时,总不忘教师的教诲,常常讲到“吾闻诸老聃曰”云云,尊师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这样好学尊师的优秀品德,不仅是他成为博学多识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给后世以积极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继承和弘扬孔子尊敬师长,向老子虚心求教的可贵品德,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抄孔子和老子的故事100字
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及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大为惊叹。老子则比喻孔子...

名人故事(200字以上)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

孔子的故事好句摘抄
1 . 可是孔子这时却还是执迷着——为梦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得到政治地位而执着。2 . 逢巧天上有一簇红云,像一群五颜六色的鸟一样,夹着太阳飘来飘去。3 . 这就是孔子对于自己终身事业和乐观积极精神的概括,而且这种态度,在他是在任何环境都保持着的。4 . 当然思想变化时不能马上看得出来的...

《孔子拜师》的道理是什么?
正文: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胜利。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孔子谦虚好学,...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要简短一点,精细一点,不要长,要短!
故事一 【原文】: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孔子家语·好生第十》【白话易解】...

美在身边手抄报的资料
孔子见大门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炼的人,料想是老子。老子问:“来者所谓何事?”进了大厅,孔子说:“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来向你求教……”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传诵,“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是家喻户晓,好孺皆知。毛泽东是上个世纪...

老子《道德经》相关的故事有哪些?
与老子相关的故事\\x0d\\x0a 按《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蓬累,箬笠也,首戴之而行,言无车盖也。)。吾闻之,良贾深藏若...

尊重他人名人简短事例及小故事
尊重他人名人简短事例——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

名人故事摘抄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

孔子,老子,孟子,蔡伦进行介绍
颜回死,孔子哀哭而至于恸,门人开导,孔子曰:“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而恸哭,又能为谁哀伤而恸哭呢?” 后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圣人“情顺万物而无情”,也许这些故事是这句话的很好的注脚。起码,我们在这里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圣人孔子面对我们普通所经常面临的情感波动时是怎样一种态度,圣人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夹江县13072018477: 摘抄孔子和老子的故事100字 -
应欢羟甲: 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及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

夹江县13072018477: 孔子拜老子为师 -
应欢羟甲:[答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

夹江县13072018477: 孔子的小故事(每个不超过70字) -
应欢羟甲:[答案]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

夹江县13072018477: 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
应欢羟甲: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聃一事. 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见老子问礼(老子,亦称老聃,与孔子同时代人,其生卒年代和身世,今已无法确考.)老子告诉孔子说“我听说'富贵者赠送人以财物,仁人者赠送人以格言'.我不能富贵,但窃冒了'仁人'的称号,所以我只有赠送你以嘉言.就是'一个聪明深察的人而所以走近于死亡者,就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是非;—个博辨广大的人,而所以危害其本身者,就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的罪过.为人子者不要只知有己,为人臣者不要只知有己.”

夹江县13072018477: 老子和孔子的故事50字 -
应欢羟甲: 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夹江县13072018477: 关于孔子拜访老子的故事 -
应欢羟甲: 孔子一生曾两次拜访老子 老子至少要比孔子大十多岁,也比孔子出世出名的早,据说老子十六岁就在周朝为“国家图书馆馆长”了.老子自幼勤学好问,十三岁就超过了师傅商容并被荐去周首都周太学深造,十六入朝为官,成就日日精进,声名...

夹江县13072018477: 孔子和老子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 -
应欢羟甲: 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老子以舌头柔软而牙齿坚硬但是最终牙齿脱落而舌头如常的自然道理告诉他应该圆柔处世

夹江县13072018477: 孔子拜见老子有一则故事,孔子带着弟子游学,去拜见老子,向老子求学.老子呢,让孔子看了他的牙,以无完齿.在看他的舌,完好无损.这是说,牙虽硬,但... -
应欢羟甲:[答案] 很久很久以前,老子的老师常枞问老子,自己的舌头在不在,老子答曰:在.他又问牙齿,老子答曰:没有了.常枞问李耳这样回答的理由.李耳回答说:“老师您年纪大了,舌头还在,是因为它柔软;而牙齿掉了,是因为它刚强.” 实际上不是孔子与老...

夹江县13072018477: 夸夸孔子和老子作文100字 -
应欢羟甲: 孔子名丘,字仲尼,父叔梁纥,母颜征在.幼时丧父,知礼好学.常怀大公之志,虽屡碰壁而不徊.笃志于道,关心人间疾苦.然世道衰微,礼崩乐坏,不见用于君子,屡受阻于小人.周游列国,如世之木铎,广授门徒,因材施教.终成一代圣人,万世师表.今日寰球,欲长久和谐,老者得安,少者得怀,朋友得信,不可无仲尼之学.

夹江县13072018477: 孔子与老子的传统文化故事 -
应欢羟甲: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