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这反应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作者&投稿:木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对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政、体,进化,这些大体不错,但部落时代,有禅让也不足为怪。

孔子开创
孟子补充(孟子倾向于民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时间、环境等因素的。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并且诸侯分列。
各国都在想办法壮大自己。此时,儒家最大的作用是“安民”,必然无法引起各家重视。
上述环境直到秦一统六国才有了转变,可是,秦是在太短命了,短到皇帝还没来得及要休养生息,王朝就结束了。

之后汉朝建立,建立后等过了“吕氏乱国”,国家休养生息,经历文景之治后,到武帝时国家强盛达到了顶峰。

所以,儒家成为主流思想,到了文景之治时期才具备了环境背景。
此时,曾经争鸣的百家,也经历了时间的历练。儒家的“安民”的效果才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认可。

至此,水到渠成。

PS:儒家全部教义并不是教导人民成为顺民的,但是跟法、道、墨、兵等X家比起来,儒家更容易改造成当时统治阶层所需要的主流思想。所谓“时势造英雄”而已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那么,如何“备学生”呢?
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
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听其言”,一是被动地听,二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被动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故略而不论。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特别是《侍坐》,就是召集学生进行集体谈话,类似我们现在的座谈会。
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宪问》)
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也即“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对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学生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实施

具备了“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实施呢?《论语》中孔子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语·颜渊》)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君子”等。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年少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壮年的时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
对三类学生他分别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们珍视。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


大概意思:孔子对他三个弟子讲了一番话,三个弟子听了后有不同的感悟...
原文出自论语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材施教 ...

孔子对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政、体,进化,这些大体不错,但部落时代,有禅让也不足为怪。

评价文言文读法
后来弟子发言时先不做评价,耐心倾听,问下一个。听到曾晳发言后,情不自禁赞叹:吾与点也!看出孔子对曾晳所说的境界的由衷赞美,毫不隐讳自己的倾向,既宽和又不和稀泥,一个智慧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而三个弟子个性最突出,子路的轻率不让,冉有与公西华一个比一个谦逊,曾晳的风神潇洒……最突出的的是子路和曾晳...

动漫《火影忍者》里,卡卡西对待自己的三个弟子,是怎样的态度呢?
我认为卡卡西在对待佐助的时候是非常注重他的培养,会选择因材施教,把自己的能力全部传给对方;在对待鸣人的时候不会传给对方忍术,只会照顾对方的生活,也是监督鸣人;但是他对待小樱的时候可有可无,任其发展,对他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孔子问他三个弟子问题好像是 子路 颜回 曾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季康子,是鲁国大夫,问孔子几个弟子的才干,能不能做官任事。 先问仲由,仲由能管理政事吗?再问端木赐,再问冉求。孔子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于从政乎何有”——从政有何不可呢?不过三个人的特点不一样,孔子分别给予了“果”“达”“艺”的鉴定。朱熹注解说:果,是有决断;达,是通事理;艺,是多才能。果决能...

最大的麦穗对苏格拉底三个徒弟分别的评价是什么?
苏格拉底对三个弟子的评价是:“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最大的麦穗》原文: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孔子最出色的三个弟子是谁
1、孔子最出色的三个弟子分别是:颜回、子贡、子路。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子贡(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端木赐。子路: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汉族,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原籍泗水,其后...

孔子最出色的三个弟子是谁?
分别是:颜回、子贡、子路。

三子者出,曾皙后 三子者是三个人的意思吧 那“子”和“者”分别是什么...
这里的“三子者”是指孔子的三个弟子,即子路、冉有、公西华。“子”在这里是对人的尊称。“者”在这里是个助词,没有实际含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先进》,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在四个人分别说完自己的志向以后,“三子者出,曾皙后”意思是...

宜黄县18618234837: 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分别向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
乘纯山梨:[答案]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 孔子对于他们的“问孝”,予以不同的答复.对于自己的弟子,孔子告诉子夏的是“色难”,告诉子游的是“敬”,这可能是...

宜黄县18618234837: 大概意思:孔子对他三个弟子讲了一番话,三个弟子听了后有不同的感悟,从而各有不同的成就.原文出自哪?大概是这个意思:孔子对他三个弟子讲了一番... -
乘纯山梨:[答案] 原文出自论语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

宜黄县18618234837: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孔子的弟子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他们的回答,你有什么看法 -
乘纯山梨:[答案] 孔子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境界.子路认为困境是自身不足造成的,这不符合客观情况,表现出在认识理想方面的欠缺,也多少有些不自信.子贡能认识孔子学说的价值,却希望降低标准以适应客观环境,表现出在坚持理想方面的优...

宜黄县18618234837: 关于《论语》笫十二篇《颜渊》的读后感 -
乘纯山梨:[答案] 论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本值得去细细品味的书,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思想儒家思想,而且通过这本书我们也能对孔子的这个人的思想有所了解. 我们常从一些课本中得知孔子的教育方案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关于这个我们...

宜黄县18618234837: 为什么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弟子的答案不一样呢?例如同样是问“仁”,为什么孔子给颜渊、仲弓和樊迟的回答都不一样呢? -
乘纯山梨:[答案] 因为孔子是一位因人施教的大师.他能根据每个弟子的特点,循循善诱地进行启发,因此同样的问题孔子常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一现象,孔子回答“闻斯行诸”这个问题时更清楚.子路与冉求都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即听到什...

宜黄县18618234837: 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回答体现了如家什么思想简要分析 -
乘纯山梨: 因材施教.子路为人莽撞,所以孔子让他遇事多问问其他人的意见:冉有为人退缩,所以孔子鼓励他

宜黄县18618234837: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什么思想?() -
乘纯山梨:[选项] A. 创办私学 B. 因材施教 C. 温故知新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宜黄县18618234837: 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看法 -
乘纯山梨: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

宜黄县18618234837: 孔子侍坐中孔子是怎样评价弟子志向的
乘纯山梨: 学生的志向:孔子对他们两个的期待都非常高,所以当学生们散开的时候只有颜回家和子路在孔子身边,子路性格外向,心地善良,而颜回稳重,都是孔子赞赏的一种品格...

宜黄县18618234837: 孔子的《公西华侍坐章》是如何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和精神面?
乘纯山梨: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写孔子启发诱导学生发言. 问: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 第二部分,弟子述志. 写了三个学生的回答,他们虽然态度上有轻率和谨慎的不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