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什么不同?

作者&投稿:历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和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什么不同~

孔子是现实主义,老子是理想主义,
就看下老子的道德经
和孔子的论语基本就能看出差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种局面是空前的,也许将是绝后的。这一时期,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史称百家。经过了历史的选择淘汰,到汉代时,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有六家:儒、墨、名、法、道、阴阳。

  当时的思想界虽然门派林立,但是归结起来,大家所建设的都是“修己治人之学”,宣传的都是“内圣外王之道”,主张的都是“经邦济世之方”。“修己”的目标是达到“内圣”,治人的目标是实现“外王”,总之是要把社会治理好。

  人格层次的定位

  “修己”是一切思想流派主张的起点,大家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圣人”,赋予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格。这里所讲的人格,指的是做人的层次、格调。例如,儒家的理想人格定位是“圣人”、“至人”,要求人们都自觉地当“君子”。

  人格不是商品,人们很难主观地去得到或改变它。人格的形成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例如不同的宇宙观、世界观,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经历、知识结构,不同的天赋禀性,都能影响到人格的塑造。在这众多的条件中,知识结构是影响人格模式生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其他条件的主要因素。例如陶渊明有《归去来兮辞》,王羲之有《兰亭集序》,苏轼有《赤壁赋》,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追求和情趣都是由他们的经历和知识结构所决定的。

  由于生活内容的缠绕,恐怕很少有人能自觉地就自己的人格层次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人格的层次序列是什么样的?理想的人格层次是什么?我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什么?我的人格处在什么层次?我的自我满足体系处在什么层次?如果人们能多想想这一类问题,那么这对于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实现人类行为的分流,开放出满园的人格奇葩,都是大有裨益的。

  道家思想的灵魂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形成了自己对人格层次序列的论证,儒、墨、道、法各有千秋。如果我们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将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有机而完美地结合,那就应该是最为理想的人格典型了。

  为什么要选择道家思想作为人格的灵魂?这是因为在先秦诸子中,老庄思想所达到的哲学层次是最高的。汉代的司马迁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对先秦六家中的其他五家(包括儒家),都一一指出了不足,唯独对道家的思想全面肯定。从道家思想中提取一些有益的成分作为人格的基石,应该是没有什么错误的。

  道家对于人格层次的序列论证,集中体现在《庄子·逍遥游》开篇的一部分里。在这段文章中,庄子列出了4个逐级递增的人格类型:一般的人——民众、官吏和君主,圣人——只为社会和大众谋利而不追求个人名誉的人;我行我素的人——宋荣子一类的人;神人——列子一类不追求为社会建功立业的人;至人——实现了精神彻底自由的人。在庄子看来,一般人乃至圣人都属于人格层次中的最低级别,这类人数量最大,但统统都是名与利桎梏下的奴隶。客观地讲,名与利的追求刺激社会的发展,但是人类也在不断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道家人格的特点就是鄙视名利,追求个人精神的彻底解放。在这方面,庄子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庄子·秋水》中讲到,楚王要封庄子为宰相,庄子说:“我宁愿做一只无拘无束的龟,拖着尾巴自在地游荡在路上。”

  庄子所谓的“另类”

  庄子所讲的“另类”(即我行我素的人),具有不同于常人的价值观,其行为不受社会潮流和舆论的影响。他们所追求的是不同流俗的个人意志的强行发挥,其情趣肯定具有一些超凡脱俗的成分。这种人并不多见,从历史上来看,大致有3种人符合这种类型:认为社会黑暗而当隐士的人;追求思想自由而行为不羁的人;淡薄名利而追求特殊成绩的人。

  对于社会现状不满,想洁身自好,因而产生退隐避世的念头,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连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也讲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名言。真正的隐士退出了社会名利的角斗场,安贫乐道,由愤世嫉俗而转向逍遥自在,比起利禄之徒而言,应该说是实现了人格层次的一种升华。

  从战国时代起,在士人阶层就出现了一批旷达不羁的“另类”。他们对人生和社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明确认识到名利是枷锁,礼法是桎梏,其行为往往表现得放纵怪诞,其实是在追求精神的一种发泄,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撞击。例如《庄子·大宗师》中讲到的孟子反、子琴张两个人,在其朋友子桑户的尸体前弹琴唱歌,羡慕朋友的死去。这类人都具有活泼生动的思想,常有惊世骇俗之举,尤其鄙弃权贵利禄,其思想和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失为一种可取的人格模式。

  古往今来,有一种人格典型是最值得我们提倡和效仿的,那就是一些放弃了庸俗的名利目标而追求做出特殊成绩的人。这种人脱离了庸俗趣味的羁绊,孜孜不倦地做他们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例如马克思为了《资本论》的写作在贫困中死去,曹雪芹为了《红楼梦》而穷困潦倒,陈景润为了一个“猜想”而痴迷一生。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做出了永不磨灭的功绩,其人格的超远是不言而喻的。这类人的追求是高尚的,其劳作是最有价值的,其心理是充实而满足的。

  道家人格的境界

  《庄子》中提出的再高一个层次的人格典型是“神人”,其基本表现是“无功”。所谓“无功”,就是不为社会和个人建功立业。因为在道家看来,功越大,过也就越大。道家是主张“无为”的。这种思想解释起来比较复杂,把握不好会产生许多消极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也不容易被接受。

  道家所提出的最后一个人格典型是“至人”,其基本表现是“无己”,庄子将它设置为人格模式的最高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找不到这种人格模式的鲜活例证,也无法想象出这种人的存在方式,连道家自己也只好用神仙的境界来填充这个空缺。这种人格典型的提出不是现实生活的实例归纳,而是庄子逐级推理的结果。常人追求功绩与名誉,圣人只追求为社会做出功绩,神人连为社会做出功绩也不追求了(但还有“己”),最高层次的“至人”自然是连“己”也不要了,是逻辑的程序将庄子引到了这个地步。如此看来,所谓“至人”就成了一种不可能实施的理想,其本质属于一种虚幻的推理构拟。

  虽然“无己”的境界有点不可想象,但这一理念的提出还是有其道理的。《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这话不能说不对,彻底地“无己”是不可能的,但逐级地淡化“己”的观念,确实能减少它对人的烦扰和伤害,以实现心灵的解放。如此看来,“至人无己”虽然是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但将它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终极目标,往往也能够化虚幻为现实,变消极为积极,其存在的意义还是不容被否定的。



  白平,1953年11月23日出生,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现为文学院汉语系主任,副教授,汉语史硕士生导师,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主编过山西省高校文科统编教材《古代汉语》,主持《春秋左传集注》及《古代汉语教学资源库》的研究项目,《古代汉语教学资源库》获得了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评为山西省“九五”教科研优秀工作者。主讲的古代汉语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

[儒家]把“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完美的品德。孔子认为做到了“仁”便是达到了理想的人格。“仁”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切美德的概括和总结,“仁”不仅包括了克已复礼、爱人、孝悌、忠恕等等内容,而且包括了敬、忠、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广泛的德目。所以孔子认为理想人格的实现是一个努力学习、思索和实行“仁”的过程。对儒家来说,道德规范是首要的,而人的自然之性是次要的。为了实行道德规范,要克制自己的个性,甚至消灭自己的个性。所以,儒家有着把道德规范和自然人性对立起来的倾向,孔子认为,一切仁义都在人性之外,以至“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道家]把“仁”看作是衰世的产物和人为的恶果。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只有“绝仁弃义”恢复自己的本性,做到“常德不离”才是理想人格。因此,道家的理想人格则是自然化。老子认为仁、义、礼等等都是后世的人为产物,是违反人性的。道家对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视批判的态度,老子认为造就理想人格并不在于用一种外在的、异己的规范来束缚自己,而是应该向内追求、努力恢复、保持和发挥自己内在的自然本性,这叫做“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德经五十四章)要求放弃向外的追求和学习,把一切人为的方面消除干净,如此,才能“为天下贵”,才能造成理想人格。 很明显,在如何造就理想人格的问题上,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是各执一偏。孔子强调的是道德规范的一面,有压制个性的倾向;而老子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一面,从而否定道德规范的一面。几千年来,对造就理想人格的问题上,也就是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儒道两家各执所见、争执不休,而又在争执中互相借鉴、补充、融化、渗透。对掌权天下的统治者来说,当然是喜欢儒家,因为道家的种种批判,会引起人们对正统的思想和既定的道德秩序产生怀疑,容易导致异端。 (一)孔子向老子问“礼” 老子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老子年长于孔子。我国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只用极其简单的161个字记叙了“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当时老子的社会名声已经很大,孔子去拜见老子请教“礼”的问题,孔子从鲁国山东曲阜到周王朝的都城。今天的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牌坊内的古碑上写着“孔子入周问礼处”就是历史记载。传说那天老子刚洗了头发正在晾发,孔子一进门只看见老子披散着头发,迎风而立,双目如开似闭、脸上似笑不笑、神情似醒非醒、闻声不动,就像一棵枯树挺立着。这时的老子进入了一个寂静、虚无、深邃的奇妙世界,脱离了滚滚红尘,进入了时间的隧道,遨游在万物的原生态之中,心境到达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最高层次的快乐,能够体味这种境界的人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 老子会见了孔子,并和孔子谈论学识,孔子好像被老子带到了一个神奇的智慧大海边上,让孔子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哲理的涛声。孔子眼前更是开阔了,思想更是博大了,智慧更是丰富了,老子的形象在孔子心目中变得无比的高大。据说孔子见了老子回去后,他的学生们发现孔子几天不说话,变得傻了,其实孔子是在进行着一层又一层的内里反思。以后,孔子的学生们问起对老子的访谈感想,孔子深深感叹道:“老子是人中之龙啊!而我只好像是瓮罐中的一只小小飞虫啊!”学生们问孔子为什么称老子是龙呢?孔子摸着自己像小丘一样的头顶回答说:“如果是只鸟,我当然知道鸟会飞;如果是条鱼,我当然知道鱼会游;如果是只野兽,我当然知道它会跑。是鸟,我可以用箭射它;是鱼,我可以用线钓它;是野兽,我可以用网捕它。至于是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驾着云,遨游太空的。所以说老子是龙啊!” 龙!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虚构的图腾包含着众多动物的体态;麒麟的头象征威武和吉祥富贵、大蛇的身体显示了它的灵气、鲤鱼的长须显示着它的聪明向上、水牛的角表示它的勤劳善良、雄鹰的爪说明它的坚强勇敢、海鲸的尾是它对自由的渴望、满身的花朵展现着祖国大地的美丽。世界上,其它各国象征国体的图腾,都只是单一的动植物,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一个包含众多动物的复合体。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众多民族大团结的大家庭。 老子、孔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 一个是大耳朵的老子,是道家的圣人,是一条龙,是中国文化的巨龙。一个是头顶凹凸的孔子,是儒家的圣人,是只凤凰,是中国文化是之凤。一个老子一个孔子,一条龙一只凤,一个是道家一个是儒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演绎得如此出色。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尽管自汉武帝听取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家”以后,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制制度,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民的正宗传统,把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科举的唯一经本。从此以后,老百姓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你想“十年寒窗,书包翻身”?你就必需通读规定的儒家课本。由此,儒家思想替代了道家、佛家、和其它各派的学说。但,道家以自己的哲学体系与儒家思想在相抗、在相融、互补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思想的传入,在中国形成了儒、释、道的三教合一。 儒家为社会提供了人本主义的传统学说; 道家为社会贡献了自然主义的传统学说; 佛家为社会提出了解脱主义的传统学说。 儒、释、道,统治了二千多年来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并延续至今。 (二)孔子和老子不同的教育方法 孔子和老子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的。孔子讲学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把学生分成各类,按各人的情况实施教育,先了解学生,再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起因材施教人们就会想起孔子在论语中的,“自行束修以上,有教无类”的语句,这说明,孔子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要,都收。但采用的教学方法却是不同的,而是因人施教,按照学生的智力和性情来启发你,你怯懦就多多鼓励你,你莽撞就对你多加戒律压束,你性情似蚕丝就对你细细地缠,你像一根木头就狠狠地劈你。想当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孔子对这七十二贤人也并不是一样的教学,不是采用一律一样的课本和教法,有喜欢有不喜欢,教授有深也有浅,这就是孔子在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 老子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应是智慧的启迪。老师的知识是有穷尽的,而学生的智慧却是无限的。因此,老子的教育方式不同于孔子。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老子都讲一样的东西,让不同的学生从中自己去体会不同的精神,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这种反其道而用之,就是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概括起来,找出他们的共同本质,然后给一把总钥匙启迪你的智慧门。老子这种遇弱则弱、遇强则强的教育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 如今我们学校的教学方法既贯彻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又是贯彻了老子的统一教材启发智慧的教学。由此而见,几千年来儒道两家在相互对抗、相互借鉴之中得到了相互的融化。


孔子和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什么不同?
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只有“绝仁弃义”恢复自己的本性,做到“常德不离”才是理想人格。因此,道家的理想人格则是自然化。老子认为仁、义、礼等等都是后世的人为产物,是违反人性的。道家对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视批判的态度,老子认为造就理想人格并不在于用一种外在的、异己的规范来束缚自己,而是应该向内追求、努...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表现的互补是哲学理论思维方面的互补。儒道互补从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了与西方文化不同的长达两千多年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并使中国文化带有重人群之和和重自然之谐的特色,推动了中国文化向着内涵深厚的方向发展。

归纳《老子》《庄子》《韩非子》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老子认为道先于万物而产生,在道的光化下,万物都是渺小的,人不可逆道而行,为无为才是万物处世之本。庄子的思想表面看是消极避世,实则是将思维调整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来俯察宇宙万物,即为以出世的态度入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认为,人的本质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伦理可言,只要以利益和荣誉诱...

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主张的分别是什么?
1、哲学思想。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2、政治思想。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3、文学思想。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与老子两位大思想家对社会的建构和走向都有着很深的思考和认识,都有着自己的不同方法和途径,但他们都是希望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都希望所建构的国家和社会能够和平、稳定、有序而且繁荣昌盛。这就是这两位思想巨人共同的社会理想。 因此,他们有着相同的理想和追求,但是他们的分歧似乎在于实现的路线和方法...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状态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自然。老子要求人要追求道的最高境界,这种人生极高境界是超越日常琐事,不为世间所拖累所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限性的。但这种无限性的追求还是通过有限性的人生来实现的。他还强调心态要平和自由,不要有执念,要脱离束缚,要保持内心的满足感。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老子...

孟子,老子,庄子对理想社会的建构有何不同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仁道社会,但时处战国,温和的孟子思想是无法实现诸侯的觊觎天下,儒家只适合在太平盛世是使用,因此孟子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现在看来也是不可能的……老子:《老子...

《诗经》一共有好多篇?庄子的思想是什么?老子追求什么?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老子追求理想社会秩序,不...

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简单点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

荆州市18461848126: 孔子和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什么不同 -
检可黛卫: 孔子是现实主义,老子是理想主义,就看下老子的道德经 和孔子的论语基本就能看出差别

荆州市18461848126: 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
检可黛卫:[答案] 中西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源起.中国文化实际上表现为一种伦理秩序,通过道德伦理规约人们的现实活动.孔子和老子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主导作用,儒家推崇“温、良、恭、俭、让”的内向性格,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应该是含而...

荆州市18461848126: 孔子的君子和老子的圣人两者的区别? -
检可黛卫: 君子是美好的完美的理想的人格 圣人是隐士,与世无争的那种

荆州市18461848126: 孔子和老子的区别是什么.重点是要全面..
检可黛卫: 1.孔子讲究“入世”,老子是“出世” 2.孔子主张社会恢复到西周初年等级制度森严,上下尊卑有序的状态,而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 3.孔子主张学习,而老子主张愚民 4.孔子以“仁义”治天下,老子讲究“无为而治” 5.孔子的整套思想是为统治阶级建立起一整套统治制度,而老子是用朴素的观点来阐述对“道”的理解

荆州市18461848126: 孔子与老子有什么不同 -
检可黛卫: 孔子的道是人道,从社会角度解释如何行事.比如,孔子温良恭俭让只体现在社会上如何做人.老子的道是天道和人道,也就是自然和社会角度如何行事.比如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体现自然的角度.孔子的儒家思想,源于《周公·易象》;老子的道家思想,源于《文王·周易》.周公之德,讲的是君子之德;文王之德,讲的是王者之德.孔子崇尚德道,老子崇尚道德;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孔子、老子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入仕出仕观”的楷模,孔子一生追求入仕,老子则不然.入仕观造就死士,出仕观造就活士;前者死也要死在追求仕途,后者活也不活在追求仕途.但儒道两家的思想对中国士大夫阶层影响都大,但死士、活士,最终由个人性格决定,性格决定命运!

荆州市18461848126: 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 -
检可黛卫: :孔子是现实主义,老子是理想主义, 就看下老子的道德经 和孔子的论语基本就能看出差别

荆州市18461848126: 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之比较 -
检可黛卫: 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孔子关于人如何安身立命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涉及到神人关系,天人关系,人人关系的处理. 老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创建者,是中国文化成熟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宇宙本原学说与孔子创立的儒...

荆州市18461848126: 怎么看老子与孔子
检可黛卫: 怎么这么长啊.老子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上,其次才是政治思想方面、为人处世方面;而孔子的思想则完全是入世,“子不语,怪、力、乱、神”矣.讨论哲学方面没有意义,因为孔子没有这方面的言语留下.说到其它方面,当然应推孔子思想,因为他的思想体现了“仁爱”,而老子思想“独善其身”,他做得再好,也是他自己的事情,于他人于社会于国家于民族于人类,又有多少积极作用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孔子“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谁不想民主昌盛的一个中国呢??

荆州市18461848126: 求孔子与老子的人生理想、处事方式等有哪些不同? -
检可黛卫: 孔子尚乾 老子崇坤

荆州市18461848126: 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 -
检可黛卫: (老子)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道法自然孔子: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与人为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