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阳镇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奚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台州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地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秦汉 三国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
东汉建武年间(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境内)。建安四年(199)(一作兴平二年〈195〉),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辖境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两晋 南朝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南朝辖县如故。
隋唐 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南部再置永宁县,分始丰县置乐安县。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分宁海县与越州的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此后反复改隶浙江东、西两道。肃宗上元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隶义胜军。光启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军。
五代,属吴越国,军、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天宝元年(908),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后复改为始丰县。宝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后晋天福间(936—942),吴越又改始丰县为台兴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复改台兴县为天台县。
宋 元 明 清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南宋隶两浙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辖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三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乡置太平县,以其境内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划乐清县东部山门、玉环2乡入太平县。自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仙居、天台、宁海6县。
清顺治三年(1646),入清版图,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隶浙江省绍台道。七年隶宁台温海道(驻台州)。十一年隶台海道(驻台州)。二十四年隶宁台道。雍正四年(1726)隶宁绍台道。六年,于玉环山置玉环厅。厅因山名,隶温州府。太平县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划入玉环厅。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隶省军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3年,省下设道,属会稽道,玉环县属瓯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改名温岭县。16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制,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县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24年月,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称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区。32年,宁海县改属第六区。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解放后,置浙江第六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月日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专区。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7县。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有椒江而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4年,撤区建市,并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3区,临海、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6个市。

一个是政治问题,一个是历史遗留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崞阳(原来的崞县)无论在哪个朝代都倍受重视。有资料记载,崞县在明朝就修建三重城墙,城内店铺40余家。文庙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殿、祠、坊、阁、亭、台、楼、榭等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是原平历史上一座极具魅力的儒学圣地,可想而知其昔日的繁华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现在的崞阳城,最早建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当时由于拓跋猗卢助刘琨大破白部刘虎,而恃功求以陉(音刑)北之地为其封地。刘琨无奈,将雁门郡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县(皆在今山西境内)五县的人民迁徙到陉南,而腾空的五县划归拓跋猗卢,部分置于现在的崞阳,立城邑但未有县名。永嘉末(313)县废,为鲜卑族领地。十六国前期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东晋元兴二年(410)置石城县,隶属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为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齐时为北显州属并州省,北周又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隋开皇五年(585)为石城县属代州,十年(591)改为平寇县属代州,属雁门郡,至大业二年(606)正式始称崞县仍属代州。唐贞观初,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五代后一直沿袭崞县至金初为河东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为崞山军。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为崞州,属冀宁路。至元三年(1266)属太原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崞县,洪武八年(1375)属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直隶代州,仍称崞县。民国属雁门道,亦称崞县。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西崞县,1946年合并崞县,解放后至1958年12月人民政府仍设县治于此,后改属原平县。崞县在此达1350年,至2010年,崞阳城曾治县整整长达1700年!
但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崞县县城在元末时遭遇了一场战乱,致使崞县古城全城覆灭。对这场战乱,在民间一直有两个传说“盔挖崞州城”和“火烧万家庄”。他们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秋,朱元璋遣副将常遇春和傅友德为正负元帅,由太原步骑入境,分东西两路进兵,元兵不敌撤入崞州城内固守。因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久战不决。常遇春下令东路退于楼烦城内(今大阳村),西路退驻万家庄(今大林乡一带)。因战事紧急,常遇春焦虑不安,卧床难眠。一日凌晨时分,常遇春好不容易昏昏入睡,睡梦中竟高喊一句“火烧万家庄”!守候的军兵误将常的梦话当作发号军令,立即执行。顿时千家火起,万民遭殃。待常遇春醒来,悔之晚矣。后常、傅两路兵马从城外用头盔掘土暗挖地道,城池方破。由于历史久远,两个传说自然无从考证,但最起码说明一点,崞县古城坚固雄伟!
行至崞阳镇下车后,一条宽阔而繁华的水泥路通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街道两旁商店琳琅,人口参杂,却不显乱。
从中南门“明景”门拍到北门“宁远”;从城南文庙看到城东武庙。拍了许多,也看了许多,直至走到一段土崖面前,我们几个起了争论,据考证,这段土崖就是元末被毁的城墙。立在文庙后面的这段元朝古城墙,一直在守护着这位饱经沧桑的文化使者:崞州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为三晋大地上现存极少的州级文庙。明洪武三年知县周英重建,明中期和清前期多次修葺。其占地面积阔大,当在百亩左右。有大成殿七楹,东庑十楹,西庑十楹,戟门五楹,棂星门坊五楹,敬一亭五楹,小石林亭五楹,礼门一楹,义路一楹,崇圣祠正殿三楹,大门一楹并殿内暖阁三座,抱厦一楹,名宦祠三楹,乡贤祠三楹,尊经阁上三楹下五楹,文昌祠楼三楹,乐楼三楹,文昌三代祠一楹,魁星楼一楹,忠义祠三楹,明伦堂三楹,节考祠正庭五楹,以及教谕署、讲堂、训导署、射圃、宰牲所等多处。在文庙南还有牌坊三座,均匀分布在东西中三个位置,分别为金声玉振坊、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试遥想当年,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飞檐斗拱,灵动飘逸。凡空阔处,皆松柏参天,绿荫如盖。可如今,只剩礼门、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和大成殿、小石桥,并以极快的速度在消失着。
出了文庙向南走,就可以看到被誉为“小赵州桥”的南普济桥。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来宣桥,可惜来宣桥在1952年毁于地震,虽重修,却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两桥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是一名义士广筹钱财建造的。南普济桥,长30米,宽8米,高7米。南引桥长28.5米,北引桥长34.5米。桥边石制护栏高约0.9米,分别置望柱20根,栏板19块。方正的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栏板系整石卷边镂花。遗憾的是,早年石桥上的两座木质牌坊和百通碑刻已不知所踪,空留800载风雨沧桑!
书接上文,元末被毁的崞县古城于朱洪武八年(1375),在古城旧址处成见城池,为了防止旁边滹沱河河滩潮湿淫浸城墙,便将东墙向西挪移了数百米,使内城变得更加小巧玲珑,但并未脱离原中轴线。明景泰元年(1450)年,新的城池已颇具规模。万历二十七年(1599),巡抚魏允贞命知县袁应春砖包城墙,新城愈显雄姿英发。后设四门,东名“临沱”,西名“保和”,南名“景明”,北名“宁远”。接着在随后几年内的多次修葺、增大。至崇祯七年(1634),知县冯梦熊修筑四大城门城楼,古城更加完美。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文革时期,古城惨遭破坏,面目全非。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更是给古城的光辉上抹了不尽的悲哀:一名“北范亭,南康杰”的范亭中学老师被残忍的用铁丝挂着十几斤重的城砖吊在脖子上,让其低头“认罪”。最终,该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教师难忍其辱,从城楼上跳了下去。敌人没有打败我们的人民,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而我们却用历史的文明去摧残我们自己的人。呜呼!天道之行,今兮何兮?
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浸漫,往昔的40多处寺观楼阁在已烟消云散了。只剩染着许多人鲜血的古城墙和文庙、普济桥、关帝庙、岱山庙、城隍庙、龙王宫与天主教堂等多处景观遗存。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古城墙下这些明清时的旧宅老店与寺观楼阁曾经是多么耀眼光辉,而如今,只留下一声声抚古思今的叹息… …




鳌阳镇历史沿革
这一年,鳌阳镇的税收、储蓄、车辆和医疗设施也显著增长,显示出其经济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茗溪村,作为北宋时期陈洪轸,北宋初期寿宁第一个进士和曾任礼部侍郎的故乡,以及明清时期多位七品以上官员的居住地,历史底蕴深厚。同时,鳌阳镇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范式人和闽东早期革命领导人...

恩阳镇历史沿革
恩阳镇的历史沿革恩阳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南北朝时期。据《巴中县志》记载,梁武帝萧衍在普通六年(525年),设立了义阳郡,并同时设置了义阳县,郡县同治于古镇。这一时期,恩阳古镇开始书写它的历史篇章。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恩阳郡被改名为恩阳县,隶属于清化郡(现巴州)。关于恩阳古镇的...

繁阳镇历史沿革
横山乡、马坝乡和高安乡整合为繁阳镇,总面积达到206.5平方千米,人口增加至153175人。2006年,繁昌县增设新港镇,原新港镇区域包括新港居委会和周边村落,同时繁阳镇进行了调整,划分为11个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总面积缩小为128.9平方千米,人口降至10.2万人。繁阳镇的行政中心仍然位于原址。

淑阳镇历史沿革
西南街村等,这些村落名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万辛村、北岗子村,以及河北止务村、周元村等。据最新数据,淑阳镇的人口总数为3.8万人,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延续着悠久的传统,共同书写着这个小镇的新篇章。这些村庄的名字,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淑阳镇从古至今的变迁与繁荣。

新阳镇的历史沿革
1959年建新桥公社,1981年更名池田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辖23个村、387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池田村。1992年建新阳镇。1997年,面积266平方千米,人口4.6万,辖池田、大坋、龙上、中心、瓷厂、上地、双鲤、大建、南芹、葛竹、溪坂、建新、龙益、林尾、上井、文山、宝山、登山、下桥、坎里、...

崞阳镇的历史沿革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崞阳(原来的崞县)无论在哪个朝代都倍受重视。有资料记载,崞县在明朝就修建三重城墙,城内店铺40余家。文庙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殿、祠、坊、阁、亭、台、楼、榭等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是原平历史上一座极具魅力的儒学圣地,可想...

洵阳镇历史沿革
1948年9月,洵阳镇在解放后成为了县、区、乡的重要行政中心。1964年,洵阳镇的行政建置发生了变化,正式命名为城关镇。1984年,经省政府的批准,高各庄公社并入洵阳镇,这一时期,洵阳镇的名称有了新的调整,改称为泃阳镇。到了1996年4月,洵阳镇的行政区划再次变动,赵河沟乡并入,这一系列的...

华阳镇的历史沿革
1984年,撤销华阳乡、协和乡、鹤林乡,分设3个办事处,另新设华阳镇街道办事处,华阳镇辖4个办事处。1988年撤销华阳镇街道办事处,其所辖街区事务由华阳镇直辖。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撤销中兴区公所和华阳、协和、鹤林3个办事处,实行以镇管村体制。 1996年5月,双流县华阳镇的大源、铜牌、民乐、...

和阳镇的历史沿革
1953年置和阳乡,1958年设南和公社城关管理区,1961年建城关公社,1984年改城关镇,1988年更名和阳镇。1997年,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东关、北关、南关、西关、南内、西内、县前、县西、前后台、焦庄、冀屯、范庄、杨牌、沙道、杨李召、张李召、左李召、南王庄、巩庄、西侯庄、郑庄、...

碧阳镇建制沿革
碧阳镇,位于安徽省黟县,作为县城的中心地带,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重要职能,坐落在漳河之畔。其地理位置被北界的柏山和石村,以及南岭的瑶山村、钟山、田川等环绕,东边与马道和倩村相邻。镇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岳山是其最高点,海拔274米。历史悠久的碧阳镇自宋代起即为县治,旧...

雷州市17838413499: 华阳镇的历史沿革 -
钮甘盆炎: 华阳建镇于宋代,明万历年间称花扬,因初春时节绿荫映江,柳絮飞梭而得名,清顺治年间改称华阳.华阳镇几经变革,自晋末以来,曾为新冶县、义乡县、大雷郡、高州、智州等治所. 公元1326年,因城北有青林寺曾改名青林镇,清乾隆年...

雷州市17838413499: 罗阳镇的历史沿革 -
钮甘盆炎: 罗阳镇是广东省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之一,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罗阳就曾是缚娄国建都之地;自南朝梁天监二年,博罗县治从梁化迁至浮碇岗(俗称葫芦岭)之西后,罗阳城(时称榕城)不断得到发展.

雷州市17838413499: 惠阳淡水的历史沿革 -
钮甘盆炎: 惠阳的淡水镇是历史悠久的古老集镇.相传在宋朝末年的时候,这里是个小墟场,名为“上墟”,后改名“锅笃镇”.明朝的时候,为了警卫海疆,设置淡水卫城,用于保护大亚湾沿海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加上水运及陆路交通的便利,到了清朝乾隆初期,这里已经成为较大的集镇,改为淡水墟,并设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机构.鸦片战争后,这里又成为惠阳和香港贸易进出口的地方,商业贸易发展较快,并形成了“大鱼街”、“猪行街”、“灯笼街”和“米街”等商品交易专业街道.

雷州市17838413499: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街道的历史沿革
钮甘盆炎: 1951年设第八区,1955年改为册山区,1958年改乡,1959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9月8日,撤销册山乡,设立册山镇.1994年属罗庄区.2002年2月1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册山镇,以原册山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册山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册山镇政府驻地.2015年,面积51.8平方千米,人口6.3万人,辖东册山、西册山、山前、后村、良庄、南头、沙旦子、郑旺、尚阳、老沂庄、五寺庄、房庄、尚庄、小庄子、潘庄、何庄、陆庄、新桥、同沂庄、侯沂庄、房岭屯、石杭岭、黑虎墩、围梓、白沙沟、刘沙沟、唐沙沟、顾沙沟、房沙沟、义和村、埝头31个行政村.

雷州市17838413499: 关于宜宾地区的历史沿革 -
钮甘盆炎: 周朝时期 属蜀国辖地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仍保留叙州府,民国2年止,今市属区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 先秦时期 僰国属地 秦时期 属蜀郡,置僰道 民国18年后废道,各县直属四川省. 西汉时期 属犍为郡,置僰 东汉时期 属蜀郡,置...

雷州市17838413499: 武阳镇的历史沿革 -
钮甘盆炎: 1950年为武阳、安富等乡,1958年合并设武阳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31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武阳、安富、石闻、国兴、粟坑、黄田、珠坑、竹阳、斗文、螺石、凌田、陈埠、中赖、下洲、下茅、龙江、龙角17个行政村,乡政...

雷州市17838413499: 孝义的历史沿革 -
钮甘盆炎: 春秋时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置瓜衍县(今市区北5千米虢城村).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属兹氏县域.西汉属兹氏县.三国魏中阳县治徙今市区西13千米巩村,属西河郡.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并入隰县.北魏太...

雷州市17838413499: 广德县的历史沿革 -
钮甘盆炎: 广德建县已有1800年的历史.广德古称桐汭.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属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迁郡治至宛陵(今宣州市).原郡治周围地区设故鄣县,隶扬州丹阳郡.广德地属故鄣县.东汉建安...

雷州市17838413499: 南阳古镇的历史沿革 -
钮甘盆炎: 从秦汉两晋,迄于隋唐由于北起南阳,南至沛留,地势较为低洼,自古有沛泽之称,泗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境,南阳常有水 患,加之战乱,一度造成南阳人烟荒芜,这一历史阶段的南阳没有史料记载.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东境内的运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