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隐居的名人

作者&投稿:敞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隐居森林的古代名人~

NO.1 许由、巢父
三皇五帝之尧的管理时期,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
NO.2 伯夷、叔齐
商代,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NO.3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门徒。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
NO.4 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门生。《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NO.5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其大名,曾请他们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NO.6 严光
东汉隐士严光(生卒年未详),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东汉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遣使备车,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刘秀至授谏议大夫,不从,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80岁卒于家。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墓在陈山(客星山)。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
NO.7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NO.8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
NO.9 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NO.10 “竹溪六逸”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1、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魏国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鬼谷子是一名隐士,但他也怀着一颗济世之心。当弟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之后,鬼谷子则是允许他们出山拯救苍生的。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开山祖师,苏秦与张仪为其最精采的两个门生。还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门生之说。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

2、林逋
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于西湖各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保存。
3、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那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任意畅快,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的政治头脑以及糊口立场分歧于建安七子,他们年夜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制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团体均持不互助立场,嵇康是以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前后投奔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亲信。
4、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因陶渊明在家门前种五棵柳树,世人又称其“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5、严光
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高士(隐士),汉族,浙江会稽余姚人。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山林间;其因此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隐居

1、许由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道家前身。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见到了贤人许由,便想传位于许由。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便到颍水河洗他的耳朵。

至今河北省行唐县有一村名叫许由村,据《行唐县志》记载:“为传说‘唐尧访贤’中的贤人许由的故里,因名”。而隔河相望的村庄叫颍南,许由村在颍水河北面,颍南在颍水河南面,颍南因此而得名。

行唐县原名为南行唐县,历史悠久,因唐尧南行而得名,故得名南行唐县,现在行唐县被评为中国最古老的县之一,也是许由的故里。

2、巢父

巢父,传说中的高士,道家前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今属山东省),以放牧了此一生。

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聊城县治曾移此。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另说巢父隐居地在太行山南麓一带的辽城(河北涉县辽城乡)放牧,该乡至今还有污犊村、污犊脑等地名,与辽城乡接壤的山西黎城县境内有洗耳河村,这都与巢父“饮犊上流”的典故相印证。同属太行山区的行唐县境内有许由村。

据考,这些地名都在千年以上。持此说者还认为,巢父出生阳城(今山西洪洞),距离太行山一带较近,洪洞-黎城-涉县一线山脉地势相连,而山东聊城是平原地带

3、刘基

刘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4、李勣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5、陶渊明

陶渊明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隐士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东晋后期,这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作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就过着贫困的生活。他少年时曾有过豪放的生活,志向远大。他接受了儒家的用世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他曾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少年好学,知识渊博,诗、赋、文写得都非常出色。但由于政治黑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他仕途不通和悲剧的原因。

萧统在《陶渊明传》里写道:“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这里记载了陶渊明29岁时初仕为江州祭酒。但由于“不堪束职”,时间不长便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孩子多,生活没有办法。亲戚和朋友都劝说他出去作官,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之令。那时正值战乱,他害怕到远处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他就在彭泽县任职。他任职后,给家里送一服役的人,并写信说:“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现在送给你们一个服役的人,帮助你们耕种田地。他也是人呀,请你们好好待他。”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经去职。后来,他写了《归去来辞》这篇传世之作。诗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写作原因。他十分坦城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这就是说,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辞中叙述了他辞官的决心和心情:“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但文中有些乐天知命思想是不足取的。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情真实充沛,富有抒情意味。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曾赞扬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从陶渊明29岁为州祭酒至辞官彭泽今共13年。他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从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陶渊明最后的这20余年的田园生活和其他隐士们的隐居山林不同。陶渊明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这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如《归田园居》、《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长公曾一仕”;《拟古》中的“少时壮且厉”;《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述酒》《读山海经》中的“巨猾肆威暴’、“精卫衔微木”:《杂诗》中的“白日沦西阿”;以及《咏荆轲》等等。在这些诗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身恋归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青松在东园,众草投其姿;凝霜殓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这里,诗人以青松自比,虽然“卓然见高枝”,但在那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仍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还有,“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比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虽然他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但他还不愿服老,还想继续作一番事业,建功立业。至于《咏荆何》、《读山海经》,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他能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情况下,这本身便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使他的田园诗具有劳动生活气息。参加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能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感到有很大的乐趣,这确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二首、《归园田居》、《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诗人,能够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并且要“长如此”,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少见的。这不仅是劳动本身的意义,而且也是对劳动观念的变革。“人生归有道,衣食因其端”,诗人在这里宣扬了依靠劳动而食的真理,这种观点确实是十分难得的。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是十分真挚的:“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觞远见候,疑我与时乘。”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他们在一起聊天谈心,喝酒,真是无所不谈。

诗人还讴歌田园风光,这也是陶渊明诗歌的一大特点。与历代文人学士所写的不同,在于他不是美化现实,也不是纯粹欣赏田园风光,而是把田园风光和黑暗的仕途生活相比较而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呔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里写的田园风光多么美,难怪后人把他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一派,评价确实很高。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田园生活并非如此美妙,它经常遇到天灾人祸,就连诗人也是“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更不要说比诗人更加贫苦的广大农民了。诗人这样写是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他把黑暗的对途比作“迷途”、“樊笼”,他把自己误入佳途比作“羁鸟”、“池鱼”一样不得自由而痛苦。所以他决心回到田园,重新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况且,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曾写到,“猛志逸四海,寒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说明这才是诗人的“真意”所在。

陶渊明是田园诗之大家,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他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就是“世外桃源”。诗人在农村接近了人民,了解了人民的饥苦,他又不满当时仕途的黑暗虚伪,他写道:“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他根据西北人民逃避待秦暴虐的情形,又根据《三国志》记载;“田畴人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诗人根据这些传闻,把他的理想形象地表现在《桃花源记》里,在这个“社会”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指”,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和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成了鲜明的对比。毫无疑问,这也是诗人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否定,这种理想在当时社会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实现,但它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否定的。这里虽然有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种理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志士仁人所向往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困此,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在躬耕生活中,家境十分困苦。他在《有会而作》诗里写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在这首诗序里写道:“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可见他的生活困乏到何种程度!就在这一年即公元426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他在家已经饿着肚子躺了很久了。擅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擅道济送给他一些吃的。陶渊明在《乞食>诗里也写道:“饥来验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即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诗人在困苦之中,写了《挽歌诗》三首、《自祭文》一篇,于公元427年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一个伟大的诗人,落得这样凄惨的结局,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剧。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作家和人们所景仰。当然他诗中的人生无常、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有《陶渊明集》传世。

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应该是多方面的,
可以说他们没有胆小怕事,也可以说他们没有上进心,也可以说他们清高
还可以说他们就想清静,不能单纯的一概而论,要研究这个问题恐怕得从研究那些人的文章入手

陶渊明

杜甫\刘基\介子推


上万人隐居终南山,真的是远离世俗吗?
隐居,这个词汇的意思是远离尘世喧嚣,去人烟稀少的乡里或乡野,深居简出。不再关注世俗之事的生活。隐居也是华夏道家哲学术语之一。在我国的历史上选择隐居的名人志士还真不少。隐居的缘由也各不相同。自古隐者多名士 像三皇五帝时期的许由、巢父。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

隐退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

隐居的隐居名人
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

中国古代名人尤其是文人中晚年选择隐居的人都有谁?
鬼谷子、燕青和李师师、陶侃、陶弘景、李渤、李涉。

李耳是谁?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
而母亲益寿氏活到了251岁 ,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李聃被尊为道家与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隐居起来不问世事人的称号。
隐居起来不问世事人的称号不般统称隐士:隐士,即隐居之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他们跟庄子一样,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选择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生活方式。著名隐士有许由、巢父、...

山中岁月静,浮日太古长的意思
也许是世界太大,没有一个安稳的栖息之处,人们便喜欢旅行,追逐路上的风景。洒脱的归隐山林,早起的清晨能嗅到最惹人喜爱的人间烟火气,成了久居都市的人们天生的幻想。但就像志在远方行走江湖的剑客,有一天走累了,就收起剑,归隐江湖。隐居名人 许由、巢父 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 许由是尧舜...

请帮忙找一下隐居的名人逸事
他一生中有许多时候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在十八岁前就曾隐居。公元729年隐居淇上,后移到嵩山隐居,并且是解官归隐,直到公元734年,官授右拾遗;公元741-745年,他又隐居于终南山;到公元748年,他买下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便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直到公元756年为安禄山所拘。[1]根据他的诗,他在四十岁左右就...

中国最大隐居地终南山,都隐居过什么人?
都是一些修行之人。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不乏信奉者,而修道之人认为可以成仙。他们修道都是于山中隐居而修,而终南山则是道教的一座有名的山,其风景宜人,四季冷暖分明且环境优美,所以很多修道之人会去终南山潜心修道不离理事。除了小说里的人物,历史上有许多大名人在终南山隐居修行,传说有孙思邈...

深山隐居有人管吗
没有人管,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隐居名人:许由、巢父。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

宁江区18945658843: 归隐的古代名人(除陶渊明)都有谁 -
右斧美红: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

宁江区18945658843: 中国古代选择隐世的名人 -
右斧美红: 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 人物:许由 隐居地:箕山 事迹: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

宁江区18945658843: 归隐的古代名人 -
右斧美红: 嵇康,魏晋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因不愿出仕被处死刑.

宁江区18945658843: 古代人隐居的例子 -
右斧美红:[答案] 说到隐士不得不说我国的终南山,历史有名啊,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

宁江区18945658843: 古代隐居的诗人都有谁?. -
右斧美红:[答案] 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 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 隐居诗人杜久违陶渊明 金末入元隐居诗人麻革、张宇、陈赓兄弟 唐代 孟浩然 唐代 陆龟蒙 元代 郑玉 元末明初 赵汸

宁江区18945658843: 有哪些位古代名人仕途不得志而隐居山林? -
右斧美红:[答案] 陶渊明和王维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东晋后期,这时政治黑暗,贵... 陶渊明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这在他的诗歌中...

宁江区18945658843: 寻找一些关于古代隐居的文人的资料,举几个例子,最好能有前因后果的介绍,还有那样的心境. -
右斧美红:[答案]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的隐士 NO.1 许由、巢父 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

宁江区18945658843: 古代有名人物放弃功名归隐山林的事例 -
右斧美红:[答案] 最出名的应该是范蠡了.帮勾践灭吴后为了保身.放弃了大将军的位置去田园间当一个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还顺带拐了一个妹子西施.

宁江区18945658843: 有哪些古人隐居过+200分(简单) -
右斧美红: 最有名的莫过于商朝末期的伯夷 叔齐 就是拦马劝阻周武王东征的那两位商朝遗老,劝阻不成,就隐居起来 但,不要造成一种假象:隐居的人都是道德清高的君子.这是其中的一部分组成,也是传统意识上的隐居世外的高人;但也有一种恶劣的现...

宁江区18945658843: 谁有关于古时隐居名人的介绍??? -
右斧美红: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