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审美过程的西方主流美学

作者&投稿:鄂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和西方对音乐的审美有何区别~

  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艺术歌曲”被定义为“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在《新哈佛音乐辞典》中,“艺术歌曲”被进一步解释为“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西方艺术歌曲源于19世纪在德奥时期的浪漫主义歌曲。而中国艺术歌曲,从一开始是以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同时又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按一般意义上的界定,中国艺术歌曲是西乐中融产物,迄今在我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诞生一方面是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而另一方而应归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一批具有国学功底,在创作上崇尚个性、自由和感情表达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成就了中国的艺术歌曲。从总体上来讲,艺术歌曲是诗与乐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载体,既包含有诗意的文学成分,又具有强烈的音乐本体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因此,中国的艺术歌曲如同坚忍的中华民族,具有高雅、细腻、含蓄、理智的性格特征,常常用音乐语言描写外在的环境和气氛,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悠长,词曲的结合如同中国的国画,音乐与中国诗词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性,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20世纪初产生的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中国艺术歌曲自诞生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的各历史时期都产生过一大批受到当时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形象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情感。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一直是我国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的主导思想;借古喻今,反映时代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与美好生活的歌颂赞美,始终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题材。早期的赵元任、黄自等人在艺术歌曲方面的创作实践,就以民族性为目标,不断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借鉴西方作曲手法,大胆实践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化。所以,力求创作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是近现代我国作曲家所追求的方向。在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和宝贵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审美情趣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的同时,学习和核心期刊网 权威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检索网 借鉴国外的音乐创作技法和经验,从中获得丰富的音乐创作养分和灵感。罗艺峰教授曾将中国艺术歌曲的性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带有明显的室内乐性质、趣味高雅而内在、是创作而非民歌、形式精致而规模不大、演唱声音修炼而有控制、具有诗性的境界和深刻的情感以及个人性的表现与美学追求。并指出中国艺术歌曲之“人的发现”是其哲学化存在的根本;“内在性”是其美学品格要素;“小叙事”是其创作的出发点;“精致”是其雅文化的表现。
  中国人讲求含蓄,在音乐表达上也是如此。总体上来说,中国音乐的创作喜好将主题思想放在最后,正如一句诗中描写的那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而西方音乐讲求豪放,属于开放式的风格,一开始就出现主题,然后再慢慢阐述具体内容,有震撼力。
  在整个西方文化中,还没有哪一个人物能够像耶稣基督这样在艺术中得到如此多的表现。在音乐而言,博爱、宽容、谦卑中透着坚毅刚强,为人类无私奉献的耶稣基督,成为一代代音乐家着力表现的一个美学意象,成为音乐中一个永恒的审美理想。
  西方自古希腊音乐体现为对音乐结构的动机、乐汇、主题、乐句、乐段及各种曲式、各种体裁探索的肇端。即探索它们本身的意义和它们在结构中的作用,探索它们的表现能力等等,侧重于从音乐结构的内部来研究音乐,探索音乐的表现力和音乐的美学。因此西方艺术歌曲内容明确、技法简练、创作快捷且直抒胸臆,它能快速捕捉瞬间情感,使一部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生动、感人。
  形式逻辑在希腊发端后,大大地推动和影响了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正因为希腊形式逻辑较为发达,因而西方后世音乐艺术的曲式进入专业创作后就得到了有意识的发展,有一段的民歌、民谣,有单、复二段体和三段体曲式,有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体裁结构,而且还善于适中地运用各种形式去表现各种情感、思想、内容。
  二、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壁垒是文化差异的有形的外部表现。而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则是由于民族心理原型差异。在西方,人们更多的倾向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所以,神秘的宗教便成为西方古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西方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宗教文化。而在审美方式上中国在古代审美思维方式上是“贵悟不贵解”,主张审美主体要进入“悟”的心理状态去体验美和创造美,要求审美主体在“心与物会”、“情与景合”的浑然统一中,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命意蕴和美的性质。
  具体的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一直都是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又强调“洪天音真”。反对束缚人生、束缚音乐。所以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是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而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则主要有两大思想流派,即“他律论”和“自律论”。所谓“他律论”强调的是音乐的美受音乐形式之外的(包括情感社会)影响,它强调一种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即情感音乐美学;而“自律论”正好相反,它强调音乐的美仅仅来自音乐自身,内在的要素决定音乐的形式美,强调音乐的内容。
  2、从音乐作品特点的比较,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在音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简而言之,中国为“一曲多用——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重原创。”“一曲多用”是以尊重原有作品的风格和原有欣赏习惯为价值取向的,创作中仅将某“基本曲调”稍加变化,可赋予该曲以新的内涵。“专曲专用”则以作品的个性为追求目标,无论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均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原则。
  3、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上看,中国与西方的创作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等特点。所谓集体性,是指作品中所凝聚的劳动不是某一作曲家的个人行为。所谓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是指创作时,作曲家是歌唱家或演奏家于一身的。作曲的同时也就是歌唱或演奏的过程,没有一二度创作的分工,具有极强的即兴性。而西方音乐作品(主要指西方专业作曲家的作)的创作方式,具有个体性,一二创作分离的特点。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而为,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
  从审美观念来观察中西方音乐我们发现,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而西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和道德教化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西方音乐逐步加入上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对感情的表达直白、激烈,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能力。到了20世纪,西方光怪陆离的音乐现象已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欧洲艺术世界此时受到东方文化的滋润并逐步渗透到欧洲的文化情趣和生活之中,而欧洲作曲家对中国音乐的兴趣,也开始从异国情调与题材上表现了出来。打开了西方人的文化视野,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总之,随着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多元化,追求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为社会时尚,具备时尚品位、典雅风范的艺术歌曲其审美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艺术歌曲在人们精神享受空间中得到了空前繁荣。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是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交融,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逐步的借鉴、进步。

关于美学的书有:
1、美的历程:《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2、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华夏美学·美学四讲》是200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泽厚。李泽厚的学术探索,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这种重要性,首先不在于他对具体学术问题富于新意的阐释,而在于他作为哲学家的宏观视野在美学学科建构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3、朱光潜谈美: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4、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20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光潜。属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该作品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5、美学: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
参考资料: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创作美学作品)-百度百科

美就是好看,令人赏心悦目。但究竟什么是美?为什么有的东西美,有的东西丑?是什么因素让不同事物有美丑的区别,却很难说清。

我国语言中有许多带“美”字的词,如美景、美池、美玉、美人、美发、美目、美服、美味、美酒、美室、美车、美声、美德、美誉……至于说“这朵花美”、“这座建筑美”、“这支曲子美”……就更普遍了。既然美如此普遍地存在于具体的、抽象的、社会的、自然的各类事物中,就必然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使它们能够被称为美。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一个看似简单明了却又极难说清的问题。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什么是美?”即决定具体事物之为美的本质是什么?“两千年来,西方美学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去对柏拉图的提问进行重答的历史……在从一个不令人满意的回答到另一个不令人满意的回答,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一直处于渴求知道什么是美而又始终不知道美是什么的精神困境之中”,我们不打算探讨这样艰深的问题,但本书认为美是形成风景的前提,为了对风景的成因有更深入的理解,不能不在风景的范畴中对美的本质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美学是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寻找美的本质,用以理解具体事物的美,指导人们在各类事物中创造美,是美学的任务。

柏拉图以其天才的提问被称为“哲学美学的创立者”。德国的鲍姆嘉通于1750年出版了《美学》,被尊为美学之父。西方的美学在古代是以美的本质统帅一切的美学,在近代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哲学中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现代,美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大,似乎任何一个具体对象都可在美学范围内进行研究。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美学体系,新中国成立前朱光潜首先把西方审美心理学诸流派综合成一个美学体系,以《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系统地引入中国,西方美学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苏联美学在我国居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是这一阶段的高潮。1978年以后,中国美学一方面在美的本质上向体系化前进,另一方面也同时吸收了西方美学的新思想,体系化建设更加全面,西方美学观点重占上风。

中国古代虽无独立的美学体系,但西方美学讨论的所有问题,中国学者都进行了毫不低于西方水平的研究,并有相应成果,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

西方美学认为,美只有在主体的审美知觉中才能出现,美是通过审美过程获得的;因为事物的美并非它本身,而是你感到它美;美就是美感。朱光潜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谈美》中就把距离、直觉、内模仿、移情这一审美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图2-1)。参阅此体系,美是什么、美是怎样产生的、美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就基本清楚了。

图2-1 朱光潜建立的审美过程体系

心理距离:事物是多种属性的统一,即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多方面的性质,人们对这不同性质的研究,将采取相应的态度,如认识的、功利的、宗教的、道德的、社会的……在探讨与美相关的问题时,可选取认识、功利、审美3种态度进行对比。以一棵松树为例,认识态度是研究松树在植物学方面的科学问题和在植物分类上的位置,适合于什么地方生长等科学问题;功利态度是研究松树的材质等实用价值问题;审美态度则研究其外形的挺拔、枝干的遒劲、树冠的翠绿、散发的清香等,即形、色、声、味等的统一体,如何让人产生美感。所谓审美的心理距离,是指人从自身的恐惧、欲望、焦虑等各种功利的、认识的复杂心态中摆脱出来,与非审美心理拉开距离,不让那些非审美心情冲淡、干扰而降低事物的美感。

直觉形象:直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就是客体形象成为主体(观察者)直觉中的形象。美是客体纯形象性的呈现,它只在审美态度上发生,在主体的审美知觉中才能出现。因此,美=客体纯形象+主体审美知觉。于是客体形象成为美,也就是成为直觉形象,上述公式可以写成:美=客体纯形象+主体美感=直觉形象。从主体方面讲,主体的美感只能是对一个审美对象,即呈现出纯形象的客体之感,因此美感本身就意味着对形象的直觉,美感就是形象直觉。由此又可以得出: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形象直觉。经过形象直觉的代换就得出了“美=美感”的结论(美=直觉形象=形象直觉=美感)。从后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西方主流美学否认美的客观存在就是由“美=美感”这一结论推导而来的。

内模仿:在直觉形象中主客体已浑然一体。但主客体如何合一?在西方主流美学中形成了内模仿理论、移情理论和完形理论。内模仿是指当主体面对客体时,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例如在面对高耸的建筑时身体会不自觉地挺立,内心产生敬仰或敬畏之情;在节奏感强烈的音乐环境中身体会随音乐摆动,内心也会随之产生奋发进取之情。内模仿是主体模仿客体,是知觉—身体—心理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联系。

移情:内模仿必然产生相应的心理感情,将这种心理情感投射到客体上就叫移情。如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赋予生命——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中山都是运动的:“飞起玉龙三百万”;将客体拟人化——高山似仁者,流水如智者,风在细语,树在低吟;将自身的情感外射——“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野花啼鸟亦欣然”(苏东坡)。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从内模仿的完结处开始,将什么样的情感移入对象也受其形象制约。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同一”的境界。正是在移情中,美即美感才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方式、美、美感同时产生,形成审美活动。但只要其中一个受阻,审美活动就无法形成。如布洛的经典例子:海上轮船遇上大雾,船上的人知道轮船极有可能出事,担心、焦虑着自己的生命安全,对身边、眼前之景很少能产生美感。意谓因审美距离受阻,审美过程无法形成从而不能产生美感。因为美感等于美,美不能脱离审美过程而独立存在,也就相当于否定了客观事物的美。如图2-1所示,在审美活动开始之时,美来自客体,美感来自主体,似乎也承认美的客观存在,但在审美高潮之时,即产生美感之时,美就是美感。西方主流美学正是在这里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他们进一步明确指出,说美来源于客体,但它并不就是客体,因为在客体中找不到美的因子。兹将张法所著《美学导论》中的论述(p.3~4)录于下:

“美学之难,在于其研究对象 ‘美之难’ ……可以从下面一组命题中看出:

1)这花是圆的。

2)这花是红的。

3)这花是美的。

这朵花的形状是客观存在的,有没有人它都是这种形状……颜色是客观的,只要有人在看,这花就一定是红的。这花的圆和红,其客观性都是可以证明的……但这花是美的,其客观性却没法证明……一旦我们感到花是美的而要进一步深究美在何处时,就会发现,找不到美在何处,美不在花瓣、花蕊、花茎、花叶,也不在花的形、花的色、花的香。总之,我们不可能从花的物质性存在上找决定花之为美的美分子,美不是属于自然科学范围内的客观存在”。

主张美即美感的学者还认为:“任何客体……并非它本身美,而是你感到它美……如果这个因素在客体上面,那么就应永远使人感到它,不会一会儿美,一会儿不美,这人感到美,那人感到不美。这个因素只能从主体心理找……这种心理因素,谁有了它,谁就可以感到美,而且谁愿意,谁就能够获得它,这个因素,就是美感的本质,也就是美的本质。”

如果从审美过程进一步推演到后面这一段话,则美完全是主观的东西了。我国美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讨论中出现了4 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①美是客观的;②美是主观的;③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④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本书讨论美的性质,并不是为了哲学上唯物唯心之争,而是要强调风景区客观上就是美的,美是任何一个地方成为风景区的基础,在风景这个领域,美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本书探讨风景美的基础。

如果按照谁有了“这种心理因素”谁就可以感到美的说法,那么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美丽的风景区。如此说来的话,我国那些有名的风景区还有什么价值呢?只要有“这种心理因素”到处都可以获得美,又何必去风景区旅游呢?国家和地方政府何必投资去开发旅游资源呢?学术界也就没有必要去研究什么地方有条件成为风景区以及如何使风景的美深化、如何提高风景区美的等级了。如果风景区不存在客观的美,那么国家凭什么去评价风景区的等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凭什么批准一部分风景区为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区的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许多景区的美是极为稀有、极为珍贵的,所以在讨论和建设风景成因理论体系之前,必须肯定风景区美的客观性。




中西方美术各自中式的审美观点分别是什么
所以说结构与神韵的完美结合对国画创作尤为重要,表现方法主要依线条为主,一条线包含了结构造型囊括了所有情感。而一幅好的西画首先具备的是“真理”,更偏重于对内在结构的描绘强调客观现象。他们看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来描述对象和营造气氛,一幅好的素描里必然...

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审美直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不需深思熟虑,瞬间就能理解和感受艺术对象的能力,使人全神贯注,沉浸在艺术的愉悦中。许多西方美学家都强调了审美活动中的直觉性,其特点是直观且直接,要求鉴赏者亲身参与并直接感受艺术的魅力。审美体验作为审美过程的核心,是在审美直觉的基础...

西方哲学史上出现哪些美学观点
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如克罗齐对他的评论中所说:“那么,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

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包括哪些
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西方美学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分别出现过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形态,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1、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

布洛是谁啊
心理距离说从心理分析入手,对审美心理活动的一些规律性特征有所独特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感的心理成因问题,指出了艺术创作和鉴赏应该注意的心理环节,这对现代西方美学的影响极大。我们应科学地肯定心理距离说的合理内核,但也应看到:该学说片面强调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的作用,片面强调...

康德对美的定义
康德借 助于先验综合方法提出了审美判断力是美和美感的共同本源的思想, 将对美和美感的理解定位于人的主体能力,实现了人本主义位移。而 这一美学思想的重大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向。这 表现为三个方面:(1)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纷纷通过批判黑格尔客观主 义、继承和光大康德的人本主义来建立自己的美学...

艺术领域有哪些主义
实际上,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社团或派别,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而且画家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美术 社会现实主义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构成主义和风格派 巴黎派 未来主义...黄土画派以人物画为主、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学院式画派,作品形成了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

西方美学史上主要有几种美的本质论
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如...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现象学美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现象学美学 建立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哲学基础上的一种当代西方美学流派。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波兰美学家R·茵加登的《论文学的艺术品》(1937)和法国美学家M·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1953)。根据现象学“现象就是本质”和现象学的任务就是通过直觉对意识本质进行...

中国和西方对音乐的审美有何区别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而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则主要有两大思想流派,即“他律论”和“...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860135514: 审美和美学的区别 -
祁睿银屑: 审美:个人主观或客观上的感受 美学:书本上的东西,一种理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860135514: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
祁睿银屑: 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西方美学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1、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860135514: 西方美学观点
祁睿银屑: 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做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860135514: 简述西方美学的发展阶段 急急急!! -
祁睿银屑: 西方美学史也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在哲学上着重对本体论中的“是”或“存在”进行探究,从而建构了本体论美学.第二阶段从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由于人性、人道主义等的复苏与张扬,从理性主义出发探寻知识、真理等问题,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认识论转向.这一转向从法国笛卡尔开始,由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共同发展,由德国古典哲学最终完成.第三阶段是语言学阶段,即语言学转向,使语官取代了理性而上升到哲学的王座之上.经过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发扬,一直延伸到当代前沿思潮中,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语言的关注即是证明.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均处在“语言转向”的不停变动之中.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860135514: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述主要有哪些 -
祁睿银屑: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1.古希腊...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860135514: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
祁睿银屑: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先驱.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一直着重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把想象,情感和美感的研究提到首位,并且企图用观念联想律来解释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用生理观点的有利...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860135514: 西方美学思想的特点 -
祁睿银屑: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的不同于传统的美学思潮.这种不同,一方面是指20世纪对美的认识走向了与传统本质主义美学决裂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方向.而本质主义的传统美学是以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为特征的理性主义美学,其中尤以德国古典美学为标志;另一方面是指20世纪美学思潮纷繁杂陈,很难统一为国别的划分,于是以流派为线索进行梳理成为认识20世纪西方美学思潮的主要思路.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860135514: 英国的美学观念是怎样的? -
祁睿银屑: 英国的美学观念是西方美学从古代向近代转换中最早形成的美学思潮之一,它以鲜明的特点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互相并列、彼此对立,共同构成17、18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主线,对启蒙运动美学产生了重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希腊美学为开端的西...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860135514: 西方美学的历史开始于什么时期? -
祁睿银屑: 西方美学的历史开始于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6~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刻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又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