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篇对红楼梦某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发表的评说

作者&投稿:徐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几篇对三国演义某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发表的评说~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评真实的诸葛亮(上)

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当权。朝廷要员,地方诸侯无不忙于争权夺利。不过在这中间还是有些人能够廉洁奉公,忧心国事的,这些人就是中国近2000年封建历史中一直存在的清流,在当时叫作党人。诸葛亮的先人诸葛圭,父亲诸葛‘王圭’(一个字)叔叔诸葛玄以及诸葛亮后来在荆州结交的一些良师益友如司马徽、庞德公等都多多少少和清流党人有些关系的。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在他人生中做出的选择了。被称为叛臣逆子的曹操他是绝对不会投效的。对于江东的孙氏,也没有什么好感,孙坚、孙策私藏玉玺,若不是一个死的早,另一个没实力,说不准会出什么事那。直到身为皇室宗亲,又有以恢复汉室为相同目标的刘备出现,诸葛亮才有点心动了,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有人说当时诸葛亮是在摆架子或试探刘备,他早就确立了刘备这个目标。我认为不对。理想归理想,公元207年的形势明摆在那。袁氏已灭,青、干、幽、并四州落入曹操之手,加上曹操原有的司隶、衮、豫、徐、雍州一部,可以说天下已经大定。剩下的孙权(扬州)、刘表(荆州)、刘璋(益州)、马腾(凉州)、张鲁(汉中,属于益州)不是势力弱小、就是昏庸无能。所以后来曹操南下的时候,已经不是争霸天下,而是平定天下了(争霸,早在官渡之战就结束了)。而刘备那?连个落脚之地还是借别人的。所以诸葛亮还是感服于刘备的真诚(三顾之礼啊!为了一个布衣,在当时真的很难得。真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上面所说的原因,使得他最终投效了刘备。也可以说他是明知难为,而为之。
大致介绍了诸葛亮后,我们再来谈谈他在各个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对于改变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实在是太过火,这里面的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观的来说,在这场大战中,诸葛亮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军事上,主要人物还是周瑜和鲁肃,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至东吴。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和实施基本上是由天才军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太过分了,我这里也小小的过一下。给他这个称号,算是平反吧。呵!)这是很正常的,《诸葛武候传》的作者在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评述:就象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加入社会到做出贡献,创造价值之间,是需要一段适应过程的。但诸葛亮毕竟是不世出的人杰,他还是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为了刘备势力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氏,也就是黄承彦的女儿,而黄承彦是荆州的大名士。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入了当地的大户蒯族和庞族。(就是庞统家了)诸葛亮的好友如司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当地名士。而荆州的大户蒯族、庞族、马族都有姻亲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的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荆州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名气,而不是一些书中所描写的默默无闻。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基地,刘备的基地都是在荆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颇为重要的人物。所以孙刘联盟的沟通桥梁无疑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上的作用。但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说诸葛亮的出仕是一鸣惊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还算正确。
周喻的火攻计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胜利者有权力瓜分胜利的果实。在战争中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行动。孙刘联盟对刘备的作用开始显现,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出多少力的刘备势力在其后的争夺中竟取得了荆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孙权势力仅仅只得二郡。(这种战果分配的不平衡也为后来的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但当时的刘备势力可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有问题,也可以说是天意吧。)诸葛亮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胜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辉煌打下了基础。
--火烧联营
有了根据地的刘备势力,实力开始壮大,诸葛亮也利用他的影响力网罗了不少人才。并利用了天赐良机和曹操的失误(攻取汉中后,没有西下益州。)取得了巴蜀和汉中。三分荆州后,刘备孙权各有四郡。刘备势力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命令关羽率荆州军北上,他也准备在稳定了巴蜀、汉中之后提军北进。并希望同盟的孙权势力在南面进攻或至少牵制曹操,以实现他恢复汉室的目标。但是诸葛亮还是犯下一个错误,虽然这个错误是由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并不是他的主观失误。但这毕竟是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关羽的刚愎自用,周喻、鲁肃的去世,诸葛亮忙于巴蜀的内务和汉中的防务等等)他低估了荆州对于孙权势力的重要性!
孙权势力北面有长江天险,东、南两面不用说了。只有西面的荆州,可以沿长江顺流之下,直取东吴的腹地。只要荆州在其他势力手中,哪怕结成了同盟,荆州对孙权来说都是心腹之患。眼皮低下的威胁总是最令人担心的。公元219年10月,接替鲁肃为大都督的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大将关羽战死,随后不久大将张飞也遇刺身亡。更致命的是东吴和曹操结成了同盟。损兵折将的蜀国陷入了低潮。(本来就够弱的了,唉!)
极度悲痛下的刘备开始丧失了理智。公元221年7月,刘备不顾诸葛亮和众人的强烈反对率63000军大举进攻东吴。(刘备带了多少***进攻东吴,众说纷纭,按我几本书里的说法大至在38000~63000之间。)终于在夷陵被小将陆逊火烧联营,败退途中,死在白帝城。(可怜的刘备,一生中屡战屡败。唯一的汉中胜利还是靠着法正和诸葛亮。除了他的皇室身份还有什么那?可是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诸葛亮有选择吗?)留给了诸葛亮一个内忧外患,飘摇动荡的烂摊子。
这一阶段的诸葛亮除了继续发挥他在外交方面的能力外,也开始显示他在内政、军事两方面的能力。
他很好的处理了青徐旧部,荆州主干,巴蜀新人之间的关系,(刘备不就是因为新人旧部不和而失去徐州的吗?)建立了律法制度,稳定国内。在巴蜀立足未稳就提军北上,并一举拿下汉中。更是显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思想。荆州和巴蜀齐头北上夹击中原也不能说是个错误的决定,只能怪天意如此,造化弄人吧。
有些观点认为诸葛亮在刘备进攻东吴时,因为政见不同而赌气不去。结果造成了刘备大败,蜀国受到重创。真的是这样吗?刘备已经尽起蜀国之兵,如果诸葛亮也去的话,你当曹操是白痴?更何况巴蜀国内也不太平。汉中刚平定不说,南中的叛乱也不是诸葛亮南征时才有的。公元218年夷帅高定谋反,被李严击退,219年雍#(门+岂 连念什么都不知道,惭愧!)***,次年杀死太守正昂。221年高定再反。222年汉嘉太守黄元谋反。没有诸葛亮镇守着国内,蜀国恐怕这时候就灭国了,所以上面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没想写这么多的~累的慌~分两部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评真实的诸葛亮(下)

历史上的一些比较富强的王朝,首先得有一个有才干的统治者。既然没人否认诸葛亮是是蜀汉的实际统治者,我又将在下文中证明蜀汉在吏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强盛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怀疑诸葛亮的才干那?如果你非要说这是皇帝刘禅的功劳,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我可以替刘禅谢谢你。一笑!
有一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下梁不歪是因为上梁正。
--治理蜀国(下面引用的一些话,基本上出自《三国志》,也有晋朝的一些史书野史。因为时间上比较接近,也比较可信。)
大变之后,诸葛亮的内心也许隐隐觉得自己的理想要成泡影了。但执著和忠诚是清流党人的优秀品质,为了心中大义和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必须坚持。
他没有听从刘备说的取而代之,而是奉刘禅为主,维持汉统。其次,他在数年间先后派丁宏、阴化和邓芝前往东吴改善关系,因为他知道和东吴的和平是蜀国立国之关键。四面受敌的弱小蜀国是无法立足的。在诸葛亮的诚意下,孙权终于于公元224年同意和议,建立联盟共抗曹魏。公元229年誓约平分天下。同年3月孙权把首都从武昌迁回建业。接着,推广他与众官制定的法典《蜀科》。因为《蜀科》没有留传下来,我们无从得知其内容,也无法知道实行的效果。但是很多史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蜀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都城中‘富户殷实’等字眼,也能略窥当时的政法。他平定国内局势,派大将魏延驻汉中以据曹魏北下。在这些策略之下,蜀国开始稳定下来。
列举一下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成就:
先看看诸葛亮劝戒蜀主刘禅的话。‘务农殖谷,闭关修民。’‘劝分务樯,以阜民财。’兴修水利,修缮和利用都江堰。建筑了九里堤作为都江堰的辅助。(遗迹至今尚存。)注重农耕。在于魏国交战时,他还派军在汉中轮班殖垦大家都了解的。晋人袁准说:‘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蜀国禁酒。)左思的《蜀都赋》对成都农业繁荣也有很明确的描写。左思也是晋人。还有诸葛亮对制盐业、织锦业的治理等等,也有很多资料有详细的描写。我这里就不深入了。(其实是嫌麻烦。呵!)
在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带领下,蜀国的吏治清廉是有名的。下面略举几个。
蒋琬-‘虚心纳言,开明待下。’当时有个叫杨敏的看不起他,(蒋琬本来只是一个小县令,是诸葛亮力偈刘备,把他提拔上来的)还到处污蔑他。后来杨敏犯了事,别人都以为他死定了,没想到蒋琬公正廉明,依法办事。还因为事出有因,把杨敏无罪开释了。
董和-史载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谵石之财。’
张嶷-在诸葛亮南征立过大功的他,官据州从事、都尉时。(在东汉时,是高级武官。)‘家素贫匮’没钱治病!!!叫人把他抬到广汉太守何诋那里请他帮忙。何诋虽然和他一面之缘,但‘倾财医疗,数年而愈。’(何氏是南中大姓。)
姜维-诸葛亮提拔的一员降将,却手握全国兵权。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史书评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其他如费衤韦、吕乂、邓芝、马汉等等都是柯尽职守、勤简持身的廉吏。上面所说的那些人,也大多是从默默无闻的小官吏,甚至于兵丁(如马汉、魏延等)提拔上来的,这也能平息一下诸葛亮不善于发现和运用人才的谬论。
最后提一下平定南中。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在理顺了国内国外的关系后,决定彻底的解决南中的叛乱。出征前他征询马谡的意见,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果然采取了马谡的建议,采取攻心之术,只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就平定了南中。并安抚夷民,使的他们心悦诚服。直到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的遗迹和风俗习惯。(马谡的表现恐怕也是日后街亭之失的原因之一吧!)
--秋风五丈原
终于写到这一章了,原本想在中间插上《七擒孟获》。不过太想快点结束了。(说实话,打字打累了,用拼音啊!还是刚开始学用的拼音加加!)
对于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六出祁山,我不一一细说了,我将用数据和历史评价来看待这场战争。
我们先来看一下蜀魏双方的力量对比:蜀国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十万二千。魏国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数据来自《通典》中的《历代户籍考》。因为我不熟悉这本书,我也不好妄加评论。但是我对它的数据是有一定怀疑的,因为蜀国和魏国疆域相差极大,而且魏国占据的多为中原腹地,人口密集。虽说多年战乱,人口流失严重。但诸葛亮北伐时,魏国已经修生养性多年,不会只差那么点。不过这种差距已经是够悬殊的了。北伐时,诸葛亮率兵八万,但魏国仅雍、凉二州就驻兵六万余,加上后来的援兵,总兵力超过二十万!还有就是魏国占有地利。不信?大家都知道巴蜀是易守难攻,出入都要走栈道。但防守上易守难攻进攻时也是如此,你可以守住几个隘口让我攻不进去,我也可以筑几座城让你攻不出来啊!二出祁山时,郝昭不就是死守陈仓城,让诸葛亮无功尔返的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也说明了出巴蜀和进去一样难。)更何况出了汉中一马平川,打仗主要靠骑兵,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骑兵在魏国统治的凉雍二州。还有蜀道艰难运粮不易,士卒长途远征易于疲劳等等不利因素。如果用《孙子兵法》的观点来看待这场战争,诸葛亮不用出兵,就已经败了。
看看六出祁山的战果,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利损了数千兵马,(但也拔西城数前户还汉中那!)第三、四次都取的了胜利还获得了土地人口,特别是夺得了战略上重要的武都、阴平两郡。(属雍州)杀死了魏国的著名大将张合,王双。他以弱攻强,以不利对有利。尚能一直采取攻势,还屡屡取胜,让战场始终保持在魏国境内。有谁还能说诸葛亮在军事上不如司马懿?!当然我并不是说司马懿无能,但是他占据诸多有利条件,兵力是对方数倍,却一直采取守势。耗粮战法固然不错,但不能以逸待劳,战而胜之。反道损兵折将,丢城丧地。说司马懿是胜利者,谁能心服。恐怕连司马懿自己也是不信的。史书上说司马懿一向看不起诸葛亮说他‘不过一能吏耳’还说‘志大而不见机’。但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参观蜀军的营地,看完后说,‘天下奇才也’史书上说他‘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观其真情矣。’还有一种说法,说司马懿让诸葛亮尽心竭虑,活活累死。证据就是司马懿问过蜀国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后说,‘诸葛亮命不久矣’这也是谬论!其实早在邓芝出访东吴时,孙权问过诸葛亮的情况后就隐隐的提示邓芝要注意诸葛亮的健康了。史载诸葛亮‘事必恭亲’,打二十以上的刑法都要过问。一天进不了几升米。他和司马懿不一样,不但要过问军事战略,临阵决机。象官吏的任免,粮食的生产和调用,谴使出访等等都要经手。用他的话说,‘不怕别人不会做,怕的是他们不象我这样尽心竭力’这样的生活,铁人也受不了的。所以说诸葛亮是累死的没错,但他是为国为民而死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说上几章中诸葛亮发挥了内政和外交方面的能力,那么在这一章中诸葛亮把他军事方面的天才发挥到了巅峰。假如你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还有疑问,我再举几个例子。
南朝萧梁末期,陆法为梁元帝伐蜀,在研究了诸葛亮的兵法后,道,‘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我国的军事著作《李卫公问对》中诸葛亮有13问,仅次于孙子的21问。曹操也只有6问。
诸葛亮的兵法如《兵要》《军令》等十数篇多已失传,流传于世的都为后人所著。但是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他人为了能使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而要假借他的名义出版。大家恐怕没听说过有李白流传下来的画作,王羲之流传下来的曲谱吧?
最后,我要说如果以历史名声,流传于世的作品,在当时的作用这些方面来评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物的话,三国时期能入选的只有曹操和诸葛亮二人而已。
用偶同学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可惜他不是名人啊,凑活吧!同学语:菜刀那?菜刀放哪了?!)诸葛亮在很多方面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很相象,他们都是中国一千年才会出一个的奇才啊!
得!逃命去喽!
附:八阵图考。
大家对《三国演义》中陆逊被困八阵图中的情节还记忆犹新吧?在现在的陕西省定军山和四川省新都县都有一座棋布整齐,排列有序的石堆。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孔明演练八阵图的遗迹。但由于诸葛亮的军事著作绝大多数失传,所以对八阵图后人是众说纷纭。兄弟我对军事一向很有兴趣,特别是历史上使用的一些武器,战术更是着迷。因此我重点研究了这个八阵图。(同学语:无非是翻了两本破书而已。本人:菜刀那?你把菜刀放哪了?)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有过对八阵图的真正描写,但不是说蜀军的。相反,大家还记不记得雅丹和越吉,就是那些来帮助曹魏的羌兵啊。诸葛亮派去对付他们的马岱什么的不是吃了大亏吗?其实羌人用的战法就是八阵图,只不过罗贯中对军事一窍不通,闭着眼睛乱写罢了。书上的描写是:羌人把铁车围成一个圈,此圈可方可园,内有伏兵。(大致上是这样吧?可气的是我的那本《三国演义》找不到了。)真正的八阵图就是这样的,用铁车围成城状,每辆车上都有手持诸葛弩的士兵十几二十人,阵中伏有持长戟的步兵和传令、护侧的骑兵,阵型可变化。其实这是诸葛亮用来和曹魏作战的。前面说过了,诸葛亮面对的魏军多是凉、雍的精锐骑兵,而蜀军多为步兵,骑兵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曹魏。平原作战步兵是对付不了骑兵的,而这样一个阵型可以起一物两用之效。临战之时结车为阵,敌骑兵冲杀不入。因敌之变而变化阵型,用弩兵杀伤远方敌兵,用步兵近战。等到敌军混乱时,就用骑兵包抄。平时,这些车辆可以用来驻营、运粮、运伤兵、运辎重等等,对于在远方作战的蜀军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人也有运用八阵图来御敌的记载。
公元279年,西晋将军马隆奉命讨伐羌人。他带弩兵3500人,在凉州于羌人交战。马隆依据八阵图做扁箱车,以车结阵,以车为营。地势宽阔初以鹿角护卫车营,地势狭窄出装上车顶,且战且退。转战千里,大败羌兵,平定了凉州。公元507年,南朝萧梁时北魏军前来进攻,北魏将杨大眼勇冠三军。萧梁大将韦睿率军抵御,面对地方铁骑他‘结车为阵,大眼聚兵围之,睿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甚众。矢贯大眼右臂,大眼退走。’
八阵图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天才的军事才华。
诸葛亮的发明很多,有名的除了八阵图外,还有木牛流马。不过限于手头的资料,只得以后写了

评诸葛亮的五大失误


都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可惜智者千虑,总有一失,本人自认对诸葛亮有所了解,姑且分析一下他生前的几个主要失误。(其实历史上的武侯诸葛远没有小说那般神奇,谁叫《三国演义》那么深入民心呢,所以我在这讨论的也是以小说的事迹为准。)



5、任由刘备独自一人前去讨伐东吴,致使刘皇叔败于陆逊之手,导致属国开始走向衰落。

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之后,张飞也因伤心过度而死于非命。曾经往日的誓言此时不停地回荡在刘备的耳边——不求同年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日死。当然,刘备不会因此誓言就去送死,但他内心的悲愤和仇恨衍生应该可以理解,所以就有了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一意孤行地前去讨伐东吴一事。作为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当然想阻止刘备,但他知道以前对他言听计从的刘备这次不会答应,所以他最后还是让刘备去了,并且点了马良作为刘备的军师。平心而论,诸葛亮没点错人,马良确实是一个军事奇才,对付陆逊也肯定不会处于下风,可诸葛亮千算万算,他算漏了马良的资历和威信,刘备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又怎么会听任一位当时还不算有名的臣子之言呢?再加上,刘备大军一路过关斩将,正是威风自得时,更加不会将刚出道的陆逊放在眼里,所以,就有了火烧连营一幕。

可以说,刘备战死,罪在于诸葛亮。如果当初诸葛亮能与刘备一同前往,虽不说肯定能歼灭东吴,至少也能大挫其锐气,更加不会出现马良修书一封叫诸葛亮劝说刘备改变扎营地点的这种荒唐事。

但你可能会说,诸葛亮要留在蜀国守住大本营,以抗魏国,缓解刘备的后顾之忧。这不是没有道理,但比较而言,前方更加需要诸葛亮,更何况蜀国当时文有法正、蒋碗,武有赵云、魏延,再加上城墙和蜀道天险,魏军想前来攻打,谈何容易?

试想一下,若当时诸葛亮随刘备去了,刘备就不会死得那么早,那么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诸葛亮七出祁山之时屡次因为后方供应不足而班师回朝的事情了。



4、育子不力,致使蜀国后期无大将。

诸葛亮在三国后期一心专著于恢复汉室、统一中原,常年发动战事,导致国库空虚,人才调零。而最大的过失便是忽略了自己子嗣的教育。

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据记载都是有天赋之人,其才智虽不及其父,在当时也算是鹤立鸡群(诸葛亮和老婆黄月英都是聪明绝顶之人,生出的后代当然不会差)。可惜诸葛亮一心灭魏,专著于朝政,而忽视了子女的教育,白白浪费了一块蹼玉(宁愿倾心培养姜维也不愿带自己的儿子出去打一场仗)。虽然后来诸葛瞻、诸葛尚都领兵抗敌,但其谋略却远逊于魏军的邓艾和钟会之辈,被打的落花流水。而反观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他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司马懿几乎每次出兵都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事实也证明,司马昭和司马师基本继承了父亲的绝学,并且后来为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唯一还值得安慰的是,诸葛瞻、诸葛尚基本遗传了诸葛亮的风骨——中心不二、宁死不屈。



3、七出祁山之时事事具细,致使自身过于劳累,英年早逝。

在五丈原之战时,司马懿据探子汇报得知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时,就曾断定他命不久矣。果然,没过几天,诸葛亮就归西了。诸葛亮死时才54岁,要不是因为他事事必管、操劳成疾,也不会如此。那么诸葛亮究竟操劳到什么程度呢?三更而睡,五更而起,上至军务粮草,下至厨房杂务,他都一手包办,人毕竟是肉长的,如此操劳,身体又怎能忍受?任你再点多少盏“续命灯”也无济于事。毛主席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司马懿在他活着的时候斗不过他,莫非他死后还斗不赢他吗?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司马懿比诸葛亮高明的多。



2、错用马谡。

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吾观马谡此人,言过其实,必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偏不信邪,任马谡镇守街亭,致使痛失好局,错过了灭魏的一次最好机会。

马谡此人还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但就是太过于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这一点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但他还是决定给马谡一次机会,给他机会本来亦无不可,但头次带兵就让他镇守要地实在是大错特错。其实马谡还算一个可造之才,可惜冥冥中自有命数,刘备死前谁也不说,就说他,搞的对他欣赏至极的诸葛亮始终不敢放手去培养他,去让他在战场上实践一番,若诸葛亮能一早就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意识对马谡进行培养,可能马谡的成就要胜过姜维;另一方面,若诸葛亮能一直奉信刘备之言,始终不给马谡机会,魏国可能就一战而得了。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犹豫不决,才造成了挥泪战马谡的悲剧。可叹、可叹!



1、愚忠!没有取代阿斗为王。

上面说了那么多,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诸葛亮一直太迂腐,没有叛逆之心,赢得了历史美名却让自己遗憾终生。

刘备死后,蜀国没有乱,为什么?因为有诸葛亮!无论是文官武将黎民百姓,他们都知道,诸葛亮才是属国昌盛的关键,而不是刘备,只要诸葛亮在,他们就没有理由担心什么。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蜀国地位之高。可是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还历历在目,孔子先师的教诲还萦绕心中,这让诸葛亮怎样也狠不下心来将“扶不起”的阿斗废掉而自立为王。尤其是刘备死前还叮嘱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对先王的大仁大义,诸葛亮更是没有了篡位之心。可以说刘备这一招用得很绝,他就抓住了诸葛亮的命门,将他收于鼓掌之间(更绝的地方在于他还是只对诸葛亮一个人说,谁也没听见,诸葛亮就更不敢造反了)。刘备的驾驭之术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难怪诸葛亮对他死忠。

第一回 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第一回,最大的感受是认为“天子不重贤而重奸人,让百姓人心思乱,已至不祥之事出现”。有大青蛇从梁上飞下;下大雷大雨加冰雹、地震、海水泛溢;雌鸡化雄;黑气飞入温德殿;有虹于玉堂;山崩裂等。张氏三兄弟巧得无书,要推翻汉朝建他们自己的王朝,于是汉帝要发榜招募义军,于是又引出了刘关张三引起结义,又引出曹操。这小说的开篇之作引出了以下故事。 开篇之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成了千古名段。

第一段恰恰又写出了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刘备善动口,不善于动手,多愁善感。关羽:英勇、大胆、敢做敢为。张飞:鲁莽、大胆。曹操:老奸巨滑、聪明。这便是各人的性格特点了。

还有,张角得天书之时那华南老仙对他说:“……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民异必,必获恶报“。而张角后来竟说:“……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这张角若当了皇帝就等于萌了异心。虽说汉朝也很腐败,但也轮不到他去改朝换代呀,何况他说:“乘势取天下”“可惜”证明也说明他的狼子野心,这样的皇帝能比汉桓帝好到哪里去呀?也就是说,他成为反国逆贼,真是活该,真是活该!!!

从文中,得几处知识: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飞,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得,小名阿瞒。

这便是我从《三国演义》中第一回中所得的知识、教训了。

第二回 读后感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一个令人喜爱的角色,他和关羽一样,一生打过许多漂亮的胜仗,立下了卓越功勋,被称为“万人敌”。

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回,我更看到了张飞“嫉恶如仇”的一面,他遇着不平的事便拔刀相助,决不留情。当他知道督邮对老百姓很残暴时,他怒鞭督邮以示惩罚,不是刘备出来劝阻,早就把他打死了。和《水浒传》中的李逵一样,痛恨奸臣、贪官污吏,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草莽英雄形象。

我们不业应该向张飞学习吗?学习他的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许我们不能在小偷抢钱包时阻止小偷,也不能和小偷展开搏斗,但能在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时主持公道,或去向老师汇报。这尽管不能算大事,但也算见义勇为。

张飞的优点不仅仅如此,尽管他很莽撞,民间多称他为“莽张飞”,但和他的莽撞连在一起的是他知错就改的性格,在“古城会”中,张飞的知错就改令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做人不够诚实。张飞对关羽不信任,因为关羽是从曹营来的,以至关羽斩了蔡阳,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没有忘“桃源结义”的“义”时,张飞蔡悔恨自己的鲁莽。

张飞的优点还有很多,别人对的就要学,张飞知错就改的性格也值得我们学习,人总是会犯错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改就行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要向张飞学习,学习他的快人快语、爽直公平、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机巧,不仅和张飞一样优秀,还要比他更优秀,改掉自己粗心大意、骄傲的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肯定有缺点也有优点,人优不优秀在于优点的多少。即使有很多的知识,但连一点自理能力也没有,那又有什么用呢?当然也谈不上优秀。

我一定要学好知识,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会自立,象张飞一样,做一个为人正直、爽直公平、嫉恶如仇、善恶分明、聪明机灵的男孩,让我更优秀!

第三回 读后感


第五回 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五回主要有2个著名故事——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写的栩栩如生,仅用几个词就写出了当时的激烈场面,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是这段的点眼之笔。“酾”“提”“掷”更写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这也正是“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可见关羽比那些认为厉害的人要强好多。

三英战吕布,那三英?、刘玄德、关云长、张冀飞。这回关云长出动还有那二人仅与吕布打平手,可见吕布有这三兄弟的优点,所以能以一对三,如果他投靠刘备,起码能与赵云平起平坐吧!这走马灯一般厮杀让观战之人看呆了,谁也想不到一个步弓手一个马弓手会如此这般的厉害。

现在来说,华雄和吕布谁更厉害?我认为吕布更厉害,不仅仅因为他能以一对三,因为他有耐心,可以打的时间长一点,而华雄是快刀斩乱麻,快快了事为目地的去打,一半真才实学,一半的鲁莽,而吕布有真才实学,能又打别人又护自己,比华雄强百倍而不止,我是这样认为的。

从这一篇开头来看,曹操的组织能力比较强会想办法,而且遇事会思考,重用贤人,如李典、夏侯敦,这对他以后统一有较好的帮助,而且他能让人臣服,他让卫弘把家底拿出买东西,卫弥照办,想一想,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钱捐了,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可见,曹操有多少大的信任度呀!也难怪他手下有这么多可用之材,可信之将呀!

第八回 读后感



呵呵,好一个连环计,好一个美人计。英雄因为美人而成为了狗熊,这是本回的一个中心,一个重中之重的要点。

王允,明白二人的心思,知道二人的喜好,故以美人诱之,董卓、吕布也太没自制力了,竟上了王允的当,去破坏父子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美人儿。王允太聪明太厉害了,而且心存国家,为救国向一个比自己低不知多少倍的一个妓女,下跪,虽说有些不好意思,但毕竟也是被逼无奈呀!也是可以谅解的了,何况这是一个多么明智之举呀!

再说一个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她的作用是让董卓、吕布反目成仇,她是一个两面派,即谁也不得罪,谁也得罪的人,她在凤仪亭与吕布幽会,她要投湖之类的举动让吕布更喜欢她,是她与吕布相处的点眼之笔,而且她更偏向吕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吕布勇力,才敢与父亲董卓相斗而董卓有资本,有能力把董卓揍一顿,而吕布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他不敢把父亲怎么样。这两个男子汉受不住貂婵的美貌,也难怪,貂婵是“一点樱桃启降唇,两行碎玉喷阳春”呀!这让哪个男人不动心呀!!

最后,吕布还是怕董卓,儿子毕竟怕老爸,吕布在战场上威风,在家里软弱,害得失去心爱之人,而又不能诉说,也难为他了。

王允太聪明,貂婵太美丽,吕布太软弱,董卓太厉害,唉!



第九回 读后感



今读到第九回,读完这回,我不反拍案叫绝,他让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篇中,有一个地方让我回味,就是董卓与貂婵开玩笑说把她给吕布,貂婵大惊,这“大惊”二字用的妙,开始,我想,这貂婵大惊,她惊的什么?现在,明白了,有2层意思,第一,如果把自己给吕布,那争吵就没了,自己就没什么用了,不能给义父王允机会让他高兴了,那么,不但自己不幸福,那王允就白费那儿,多脑细胞了,而且王允的计划就全泡汤了。所以貂婵以自刎相逼,为什么?万一董卓不打算改,自己不就白死了!不会的,因为她已明白董卓的心了,董卓,是不会轻易让一个闭月羞花,沉鱼落燕的美人去死的,所以貂婵已明白自己死不了,而偏要做样子与董卓看,以让他打消把自己送给吕布的想法,仍去做吕布、董卓之间的引火线,只要有一点热度,两个会打起来的,而且,吕布是百分之二百可以赢得这场比赛的,因为吕布还是比较年轻的。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大为震惊,在吕布赢了这场“比赛”之后,董卓死后竞暴尸于市,无人收敛,尸大都称贺,而对尸体也十分痛恨,为什么?我记得说周武王死后,家家穿孝,日夜哭泣,人们自动去武五墓前磕头像自己的亲人死了似的。周武王与董卓一比,天壤之别,但同为做人,干嘛不做好人呢?其码,不要落一个暴尸于市的下场吧。“得民心者百姓爱,失民心者众民恨”,帝王都如此,庶民,岂敢不如此?

好好做人吧!

第十八回 读后感



今读完第十八回,也正确无误的认识了别人认为老奸巨滑的曹操。

有两个地方让我对曹操产生好感:

第一,当操军行至育水这个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惊天动地,这仅仅是为了一个将军,“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曹操竟在三军面前哭的惊天动地。又令屯住军马大没筵,吊奠典韦的亡魂,吊奠完之后,又吊奠侄儿曹安与儿曹?,并阵亡军士和一匹大宛马,发现没有?这曹操先奠吊一个将士后奠吊自己的亲人和军士与马,可见曹操看来一个将士比儿子要强的多,而且,让亲人与马同奠吊,也说明了这马对曹操的重要,所以,让儿子、侄儿与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与奠吊,不仅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为了给三军做样子,来说明堂堂丞相是仁义之人。

第二,那个郭奉孝当马屁精,说曹操的十大好处,又以袁绍来反衬,又拍马屁又说操的能胜之因,还向读者说明曹操的长处、特点。我总结一下曹操的长处。第一,体任自然。我看来,是比较体任自然的,第二,顺率。曹操,挟天子以令军阀,后来把天子杀了,要说顺率,刘备比曹操更顺率;第三,猛纠曹操治军严明,是不错;第四,外简内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辄行,是的,有了计策,无论好坏,只要有利,曹操一定用。第六,以诚待人,对,曹操待许攸时就高兴的鞋都没穿。第七,虑无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况。第八,浸润不行,曹操也很少听信徭言。第九,法度严明,当他下令不让军队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一下,就要用军法除之,以身做责,很是法度严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众,曹操是挺会用兵的,总的来说,曹操的长处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方面,这曹操也真是厉害。

曹操太伟大了!!

第十九回 读后感



读完这回,我深深为吕布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毕竟是无法改变的。

我很佩服吕布,当他发现自己沉迷于酒色时就马上改正,逐下令饮酒者皆斩。当侯成追杀后槽人,把马夺回之后要庆贺,用什么庆贺?用酒,又想吕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问可不可以破例,吕布就生气了,要把侯成斩了,后众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来把马追回是一件好事,可招来五十大板,这事让谁遇上,谁倒霉。这也写出了吕布的两个特点,第一,纪律严明,第二,爱惜臣民。吕布也算英雄吧!!

那个陈宫很执固,而且不愿被擒,被擒之后,宁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义。如果活下来,一定能与关云长平起平坐,可怜已入黄泉,无回头之路了。而且陈宫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开口,伸颈就刑可以表现出来。

有一个地方,很是搞笑,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我开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儿,刘备长相很怪: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看来,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是有讲究的了。以后读书要读的细一点。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看了十分吃惊;当刘备住刘安家时,刘安因没有肉而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把胳膊上的肉割下来,吃了。真是……,唉,无话可说。为了一个仅小有名气的人,杀了自己的亲人,真是狼兽不如,幸好,刘安没跟着刘备,说不定,有一天会把刘备也杀了呢。

人心呀,难以猜测。

第二十回 读后感



读完第二十回,我不仅为刘备当“皇叔”的“不易”而哑然失笑,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

我想,刘备这个皇叔当的太勉强了,也就是与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为什么让刘备当皇叔呢?刘备的优点可以帮汉朝打败曹操,但当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较少,于是皇上让刘备以皇叔的身份帮助他,这样,可以减少对曹操的恐惧,发挥常水平,从而让刘备承担起拯救汉王朝的坚巨任务!

当曹操约请汉献帝去打猎,曹操的马与汉献帝的马的马头之间之差一个马头之距,意思是说,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当汉献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时,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贺,以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挡在前面,受百官祝贺,这表现了他对皇上的不屑一顾。之后,不把弓箭还给汉献帝,反而占为已有,没有丝毫犹豫,汉献帝也没有阻止,这明显表现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与汉献帝平起平坐,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也就是曹操想要当皇帝,当九五之尊的人。

唉,“国家昏乱有忠臣”国舅董承就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心无力,有名无实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压着,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众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为救国展开“战争”,但一定会失败,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第二十一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我十分佩服刘备的镇定、智慧。又用一件小事证明曹操对士兵,将士的态度。还有,曹操的一段话,就基本上确定了他统一时各军阀的消灭顺序。

刘备为了不让曹操起疑,在家里干那些奴隶活。为什么不养花养鱼之类的,非干这力气活呢?因为他这样,让曹操认为他在低三下四的干不该自己干的活,自然对自己也低三下四,一可避免曹操来找刘备麻烦,二可避免曹操对他的怀疑,有利于董承之类的人来往,商量大事,这对刘备,反曹人等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曹操讲去征张绣时,士兵口渴,骗大家去吃,于是士兵有了力气,口中有唾就不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我想,这等于是骗了士兵,如果再有士兵渴时,再用此计一定不会成效,而且多几次这样的经历,大家就不相信曹操了,曹军就不击自垮了,但怎么说曹操还没笨到家,所以,不到被逼之时是不会用这“杀手锏”的,曹操的做战和策略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还有,当正其开始“论英雄时,一定把刘备吓的不轻,而且写出了曹操对一些人满不在乎,有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季玉、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而对刘备则高看一眼,在将来曹操建国时,这几个人加上刘备,是曹操的阻碍,其中,心腹大患就是刘备。

为刘备祈祷吧!

第二十五回 读后感



读完这回,伉领教了云长的忠,程昱的阴,云长的英勇,曹操的小心。

云长的忠表现有三点,第一,在关公在屯土山约三事时,有二条表现了他的忠,云长兄降汉帝,不降曹操,忠于国知刘备不落,不管千里,便当辞去,忠于人。关云长刚正不阿的表现就是——忠心。第二当曹操赐战袍于关云长,关云长接受,但把战袍穿在里面,外面仍是刘备给他的战袍,不忘兄长之恩,时时想念兄长。这是关云长的忠心的表现——想念。曹操忙一场,他“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这正是关云长忠心的表现。

本回中有惜刀杀人一计——程是说:“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了袁绍之兵,经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我想,如果刘备真的死在这一计上,那云长也一定不会放过曹操,因为云长也是有头脑的。

当关云长夸张飞时,曹操大惊,心想以后如果遇到一定要小心,把这话写在衣服底上,这写出了曹操的细心、认真,我不如他。他把话写在袍底,又记住这话,又不失“尊严,这个法儿真妙”!!

这一回,还有一个重点——斩颜良.颜良与华雄一比,就比不去了,这也一定让人看呆了,关公太厉害了。

第二十六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深为关云长的刀法而折服。

“暂颜良,诛文丑”两名大将,被袁绍视为左膀右臂的两名大将,让关云长不费吹恢之力的杀了,不得不说,关云长被叫做“武圣”,真是名不虚传。关云长“下刀”有三个要点:“稳、准、狠”。只有“稳”才能手起刀落,将对手斩于马下,否则当他再斩时,他的小命就可能保不住了。“准”,同样要找敌人的弱处,否则如果内穿护身甲,就白斩一刀,同样会丢掉小命。对敌人,要狠,否则敌人狠了自己便弱了,如果斩时有怜悯之心,那日后麻烦大了,会后悔的。关云长值得每个人学习。无论对学习功课,还是对待敌人。

还有一人承认了关羽是“武圣”,这人是袁绍,他说:“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可以他对关羽的佩服已入本三分。试想,一个颜良和文丑加起来可把败十几个“上将”哪一个关云长就可以打败曹操了,当然是单挑。而且,看样子,那个人得了关云长,打仗就有了三分底气,毕竟他是世人皆知的英勇无比的将士。

最后,关公还是守大义,去找他的头头——皇叔刘备了,曹操虽不乐意但在小山头上约的三事自己答应了不得不照办,但又不明说。别人都说曹操是奸人,可我认为他和关云长一样,是正人君子,只是在利用别人而已。

我佩服关云长,更佩服曹操。



第二十七回 读后感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真是太厉害了,充分表现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自信、稳重。

过五关斩六将,哪五关?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哪六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

在东岭关,关云长与孔秀打,并不精彩,但颇有温酒斩华雄之像,也反衬出关云长的刀法如何精辟,看!“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体横马下。”一刀就结果了孔秀的性命——谁叫他如此执固呢?这样活该。

在洛阳,有孟坦和韩福来当那个“托儿”,“托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孟坦被斩成两段,试想这要多大的力量呀!当韩福向他射了一箭,而且是尽力身了一箭,中关公左臂,按说,他该像别人中箭一样落下马来,可这钢铁汉子毫不在乎,用口拔出那箭,血流不住都毫不在意,并能给自己报仇,把韩福也杀了。

在汜水关,卞喜软硬兼用,可毫无作用,毕竟“邪不压正”,一个叫普净的和尚告诉关公卞喜的恶意,关公才有所重视。不能太看表面,要看人心呀!

对要看人心,在王植的荥阳哪里也有一个好人——胡班,他告诉关云长王植的恶意,关公马上收拾出城关公的小命是胡班救的,关公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恩人。

在黄河渡口,那个秦琪也没用,只会说漂亮话,没真才实学,被一刀了断了性命。

写完,我忽想起一句话——“狼面对羊,不论是一只还是一群。”

第三十六回 读后感



这一回,有两个要点,第一,写单福——也就是徐庶,他的才能无法在刘备这里继续帮刘备;第二,写单福推荐孔明来帮助刘备,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单福的周易真是厉害,能知未来之事,才避过了敌人的偷袭;他精通八卦,才破了那“八门金锁阵”,可惜他的老母被曹操捉去,当了诱耳,来钓这徐庶这条重量级大鱼。忠孝不能两全,要我,我也会选孝,毕竟是人之常情,毕竟那是生我养我最关心我的人,亲人只有几个,天下英雄才子有好多。不过这徐庶也是倒霉,忠孝两不全,在曹操那里吃白饭,在几年之后,他不发恢作用那在曹操眼里就是饭桶,毫无价值,说不定,还会成为与刘备相通的一个大大的间谍。

好在因祸得福,失去一条鲤鱼,换来一条大鲸鱼,失去徐庶,要得到诸葛孔明,并不是坏事,何况徐庶在曹操那里毫无用处,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足以证明徐庶与诸葛孔明一比就比下去了。

不过当徐庶去卧龙冈见孔明时,孔明已明白刘备一定比不过曹操,一定会先倒下,但刘备的人品会让他考虑,可见人品的重要。

为刘备能知孔明而高兴吧!





第三十七回 读后感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一个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评论,真了不得;卧龙冈上刘备三次访贤,说明这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妈妈真的太刚烈了,宁死不让自己成为奸臣,而且对儿子要求严格,要求他有作为,要辅佐明主。当儿子徐庶被人骗时,她勃然大怒,她骂的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说明徐庶怕妈妈,徐母的话都是对的。徐庶“降曹”之后,徐母引以为羞辱,自尽了,啊,她是一个多么仁义的人啊!竟死了,说明了徐母的刚烈。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说刘备去卧龙冈去找诸葛孔明,曾见到六个人,以为是诸葛孔明,刘备都认为是诸葛孔明,可都不是,刘备怀疑一定有根据呀,他们一定也十分有才华孔明一定更有才华,这六个人给孔明当“托”,来反衬孔明的才华,来证明卧龙的才华。刘备这两次来都没见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亲人朋友倒见了不少,在这种环境下,在这众人影响下,诸葛孔明一定吸收他人之长处,最厉害,这一点深深吸引着刘备,才让他三番五次的来诸葛亮出山相辅,与他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也许是刘备一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访贤士,打动孔明,但愿他下次在家。





第三十八回 读后感



刘备三顾茅庐,方请动大贤,真不一般;孔明二次外出,测验那大贤,真不简单。

刘备有如此大的耐心,去找那孔明,如果是常人,比如说张飞,第一次还好,第二次说把孔明唤来,第三次说去放火,可见如果是常人,一定请不动诸葛孔明。再者以一个君主去拜访一个住草庐的人这事就少见,再加上第一次没见着,第二次还没见着,第三次见着人家在睡觉,让拜访他的人立于门外。平常人拜访了,但是,友人时,友人要出门迎接,可一个君主拜访一个先生,却要在门外等,真是太不像话了。不过这也正好证明了刘备的诚心,打动诸葛孔明出山相辅,共商大事共成大业。

当孔明与刘备回到新野,他们同吃同榻,这又表明了刘备对孔明的尊敬。之后,孔明说什么,刘备就怎么做,这孔明从山间野夫,一下跨到能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军师、丞相。我不仅想:当时,说不定还有更多的诸葛亮等待贤君明主支“开发、利用”呢!

一个女子,为报夫仇,想出妙计,她是——徐氏,一个来亚于徐庶的妈妈徐母的一个女子,真是国的英雄。一个大胆,聪明的女英雄,比奸臣庸臣强多了,女子不可忽视。

向刘备学习耐心,向孔明学习语言表达,向徐氏学习大胆。





第四十一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我佩服刘备的仁义,佩服赵子龙的英勇、忠诚,鄙视曹操虚伪,唾弃刘琮的软弱。

刘备的仁义人人皆知,所以当他“逃难”时,民从大呼道:“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更表现了他的“以民为本”的政策。如果刘备“以已为本”为原则那人们不相信他,那么,人心分离,他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当刘备明知带着百姓,行军很慢的时候,他还是选择带着百姓,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天下,是为了给百姓一个可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没有战乱的地方。有大仁义者,刘备也!

我佩服赵子龙,有这么大的责任心。当我不到自己要保护的人——刘备的家人时,就敢到愧疚,之后尽为寻找,当找到甘夫人,就下马泣哭,以表道歉,而且一路上,杀尽了曹操的几名大将,有淳于导、夏候恩、晏明、张合、马延、张觊、焦触、张南、钟绅等人,而且有8个人是他边抱阿斗边打赢的,真是不容易啊!

曹操太虚伪了,刘琮给他开城门,他不感谢,反而至他于死地,他还不如动物呢!太无耻了,仅仅是为了以绝后患,唉,世上还有这样的人,真是形同无有呀!!!那刘琮也真是的,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姓刘,去投刘备多好呀!不去倒好了,被自己帮过的一个人给杀了,不仅杀自己,还连累了老母,真软弱,真懦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面内自省也!



第四十二回 读后感



读了这一回,有一个地方让我很不明白——刘备为什么把赵云辛辛苦苦救回的小公子阿斗掷于地上,又骂了几句呢?

经过反复思考、阅读,我认为他是在安慰赵云,也就是儿子与大将相比,大将更重要一些。而当时保护刘备妻儿是赵云的任务,当儿子失散,把他找回,也是赵云的正当工作,而安慰赵云,说糜夫人死了阿斗还活着,你把他救回来就很好了,或者说你没有必要去救,只要你活着,比什么都好。但是刘备这样做,会不会让赵云伤心呢?你看,赵云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救出的小主人,刘备竟不屑一顾的掷在地上,这也说明了救他回来多此一举吗?刘备这样太不礼貌了。

不过张翼德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曹操退兵,并少了一员大将,这真是太厉害了,只说了三句话,而大体意思是一样的。试想一声雷,只会把人吓一跳,而张飞说三句话把一个人吓死,这要多大的声音才可以呀!如果舌战群儒时,孔明写稿,让张翼得读,嘿嘿那白面书生,就吓死了十多个了吧!

看的出来曹军很怕孔明,一有特殊情况,就有人说:“又恐是孔明之计”或“此恐是诸葛亮之诈谋,不可轻进”等等,太可笑了。

刘备身边的“英才”真多。

  评说人物之贾宝玉
  最初喜欢上贾宝玉这个人物,是因为欧阳奋强的出色表演。欧阳奋强几乎与贾宝玉这个人物达到一种完全统一的境界。这使我对贾宝玉这个人物开始有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是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他衔玉出生,因此起名为宝玉。因长相秀气,而成为家中的宝贝,被众人所宠爱。贾宝玉这个人物的个性和长相都有几分近似于女孩子,也因此被人说成是个没有气节的男人。更有电影版的红楼梦就干脆找了个女人来饰演这个角色,但我个人认为贾宝玉虽说略有几分相似于女孩子,但他的身上仍然有女孩子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他对女孩子“情不情”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作为女性所体会不到也无法表现的。

  曹雪芹设计的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很巧妙,他的身上有一种叛逆,致使他对封建官场上的那一套厌恶直至,因此他所结交的朋友也都是些戏子一类的边缘人物。但他却也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只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将他摆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而他与生俱来的感情用事的性格特点也注定了他不过是个世外中人,他厌烦人世间的黑暗,受不了人世间的分分和和,却也无能为力。

  终究只是在抱怨人世间的不公而已。也许曹雪芹也只是借这样一个人物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吧。

  下面我想细细的说一说贾宝玉“情不情”的性格特点。人人都知道贾宝玉真正爱的是林黛玉,但很多人奇怪贾宝玉似乎对每个女性都有爱慕之情。其实贾宝玉这种天生对于女性的爱护,使他总是不自觉的对女性产生一种好感,但这种好感很大程度只是因为异性之间的一种倾慕,而并非是男女之间的爱慕。

  而林黛玉的性格正是和贾宝玉相反,林黛玉的性格是所谓“情情”的性格,这也就是他们之间屡屡产生矛盾的原因。

  其实大多数人的感情都是为“情情”,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是一直忠于一种感情的。而贾宝玉的这种性格的设置仅仅是曹雪芹自身想法的一种反映,是虚构出来的。

  至于曹雪芹有意无意的设计一些类似参禅的情节,到高鄂的续写中宝玉最后盾入空门。也许是因为作者的无奈,寻求一种自我的解脱罢了。这里暂不多说。

  我个人认为贾宝玉这个人物的设置很大程度是为反映曹雪芹本身的一些特质,曹雪芹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反映自身的想法和追求。因此贾宝玉人物性格和作风就是曹雪芹表达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渴望真善美的表现。然而曹雪芹的笔墨中也时不时透漏出一些无奈和无能为力,这也是作者面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的情感反映。
  话说贾宝玉

  贾宝玉是个奇特的人物,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能与他成为真正的知音:他是不可复制的,永远不可能重复出现。曹雪芹说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知道:“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使其泯灭也”。而这所有的女性全都靠贾宝玉牵连带动,是从写他一人而表现所有的女子。在我看来,只有贾宝玉才是整部小说的灵魂和主心骨。他爱每一个女性,在那个女性不受尊重的时代和社会里,他大声地唱出了一首女性的颂歌。他对他的家族充满反抗,却又理解家族中的每一个人。他的反抗和他的体贴产生了强烈碰撞,却没有人能像他理解别人一样理解自己,所以,贾宝玉是最悲哀的,贾宝玉才是这《红楼梦》全部的悲剧所在。

  不得不说宝玉深爱着的黛玉了。黛玉曾默默悲叹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其实,大部分时候,她是明白宝玉的——明白宝玉理解自己。可她却从没有试图深入地去理解过宝玉本人。面对文字里的林黛玉,我实在不忍心数落她的不是,在艺术里,在理想境界里,黛玉永远是最惹人怜爱和同情的同样无法被复制的形象,也是最惹人眼泪的一个女子。容貌才情天下独一无二,却是这样的悲惨结局,谁还能不为林妹妹掉下眼泪,可真谓是铁石心肠了。可是,我又不得不说些她的不是,如果世间人都把感情放在理解黛玉的身上,那谁来理解那个最需要理解的宝玉呢?在《梁祝》的传说里,我喜欢的是祝英台,而在《红楼梦》里,在宝玉和黛玉之中,我更喜欢宝玉。

  林黛玉的可爱,并不在于她思想的进步,而在于她的没有被污染;换句话说,不在于她的“异化”,而在于她的没有“同化”——被封建社会封建习性污染和同化。这是薛宝钗在人们心中永远比不上黛玉的原因所在,哪怕她为人敦厚善解人意温柔娴熟,哪怕她有千般的好,在宝玉的心里,也及不上黛玉这一个好。宝钗是封建制度下完美的淑女形象,才貌也并不在黛玉之下,谁娶了她可算得上是和谐圆满前世的造化。可宝玉不是常人,不是这封建社会里有着普通封建观念的人,他能理解宝钗,也格外敬重这位德才兼备的宝姐姐,可他觉得,宝姐姐虽然可爱可敬,心灵上却有一层隔膜。其实,这就是宝玉和宝钗永远不可能化为一体的症结所在——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南辕北辙。

  那么,黛玉和宝玉走的是否是一条路呢?我看不见得。黛玉只不过没有走与宝玉相反的路罢了,这在宝玉身边所有的人里,哪怕是大观园这个洁净的女儿之地,黛玉的这一点已经是最可贵的了。如果说宝钗的悲剧是为顺从唱了一首挽歌,那黛玉的悲剧就是不顺从的自我埋葬。所以,宝钗只是封建社会里一个完美淑女的写照,是现实里的一个典型人物,而黛玉则更超脱,更理想化,比之于宝钗,黛玉这个形象更有先进性,也更可悲可叹可歌可泣。

  但是,林黛玉的许多小习性,我实在不太喜欢。比如她对宝玉的无法理解,不是发脾气就是抹眼泪,不免让我在对宝玉无限同情的同时,带上对黛玉一些小小的不满情绪。但宝玉是很有胸怀的,两个彼此心怀爱情的人,闹闹小性子或许更能增加感情,所以这就不说她罢!让我不能接受的是,黛玉很不能宽谅他人,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在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章里,黛玉大肆嘲笑她是“母蝗虫”。在我对黛玉怀着怜爱之情的时候看到这三个字,觉得实在很刺目。刘姥姥是乡下人,没见过世面,甚至粗俗不堪,可是她直爽善良,敬重大观园里每一个人,最后巧儿得救也多亏她变卖家产,因为她懂得感恩,虽然那样的恩惠对当时大观园里的人来说简直是牛身上拔毛,大家只当她来逗个乐,无情地嘲笑她一番,送些衣料铜钱打发她走罢了。可在这个善良的乡下人看来,这已经是巨大的恩赐,觉得自己攀上这样的亲戚真算是有福之人,对所有的人都充满感恩。即便是这样一位让人同情的老人,黛玉也不放过刻薄嘲讽她几句。所以,我总觉得,黛玉并不是单纯的清高傲世,还有一些“不饶人”的尖刻,就像她总是躲在自己的小悲哀里为自己无限哀悼,却不去理解别人的悲哀,更无法理解世界的大悲哀。从这点看,她与宝玉的差距又拉开了一大截。

  当然,黛玉是可以被辩护的,她作为深闺里的一个少女,没有抛头露面的机会,无法和外界打交道,并不懂得外面世界的可悲可恶,更无法了解一个时代的巨大缺陷和罪恶,她只能天天于茜纱窗下苦苦琢磨宝玉的心思,时时垂下泪来,还常常发些小脾气闹些小性子。那么,要求黛玉在思想和认识上能达到宝玉的高度,实在是苛求。黛玉的没有被同化和污染,在宝玉看来,已经比金子还珍贵。

  然而,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曹雪芹写好的前80回,至于他心中的结局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我们只能大相猜测。基本上所有的文学家都表示,千万不能看高鹗续的后40回,会打乱了你的思路,打乱了曹雪芹所有的精巧布局。

  在这前80回里,有一个人的命运是完整的,因为她的死在曹雪芹的笔下完成了,就是那个“风流灵巧,心比天高”的丫鬟晴雯——《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女孩。当然,我也喜欢“眠芍”的史湘云,喜欢她作的每一首诗。有人说从曹雪芹之前各种铺垫的迹象表明,他的本意是宝玉最后与湘云重逢,而湘云的原型也是曹雪芹后来现实生活中的伴侣,帮他抄整《石头记》的爱人;也有人猜测应该是妙玉。不管怎样,曹雪芹留给了我们永远的谜题。而缠绕这所有谜题的,只有一个人——贾宝玉。
  评说林黛玉

  作者:雨歌

  林黛玉是姑苏才子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名“潇湘妃子”,字颦颦。她是曹雪芹笔下:“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典型个体之一。

  林黛玉的身段姿色都是迷人的,无论你是从曹雪芹的笔下还是各个时期的插图、影视、戏、剧无不表现出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林黛玉更具艺术魅力更动人心魂的还是她那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以及内慧外秀的特质。正如她的蒙师贾雨村所说,他这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林黛玉从小就深受母亲教诲,善于审时度势,察言观色。以至于过多的步步小心,才形成了后来的生性多疑,处处悲观。

  林黛玉是才女,是曹雪芹笔下诗化的女儿。才艺表现在多方面,她不但读《四书》,她还喜欢读《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等。对于诗歌,李白、杜甫以及李商隐和陆游的作品,她不仅熟读,而且颇有研究体会,乐器曲谱亦是识家。不过,林黛玉性格特征以及她的叛逆精神和悲剧命运,都在她的诗作里表露无遗。她有着历代女作家的性格和命运,而又有别于她们。当然,这些都要归功于曹雪芹的奇思妙想和巧安排。

  另一方面,林黛玉的乖巧俊秀,在刚进贾府时,你就能从凤姐的“嘴”和贾宝玉的“眼”知晓八九不离十。凤姐一见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王熙凤何等人物,当然不会是信口雌黄。读到此处,想必读者已经领略到了林黛玉的美。然而,在另一个主角贾宝玉的眼睛里,却又是另一番色相:“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这更让读者见识了另一种风范和神韵,给读者一个仙女模样的想像空间。具体是一个什么模样呢?神仙是抽象的,恐怕一百个人有一百多个模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无须担心,那就是美、善良和愉悦的心境。

  为什么《红楼梦》里里外外,时至今日还那么让人牵肠挂肚的林黛玉,甚至会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这应该说是曹雪芹为其塑造的强大艺术魅力而形成的一种悲剧美,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必然结果。越是她的美和她的悲剧互相发生冲突时,给人的意象越是深刻,越能打动人的内心。

  其实,林黛玉的死,完完全全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用现在的时尚词语来说就是冷美人,可又不同于现实的冷美人。林黛玉的冷是精神的内向,是疑心形成的。她处处小心,步步留心,不肯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为的只是怕别人耻笑。从表面上看是适份合度,其实,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压抑,是一种不自信的冷。贾宝玉与薛宝钗大喜的日子,也就是林黛玉的死期。为什么这么凑巧呢?这就是林黛玉的性格使然,本就积忧成疾,又遇雪上加霜,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寄托都成为了泡影,剩下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里林黛玉的死似乎不太真实,我倒认为她应该是自杀的。二百多年前的林黛玉,如果是在今天,她也同样会有自杀的倾向,能促使这个结果的自然是婚姻的归属问题。在封建社会,那结局是注定的。可是在这自由恋爱的今天,林黛玉能幸免于难吗?不!不能!为什么?那就是性格的缺陷。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她玲珑地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玩弄着大小权利,千万两银子从手边流进流出。虽然好景短暂,但一个女子能精明至如此,不得不令人叹服。周瑞家的评论说凤姐只怕有一万个心眼子,只怕还说少了。
  王熙凤的娘家是四大家族之一,这点人尽皆知,可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并不止来自于家族。初次登场时,她八面玲珑的手段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这样一个伶俐人,怎能不讨得贾母喜欢?这样一来,凤姐自是等同于靠住了一座大山。然而凤姐的声势也不全仰仗贾母,她自有自己的干练。
  第二十回时,李嬷嬷因妒忌袭人受宠而大发牢骚,宝玉等人皆束手无策,凤姐来时,却三分敲打七分宽慰,哄的李嬷嬷脚不沾地地跟了她走。宝钗黛玉的评论极妙:亏她这一阵风来把个老婆子撮去了。
  依我看来,凤姐的骨子里就是有一种威严,让人忍不住臣服。纵使粉面含春时,亦有不露之威。因上述种种,王熙凤才有了辣的资本。
  凤姐的辣,第一便是麻辣,是掺了麻油的芥末,先麻得人酥倒,再辣得人眼泪直流。兴儿说得再精当不过: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贾琏偷娶尤二姐自是逍遥快活,凤姐又怎能依得他的不专心?于是,王熙凤的矛头直指尤二姐:主动迎尤二姐进贾府,又将其引见给老太太,王熙凤可是做足了宽宏大量的温顺模样,怨不得尤二姐初时认定她是好人,贾琏亦认为她改了性子,贤惠起来,可实际又如何?向众人捅出尤二姐有过婚约的人是她,唆使张华状告贾琏的也是她!
  但她行事又是如此周密,直到她暗借秋桐之手逼死尤二姐时,现在众人面前的依旧是顺从丈夫的好妻子,宽宏大量的好姐姐,无一点坏形。
  为贾瑞设下相思局时,凤姐不过略施小计;这次对付尤二姐,却可谓声势浩大。不但彻底改变了自己妒妇的形象变得“贤德”,还将尤二姐定位为一女事二夫的罪人。她把自己和尤二姐的私人斗争巧妙地推到严酷的封建礼法面前,自己占尽了舆论上风之后,还要将尤二姐送到大家长之前受审,终逼得尤二姐吞金自逝。最后,还要命旺儿杀张华灭口!
  脸上好晃眼的笑,脚下却好大一个绊子!这又是杀人不见血的手段了。王熙凤的确够毒够狠,却又真的够果断。与敌人抗衡固然需要勇气,但在敌人落败后下决心斩草除根却需要更大的勇气!在那个互相压榨的时代,根本不该有心软这个词,一时的仁慈,却会是将来的致命伤。
  王熙凤是向来不缺这杀伐果断之勇气的,因为她还有一种辣。那是小辣椒的辛辣,最张扬,最直接。
  好强的王熙凤素喜卖弄威严,向来对下人严苛。铁槛寺的小沙弥一个不小心撞进她怀里,她扬手打得那孩子一个趔趄;平日处罚犯了错的丫头也自有一套办法:“垫着碎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不给”。
  平日尚且如此,何况秦可卿病故,宁国府俱交给她打理?且不说她先想的五条弊端条条在理,单是她给下人们立威时的一句话,我个人看来便是大有玄机。她说,“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那么好性!”一句话,透露出了秦可卿的脾性,却已说明,王熙凤早就开始留意起秦可卿的管理方式。换句话说,在错综复杂的贾府中,王熙凤不甘只做看客。正因为有野心,有头脑,凤姐才能接掌宁国府,弄权铁槛寺,把那么多偶然化成必然。
  虽说铁槛寺一事中,凤姐的手腕多少有些青涩之处——留了那么多活口即意味着日后可能落人话柄。——却已呈现出霸气:“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而且,得的三千两银子无疑长了她的勇气,以致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这又是凤姐之辣了,她敢想敢做,辣得干脆利落。
  王熙凤雷厉风行,又毒辣无比。让人叹服,又让人憎恨。让人骂声不断,又不得不佩服她的铁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曹操,在婚姻中却强势得令人心酸。凤姐生日时,丈夫竟与鲍二家的媳妇厮混。她固然可以拿绳子来,打烂那不长眼的望风丫头,固然可以用簪子戳烂那小蹄子的嘴,固然可以厮打鲍二家的,固然可以堵在门口破口大骂,固然可以一路哭闹着到家母面前。可见了贾母时,她开口又是什么?“老祖宗救我,琏二爷要杀我!”之后,才引出丈夫的背叛。因为她再清楚不过,她的老祖宗,她的婆婆刑夫人,只会偏袒贾琏,并不会彻底解决她夫妻二人的矛盾,所以她也只能控诉贾琏欲杀她。除此以外还能如何?一向宠她的贾母也只认为这是“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人人都打这么过”。
  好个“人人都打这么过”!一句话,为贾琏的无耻行为找了个多冠冕堂皇的借口!让凤姐身为一个女人情何以堪?强悍又如何?无法挽回那失败的婚姻。此刻,凤姐的辣却又是酸辣,自己翻了醋坛子,也让读者窝心。
  王熙凤是辣,却只是在保护自己。在这场人生游戏中,她只想活下去。想活下去又有什么错?所以我认为,不该简单以“坏”这一个字妄自评说王熙凤,因为在那个时代,她有自己的不得已。那个黑暗的时代,造就这个女曹操,却又毁了她!
  王熙凤啊,不过是凡鸟入凡世。

建议lz看看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很全很经典。

这红文章自己写吧
我用一些资料 发给你吧


求几篇对红楼梦某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发表的评说
然而,《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里林黛玉的死似乎不太真实,我倒认为她应该是自杀的。二百多年前的林黛玉,如果是在今天,她也同样会有自杀的倾向,能促使这个结果的自然是婚姻的归属问题。在封建社会,那结局是注定的。可是在这自由恋爱的今天,林黛玉能幸免于难吗?不!不能!为什么?

《红楼梦》哪几回比较重要
第3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这一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角在此回悉数登场。第5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这一回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提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名册以及十二首曲子,名册及曲子中,对十二钗的...

求一篇对《红楼梦》里的某一个人物评论(800字)
在教育小红的那篇话里,她表示过对头脑清醒的同性的喜爱,从她使用的人员看,平儿、小红都聪明过人,凤姐最青眼相加的探春与她更是性格相似,胸中自有丘壑。 干部站错队伍,对仕途的影响是致命的,续弦没有根基的邢夫人,与娘家资本雄厚、育有皇妃的王夫人自然没法相比,但王熙凤没有考虑到一点,王夫人是她的姑母,即使有...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十篇)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篇1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了之后让人受益匪浅。《红楼梦》是清朝的曹雪芹写的,作者这么用心就是为了让我们后人明白历史,从历史之中明白一个道理。《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主要记述贾,王,史,薛这四大家族的故事,由富贵上的顶尖到灭亡的...

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小编分享: 红楼梦读书笔记汇总(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篇一】 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可以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并涉及史、王、薛三个家族,以及官府、市井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全景式地展开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 看完《红楼梦》,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黛玉。林...

概括红楼梦的情节和主旨
1、红楼梦的情节: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未知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

求一篇关于红楼梦主要人物性格的论文
在红楼梦里,宝钗可能是最善让的了,而且我觉得她的善让并不象某些红学批评者所说的“深受封建礼教熏陶,带者虚伪的面具,严守封建道德具有很大欺骗性”而是发自内心的谦虚忍让,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比如在贾府里,赵姨娘、贾环母子是一对讨厌的角色,别人都看不起他们,包括与他们最亲的探春。可是宝钗却能做到一视同仁,...

红楼梦主要回目是什么?
开篇交待《石头记》(红楼梦)的来由:一僧一道携无缘补天之石(通灵宝玉)下凡历练,逢姑苏甄士隐。甄士隐结交并接济了寄居于隔壁葫芦庙内的胡州人氏贾化(号雨村)。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上关于《红楼梦》的几篇解读很好,不知道出自哪里?现 ...
此外,该教科书还附有《脂胭斋重评石头记》书影、《红楼梦》人物和大观园等插页和插图。该教科书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综合讲座、导读、文选、鉴赏、研究于一体,创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为使本教科书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编者先后设计了讲座式、导读式、文选式、鉴赏式、研究式...

丰润区18991192185: 红楼梦主要人物故事 -
杨罚善存: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情节 1. 木石前盟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

丰润区18991192185: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有什莫? -
杨罚善存:[答案] 主要人物: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

丰润区18991192185: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介绍及情节(人物介绍5个就行,要简短的,一个人10个情节就行,好的一定追加分!) -
杨罚善存: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

丰润区18991192185: 求一篇红楼梦的读后感要求针对其中的某一段故事情节或某一个人物形象
杨罚善存: 提到《红楼梦》,人们总会想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而一提到林黛玉,人们总会想到她随时都可能流下的眼泪.可以说,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过去与未...

丰润区18991192185: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例、精神品质 -
杨罚善存: 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王夫人,贾母,贾府三艳(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政.黛玉的下人:紫鹃,雪雁.宝玉的下人:袭人,晴雯,麝月,秋纹等. 主要事例:每一回的目录都是主要事例 精神品质:好事多磨.

丰润区18991192185: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事件,(不要性格,家庭等) -
杨罚善存: 林黛玉,主要事件有黛玉葬花,性格是很多愁善感,才华横溢所以为人高傲,天真直率. 薛宝钗,主要事件有宝钗扑蝶.性格是处事深沉,城府极深,有才学 贾探春,主要事件是抄检大观园时对她的特写,还要打理大观园做法.性格是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封建等级观念深固. 史湘云,主要事件大观园里做诗时都有她的精彩表现,和贾宝玉雪中割鹿肉吃等.性格是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胸襟坦荡. 妙玉,主要事件有妙玉奉茶.性格清高孤傲 王熙凤,主要事件有凤姐弄权.性格政治性很强,利用权势残忍阴毒

丰润区18991192185: 求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 人物的主要事件.主要事件要求两个以上 每个事件不能最好不超过8个字
杨罚善存: 林黛玉:冷月葬花、宝黛共读西厢、进贾府.宝玉:砸玉、出家、梦游太虚幻境.

丰润区18991192185: <红楼梦>里人物的主要[事迹] -
杨罚善存: 薛宝钗 宝钗扑蝶贾元春 元春省亲晴雯 晴雯撕扇子刘姥姥 刘姥姥进大观园香菱 香菱学诗史湘云 湘云醉眠芍药茵龄官 龄官划蔷金钏 金钏投井妙玉 妙玉奉茶尤三姐 尤三姐绝命鸳鸯剑尤二姐 尤二姐含恨吞金贾迎春 贾迎春误嫁孙绍祖鸳鸯 鸳鸯抗婚贾赦宝琴 宝琴提十绝句紫鹃 紫鹃情辞试宝玉贾宝玉 贾宝玉冒雪取红梅

丰润区18991192185: 求《红楼梦》主要人物简介和其主要情节 -
杨罚善存: 部分人物简介;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

丰润区18991192185: 红楼梦主要人物 情节 -
杨罚善存: 贾宝玉:本是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浇灌绛珠仙草,后转世到贾家,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儿子,出生时口含宝玉,故取名宝玉.喜欢林黛玉,后被骗娶薛宝钗,最后出家.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浇灌,修成女体,为报恩下凡,把一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