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嘉祥县的曾子是什么人

作者&投稿:云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山东嘉祥曾子故里是什么地方? 我要简介~

  山东嘉祥曾子的故乡,现以石雕手套出名,出口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为嘉祥创造了经济效益。曾子古代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儒家传人·是世界的传奇人物,嘉祥位于济宁西边,北临327国道,南有济宁飞机场,地理位置良好。

  人文地理
  嘉祥县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的长方形。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海拔高度一般在35~40米。低点在县城东南金屯镇东部,海拔35米;高点在县城西北黄垓乡中部,海拔40米。东南比西北相差5米,东比西相差3~4米。全县有大小山头126座,多是东北、西南走向,呈岛状突出平地,主峰海拔高度一般在50~200米,成为鲁、豫、皖、苏交界平原地带的独特自然景观。纸坊镇与马集乡交界处的孟良山(旧名塔山),海拔243.1米,为全县最高点。
  嘉祥县境位于黄泛冲平原的边缘,平原遍布全县各乡(镇)。海拔一般在35~40米之间,其面积为95.3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45.74万亩的65.4%。主要分布于黄垓乡、老僧堂乡、孟姑集乡、卧龙山镇、梁宝寺镇、大张楼镇、马村镇、万张乡、疃里镇、嘉祥镇等乡(镇);洼地40.5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8%,主要分布于县城、大张楼、梁宝寺和县城东南马集、金屯东部、仲山、满硐、纸坊等乡(镇)。山地9.9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8%,主要分布于纸坊镇和满硐乡、仲山乡西部、马集乡西部、嘉祥镇的南部、卧龙山镇的中部和南部。
  嘉祥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13.9℃。在东亚季风影响和控制下,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在季节分配上很不均匀。春季温度回暖快,气候多变,降雨稀少,多西南风。3~5月平均降水量99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5%,而蒸发量大,常形成春旱,夏季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常有暴雨。6—8月份平均降水量398.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0%。由于降水集中,强度大,多形成洪涝灾害和旱涝相间发生。秋季气温急降,雨量减少,天多晴朗,9—11月平均降水量133.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常发生秋旱。冬季常为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12月-2月平均降水量3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

  嘉祥-历史渊源
  嘉祥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西取狩猎,获一麒麟,此地取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嘉祥"之名,公元1147年置县。考古发现境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发展,文化繁荣,成为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嘉祥历代人才辈出,是古代四大圣贤(孔子、孟子、曾子、颜子)之一曾子的故里。曾子师从孔子,孔子之孙子思师从曾子,孟子师从子思。曾子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中国主流传统文化儒学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中中,曾点、曾参、申雍、冉求、冉枨六位为嘉祥籍,曾子弟子历史名人乐正子春、公明仪、公明宣、沈犹行、阳明夫、子襄等也是嘉祥人。东汉以信著称的庐江大守范式,东晋号称"兖州八伯"之一的太尉郗鉴、北宋有著名
  文学家王禹称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元朝刚正不阿的吏部尚书曹元用、明朝为政清廉的太仆寺少卿黄嘉宾和执政严明的兵部侍郎高斗光均为嘉祥籍。

  嘉祥-自然资源
  嘉祥县境内矿产丰富。已探明有煤面积125平方公里、总储量16.94亿吨,梁宝寺煤田煤炭地质储量10亿吨,煤质为气肥煤,现由肥矿集团建矿开采。金屯镇东部,深层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待进一步勘查。新挑河乡坡刘一带煤田面积约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约5000万吨,现由里能集团建矿开采。嘉祥县石灰岩储量丰富,品种齐全,全县石灰岩探明含量约为90亿吨,
  既有厚层状、巨厚层状石灰岩,也有板状及条带状石灰岩。既有质纯灰岩,又有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豹皮状灰岩和白云岩。质纯灰岩是生产优质水泥的主要原料,豹皮状岩是十分漂亮的建筑面料:鲕状灰岩的物理机械性能是碳酸盐岩中的姣姣者,白云岩的物理机械强度好,且化学性能稳定。

曾子故里考析
王瑞功
曾子故里武城在于何地,现有两说,即在今平邑与在今嘉祥(平邑旧属费县,引文中称武城在费县者即指今平邑--编者)。在这两说之中,“平邑说”理由较为充分,兹考析如下:
(一)鲁国只有一个武城
春秋时的鲁国武城邑,先秦文献如《论语》、《春秋经》、《左氏传》及《孟子》中都多次出现过。《春秋经》中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城武城”,这是第一次,晋朝杜预注曰“泰山南城县”。《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邾国人修筑翼城,返回时路经武城,被武城人打败,俘获了邾国将领徐、丘弱、茅地;《左传》哀公八年(前487年):“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境田焉,拘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导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吴师克东阳而进,??遂次于泗上。”这两次所言之武城,诸家注释一般都认为是费县的武城,澹台子羽的故里。《论语雍也》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耳?’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阳货》篇又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事。《太平御览》卷一六《沂州》引《论语阳货》之文,下注曰:“武城在今费县。”《孟子离娄下》记“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曾子与弟子离去之事,曾子所居之武城,学界亦认为是费县的武城。
襄公十九年所城之武城,即今平邑县南武城(晋朝时为南城县治所),与子游所宰,曾子、澹台灭明故里为一地,其它未见另有一武城。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名考异》引程启生说;襄十九年《经》所书武城,在济宁州嘉祥县界;昭二十三年《传》“邾人城翼,还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与哀公八年《传》所云武城,乃费县之武城。费县乃鲁与邾、吴相接界,非所当备齐之处”。考:襄公十九年“城武城”,《左传》曰:“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查《春秋经》及《左传》,自襄公十五年至二十年,齐、鲁、邾之间有下列大事:襄公十五年《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邾人伐我南鄙。”襄公十六年《经》:“齐侯伐我北鄙。”“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左传》:“(晋)平公即位,??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襄公十七年《经》:“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率师伐我北鄙,围防。??冬,邾人伐我南鄙。杜注:齐未得志于鲁,故邾助之。”《左传》:“冬,邾人伐我南鄙,为齐故也。”襄公十八年《经》:“秋,齐师伐我北鄙。”《左传》详述此役鲁在晋援助下大败齐师过程。襄公十九年《经》:“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柯。晋人执邾子。”“取邾田,自水。”“城武城。”襄公二十年《经》:“仲孙速率师伐邾。”《传》曰:“二十年春,及莒平。??夏,盟于澶渊,齐成故也。邾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也。秋,孟庄子伐邾以报之。”由上列大事看出,齐伐鲁,都是“伐我北鄙”,设若鲁有两武城,则直接防齐之武城应在鲁国北部边界;唐人司马贞为《史记》作《索引》称“武城属鲁。当时鲁更有北武城,故言南也”,或许就是据此推论。但既未指地望,后人亦未曾言及,故难作根据。而邾国当时与齐国友好,虽与晋、鲁会盟,并于十八年参与伐齐之役,系为晋所迫;其私与齐国通使,说明邾国实际上是站在齐国一边的。自襄公十五年至十七年邾国两次伐鲁,且十七年之“邾人伐我南鄙”,《传》言“为齐故也”。费之武城为鲁南鄙,与邾北境相邻,“城武城”防邾亦即防齐,并不矛盾。再说,襄十九年“城武城”,二十年即伐邾,也可视为在防御工事上加强之后的行动。查《左传》所记齐伐鲁所经之路线,未有在今嘉祥附近者;故又一武城在今嘉祥之说难以成立。鲁国在春秋时见于记载者只一武城。“两武城”之说原因复杂,下详论之。
(二)南城即武城
南城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说:“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以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史记》“三家注”未说明南城之地望所在,于“泗上十二诸侯”,《索隐》曰:“邾、莒、宋、鲁之比。”顾炎武认为此“南城”即武城。《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南成县”,《后汉书郡国志》泰山郡有“南城县”,并说明“故属东海,有东阳城。”可证西汉之“南成”即东汉之“南城”。“东阳城”,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左传》哀八年‘克东阳’。襄十九年‘城武城’,杜预曰南城县。”东阳故城,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是费县的关阳镇(在今平邑县南武城东四公里处),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认为“此说可疑”,提出“今费县西北平邑县南数里有东阳镇,不知是否即此”之说。不管哪一种说法,东阳城都在今平邑县境。这个南城县,旧本《晋书地理志》作“南武城县”,是不对的。查《晋书》之《羊祜传》、《景献羊皇后传》、《惠羊皇后传》,介绍籍贯时都称“泰山南城人”;又,《羊祜传》曰:“其后,诏以泰山之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祜为南城侯。”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指出致误的原因“乃因下文有南武阳而衍一武字”是可信的。中华书局校点本已经改正。同样,杜预注《左传》于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条曰“泰山南武城县”,是其书在流传中误增一“武”字,由上引唐代李贤注引杜预之说即为“南城县”而非“南武城县”可知。
《隋书地理志下》于琅邪郡记有费县、颛臾县等。在“颛臾县”下作了如是说明:“旧曰南武阳,开皇十八年改名焉。又有南城县,后齐废,有开明山。”按:开明山,亦曰石门山,在南城山西侧,东面即武城。此山自南而北,石脊中断,象是门户。太阳沉西时,山谷已暗,只有石门中一线阳光犹存,当地人呼为“漏明崮”。清人阎若璩《四书释地》谓“武城在(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即此。可见,南城即春秋时鲁国之武城邑。
(三)曾子与澹台灭明俱为武城人
《后汉书王符传》引王符所著《潜夫论浮侈》,其中有“案、毕之陵、南城之冢,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孝”之语。唐人李贤注曰:“南城山,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也。”后汉之南城县,北齐废,其地入南武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称颛臾县;唐贞观元年,省颛臾县入费县。曾子葬父之地,即其故里春秋之武城。对于曾子葬父之所,即便是倾向于南武城在今嘉祥县的明代人包大,在其所著《兖州府志》(明万历元年刊本)卷五《世德曾子父母考》中亦曰曾子将其父曾“葬于费县西南成山”,所据即李贤之注。只有明代从江西永丰迁于山东嘉祥奉祀曾子庙墓的曾质粹后裔、曾子六十九代孙世袭翰博曾毓在《武城家乘》中否定:“旧言曾子葬父于费县境内,宗圣‘志在《孝经》’,岂忍委先灵于远地?”俞正燮评曰“其言可谓憨谬”,是很恰切的。
前引《左传》等书,已知澹台灭明(字子羽)是武城人。郦道元《水经注》引京相说:“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此言更加明确。(案:此说中之“南武城县”,亦当作“南城县”。)
(四)“两武城说”之由来及其演变
“两武城说”源于《史记》。其《仲尼弟子列传》称曾参“南武城人”,而澹台灭明则为“武城人”。在《曾参传》中,唐代司马贞《索引》称鲁有南北二武城,即是为此。张守节《正义》另有解释:“《括地志》云‘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也。’”是否定鲁有两武城之说。在《澹台灭明传》中,《正义》引《括地志》云:“亦在兖州。”《言偃传》:“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正义》对“武城”的注释是:“《括地志》云‘在兖州,即南城也。’。《舆地志》云‘南武城县,鲁武城邑,子游为宰者也,在泰山郡。’”《括地志》是唐初魏王李泰组织门客所修,成书于贞观十六年。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兖州上都督府,贞观十四年置,管兖、泰、沂三州。时费县属沂州。故《括地志》所云“南武城在兖州”、“在兖州,即南城也”之“兖州”皆是指兖州上都督府而言。曾参与澹台灭明,都是春秋时鲁国武城人,为什么司马迁称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学者们作了各种探讨。明代姚庭槐首先提出了“加‘南’于曾而不加‘南’于澹台者,蒙上言之耳”的看法(见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卷八《曾子南武城考》),明人王雅量、清人顾炎武等从其说。清代胡元玉《武城考》一文在考证了《晋书地理志》之“南武城”其中“武”字为衍文后作结论说:“参互考校,曾子、子羽既是同邑人,隋以前又无南武城,则《史记》南字、《大戴记》注之南字、东字,皆非其旧可知。盖后人据误本《晋志》增《史记》,而加之未尽,灭明下尚作武城。后又据误本《史记》,疑鲁有两武城,因及妄增东字于灭明下也。”(《璧沼集》卷三,转引自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之《地理类汇编》)亦可备一说。古书在流传、抄写过程中,误增、误删、误改、遗漏等错讹,所在多有。即如《史记》“曾参南武城人”之“南”字,也许是因春秋时鲁国之武城邑成为西汉时之“南成县”,在传抄中误增,亦不无可能。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今后仍应予以研究。
不论《史记》称曾参“南武城人”也好,澹台灭明“武城人”也好,宋代以前的各种注释,都明确肯定曾参之故里武城为汉至北魏的南城县,即今之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但自明代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说在今嘉祥县南武山发现了“碣曰‘曾参之墓’”的“悬棺”,之后,曾子故里出现了“嘉祥说”,鲁国“两武城”还是“一武城”则都围绕着曾子故里是在费县抑或嘉祥而展开。明、清时代所修之《嘉祥县志》也认为春秋时鲁国只有一个武城,在嘉祥南武山之阿城,费县没有武城:“费在春秋为季氏私邑,但闻为费,不闻为武城也”。俞正燮《书(武城家乘)后》记曰:“今嘉祥城东门立数石,表之云‘武城古邑’,又云‘言子为宰邑’,又曰‘曾子故里’,又曰‘澹台子故里’,又曰‘黔娄故里’。”对此现象,俞氏称“鬼神有知,徒为先贤所恶”。学者中持“两武城说”者,除就《史记》中《曾参传》加“南”字、《澹台灭明传》无“南”字而肯定“明是两地”外,再一主要论据是《孟子》中“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曾子率其弟子离开一事,认为不合情理:“若其本邑也,则家室在焉;既云为师,亦徒党里塾之常所谓乡先生矣;一旦寇难之来,方效死,徙无出乡,相守望扶持之义,而徒以舍去鸣高,岂人情”否定了费县之武城为曾子故里,就转向嘉祥了:“嘉祥于今曲阜为西南,与巨野县皆古大野地,曾子祠墓存焉。”(赵佑《四书温故录》,转引自王定安《宗圣志》)但这种说法仅系推论,于史无徵,所以赵佑只好假设:“要鲁有两武城。武城地险多事,故见《经》屡;南武城没,不见《经》。而曾子自为南武城人,非武城人。”(出处同上)汪之昌《武城考》承认:“而诸家说鲁武城者,于费县则毫无异词,在嘉祥者未能确指所在。”(《青学斋集》卷九)可以作这样一种设想:如果不是成化初年的“曾子悬棺”出现,曾子故里之在嘉祥一说,大概除了《嘉祥县志》或《巨野县志》以外,是不会引起学者注意的。
(五)几则值得注意的史料
俞正燮《书武城家乘后》指出:“足证武城为嘉祥者止有一篇:《嘉祥志艺文》有济宁路教授赵思祖作《鲁秋胡庙记》云,庙在嘉祥县南五十里??。”(详参本志附录二《曾子故里考文选》所录此文)俞氏考证后说:“作伪者以为托于元时,则嘉祥为南武城非成化后人妄说。”类似的材料,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中亦可看出:渔人能认识蝌蚪文,确属奇闻;而除了这“渔人”之外,“鸣于有司,因即瘗碑而为之茔”,到底是什么样的“悬棺”和墓碣,似乎谁也不知道,神龙见首不见尾,别的史料都未记载,即如《明实录》,一字也未涉及。万历年间包大纂修的《兖州府志》卷八于“琴堂”的碑文,说是署为金太和七年正月上元日苏思忠立。题为《重建琴堂记》,“乡人相传以为昔曾子尝弦歌于此,后人因作堂以识之,或曰乃子游弦歌处也。”则时间更早,模糊其词,真假难定。
明代万历年间任过礼部尚书的于慎行系东阿人。在其家居期间,对万历元年包大所修的《兖州府志》作了修订,万历二十四年刊行。卷七《圣里志中四配世家曾子》,除介绍曾子生平及历代赠封外,全文引《费县志武城考》,论证曾子为费县人。卷二十三《陵墓志》,于嘉祥“宗圣公墓”称:“在县南四十里南武山西,墓前有祠。详见祠庙圣里,有辩。”“辩”即指《费县志武城考》。“鲁秋胡墓”条曰:“在县南五十五里平山之下。居民有邵氏者,称秋胡妻邵氏之后,为立庙山巅云。费县亦有秋胡墓,于理为近。”于费县“曾墓”下记曰:“在县西南八十里南成山。《王符论》所‘南城之墓,曾子非不孝’是也。《史记》‘曾子南武城人’,南武城者,汉泰山郡南城,即今之费也。《县志》记曾墓在磨山故县之墟,于理为近。今祀于嘉祥,误矣。”卷二十四《祠庙志》,于费县“子游祠”条曰:“在费县西南八十里,武城东关阳川。”“澹台祠”:“在县西南七十里。”再阅《兖州府志》卷首《府境州县图考》,《嘉祥县图》在南武山之南有曾子墓、曾庙,《费县图》则在南成山北画上武城。更值得重视的是于慎行在卷二十四《祠庙志》末所写的《论》:“兖之秩祀备是矣。其间有典礼甚重而传信失真,有遗迹可凭而肇未举者,是不可不知也。夫尧葬谷林,在济阴城阳,今曹州之境也,而祀于东平;曾子家于武城,今费县之境也,而祀于嘉祥;此当厘正者矣。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就时于负夏,皆郡境也,而祀于平阳;商之北亳与有之国,在曹之蒙城,亦若有据,而祀于偃师;此当核实者矣。国家景仰前王,敬共明祀,不爱圭璧牲帛;奔走奉祠之臣跋涉致享而至于失其真迹,祝史陈信胡以辞焉。姑记于此,以告后之正礼典者。”
在此之前,孔子65代孙、知曲阜县事孔承业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编纂《阙里志》,于“曾子故里”,先列“费县说”,次列“嘉祥说”;两说所引资料的权威性及可信性的差别,一目了然,(详见本志末附录二)故清人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誉之“辩驳尤详”。嘉靖三十一年距曾质粹迁徙嘉祥才十七年,而孔氏为“孔、颜、曾、孟”四族之首,对嘉祥说并无确认之意;于慎行于万历十七年任礼部尚书时曾奏请拨给宗圣祭田三十顷,是对曾子的尊重。他长期在礼部,任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直至尚书,对于曾子有关的赠封及朝廷章奏、诏书应该是熟悉的。设若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的内容凿凿可据,于慎行起码会承认曾子“悬棺”的真实性,而不会在《兖州府志》中全面否定“嘉祥说”,且指出是“此当厘正者”了。
清代的张鹏翮所修《兖州府志》, 关于“曾子故里”及葬所问题加案语说:“《费志武城考》辩论武城虽详,然今费县止有曾皙墓,并无曾子墓。今嘉祥既有曾子墓可据,古人尽有父子异地而葬者,何必纷纷耶?《传》云:‘有其举之,莫可废也。’从之而已。”王定安在《宗圣志》中称赞此语“最为通论”。诚然,如果确有“曾子死葬嘉祥”的根据,张氏之言是很可取的;问题在于,不仅没有确据,而且“嘉祥说”也是以“武城在嘉祥”为依托的,也就是说曾子故里与其墓葬之所为一地。
对于曾子之墓在嘉祥南武山,曾子70代孙曾国藩去祭祖时,在《日记》中写道:“缘宗圣公墓久已佚亡,不知所在。明成化初,山东守臣奏:嘉祥南武山有渔者陷入一穴中,得悬棺,有镌‘曾参之墓’。弘治十八年,山东巡抚金洪奏请建享堂、石坊,即今林也。余观山石顽犷,地势散漫,不似葬圣贤者,殊以为疑。”曾国藩的“疑”仅就局部而言,亦应引起重视;而孔承业、于慎行等人这些距“悬棺”一事发生时间较近而对曾子问题有研究的人的观点似更值得思考,以期得出恰切的结论。
曾子
平邑曾子山
平邑曾子山

曾子是孔子的徒弟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一说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济宁曾子庙(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济宁嘉祥县的曾子是什么人
曾子是孔子的徒弟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一说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

曾参是什么朝代
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505年—前435年)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少年就参加农业劳动。后从师孔子,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并在修身和躬行...

曾参是谁?
曾参:zēng shēn 曾参一般指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观点:观点一:读“参”为cān(餐)音 读“参”为cān(餐)音者...

谁是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鲁定公五年(前505),卒于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是孔子儒学的正宗传人,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是夏禹的苗裔,曾国(故址今山东苍山县)的后代。鲁襄公六年(前567)莒灭曾,曾太子巫奔...

曾子字什么
字子舆 zi yu

曾子易箦的介绍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今济宁市嘉祥县)人。孔子弟子之一。曾子是一个视守礼法甚于生命的人,他没有做过大夫,无意中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假如他死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那就是“非礼”了,哪怕是处于弥留之际,也依然命令儿子给他更换席子,刚换完,他就无憾...

曾子是哪里人?
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在今山东平邑县, 一在今山东嘉祥县( 以下简称“嘉祥说”) 。笔者认为曾子故里南武城在今平邑而不是嘉祥。一、南武城与武城实为一地, 即今平邑南武城.“嘉祥说”认为, 春秋时鲁国有两个武城, 其理由: ( 1)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 南武城人;”澹台灭明, 武城人;”...

老子,曾子,孔子等是哪个朝代的人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孔子(前551年9月28日,亦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亦即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

曾子故乡在哪里
曾子的故乡嘉祥县 以石雕手套出名,出口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为嘉祥创造了经济效益。曾子 古代文学 家· 教育 家·思想家·儒家传人·是世界的传奇人物,嘉祥位于济宁西边,北临327国道,南有济宁飞机场, 地理 位置良好。曾子故乡嘉祥县历史渊源 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西...

泰山区18632917928: 曾子是一个怎么的人物啊 -
表利阿莫: 曾子(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人.名参,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

泰山区18632917928: 曾子的生平简介 -
表利阿莫: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实用价值.

泰山区18632917928: 曾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表利阿莫: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

泰山区18632917928: 曾子是哪里人? -
表利阿莫: 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讲仁义,讲孝梯忠信.曾子没有留下专讲性善的材料,但这些都跟性善的思想相联系.从思想体系上看,子思、孟子跟曾子是属于一个流派的.尽管战国中期的学风使孟于带有辨士的作风,而曾子则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现出一种拘谨的人生态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思想体系上之属于一个流派.

泰山区18632917928: 曾子是男还是女的 -
表利阿莫: 男的.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泰山区18632917928: 曾子的简介上课用 急? -
表利阿莫: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1]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本名曾参别称曾子,曾子舆,宗圣字号子舆所处时代春秋末期民族族群华夏

泰山区18632917928: 曾子是谁的徒弟
表利阿莫: 是孔子的徒弟.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音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

泰山区18632917928: 曾子到底是哪里人?曾子,又名曾参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主要是这个鲁
表利阿莫: 春秋末年

泰山区18632917928: 《曾子杀猪》里曾子的姓名是什么,他是否师承孔子?? -
表利阿莫: 曾子=曾参,师承孔子.

泰山区18632917928: 嘉祥是曾子的故乡吗 -
表利阿莫: 嘉祥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西取狩猎,获一麒麟,此地取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嘉祥"之名,公元1147年置县.考古发现境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发展,文化繁荣,成为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