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为啥《史记》称霍去病之死为“卒”?

作者&投稿:夔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天子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之死,称“不禄”;而平民之死,就直接称死了。

这些说法,都是重名的儒家礼教给安排设计的。而且,每一个字都不能随便用,更不能给用错了。


按照儒家经典的解释,大体是这样的隐喻:

天子之死,相当于大山倾倒崩塌,所以称“崩”。

大山崩塌,会发出“薨”的声音。于是,诸侯之死,就借用了这个音效,称“薨”。

大夫之死,是人生的一场庄严谢幕,所以称“卒”,表示终结的意思。

士,是要领取俸禄的,而死了就不能再领俸禄了,所以称“不禄”。

平民百姓,生前无名、死后无名,所以死了就是死了,就像冰澌溶泄一样,发出“澌”的声音,取这个谐音,就是“死”。

异死名者,为人亵其无知,若犹不同然也。自上颠坏曰崩。薨,颠坏之声。卒,终也。不禄,不终其禄。死之言澌也,精神澌尽也。

按照,这个儒家解释,霍去病之死、霍光之死,该怎么选择名位呢?


直接看身份,就行了。

肯定不能对应到天子,所以都不能称“崩”。司马迁和班固敢这么干,汉朝皇帝非把他们家祖坟给刨了不可。这不是马虎大意的问题,而是要造反。

然后,平民也就别想了。生前高官厚禄、死后国史作传,你怎么也不能称“死”吧。这么干,司马迁和班固也太不懂事了,这就叫亵渎。


顺着这个路子想,士之死曰“不禄”,那么可以定位到“士”这个层级吗?霍去病生前是大司马,同比大将军;霍光更牛,既是大司马又是大将军,还是顾命辅政。这两个人怎么也到了三公级别。所以,怎么也不能认为他们是领俸禄的“士”吧。

然后,就两个选项了,一个是大夫之死称“卒”,一个是诸侯之死称“薨”。

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按照这个排序,霍去病和霍光,应该是天子之下、诸侯之上的三公。所以,称“薨”完全够格。古代三公一般由关系亲近的诸侯兼任,所以三公与诸侯可算一个位阶,出身都一样,只是分工有不同。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

这是《汉书霍光传》的记载。《汉书》是班固编写的。所以,在班固看来,霍光就应该定位为诸侯一级。

同时,《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对于霍去病之死也称“薨”,即:

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出了问题,他称霍去病之死为“卒”,如: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不仅霍去病如此,对卫青之死也是用“卒”,如:

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


司马迁到底啥意思?他是故意欺负卫青和霍去病吗?这可是在亵渎大汉英雄啊!

仔细查看《史记》,你会发现司马迁在这方面相当不讲究。什么诸侯、大夫全都不管,除了本纪上的那些个皇帝霸主能给个“崩”之外,其他差不多都给“卒”一下。

如被列为世家的孔子: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世家在列传之上,你怎么也给称个“薨”吧。但,司马迁就是没有。孔子毕竟没当过诸侯,算了,那晋文公怎么也得算诸侯吧。那你看《史记晋世家》是咋说的: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是岁郑伯亦卒。

晋文公也得卒,同年死的郑伯也得卒。司马迁谁也没欺负谁,你们一律都给我算“卒”。

三公也罢、诸侯也罢,世家也罢、列传也罢,你们生的伟大、你们死的光荣,人生都是一样的庄严谢幕,于是大家统统算“卒”。

所以,你不能说司马迁欺负卫青和霍去病,他就是怎么玩的,这是司马公的一贯风格。


儒家之所以号称名教,就是因为重名。“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就祭祀和战争。“死生亦大矣”,死之名号,你司马迁怎么能给搞乱呢?

没错,儒家当然搞不乱。但,司马迁是儒家吗?从《史记平准书》中,你就能分析出司马迁在意识形态上属于道家一派。

汉武帝独尊儒术,但只是国家说了这么干,而实际上就那么回事。大汉帝国,是怎么好用怎么玩。因此,所谓独尊儒术,你完全你可以认为汉武帝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地忽悠天下苍生。他自己的行事风格,一点儿都不儒家。


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教育太子如是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就是汉家皇帝对儒家的态度,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扔到一边,而且还得霸道一番,跟儒家极端对立的法家,该用也得用。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你能指望他能规矩到什么程度?重名,是你们儒家的事;不是我们道家的事情;甚至都不是我们大汉的事情。

汉宣帝之后,独尊儒术在汉元帝时期开始从口号变成实践了。而且,一以贯之,一直贯到东汉。而班固就是东汉的人,所以班固就规矩很多了。汉武帝忽悠人,到汉宣帝的时候,汉家天子还知道这是在忽悠人。但再往后,等所有人都信了,大家就开始忽悠皇帝了。汉家皇帝想信也得信,不想信也得信。


这只是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还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就是想规矩也规矩不起来。

秦末乱世战火不断,早就烧光了先秦典籍、杀跑了读书人。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就是彻底地平民王朝。别说你找不到几个读书人,就是连几本书都找不到。后来的儒家经典,一部分是民间的知识分子们靠着口口相传给默写出来的,一部分是东拼西凑在断壁残垣中挖掘出来的。所以,你这时候就是想重名,也没法重。因为西汉这伙人根本就不知道名为何物,满满都是朴实无华。

最后终结:

按照霍去病和霍光的地位,他们的死,都应该称“薨”。

霍光之所以称“薨”,是因为东汉班固修史书比较规矩,所以称“薨”。

霍去病在班固的《汉书》中,也称“薨”,卫青也称“薨”,因为这两个人都够格,完全能够比肩霍光。

但《汉书》中也有称“卒”的,比如对卫青就有的地方称“卒”。大概率就是《汉书》抄《史记》,然后给抄忘了,没改过来。

司马迁之所以不讲规矩,在该称“薨”的地方称“卒”,不是因为司马迁故意欺负人。除了卫青和霍去病称卒,什么诸侯士大夫,他也是都想“卒”就“卒”。司马公就是这么任性。而之所以任性,大体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重名是你们儒家的事情,司马迁大体倾向道家,所以管不着你们儒家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不是司马迁没把儒家当回事,汉元帝以前的西汉王朝,也没把儒家当回事,儒家意识形态不是主流,所以大家也不会认为司马迁这么干不讲规矩。

第三个原因,秦末乱世、典籍损毁,所以西汉中期以前就是一起没规矩,根本就讲究不了什么繁文缛节,于是司马迁就是想讲规矩也没能力去讲。




史记中为何有刘邦斩蛇的记载 背后含义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史记》是一部至关重要的史书,记录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政治事件。其中,《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一则故事备受关注,即刘邦斩蛇的传说。这个故事看似神秘,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分析这个传说,可以窥见古代政治与神话的交织,以及我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史记》是因为哪两个原因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的叙述最艰难的是形式的选择,在《史记》之前,有人以年代编写历史,但易流于琐屑的记账簿子,有人以国别分述历史,但难以处理复杂的事件与关系。第二个原因在于《史记》之前的史书时间跨度多为断代,而《史记》则将笔触向上延伸到...

《史记》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

为什么说《史记》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这样的评价是否过誉了?_百度...
两千多年前,一位学者在经历了巨大的屈辱之后,用心血和血肉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是二十四部历史中的第一部,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大约两千年的历史,在所有的历史著作中,其历史地位是无可比拟的。鲁迅称赞:史家的绝唱,无韵的离骚。这就是伟大的史记。史记创造了第一部传记史书。在《史记》...

《史记》是如何成为纪传体通史的代表作品的?
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之一,以纪传体编纂的代表作品,便是《史记》。这部巨著由司马迁创作,涵盖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独特史识,被尊为“纪传体通史”的鼻祖。其主体结构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内容包罗万象...

为什么喜欢读《史记》和《资治通鉴》
智慧启迪:这两部史书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阅读它们,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对现代生活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例如,《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的题材,对人们的思想观念...

据传《史记》错误一千多处,为何能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呢?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与后来的《汉书》《...

史记主要记载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
1、《史记》记载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整整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2、《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些书,这些书为何被称为正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

《史记》不是“正史”,而是私修历史?
《史记》确实是私修历史,不过在汉代以后就被视作为官修正史。之所以说《史记》是私修历史,是因为《史记》中夹杂了大量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史记》是汉武帝时期,司马迁为了宣扬儒家文化而编写的私修历史,其中很多事情真实性并不高,而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儒家文化,对于司马迁而言这正是编写《史记》的好...

开原市18571263241: 霍去病的具体死因 -
字苑塔定: 其实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太史公已然有暗示了,《史记》中对他的死从来没有一个“病”字,这显得有些讳深莫如,为什么对这个当时了不得的人物,太史公就不肯说他是怎么死的?难道连一个“病”字都吝惜写吗?其实这不能怨司马迁,因为...

开原市18571263241: 霍去病怎么死的?
字苑塔定: 病死据《史记》记载,霍去病是病死的,因为在当时的医疗水平确实有限,再加上数次领兵出征的劳累,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中,也足以对霍去病的身体造成不可治愈的...

开原市18571263241: 历史上的霍去病为什么早逝呢? -
字苑塔定: 史记中只写是“患急症突逝”,并没有做具体的解释是什么病. 后人的猜测有几方面: 1.长期在漠北征战,积劳成疾,病逝. 2.在草原上因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染上瘟疫而死. 3.在与卫氏的权势之争以及后来射杀李敢而得罪皇帝,宫内的勾心斗角致使他抑郁而忘,也有说是自杀.

开原市18571263241: 请问历史上的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 -
字苑塔定: 亡原因 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这是历代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 也有说是在漠北之战中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埋在水源中祭祀诅咒汉军,因此水源区产生了瘟疫.而霍去病在此处饮食了带有病菌的水,而后病倒.[5] 但也有一些专业人士提出,霍去病死于漠北之战两年后,不符合瘟疫的发病时间.当然两千年前的医疗水平有限,数次领兵出征的劳累,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足以对霍去病的身体造成不可治愈的伤病.

开原市18571263241: 历史上的霍去病是怎么死的 -
字苑塔定: 是病死的,肺痨,也就是肺结核,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是绝症. 也有暗杀或以外之说,但凭着汉武帝当时对霍去病的宠爱,估计没有人敢动他.就连霍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刘彻都帮他隐瞒,这足已说明当时霍的地位之高.只可惜英年早逝

开原市18571263241: 霍去病死时是多少岁?得什么病死的? -
字苑塔定: 24岁,古代的病很多与现在不符,具体是什么病无从查询了,但记载是死与瘟疫... 最杰出的这个没法比,毕竟后历史上那么多名将.只能说是最杰出的之一, 不过他是汉朝对匈奴作战战绩最突出,功勋最卓越的将

开原市18571263241: 霍去病怎么死的 -
字苑塔定: 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这是历代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 证据2: 汉...

开原市18571263241: 汉朝名将霍去病是怎么死的?狼居胥山的事情是怎样的始末? -
字苑塔定: 狼居胥山,古山名,汉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匈奴,封狼居胥山,一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肯特山,一说即今河套西北狼山,皆与《史记》、《汉书》所载当时用兵途径不合. 历史之谜的狼居胥山,狼居胥山是汉...

开原市18571263241: 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悲剧色彩 -
字苑塔定:[答案]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也是我国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它开创 了一个以写人物为中心的新天地, 刻划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上至帝王 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 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

开原市18571263241: 历史上的霍去病卫青是怎么死的 -
字苑塔定: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虚岁).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谥号为“烈”,取《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