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作者&投稿:少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唐宋这两个朝代可以说进行了很多改革,唐朝发展出了强盛的经济,并且确定科举制。而到了宋朝,科举制被更加重视,而且算是真正给了寒门子弟一个高升的机会。其实唐朝科举和宋朝科举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宋朝重文轻武,并且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无论是谁都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下面就重点讲讲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其中的利弊。

1、创立殿试,设立三级考试制度

宋朝以前,贡举分为解试省试两部分。唐朝时期,武则天曾殿前试人,到了开宝六年,宋太祖正式创殿试。

起初,创殿试是为了防止世家门第打压寒门,后来殿试却逐渐成为巩固皇权的工具。宋朝初年,殿试较为随意,其时间和频率皆由皇帝主观意愿决定。比如宋太祖两年开一次,宋太宗一年开一次,宋仁宗两年开一次,宋英宗三年开一次,直至宋真宗时期,殿试才逐渐稳定。

《宋会要辑稿》中记载:自太祖开宝六年以三月覆试于讲武殿,累圣相传,廷试率以三月。

宋朝的殿试虽然名义上由皇帝主考,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要依靠临时的殿试官。

其中有负责将考生个人信息编号的编排官;有负责封弥考卷,誊写试卷的封弥官;有负责检查誊录的对读官;有负责检查考卷有无杂犯的初考检点试卷官;有负责评价考卷文采的复考检点试卷官;有对考卷进行初评的初考官;还有决定考生等第的详定官;有负责检查作弊的巡捕官和唱名赐第的读卷官等等。

他们无一不是皇帝心腹,而且为了保证考试的相对公平,他们大多都是临时考官。

《杂朝野记》中记载这些官员说:殿试以馆学、郎官四员充初覆考官,以余官一员充点校试卷官,侍从二员充详定官,两省二员充编排官。

为防止作弊,殿试中又设锁院制、糊名制、封弥制、誊录制。这几个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铲除了荐举制度,极大地保证了科举的公平性。

欧阳修评价殿试说: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日,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能得欧阳修如此评价,足以见得殿试制度对于宋朝一代汲取人才的帮助。但科举制也并非绝对公平,在政治昏暗的时代,这些制度都形同虚设。如南宋奸臣秦桧为让自己人做官,偷拿考试题目,大行舞弊之事。

故科举制的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是否清明。

2、废除过堂,设计谢朝制度

唐朝时期,进士放榜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拜谒宰相,此过程又被称为过堂。当日同知贡举官陪同学子到中书省门前,状元陈词今月日,礼部放榜某等幸忝成名,获相公陶铸之下,不任感惧。

为了加深知贡举官与及第举人的关系,唐朝还特设谢主司与曲谢的活动。此举虽让及第举人拥有自己的人脉,可却容易造成新贵与权臣结党营私。

科举的意义便是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若这些人不再干净,那于帝王而言,他们便成了隐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宰相虽是文官之首,但他毕竟是一人之下的臣子,若及第举人皆以宰相为尊,那皇帝便难以培养自己的班子。故宋太祖时期,便废除了过堂制度。

《贡院杂录》中记载: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一日,诏曰: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应名姓次第发榜时,并须据才艺高低,从上安排,不得以只科为贵。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

同时宋太祖还创立了谢朝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

3、创立特奏名制度

科举一路无疑是寒门子弟的希望,他们十年苦读只为一朝。然科举之路并非想象中容易,就连三朝大臣欧阳修,也曾两次落榜。在没有心理疏导的年代,希望越大便代表着失望越大,在心灵极度崩溃下,有人甚至不惜落草为寇,报复朝廷。

唐朝诗人孟郊落榜后写下《长安羁旅行》: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短短10字,便写出落榜的无限凄凉,面对别人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对比自己的一叫千愁并,鲜少有人不为之神伤。

更有甚者,不埋怨自己学识不够,埋怨朝廷处事不公。比如唐朝末年的黄巢,他屡举进士不第,便开始质疑唐朝科举制的公平性。最后索性不再走科举之路,反而踏上了贩卖私盐,谋逆之路。

宋朝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故而设特奏名制度。特奏名顾名思义便是将殿试或省试落选的举人统计起来,若他们考到一定次数,便可直接参加附试获得进士出身。

《宋史》中记载: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

特奏名制度最终形成于宋真宗时期,当时规定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者可许奏名。

宋仁宗时期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

特奏名制度不仅彰显宋朝仁慈,笼络了人心,还给予落榜考生希望。让落榜考生与初考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利于宋朝文化发展,也利于宋朝官员质量的提高。

4、改革取士科目

宋朝之前,科举考试不仅考学子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的能力,还考他们的文笔。故学子们本末倒置,刻意去追求词藻的华丽,反而忽略了语句之间的逻辑性。

长此以往,这便成了一种劣性风气。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发现了这个弊病。

他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到:今诸道学校,如得明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他本想对科举取士进行改革,可保守派太过顽固,他的计划也胎死腹中。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分析时弊提出变法,他将试策定为考试的唯一形式,又编写《诗经》、《尚书》、《周礼》定为科举的依据。

虽然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但他却给后入开拓了新思想,为科举制铺了一条星光大道。

宋朝的科举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后人对它褒贬不一,虽然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但是却也禁锢了文人的思想。

它虽给了寒门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但也确实存在舞弊行贿的勾当。它于好于坏,不该用我们上帝的视角去评判,但在封建社会,它的利肯定是远远大于弊。




科举制有什么特点
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科举制的特点如下:(1)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2)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谓令。(3)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为标准。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有什么特点?
1、种类繁多。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

科举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积极作用:第一,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隋唐以前学校毕业的士人可以做官,隋唐以后学校毕业的士人必须经过科举的选拔,才能取得受吏部考试的资格,经吏部考试...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始于唐朝。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评价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评价如下:1、宋代科举制的特点之一是选拔范围的扩大 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的选拔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官僚身世的士人,而是包括了地方士绅、商人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才。这一特点使得宋代科举制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晋升途径。2、...

归纳隋朝,北宋,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隋朝、北宋和明朝都实行了科举制度,以下是它们的特点:1、隋朝(581年-618年):科举制度在隋朝初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隋文帝(杨坚)建立了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确保政府官员的能力和忠诚。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阶段。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会试是由宰相等高级官员主持的考试。...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评价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评价:1. 选拔范围的扩大:与唐代相比,宋代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更为广泛,不再仅限于官僚身世的士人,而是拓展至地方士绅、商人等社会各阶层的人才。这种扩展增加了社会流动性,为不同背景的士人提供了更多晋升的机会。2. 考试内容重实用主义:宋代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上较唐代有所变化...

科举制度的演变,你有哪些了解?
(一)宋朝的科举制 宋朝科举制基本沿袭了唐代,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改革,使科举规模和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宋代科举制的特点:1.科举地位提高,宋朝废除了两汉的察举制,视科举为取士正途。2.扩大考试规模和及第名额。3.考试时间改为三年一贡举。4.确定殿试为定制,实行三级考试制度,州试(地方考试...

海城市15395712678: 宋代科举制的优劣 -
岑璐丁桂: 宋代科举的好处:1、英雄不问出身,谁都可以参加考试,尤其是草根阶层,科举成了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2、扩大了录取人数,吸引全国人民参加考试,从而全国掀起了读书热,文化开始繁荣3、采用了殿试制度,糊名法、誉录法、别头试、复试权贵子第等改革措施最大限度保证了考试的公平,限制了权贵子弟进入官场 弊端:1、录取人数过多,导致宋朝的官僚体系十分庞大,养这么多官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2、导致社会重文轻武,军人地位和待遇都低,因而打起仗来往往出工不出力,最后宋朝亡于外敌入侵3、让很多有其他本事却考不过科举的人得不到重用,他们就会反对朝廷,引起社会不稳定

海城市15395712678: 宋朝科举制的特点、作用及考试内容 -
岑璐丁桂: 1楼 “宋代的选官制度”,当时并没有八股选士的说法,其官吏的选任,沿用唐代的科举制度,但宋代由于经济上的发展和门阀制度的衰落,科举考试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对于士大夫,正如陈傅良在《答林宗简》所说的“...

海城市15395712678: 宋朝的科举制度是怎么选拔人才的?为什么宋朝那么多名臣能臣,比前面的唐朝和后面的明清都要多? -
岑璐丁桂:[答案] 宋朝的科举制度比之唐朝,对平民的机会提高了许多,政权基础就相应提高了,录取时也不像唐朝只录取10个左右,录取很多.比明清,考题范围也广泛许多,对学子的全面知识有一定的要求,明清只靠八股文,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再加上考试范围...

海城市15395712678: 宋朝科举制 -
岑璐丁桂: 有连中三元的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宋代的孙何、王曾、宋库、杨置、王岩叟、冯京都是连中三元.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

海城市15395712678: 宋代科举考试的模式 -
岑璐丁桂: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宋代科举考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

海城市15395712678: 宋代实行每三年开科一次有什么影响 -
岑璐丁桂: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宋朝的科举制度...

海城市15395712678: 科举制度的特点和起源是什么?
岑璐丁桂: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 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海城市15395712678: 宋朝科举制度与其他朝代的有什么异同之处 -
岑璐丁桂: 隋以前,是世袭、举荐制度, 隋以后,开始建立科举制度. 隋文帝开科举,隋炀帝开设进士制 唐代,开始设立武举、并有殿试,但未形成制度 宋朝开设殿试制度,首创糊名制,一定程度减轻了徇私舞弊 明朝考试采用八股文 清末废弃科举制.

海城市15395712678: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
岑璐丁桂: 变化:科举录取名额扩大;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防止作弊;确立了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的制度.

海城市15395712678: 简要说明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发展 -
岑璐丁桂: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