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

作者&投稿:郭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1

  以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一经播出,引发全镇党员干部的热烈反响,为了村子的发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黄大发带领村子里的人,用了36年的时间,用锄头、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一渠通则百业兴,渠开直奔致富路。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将认真学习“当代愚公”黄大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持续练好内功、增强本领,不忘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践行“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2

  《高山清渠》这部电视剧演绎了以老支书黄大发为主角,通过各个事件使乡村振兴起来的发展过程,电视情节让我深受鼓舞,他为了村子的发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带领着全村的干部群众,用36年的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克服了重重困难,真正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实际行动中和工作实绩上。

  完美的诠释了作为发展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青年,更应该以老支书的行为为精神指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以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为建设美好的新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3

  36年来,黄大发老支书忠实践行“就算拿命换,也要修通水渠”的誓言,带领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挖出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天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拔掉了村子的“穷根”。在修筑水渠时虽然物资紧缺、技术落后,但他从未放弃,而是多方寻求资源和学习技术。在修期间,他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因病去世,黄大发忍受着悲痛,坚守在修渠一线。这位“当代愚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谱写了一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赞歌。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将以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埋头苦干的愚公精神以及不畏艰难险阻的创业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4

  《高山清渠》剧中曾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面对困难所付出的一切,都会成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即使失败了,也会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剧中的村支书黄大发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克服一切困难,耗时三十余年,以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解决了水的问题后,黄大发继续带领全村人在幸福之路上奋斗前行,种水稻、坡改梯、盖学校、拉电线、修公路。

  共产党员黄大发用其一生的勇于担当、持续不息的奋斗践行着当年入党时许下的诺言。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将认真学习黄大发老支书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敢拼,在乡村振兴一线砥砺初心使命,书写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篇章。

  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5

  黄大发用36年的时间,带领群众用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通过《高山清渠》这部电视剧,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当时黄大发带领群众修建沟渠的不易,心中为之敬佩。

  作为新一代年轻干部,我将努力学习黄大发同志的精神,对党的`感情不素而真挚,对党的事业坚定而执着,在工作和生活中,敢于担当、敢想敢干,始终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立足于自己岗位,做好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心中始终装着群众,把群众的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对于群众的需求,要尽量去做好,干好,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6

  以贵州省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于7月16号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开播。当代愚公黄大发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更加坚定了乡镇第一线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带领群众凿天渠、修村路、架电线、建学校。他带领群众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和铁锤,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拔掉了村子的穷根,用实干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彰显出当代共产党人敢于动真碰硬、勇于攻坚克难的责任与担当,这正是检验共产党人能否顶得住、靠得牢,是否具有非凡勇气与担当的精神。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经济的调整期、社会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期,这些都是我们党,也是每一名共产党员面临的诸多关键时刻,这就迫切需要广大共产党员积极地站出来顶上去,挑最重的担子,直面矛盾和问题,敢于接受困难和挑战,努力创造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乡镇党员干部更是要坚定信念、敢闯敢拼,在乡村振兴一线砥砺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做好群众的就业问题、项目发展等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名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诺言。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理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扬这种不等不靠、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
观《高山清渠》的观后感1 以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一经播出,引发全镇党员干部的热烈反响,为了村子的发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黄大发带领村子里的人,用了36年的时间,用锄头、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一渠通则百业兴,渠开直奔...

收看《高山清渠》观后感
收看《高山清渠》观后感1 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通过观看电视剧,切实感受到老支书为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带领草王坝群众用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近万米的“生命渠”,需要冒着多大的风险,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他真正践行了...

小学教师《高山清渠》的观后感
小学教师《高山清渠》的观后感1 小学教师《高山清渠》的观后感2 小学教师《高山清渠》的观后感3 小学教师《高山清渠》的观后感4 小学教师《高山清渠》的观后感5 小学教师《高山清渠》的观后感6 人,总得有点精气神,有不一样的血性,没有了这些东西,人就会垮掉。观看了《高...

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3 36年的岁月,追梦跋涉;9400米的水渠,绝壁天河。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于7月16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老支书黄大发修渠的故事在屏幕上播放后,引发遵义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热议。 大...

铁路人观看高山清渠观后感100字
铁路人观看高山清渠观后感100字1 《高山清渠》中,黄大发为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一身正气,不畏艰难困苦,敢于直面困难,历时36年,靠着锄头、铁锤,在悬崖绝壁上凿开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展现了共产党员百折不挠一生为民的初心使命。作为一名新时代组工党员干部,我将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高山清渠》观后感
《高山清渠》观后感300字1 近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高山清渠》,用艺术手段再现"时代楷模"、中共中央“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修渠的先进事迹,跟随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故事情节,让我再一次走进草王坝走近黄大发,去感知那段“苦”、“痛”、“赞”的燃情岁月,感悟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守和付出。 战天斗...

既有地域感,又有年代感,《高山清渠》如何真实的展现了王坝村的困境?
电视剧里面展现的王坝村的生活真的特别真实。能够感受到老百姓的那种困境,他们极度缺水,想要水可能还要跑个几十里之外,如果不能够自给自足的话那么可能一辈子都过的不是很好,这个时候很多人想的一个问题,就是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却没有人想过如何把这个地方建设的更加美好,如何把这个家乡建设的更加...

高山清渠:一条跨越三山九崖的“生命渠”蕴含着黔北农民怎么的宝贵品质...
《高山清渠》蕴含了黔北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电视剧《高山清渠》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成员。该剧的主角是贵州省遵义县曹王坝村的村干部黄大发,该村一直缺水。为了改变家乡贫穷缺水的面貌,他带领全村人用锄头、锤子和自己的双手挖了一条水渠。最后,黄大发克服...

高山清渠:绝壁上开渠引水,耗时三十余年,黔北农民有着怎样的奋斗...
《高山清渠》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剧中的主人公在绝壁上开渠引水,耗时三十余年,展现了黔北农民不怕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这部电视剧自开播之后确实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大多都不知道大山深处的生活,能够有当今的幸福时代,离不开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他们都值得大家...

还原真实的故事和背景,《高山清渠》的看点有哪些?
从剧情到演员,《高山清渠》这部作品的看点还是很多的。《高山清渠》这部作品在上映之后的关注度很高,而且热度也是居高不下。在上映之后短短几天的时间之内热度就冲到了第一,由此可见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这部作品最大的一个看点便是剧情,因为它是根据真实的人物故事进行呈现的,并不...

东阳市15083767876: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中的“哪”,怎么写? -
睢实来喜: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东阳市15083767876: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观书有感》 [宋]朱熹 -
睢实来喜: 表面是写景的 其中蕴含了哲理的~~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

东阳市15083767876: 《观书有感》中的渠指的是( ),为是( ) 的意思,徘徊是指( )急啊! -
睢实来喜:[答案]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1.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与文学家. 2.鉴:镜子.开:打开. 3.天光:天空的光景. 4.渠:代词,它,此处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

东阳市15083767876: 古诗文积累.(1)“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2)春日之时,和风拂面,与三五好友漫步于杨柳岸,翠湖边,见乳莺初啼燕衔泥... -
睢实来喜:[答案] (1)为有源头活水来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东阳市15083767876: <观书有感>中方塘.开.渠.鉴.问.如许 -
睢实来喜: 方塘:方形的池塘 开:打开 渠:水渠,此就指上述池塘 鉴:镜子 问:敢问(此处是反问语气,所以应这样译) 如许:像这样

东阳市15083767876: 谁知道朱熹的《观诗有感》 -
睢实来喜: 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学元晦,晚年号晦翁微州婺源人寓居建阳,宋 高宗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官至宝文阁待制.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精通经, 诗,文也有一定成就.尤其是他的诗,写得清新自然.这是一首说理诗.写作者读书时把难懂的地方弄明白了的一种感受.虽是说理,却寓理 于形象之中.作者用塘水清澈,洞照万物的境界比喻读书时的豁然开朗.塘水清澈乃是因为源 头活水汩汩而来,用以说明学问要有长进,就要不断的吸收新的营养,不断的探索新的问 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东阳市15083767876: 《观书有感》中有一句“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
睢实来喜: 是古今字.两字通用.古代没有“哪”,只有“那”.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年代:【宋】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东阳市15083767876: 朱熹的《观后感》其一 急急谢谢 -
睢实来喜: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

东阳市15083767876: 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这两句的诗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睢实来喜:[答案] 答案:不断地汲取知识 才能保持拥有不断的能量与清澈洁净,用心观察生活,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 解析: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东阳市15083767876: 《观书有感》中是问渠“那”得清如许还是“哪”我字帖上是“那",但是我记得小学课本上是“哪”不管是啥都谢谢 -
睢实来喜:[答案] 是那,我书上有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